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角下高中心理课堂教学实践

2024-06-03阮灵惠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育教学实践

阮灵惠

[摘 要]“五育”并举被视为塑造“完整人”的全面教育途径,着重于促进实现个体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从而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课程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富有活力的教学形式,成为推动“五育”并举理念的重要实践途徑。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心理课堂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五育”并举在高中心理课堂的实施策略。它包括美育作为课前导入启迪学生情感世界;通过课堂情景剧演绎道德两难问题;借助教育戏剧拓展学生创造力;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激发体育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劳动教育是心理课的课后延续,以应对当下的教育挑战,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五育”并举;心理课堂;教学实践

在201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德育实效、智育水平、体育锻炼、美育培养和劳动教育。尽管“五育”并举这一教育理念已有历史深厚的背景,但在高中阶段,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并获得了全新的内涵,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高中教育在众多学段中具有特殊性。从教师的视角来看,高中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和态度。因此,高中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中教育者。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培养多元素素质,贯彻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理念[1]。另一方面,高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如果学生未来从事高中教育工作,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在教育岗位上培养下一代学生,传递正确的观念、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态度。这表明高中教师的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贯彻“五育”并举的理念至关重要,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五育”并举的理念强调塑造“完整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内心素质,推动健康的发展,这与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课堂教学是贯彻“五育”并举思想的主要场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成为推动“五育”并举理念的重要实践途径。因此,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心理课堂中如何融合“五育”理念,将教学内容与目标紧密结合,实现综合素质与心理发展的有机融合,这将适合时代潮流,有助于实现全面素质和心理教育的共同进步。

二、高中心理课堂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尚未达到预期水平,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具体来说,高中课堂中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尚显不足,应试教育的突出问题和过度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现象十分普遍。高中学校管理层对“五育”并举的关注度尚未充分,这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五育”并重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学科教师通常更专注于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培养,而对“美育”“体育”以及“劳育”的培养容易被忽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问题进一步显现:一方面,经常出现“五育”被分割开的情形,德、智、体、美、劳的统一培养难以实现。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智育”的传递,而德、体、美、劳等其他领域的内容则在学科教育中得不到适当融入。另一方面,在国家推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中教师意识到“五育”并举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对于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对“五育”内在联系的理解也不够深刻,缺乏对“五育”概念的深入洞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将“五育”并置,未能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中心理课堂中“五育”并举的实施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涉及教育理念的引导,还需要明确如何将德智体美劳的多元素融合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阶段的“五育”并举,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五育”并举在高中心理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美育作为课前导入启迪学生的情感世界

心理课程的教学环境需要构建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氛围,以便学生能够摒除戒备心理,毫无保留地投入讨论和分享。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内在的渴望,几乎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本性,激发着他们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对美妙事物的向往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内心情感的激荡[2]。为了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达到这一目的,可以运用节奏感强、充满活力的音乐、舞动和游戏等元素,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融入课堂。例如,在人际关系课程的导入环节中,通过有趣的游戏,如“抓手指”游戏,并搭配欢快的音乐,可以在学生中间创造出一种信任、开放和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同学们能够快速地放下戒备,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另一个方式是在课前引入舞动元素,让学生随意选择舞伴,跟着音乐随心所欲地舞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更深层次地打开那些可能比较拘谨的学生的心扉。通过放松身体取得放松心灵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入课堂,参与到学习中。这些方法在各类课堂中都适用,为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课堂情景剧演绎道德两难问题

作为“五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道德教育旨在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着眼于培育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Kohlberg,L.)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道德判断能力的成长水平所影响[3]。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情景剧被证明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情景剧汲取学生实际生活事件或典型案例作为原材料,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塑造角色并进行表演,通过生动直观的展示方式传递主要的教育内容。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他们能够初步感知问题,而在深入思辨和探究中则会试图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道德两难问题,通过学生演绎在同一情境下不同行为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结局,明确而鲜明地呈现出对比效果,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道德标准。这一准则使得学生能够更为从容地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事务,作出明智而准确的道德判断[4]。

