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域下《论语·学而篇》中“学”的翻译

2024-06-04万佳星杨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阐释学辜鸿铭翻译

万佳星 杨玉

摘要:该文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解析辜鸿铭《论语·学而篇》中“学”的英文翻译,在广义“学”的基础之上,运用阐释学原理,分析该篇章中有关“学”的翻译方法,诠释内里所蕴含的“君子之学”。《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内容涉猎诸多,多以语录体的形式呈现儒家思想,其中蕴含的哲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经久不衰。该文在对辜鸿铭所译《论语·学而篇》中“学”的英文翻译进行阐释学原理分析后,发现在辜鸿铭的英译中不同情景的“学”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其内涵运用阐释学进行分析后,发现辜鸿铭在翻译时较为注重精神内涵的传达,并以此向英文读者诠释《论语》中立德修身、内圣外王及“君子之学”的传统儒家哲学观。

关键词:《论语》;阐释学;翻译;哲学;“君子之学”;辜鸿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3(c)-0015-04

The Interpretation of "Learning" in Xue E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Taking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by Ku Hung-ming as an Example

WAN Jiaxing, YANG Yu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s grounded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ermeneutics, delving in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earning" in Xue E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f Ku Hung-ming. Using the broader concept of "learning" as its foundation, the paper employs the principles of hermeneutic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pertaining to "learning" in this chapter, elucidating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study of gentlemen" within it.  Xue E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whole book, which presents Confucius' thought in the form of quotations. After conducting a hermeneutic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earning" Xue E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f KuHung-ming, it was found that in different contexts, "learning" was translated in various methods. Upon analyzing its connotations through hermeneutics, it was observed that KuHung-ming placed a greater emphasis on conveying the spiritual essence during his translation, thereby interpreting for English reader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the "study of gentlemen" on Internal Sage and External Emperor.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ermeneutics; Translation; Philosophy; "Study of gentleman"; Ku Hung-ming

《論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首,传递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主旨,无论是其中的“务本”之道还是“学”之道,都是如今不可或缺的文化财富。

1 《论语·学而篇》的背景溯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言行记录在《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中。他的思想理论不但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每个中国人的思维都影响颇深,是民族性格与心理形成的理论依据。孔子创立私学,提倡“仁、义、礼、智、信”,授徒三千,贤人七十有二。孔子带着几个徒弟,周游列国14年,到了晚年,孔子整理和传授六部先秦古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将其和学生的对话编纂成了《论语》,《论语》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故而有“学而第一”的说法。《朱熹语类》记载:“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 [1]第一篇包括了16章,内容涉猎诸多,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学而篇》开门见山,指明“学”之要义,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及自我的人生境界观,既强调一般学习态度,又强调学以成人、学成君子层面的道德修习。因此,《论语·学而篇》阐明儒家学派的以“学”为始,强调学以致用、君子之学;同时辨明 “学习”与“快乐”的内在联系。其中要义表明学习之于个人既有内在性又有超越性,而且彼此又有统一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时时学习、无时不习,形成新知,以益身心。这里的学之“说”(通“悦”)是由内而生并且自然流露的一种愉悦状态,是由学习与实践产生的获得感、满足感与愉悦感;而且学之“说”是无时不学、无时不习生成的一种健康的生命历程与愉悦的心理状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远方的人们自来,是与学问为友、与道德为友;其乐是一种友德之乐、友学之乐、志同之乐、道合之乐。“有朋”和“不亦乐乎”都指出,德行和学识的积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指出,当别人无法理解学习和道德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以便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品德,这才是“为己”和“悦人”的真正意义所在。德行与学问不仅是个人修身的前提,而且是远方“有朋”而来的前提;此句中的“不亦乐乎”既蕴含“有朋”自来的快乐,也蕴含着被人理解的欣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明他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因为寻求新知是为了修身,增益道德,即为学与进德是“为己”而不是“悦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展现的是君子境界,君子境界是超越“为人知”与“不知”的至高境界,所以君子具有“不怨天”的胸襟与“不尤人”的气度。其实,《学而篇》隐含由内向外学习而形成知识,由获得知识而内心愉悦转变到知识与道德相融合之快乐,最终实现“学”的内化与外化互相转换。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把“学”字训释为:“学之为言效也。”[2]崔述认为:“《学而》一篇,盖圣门高弟深于道者所记,示人以学之道,仁之事,深切著明,莫过于此。”[3]总体来看,其从朋友交往、自我认知和普世价值三个角度,揭示了“乐”的不同感受,形成了前后相递的逻辑理路,前者为后者基础,后者是前者目标的内涵逻辑。孔子弟子编纂《论语》时应是洞见孔子的为学宗旨与儒学精义,故将其列为首章。一言以蔽之,《学而篇》中隐含“学”之宗旨与“乐”之境界,其中核心枢机在于学能致乐、学能成人与学能成德,即由“学”能够开显出“乐”之境界。

