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一把诗词里的春蔬
2024-06-04项伟
项伟
要说起古人餐桌上的“春季第一菜”,韭菜可谓“当仁不让”。这种根如白玉、叶似翡翠、鲜嫩欲滴的蔬菜,是乡野人家最常见的“小家碧玉”,深得百姓喜爱。韭菜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栽培史了,比如《诗经》里就记载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春雨淅沥的夜晚,二十多年不曾相見的老友,在战乱的间隙,于故地重逢,主人披蓑戴笠,到菜地里割来头茬的春韭炒菜,并煮了香喷喷的黄米饭来招待。宾主开怀畅饮,虽说粗茶淡饭,却也情真意切、惺惺相惜。
“尝鲜无不道春笋”,话说喜食韭菜的人固然不少,但偏爱春笋的文人墨客貌似更多。他们除了给肉质脆嫩、鲜甜清香的春笋戴了一顶“蔬中第一珍”的桂冠以外,还留下了不少赞其味美的诗词佳句。杜甫就曾写诗点赞春笋:“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意思是说,春笋和江鱼都是时鲜之物,餐桌上的珍品,不可错过。以吃闻名于世的李渔先生,更是对“笋”推崇备至,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有专门介绍竹笋的章节,详述了笋之美味,及最佳做法:“素宜白水,荤用肥猪。”李渔认为,春笋为“至美之物”,做法简单为好,譬如清水煮笋,只需略加酱油提鲜,就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笋的鲜味与真趣;若加入过多调味料,则易夺去笋本身之鲜味,反而喧宾夺主了。
在古人的餐桌上,野菜更是桌上“常客”。而“荠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吃荠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但要说将荠菜吃出花样的,还得数咱们的顶级“吃货”苏东坡。这位东坡居士,不但好吃,还自创了不少名菜,比如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更有一道以荠菜为主料的“东坡羹”,据说味道非常之鲜美。此公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自夸道:“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意思是说啊,你要品尝了咱做的“东坡羹”,什么驼峰、口蘑、松鸡之类的“陆八珍”统统都不想再吃了!南宋诗人陆游,在食荠这块,绝对称得上是东坡先生的“知音”。他在四川吃到“东坡羹”后大为折服,并写诗赞曰:“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大意是说,这个“东坡羹”真是美妙绝伦啊,吃过之后呢,那是浑身畅快,好似峨眉峰上的老神仙。至于什么莼羹加豉、牛乳拌酥之类的俗味,跟它完全不在一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