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逻辑阐释
2024-06-03秦书生梅可欣
秦书生 梅可欣
[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思想体系,具有条理清晰的逻辑脉络。这一思想体系生成的逻辑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和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发展变化的科学回应。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科学回答是这一思想体系的逻辑展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一条逻辑主线贯穿于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全部内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4)03-0005-11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探索和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围绕“怎样实现现代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逐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综合分析党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实现了理论升华。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中心任务,把对现代化的认识推向新高度、新境界。习近平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深入地阐明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展现出科学的理论思维、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逻辑依据:人类文明成果提供的理论基石、文化涵养、历史积淀及现实要求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生成的逻辑依据,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以及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发展变化的科学回应。
(一)理论基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现代化”,但是处处闪现着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和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理论探索,为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现代性本质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未来社会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现代性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呈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两个必然”的论断,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2]。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捍卫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中的公平正义观。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性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产阶级正义原则的虚幻性,建构了未来“新现代性”的奋斗目标,“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一论述将人类解放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表明社会主义现代性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一种基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具有更高意义且超越阶级的公平正义。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中的公平正义观,强调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包含许多关于公平正义的表述,例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中的公平正义观为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第三,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中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伴而生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们通过合理的实践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进而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人类必须敬畏自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这种模式下,人们不仅追求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而且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社会。这种现代化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促成人类的长期幸福。因此,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第四,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结果,而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现代性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历史地体现出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将引起生产力的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7]。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科学技术所固有的客观性和现实性特征。以此为基础,习近平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9]。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義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文化涵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11]。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传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内含独特的价值理念,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又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2]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彰显,而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传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是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重要思想资源。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3]只有不断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为血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诚为底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为准则,才能打造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国家形象。习近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的精髓,创造性地借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4],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主体理念。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维、整体性思维、入世求实观念等都在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中得到创新性发展。
第三,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传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了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财富、稀缺资源、精神养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5]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情怀、集中统一观念、忧患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精神力量,都可以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思想资源,即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居安思危等。
总而言之,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根基,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而且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升华。
(三)历史积淀: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實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6]。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现代化实践探索,为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注入深厚的历史积淀。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党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17],初步引发了全党对现代化的思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制度实现了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转变,这为我国探索和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和政治保证。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8]的重大命题,丰富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途径和内容。这一时期,党对于工作重心的转变进行了深刻思考,推动实行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同时在经济领域以非凡的战略眼光推动建立和完善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举措实现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经济总量的飞速上升更是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战略、内容、道路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综合分析、总结党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在思想理论指导层面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逐步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
(四)现实要求: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发展变化的科学回应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世情、国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第一,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在科学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生成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格局正经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国现代化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已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格局展开的,国际形势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现代化水平。同时,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努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就要求中国必须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中国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现代化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挑战。当今国际形势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建设战略。所以,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世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第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在对中国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的准确把握中提出的。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9]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国情,因此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演变。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观察和分析提出的,指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方向,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指导。所以,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是对我国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种科学回应。
总之,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催生了新的理论,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条件。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正是在对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习近平立足国内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科学研判、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特点,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战略和路径。
二、逻辑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科学回答
习近平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站在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架构展开,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回答。
(一)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回答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回答。
第一,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决定其性质、道路与目标[20]。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了规定。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1],这是对中國式现代化领导力量方面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22]。从发生学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目的论角度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应对和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才能汇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3],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属性方面的本质要求,也是区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24]。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具有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5],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具体领域方面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题中应有之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必由之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领域的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使命担当,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治理领域的要求。四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6],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追求方面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终将外化于文明形态的更替。西方现代化曾长期被鼓吹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图式”,然而如今面对全球治理中的一系列难题,西方的一系列思维方式如“西方中心论”等已经束手无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有能力承接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时代责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何去何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给出的新答案,全面呈现出人类未来文明的中国形态。
以上本质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图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第二,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7]。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个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进行了高度总结。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8]。人口是最基本的国情。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方面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紧张等社会问题,使我国现代化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只能结合我国国情,主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9]。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0]在我国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国家建设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与西方资本立场下的现代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越性。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1]。习近平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32]。二者的协调发展不仅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且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两个文明”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问题展开[34]。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被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态方面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5]。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的发展在不断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强必霸”的发展逻辑不同,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6]为己任,在坚持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和平发展争取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对“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理解
