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欣赏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2024-06-03朱倩

流行色 2024年2期
关键词:欣赏课小学美术

朱倩

摘 要:国画山水色彩赏析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不仅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本文以国画山水色彩赏析为载体,深入分析国画山水色彩的历史演变与审美价值,同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心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探讨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评价能力;国画山水;色彩赏析

Abstract: A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ese painting not only contains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provides rich aesthetic resources. This paper takes the appreciation of colors in landscape painting as the carrier, deep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colors i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roposes a series of targeted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evaluation abilit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art appreciation classe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lementary school art appreciation classe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art;appreciation class;aesthetic evaluation ability;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color analysis

科研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2021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小学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评价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T - b/2021/42)研究成果。

0 引言

在当前文化艺术的繁荣背景下,审美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课程,小学美术欣赏课肩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重任。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其山水色彩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因此,以国画山水色彩赏析为切入点,探索小学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路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审美评价能力的理论基础

审美评价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能力,是指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对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理解、分析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审美评价能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审美感知,更是对艺术作品深层次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涵盖了审美感知的敏锐性、审美理解的深刻性以及审美判断的准确性等多个层面。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美评价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促进其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让儿童能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还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現代教育理论对于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在审美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艺术、理解艺术、评价艺术。同时,现代教育理论也强调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艺术作品。

此外,心理学理论也为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心理学理论揭示了审美评价的心理机制和过程,帮助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审美评价能力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有效借鉴心理学理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审美教育活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国画山水色彩的历史演变

国画山水历经千年沧桑,不断演变发展,已孕育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其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的观念,同时也映照出各个历史时代的精神。

自远古时期起,中华民族便开始了对色彩的探索与运用,这一历程在国画山水中得到了尤为显著的体现。早期的国画山水,色彩运用尚显稚嫩,但已初具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逐渐被运用在瓷器、房屋饰品等方面,显示了中华民族对色彩运用的独特理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画山水迎来了第一个成熟阶段,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典范,其色彩柔和,以淡黄、绿、棕为主,朱红点缀,营造出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远山和人物以淡雅笔触勾勒,层次分明而和谐统一。然而《洛神赋图》虽为传世经典,其画面中的山川树石较后世名作却有不小的差距,画法、用色均显得幼稚简单,而这恰是国画山水初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特色的生动诠释。

隋唐之际,山水画发展更为迅猛,逐渐从人物画的附属地位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立的画种。其中,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图1)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开山之作。该作以青绿法着色,色彩明快和谐,展现出春意盎然的美景。山峰以淡墨勾勒,青绿渲染,层峦叠嶂;树木则以深浅绿色描绘,茂密生动;朱红色的小桥与楼阁,赭石色的农舍小屋点缀其间,与翠山绿树相映成趣,既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又传达出画家游春的野趣之情。

唐朝时期,国画山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青绿山水以其富丽灿烂的色彩运用技巧,成为了当时的主流。[1]比如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和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而这种以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为主的绘画风格,不仅体现了画家们对色彩的熟练掌握,也展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为国画山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色彩与水墨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宋代以降,国画山水中色彩的丰富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水墨山水逐渐成为主流,色彩的运用更加成熟、内敛。画家们通过微妙的色彩变化,展现出山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同时,画家还将自身的情感与理念融入色彩之中,使得国画山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元代时期,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国画山水的色彩运用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黑色与白色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色彩,其他色彩通常只起点缀作用。

纵观国画山水色彩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国画色彩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画山水的色彩运用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画家们的审美观念与精神追求。因此,研究国画山水色彩的历史演变,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 小学美术国画山水色彩赏析课中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策略

3.1 丰富教学资源,优化审美感知环境

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对美的直观感受。在国画山水色彩赏析课中,为提升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教师应丰富教学资源,选取多样化的国画山水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感受国画山水的艺术魅力,激发其审美兴趣。[2]同时注意所选作品的代表性和多样性,展示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让学生领略国画的多彩魅力;引入经典、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国画艺术的深厚底蕴。此外,教师需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音乐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优化美术欣赏课的感知环境,让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深化对美的理解。

