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你问我答:那些青年人关心的事儿
2024-06-04青推
青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更是在关键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2024年全国两会,各类话题热度不减。从创业就业、住房安居,到养老生育、医疗保障……各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都做了有力回应。
本刊编辑部整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青年成才成长的相关问题,作出回答。
问:青年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技术、新赛道加速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企业要主动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率产出。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产业落地,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相应产业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青年正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后备军,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广大青年要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聚焦服务“国之大者”,持续擦亮“青”字号品牌,主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当前,青年就业都有哪些新形态?
答: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报告还进一步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施好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优化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聘(录)安排”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分析:“随着经济回稳向好,当前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但部分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求职的年轻人数量继续增加,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青年就业的挑战客观存在,但要看到出现了很多积极因素。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集成政策的牵引力,将为稳定就业大盘特别是保障青年就业提供强力支撑。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崛起,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对青年就业提出了新挑战,广大青年要主动对接职场所需,脚踏实地提高能力,主动创造就业机会。
问: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对青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它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
目前很多学校将平台资源和服务嵌入到教育教学之中,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优质数字资源支撑终身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融入,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都将随之发生改变。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都是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变革的焦点。青年,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自觉加强数字素养,把数字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服务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问:青年的生育焦虑来自何处?
答: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902万人,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出生率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这其中有生育成本的问题,有就业性别的问题,还有家庭责任的问题,都需要改变观念,认真对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建议,要通过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措施,实现生育成本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合理共担;保障生育假期等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形成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切实减轻年轻人生育的后顾之忧。
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需要哪些乡村人才?
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提到要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是乡村人才的重要主体,需要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者和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善治是鄉村全面振兴的保障和基础,需要优质的乡镇党政人才、村级党组织人才、村级经营管理人才、村级法治人才和村级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等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全面振兴还需要留住高质量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乡村教育人才、乡村卫生健康人才、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等等。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说:“乡村的人才培养,既要靠大专院校实践指导,又要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技能理论培训,让农民既会实践,又懂理论,既成为科技推广人才,又成为科技创新人才。”齐秀敏还表示,这样才有利于本土人才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走进乡村的广阔天地,广大青年大有可为。
问:医疗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在给患者带来高效精准便捷的就诊体验感的同时,如何让科技为医疗赋能?
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如何促进“三医”协同发展?数据蓝海是关键“密钥”。数据的互通,可以让卫生政策的调整、医保医疗的动态监测、慢病的发病趋势等实现提前掌握、研判。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医保和卫生健康部门拥有海量质量高、字段多、更新快、覆盖广的医疗健康公共数据要素资源,应加强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
“建议搭建起国家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平台,把有关医保支付结算清算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就医人群流数据及时反馈给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同时适度向省、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开放权限,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查阅、调用、对比、分析数据资源,支撑‘三医协同治理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梁廷波说。
问:面对新形势,共青团在青年引领上如何更进一步?
答: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引导广大青年充分认识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多重困难挑战、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重大成就,深刻把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取向,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奋进动力,坚决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要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聚焦服务“国之大者”,持续擦亮“青”字号品牌,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主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要着眼全面提升我国在新兴领域的战略能力,引领青年科技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要用好政治参与渠道,积极建言献策,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共青团与各级人大、政协的机制化联系,提高青年领域政策倡导效能,推动出台更多惠及青年的政策举措;认真负责做好交办给团中央的建议提案答复工作,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络,充分吸收建设性意见,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配合加强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建设,推动更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