APP下载

以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价值与路径

2024-06-04韦桂梅周如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精神状态青年

韦桂梅 周如龙

摘要: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对时代新人精神状态涵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大人之美”的要求坚定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发挥“以美化人”的功能强化时代新人的价值选择、以“美美与共”的格局培育时代新人的胸怀品格。新时代实现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育人目标,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其内化中华美育精神为心灵追求;促进实践养成,使其外化中华美育精神为行动自觉;注重风尚塑造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气质提供有利环境。以此推动青年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持续观照自身,促进自身精神状态的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青春力量。

关键词:中华美育精神;时代新人;青年;精神状态;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3(c)-0061-04

The Value and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ual State of New People in the Era with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WEI Guimei, ZHOU Rulong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root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has rich connotations. It is a vivid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new people in The Times.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new era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adult beauty", play the function of "beautifying people" to strengthen the value choice of the new era, and cultivate the mind character of the new era with the pattern of "beauty and sharing".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new people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and make them internalize the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spiritual pursuit.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and make it externalize the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spirit into action consciousness; Paying attention to fashion shaping provides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ual temperament of new people in The Times, so as to promot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continuously look at themselves in aesthetic practice,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mental state, and add youth power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spirit;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Youth; Mental state;Value; Path

習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写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他强调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最终目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时代新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关键力量,重视中华美育精神时代意蕴的研究和运用,对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

中华美育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境遇,体现为共同的审美价值体系,具有绵长久远的生命力,在当前立德树人工作中具有重要弘扬价值。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在育人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其核心内涵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聚焦“以真善为内核、以美为外显”的人格涵育,体现“大人之美”的要求

中华美育精神总体强调个人内在品格的培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大人”是至高人格理想[2],比起“君子”,“大人”的胸怀、格局和境界更为宽广、宏大和高远。孟子所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3]的美育观点,个体要成为美的人,需要把他所固有的“仁义”等有关“善”的本性贯注整体人格之中,并表现于外在的感性形式。《礼记·大学》中指出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成大人”实践路径。至近代,王国维则提出,“‘美育即‘情育也,不仅能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还能成为德育、智育之手段,塑造健全人格”[4],强调了美育在涵育人格中的重要性。可见,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中华美育精神从古至今体现的共识及追求。通过美育文化的传输、美育载体的熏陶、美育实践的养成,推动个体在过程中审视自身,不断朝着“大人”的理想目标修行前进,积极展现出“大人”之美的外显姿态。

1.2 突出审美与艺术在个体成人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以美化人”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具有审美性质,强调艺术载体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功能。孔子在《论语》中就谈及诗、礼和乐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立志,感发个体树立向善求仁的志向;以礼规范,审视个体回归性德;最终音乐的教育熏陶涵养性情,成就自性之德。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和蔡元培先生提出中华传统美育内涵的观点时,认为中华传统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人们在感受艺术人文之美、天地自然之美和生活礼俗之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艺术的熏陶,由此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逐渐具备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陶养理想的人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诸多滋养人们心灵的美育之道。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人们在参与不同节日民俗活动时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有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人民走近民间艺术时温润而持久地传递中国人特有的造物审美经验和民族文化情怀。

1.3 强调个体自身的最高境界是涵养天人之美、通达家国情怀,体现“美美与共”的格局

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视为最高境界,引领人与社会、人与天地浑然如一。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也有颇多论述,如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5] 意指人通过觉悟本性就能够认识天,此谓“天人合一”。随历史发展美育的价值不断扩大,从个体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乃至天下,体现出天下大同、家国情怀、休戚与共的传统文化智慧。古代先贤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主张完善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在功成名就时勇于承担肩上的社会责任,具备胸怀天下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艺术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价值,“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6]。在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时,中华美育精神遵循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道理,展现出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怀和品格,书写“天下大同”的新篇章。

2 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课题,其新颖之处在于,强调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他明确强调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重要性:“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7]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时代新人必须具备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精神状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系列论述中,“坚定者”“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时代弄潮儿”这些形容词指向的是青年需要具备的精神状态。今天,中华民族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改革与发展进入深水区与攻坚区,唯有保持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堪当大任。

“有了这种精神面貌”才能具有“精神状态”[8],精神面貌是精神状态蕴含的思想观念的反映,是精神状态的重要构成。不同时期对精神面貌的强调不同。革命斗争时期要求具备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需要团结一致建设新中国的精神面貌;改革开放以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使中华民族阔步走上世界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新人更应展现出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精神面貌,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3 以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价值旨归

3.1 以“大人之美”的要求坚定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肩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责任的“大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文化自信教育,中华美育精神产生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革命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同仇敌忾、顽强御敌的意志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魄力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一往无前、革故鼎新的创新美;新时代人民意气风发,奋勇追梦的自信美……这些“美”都是激励新时代好青年奋发向上的不竭精神动力。通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能够使青年学生感受一个具体的美丽中国,小到自身美,大到国家美、民族美,帮助青年学生打开自身的胸襟,提高自身的眼界和格局,能以美的眼光丈量自身和社会,由此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崇敬感,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形成和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