关于“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习近平进行了深刻回答。只有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其推向深入。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发表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把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认识、把握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37]。中国式现代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党的领导为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战略定力。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在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走向、各项举措和政策实施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能够给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的战略定力。中国式现代化以党的领导为根本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战略定力。二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人民主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活力。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38]。中国力量就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头人,人民军队是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三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创新动力。改革开放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塑造新型体制机制,将解放思想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进器,破除思想障碍,塑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9]。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0]。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推进,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以物质的极大丰富为基础。然而,受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所创造的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多由资产阶级所有,大多数劳动者丧失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确保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全民覆盖等一系列民生建设,促使人民福祉有所依托。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我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不断革新,以此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要满足人们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外,还要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充实、社会交往和谐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需求。然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初期,由于对精神财富的关注度不足,精神资源的供给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生了巨大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高度重视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中国式现代化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三)对“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阐释
习近平立足“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重大原则、重大关系和战略安排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第一,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習近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41],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回答了“由谁领导建设”的问题。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2],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答了“以什么路径进行建设”的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证明,中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3],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回答了“为谁而建设”的问题。习近平强调:“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44]在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回应民情民意,切实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45],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回答了“建设的动力之源何在”的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抓住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抓手,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46],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回答了“以什么精神状态建设”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47]。在新时代持续发扬斗争精神,要在思想上培育干部的斗争意识,在行动上增强干部的斗争本领,使其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第二,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关系。习近平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几组重大关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和实现方式。一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48]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兼具规模巨大和国情复杂的特点,因此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整体谋划,而且需要微观层面的灵活创新。习近平指出,治理国家必须“登高望远”,同时“脚踏实地”。“登高望远”就是加强顶层设计,要立足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进行统筹谋划;“脚踏实地”就是实践探索,要在坚持顶层设计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以此更好形成合力、服务全局。二是处理好“战略与策略”[49]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瞩目成就,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对于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要提前研判。此外,我们要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最终胜利,还要充分发挥策略的作用,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中把握战略主动。三是处理好“守正与创新”[50]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在守正与创新的相互作用中推进的。新时代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另一方面要以满腔热情对待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切新生事物,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四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51]之间的关系。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五是处理好“活力与秩序”[52]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5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充分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力,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六是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54]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在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迈出坚实步伐,才能成功应对各种外部冲击。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定走自己的路,同时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第三,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中,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跃升,两者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既明确任务又指明路径,体现了科学缜密的战略部署。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起点和现实基础,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历史进程和最终实现。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部署:经济实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55]。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质上的整体跃升,二者紧密衔接,充分体现了“两步走”战略的递进性。另一方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6]这一论述深刻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切要求和部署都聚焦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各个方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同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我国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将在世界范围内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独特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实践方向。由此可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紧密联结、协同联动,共同彰显着“两步走”战略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总之,“两步走”战略安排作为宏观战略与实施步骤的有机集成,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工作坐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分解,一件任务一件任务地部署,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推进,以非凡的战略眼光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让我們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逻辑主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57],“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8]。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全部内容,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整个思想体系始终围绕这一条主线展开。只有把握好这条逻辑主线,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为谁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回答的根本立场问题。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他们的解放和发展奋斗。习近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他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59],“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0]。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强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着力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61]。这一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发展思想,强调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而且取决于人民是否享有高品质的生活。只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强调要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努力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正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62]。
(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6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增值为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将人民需要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标准。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历程,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民需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切入点,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关照人民需要,充分调动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64]。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始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因此,党在遇到各类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必须以深入调查研究的扎实作风,真正倾听民意,广泛向人民群众学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6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民的主体力量为实践力量。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正是因为紧紧把握了“一切依靠人民”的制胜密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66],充分发挥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作为权利主体、创造主体、价值主体和评判主体的作用,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力量。
(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7]。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昭示了“造福人民”的价值导向,坚持发展成果全体共享、全面共享、全球共享。
现代化成果能否为广大劳动群众所有是区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西方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中,劳动群众始终是被剥削的对象,人们无法享受自身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更谈不上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与西方国家所坚持的资本至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强调现代化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68]这一论断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所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确保全体人民机会均等地参与现代化建设,而且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充分享有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从现代化发展中受益。
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69]。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其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文明形态新格局顺应了人民共享各领域发展成果的期望。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平等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文化繁荣和生态优美共同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进而合力推动人民群众全方位享有更公平的发展权益和成果。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共享。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大国使命,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扩大至全人类范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自身发展的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与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度互动中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机遇共享,让全世界人民都能享受到和平发展、共赢发展带来的实惠。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有着清晰的逻辑理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理论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进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华章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4][6][8][14][21][23][25][26][27][28][29][31][33][35][36][41][42][43][45][46][55][56][58][61][65][6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22、23、28、27、23、23、23-24、24、22、22、22、22、23、23、24、26、27、27、27、27、24、25、27、46、70、22.
[2][10][11][22][24][37][6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61、61、63、55、55、52、5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8.
[9]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4-14.
[12][15][3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64、153.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1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4.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19][6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0、440.
[20]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四维审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5):21-29.
[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6-67.
[34]李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34-42.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3.
[3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7.
[4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44]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1-12.
[47][48][49][50][51][52][5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5.
[57][63]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
[59][6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5、159.
[6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03.
[6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0.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
[责任编辑: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