2 辜鸿铭及其《论语》译本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汤生,号立诚,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中国福建省惠安县。他精通多国语言,学识渊博,兼通西洋科学和中华文化,被誉为“清末怪杰”。他的译文不仅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凭借独特见解及表达方式,还可以使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辜鸿铭热衷于向国外讀者宣传东方文化及其思想内核,他的作品和言论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辜鸿铭所译《论语》英文名为 The Sayings of Confucius,是其在1913—1914年期间完成的译作,在注重传达原文精神内涵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的优美,因此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翻译对世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阐释学中国化理论概述

阐释学概念起源于希腊传说。神使赫尔墨斯是奥林匹克山宙斯和诸神传令的使者,因为神和人类语言是不一样的,所以赫尔墨斯不仅要传信,而且要理解和转换神的语言以此把神的意思准确传达。阐释学的目的在于理解、转化和传达。

阐释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前阐释学阶段:从古代希腊时期到19世纪初,尽管出现了阐释学相关的活动,但是还没有一个清晰的阐释学概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时代,比如亚历山大王朝,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源于对《圣经》的诠释。二是19世纪的经典阐释学时期:阐释学的研究对象扩大至所有文本,不再局限于《圣经》,《圣经》逐渐失去了其神圣的地位。这一阶段以阿斯特、施莱尔马赫等人为代表,阐释学作为一个独立科学体系的地位得以确立。三是现代阐释学阶段:现代阐释学阶段是以狄尔泰所处时期为起点,直至整个20世纪。这个阶段的阐释学经历了从文本阐释到历史阐释的转变。这一时期以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

我国有着深厚的阐释学传统,这一传统贯穿于先秦诸子、两汉诸儒、魏晋名士、隋唐高僧及两宋文人的思想与实践中。他们在解读经典、探究义理、辨析名实、谈论哲学、解释诗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阐释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包括“断章取义”“知人论世”“诗无达诂”“得意忘言”和“见仁见智”等,展现了我国阐释学的丰富内涵。这些思想与西方由《圣经》诠释发展而来的阐释学传统具有可比性。我国阐释学传统不仅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批评,还强调对作者意图和读者理解的关注,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和理解的重视。这种阐释学传统在历史上对于我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西方阐释学传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补充[4]。

4 阐释学视域下《论语·学而篇》中的“君子之学”翻译诠释

在《学而篇》中,“学”字贯穿了整个篇章,不同的人理解的“学”也有不同的含义。首先,对于“君子”一词的解释,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杨伯峻看来,《论语》中的“君子”一词通常指的是道德高尚、有德行的人,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论语》首章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德之人,他们能够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因此,在《论语》中,“君子”一词通常是指有德之人,而不是指有位者。虽然有位者也可能具有某些德行,但“君子”一词强调的是内在的品德和道德修养[5]。赵纪彬认为孔子创立的是“‘人中的‘君子学派”[6],而“君子之学”则更意味深长,“君子”之“学”对个体的意义就在于,个人在面对各异的人伦场域时,能够保持人格的一致性,保持向善的方向[7]。在这种语境下,对于经典而言,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来自它的地位和意义,经典的地位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解释的前提。这是因为经典通常被视为一种权威性的文本,其内容、思想和价值被广泛认可,成为人们学习和理解的重要资源[8]。因此,对于“学”字翻译的阐释来讲,不仅需要广泛意义上的学习,还需要在深层次方面将其内化并外显的“君子之学”。《论语》首章与末章皆强调“学”之意义。钱穆曾说:“学习并时常复习,是初学者应该做的事情,孔子在15岁时就立志学习。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中年成学后的事情,孔子在30岁时确立了自己的学说。除非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达到最高的境界,否则不应该轻易地说别人不了解我。孔子在50岁时认识到命运,知道自己的使命。学者只有坚守‘学而时习的境界,才能有远方朋友来访的快乐。最后一个境界,本来不是学者所期望的。学习是为了深入探究、不断进步,直到别人无法理解,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圣人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深知自己的学识和自信,才说:‘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啊,然而这不是初学者所能轻易达到的。”[9]因此,对《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翻译阐释可从经世致用、修身进德与为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