3.2 发挥“以美化人”的功能强化时代新人的价值选择

“以美化人”是美育独有的功能。通过实施美育,能够触及个体的内在,让人具有更高远的精神愉悦,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人生因艺术而完整。中华美育精神注重审美与道德的融合,新时代语境下体现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工作至关重要。当今社会思潮中,如消费至上、泛娱乐化、精致利己主义等负面价值观极具诱导性,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新时代青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引导。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以美化人”的功能,要充分认识中华美育精神在动员、引领、精神凝聚方面的重要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在各種审美实践活动中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运用美,体验人生美、人格美。通过美育的教化,促进时代新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坚守道德底线,正确分辨美丑善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自己的成长成才始终置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大舞台。

3.3 以“美美与共”的格局培育时代新人的胸怀品格

美的广泛性奠定了中华传统美育的社会交往功能,在多民族的交流中,民族文化中的美育精神相互借鉴,把中华民族团结在统一的精神标识上,展现中华儿女“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胸怀和品格。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胸怀是中华文明具有旺盛生命力,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各国特色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互相借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国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朝着深层次方向发展,生逢其时的时代新人,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包容的态度看待世界,以“美美与共”的格局欣赏人类社会不同民族的文明之美。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9]。 在厚植和美文化的基础上,向世界传递出华夏人民的“和美”名片。

4 以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现实路径

时代新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主力军。运用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精神状态,首要原则便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育德的过程中育美。用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青年,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精神,更关键的是要思考实践进路,让时代新人在把握中华美育精神本质的基础上,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自觉,传承和发扬好中华美育精神。

4.1 加强教育引导,内化中华美育精神为心灵追求

中华美育精神丰富的内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美育的首要特点就是形象性,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展示生动的实例和美好的形象打造好“主渠道”,可以从理论上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从思想上给青年大学生以精神上的感发和激励,推动青年大学生立志为提升个人生活而奋斗的同时,树立更崇高的理想。中华美育精神的情感价值在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浓缩;在于近代以来无数前辈为拯救民族危亡,在黑暗中探索,在绝望中追寻,成立新中国的历程;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开辟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结合美育,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以美的方式展现给青年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以美的方式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在引发情感体验共鸣的基础上推动他们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教人先育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多渠道充实教师力量,提高教师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学科教学的能力。开展“课程美育”,讓学生在全体系、多样化的课程组织和教学中感受语言之美、艺术之美、科学之美、思辨之美。

4.2 促进实践养成,外化中华美育精神为行动自觉

实践养成是一种文化实践,更注重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感,具有他育和自育的双重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要将中华美育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在阐释理论性的同时做好现实性的阐释。首先,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关的审美实践活动。如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前往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教育基地等相关教育场地进行实地参观、调研,观摩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场馆,近距离感受一件件具有历史厚度的实物、一个个令人震撼的革命故事、一段段弥足珍贵的记载,能够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体悟到当今幸福生活是经过革命先烈披荆斩棘得来的,由此在情感升华中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类活动,增强劳动美。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在劳动过程中锤炼意志。如组织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走进基层一线进行实地考察或开展实习等,使学生亲身真切感受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举措带来的便捷,领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风采,推动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基层治理中了解人民,在社会实践中既“识国情”又“做实事”,用实际行动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高“青”能量,在担当实践中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新作为。

4.3 注重风尚塑造,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气质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穆欣欣在提及美育的价值时,曾谈到弘扬美育精神能让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与感受幸福的能力挂钩。当前在弘扬美育精神方面重点要完善当下的教育机制,让下一代懂得欣赏美和传播美,从而增强人生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推动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根正苗红的精神气质。只有在美的环境里才会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塑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审美风尚十分关键。首先,利用艺术场馆等文化设施为中华美育精神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如充分利用艺术场馆美育资源,主要包括音乐厅、美术馆、文化馆等。加强学校与校外艺术场馆的合作,联合艺术馆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主题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专题讲座,美术、书法、音乐等优秀剧目观摩演出、优秀节目展演和优秀师生作品展等,为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增添助力。同时,学生在制作、参观、体验悠扬的乐曲和精美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自身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对于审美拥有正确的判断。其次,要注意弘扬富含中华美育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传承中华审美的精髓,重建道德、生命和人文的中华风范,以减轻功利主义和世俗化的负面效应。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将中华美育精神培育与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学科相结合,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文化。

5 结束语

这是美好的新时代,奏响了创新与繁荣的交响曲;这是复杂的新时代,风险、挑战和诱惑暗流涌动,青年一代既有大好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中华美育精神源远流长,在民族的发展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指引。青年一代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要以中华美育精神为思想的“熏陶器”,不断坚定人民立场、增强家国情怀、保持勇于拼搏的精神状态、树立国际视野,在新征程的赛道上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J].美术研究,2018(5):4.

[2] 宋修见.成大人:中华传统美育对理想人格的塑造[J].美育研究,2021(4):15-18.

[3] 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孟子章句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113.

[4]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56卷,1906-08.

[5] 宋元人注.四书五经·论语章句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

[6]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7]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04.

[8] 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60.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9.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MYYJ23S18)阶段性成果;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年度全面从严治党暨新时代“清廉马院”建设专项课题“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涵养时代新人廉洁品质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MYLZ23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桂梅(2000-),女,广西百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精神状态青年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应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们应该拥有五方面的精神状态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万玛才旦的寓言式小说——在深层意识对精神状态的叙述
饭气攻心
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