举例来说,在心理课程中,通过案例《反校园言语霸凌》的情景剧,创造了班级内学生针对胖胖女生的言语攻击情境。通过分别呈现被言语欺凌女生默默忍受和勇敢面对两种态度,以及言语欺凌女生的好朋友加入攻击和站出来支持被欺凌女生的两种不同行为,将处理方式的差异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的行为选择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这一情景剧旨在喚起学生对于校园言语霸凌的关注,强调不轻易挖苦同学、起外号等行为可能导致的深远伤害。鼓励学生主动面对言语欺凌,勇敢地反驳对方,并积极向父母、老师求助。同时,鼓励学生在朋友遭受言语欺凌时提供及时安慰和帮助,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通过情景剧这一形式,将道德教育的原则和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借助教育戏剧拓展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戏剧在推动学生创造力、激发智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智育涵盖了为学生的全面、创新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知识和智力基础的教育活动[5]。创造力作为智力发展的巅峰,代表了个体在心理健康的高级发展阶段中实现自我的追求。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戏剧的方法和元素融入教育中,通过参与戏剧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见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在心理课堂中,将丰富的戏剧元素融入进来,构建戏剧化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通过创意编剧和自主表演的过程,持续产生新颖且富有创意的戏剧活动,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潜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创造性的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取得学术成就,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心理课程中的案例《不能说的秘密》为例,通过引入精选典型案例,如小黄和小陈的友情故事,为学生创造了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戏剧场景。在课堂中,选择两名同学出演小黄和小陈,随机编织剧情,由其他同学担任“后援团”,为主演提供支持和创意。这种戏剧实践模式将表演和创作有效融合,通过即兴演出、剧情发展的调整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了创造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既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又有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全面提升。

教育戏剧的运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交流和角色创造中不断涌现新思维和新创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使他们在智育领域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同时,教育戏剧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提升学科内涵的同时,增进了情感体验和人际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借助教育戏剧拓展学生创造力已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有望为学生的智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激发体育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与体育和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进身体的健康,提升心理的健康水平,并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当面临挫折和困难时,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塑造了他们合作和竞争的意识,使他们学会了尊重和关心他人。而在心理拓展训练方面,这是一种通过在自然环境中或模拟自然环境中进行各种挑战性活动,来实现个人突破和成长的训练方法。心理拓展训练项目的难度和挑战性较高,通常通过小组内的协作和小组间的竞争来进行,要求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同时与小组成员保持紧密合作,以凸显团队协作的力量,完成共同的训练任务,并在训练比赛中取得胜利。这种训练不仅仅是对学生体能的锻炼,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求知探索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样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完全符合了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心理拓展课上的《珠行万里》游戏为例,游戏中,所有学生站成一排,手持接球棒,旨在将球从出发位置运送到终点位置的桶中,然而接球棒是不透明的PVC管,使学生无法直接看到球的位置,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游戏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不同组竞争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其间要保持球的稳定,不让其掉落在地上。游戏中的复杂规则和高难度激发了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为了确保全组的节奏和效率,需要推选领导者进行整体安排。面对球反复掉落的挑战,同学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勇于挑战的勇气,以顺利完成任务为目标。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学生们必须紧密合作,发挥潜能,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6]。

这种基于拓展训练的体育课程设计,不仅仅关注体能的提升,还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合作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促使他们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展现出毅力和团队协作的品质。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更在心理和团队合作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培养。这种综合性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在多样挑战中的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劳动教育是心理课的课后延续

在遵循“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劳动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再墨守于传统的单一理论传授模式,而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体验。这种全新的模式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出发,以避免引发心理抵触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并在获得一些经验后自愿分享[7]。随后,学生将面临新的挑战,旨在提升劳动技能和培养劳动责任心。这个过程有助于将劳动内化为习惯、责任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习惯通常需要至少21天的反复实践,而巩固习惯则需要至少90天,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将教室中的教育延伸到课外资源的有机融合中。

在心理学课程中,劳动教育不再是死板的理论传授,而是通过多样化的任务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课内课外的无缝结合。以亲子关系心理课为例,一个月的单元不仅涵盖了课堂上如何处理亲子冲突和正确看待亲子关系的内容,还通过家庭作业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务劳动、烹饪技能的培养,以及创意DIY等多层次的任务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课程结束后,专题分享课程能够让学生展示他们近一个月来的劳动成果。许多学生分享了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责任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家长们也对孩子的表现感到真诚满意,认为这些劳动经历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

这种教育方式的普及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因为它既强调了劳动的荣耀,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它使学生们理解,劳动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是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热爱生活的体现。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将心理课堂与“五育”并举的理念有机结合,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创新举措,更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平衡,我们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旭.“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2]欧阳玲.高中“五育”特色教育体系构建实践[J].教育评论,2021(10):163-168.

[3]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43(01):10.

[4]沈翀.课堂情景剧: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范式[J].小学教学参考,2022.

[5]陆仁东.初中体育课堂与拓展训练的融合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7):2.

[6]王洪亮.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的有效结合[J].学园,2021(09):78-79.

[7]韩永辉.“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知识文库,2022(14):22-2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五育教学实践
本期话题:中小学校“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