以南北派山水画赏析为例,教师可选取北派山水大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2)和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的《潇湘图》(图3),同时,为学生播发不同风格的古典乐曲,让学生伴随着乐声,对比赏析两幅画作在用色和风格上的不同。

北派山水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北派山水的特色。画面中山峰高耸,笔墨粗犷,色彩对比鲜明,传递出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而南派山水画家董源的作品《潇湘图》则呈现出江南水乡的宁静秀美。画面细致入微,水墨晕染恰到好处,色彩淡雅和谐,营造出一种诗意化的山水境界。两幅作品在风格、构图、色彩及意境上均有显著差异,展现了北派和南派山水的不同魅力。

3.2 强化美术表现,深化审美实践体验

美术表现素养不仅是学生创造美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更是他们理解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的体现。[3]因此,在国画山水色彩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色彩的运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中国画表现手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国画的独特魅力。

比如在赏析李可染的国画山水作品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展示李可染先生所作的《春雨江南》(图4)和《杏花春雨江南》(图5),让学生分析两幅作品中的色彩搭配和运用,从而感受不同色彩在画面中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两幅画作虽都以江南水乡为题材,但色彩运用却各有千秋。《春雨江南》以水墨为主,黑白灰的基调营造出古朴宁静的氛围,水墨流动间,展现了水乡深远的意境,使画面充满历史厚重感,仿佛春雨淅沥、水乡静谧跃然纸上。而《杏花春雨江南》则色彩更为丰富,以粉红与墨色为主,形成鲜明对比,粉红的杏花与墨色的山峦相映生辉,既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又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

在对比欣赏过李可染先生的《春雨江南》和《杏花春雨江南》后,教师可现场示范,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毛笔、墨汁和颜料,表现山水的形态和色彩。随后,请学生以“江南水乡”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合理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创作语言,将情感融入作品中,从而初步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国画山水。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其关注色彩的搭配和变化,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意境营造。

3.3 融合文化要素,全面提升审美评价

在美术教育中,文化理解素养至关重要。其具体要求为:学生能感悟并阐述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国画山水色彩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底蕴。因此,在赏析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重点剖析作品的文化意蕴,使学生理解绘画艺术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进而提升其审美评价能力。[4]

比如赏析近现代国画大家张大千的作品时,教师可从作品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入手,介绍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如:張大千深受西方抽象派绘画影响,巧妙融合青绿山水技法,创新泼墨与泼彩技巧,显著提升了画作表现力。其代表作《山高水长》(图6)展现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冷暖色交织,营造出山谷深处的神秘氛围。墨色与水色自如交融,为画面注入灵动与活力。石青与墨色的鲜明对比,使色块布局更加和谐。

同时,为加深学生对国画《山高水长》的文化理解,教师还可充分运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对国画山水的审美评价能力,进而深化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审美素养的新一代青少年。如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央视音乐节目《风华国乐》的选集《高山流水》。在悠扬的筝声中,学生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张大千先生一起,共赏山水之美,感受那份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和谐的情怀。此外,教师还可结合诗词歌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更深入地领略国画中山水元素的诗意与文化内涵。

4 结语

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国画山水色彩赏析是培养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赏析,提升其审美感知与理解力。在未来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深化研究,优化策略,适应学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关注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资源,实现美术教育效益最大化。展望未来,小学美术课堂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其奠定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何代君.美味需品更需“评”——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评价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2):228.

[2]顾雨辰.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评价能力[J].科普童话,2020(10):153.

[3]陈林.小手书丹青 水墨润童心——浅议小学生中国画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3(29):128-130.

[4]张俊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177-179.

猜你喜欢

欣赏课小学美术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流行音乐对于音乐欣赏课构建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让小学音乐欣赏课活力无限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