4.1 经世致用之“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Confucius remarked, "A young man, when at home, should be a good son; when out in the world, a good citizen. He should be circumspect and truthful. He should be in sympathy with all men, but intimate with men of moral character. If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to spare,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duties, he should then employ them in literary pursuits."

本句最初意为“在自己亲身经历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那就可以继续学习文献知识”。在辜鸿铭的翻译中,将“学文”译为“literary pursuits”,意为“追求文学”,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阐释了需要用一生去学习及追求什么样的“文”。辜鸿铭认为:“学校——中国国教中的教堂,教人以诗文,培养人美好的感情,使之服从美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事实上,正如我曾说过的那样,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受到感动。” [10]在经过阐释处理后,译文中更加具象化了“学文”的内容,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所追求的应是经世致用之“学”,是实践、理论和道德的统一。

经世致用是“为学”的目标之一,是儒学的核心内涵所在。对于“学”与處世之道的态度、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处理,显然,孔子认为“为学”的目标在于经世致用。其实,不只孔门弟子强调为学出仕,儒家后学更是从为学修身演绎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理路。当然,孔子语中的“为学”目标是从个人修身开始的,其中不仅强调为学修身,更强调道德修身。

4.2 修身进德之“学”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本句的意思为“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辜鸿铭将其中的“学”译为“acquire knowledge”,将“习”译为“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通过对“学”及“习”的英文阐述,英语读者能够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此翻译也诠释了“学”与“习”的互相促进,在提高自己学识修养的同时,将知识反复复习运用,便可提高自己的境界。

孔子认为,“学”的核心在于对自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人格的完善。《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认为君子所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而是精神境界与事功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君子应该与德为友、与道为就,从而实现进道不已、修身正己、修己安人。较而言之,正是以“学而时习之”为端点,孔子升华了“学”之儒学的价值意义,而且,于“学”之勤、好、乐之学习过程与价值意义生成中,融入道德理性与道德价值,完成由“学”进“德”的逻辑理路建构。

4.3 “学”的内圣外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and good man, in matters of food, should never seek to indulge his appetite; in lodging, he should not be too solicitous of comfort. He should be diligent in business and careful in speech. He should seek for the company of men of virtue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profit by their lessons and example. In this way he may become a man of real culture."

本句中“学”用以形容一个人善于学习,渴望新知识,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辜鸿铭的译文中,“学”被译作“of real culture”,即“真正的教养”。在译文中,辜鸿铭着重强调了道德水平层面的自我修养,契合了原文中对于“学”的理解,将其内化为“修身进德之学”。

“学”之道,同时也体现在学习方法呈现的内在基础与价值向度。通观《论语》可见孔子相信“内圣”能够开显“外王”,或进德与安民,同时阐明格物致学、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揭示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学”之要义与方法。

5 结束语

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知识更加碎片化,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如何能在古代典籍中汲取经世致用的知识,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论语·学而篇》中的“君子之学”便给出了答案。在辜鸿铭的译文中,他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去阐释不同内涵的“学”,不仅体现了普世价值意义下的学习,更是诠释了经世致用、立德修身和“内圣外王”等珍贵内涵,即“君子之学”,意义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朱熹.朱子语类[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47.

[3] 崔述.论语余说·崔东壁遗书(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09.

[4] 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8.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6] 赵纪彬.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31.

[7] 周海春,陈诗钰.“君子”之“学”与人伦场域:论《论语·学而》的思想主题及伦理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3):32-39.

[8] 干春松.中国阐释学传统及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 (1):17-21.

[9]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7.

[10]夏丹.辜鸿铭作品精选·中国人的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56.

作者简介:万佳星(1995,11-),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跨文化及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通信作者:杨玉(1981,1-),女,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跨文化及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通信邮箱:yangyu589@126.com。

猜你喜欢

阐释学辜鸿铭翻译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意象之美
——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简介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意识形态对辜鸿铭翻译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