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促成小学高质量发展

2024-06-03张武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育高质量发展小学

张武杰

[摘 要]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小学阶段,以“五育”融合促成学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现阶段仍然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集中阐述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德”为“首”,丰富“五育”融合新内涵;二是以“改”促“育”,优化“五育”融合新生态;三是以“行”观“效”,蓄足“五育”融合新动能。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这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就小学而言,以“五育”融合促成学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已经成为小学办学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一、以“德”为“首”,丰富“五育”融合新内涵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在各科教学中深入实施,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小学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办学更应以立德树人为教书育人的纲领,把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摆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学校办学以“德”为“首”,丰富“五育”融合新品质。

(一)党建引领,“爱”字当头

“爱党”“爱国”“爱家”“爱校”“尊老爱幼”“友爱友善”等,都是小学教育中教育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五育”融合就是要以学校的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爱”为教育基点,明确各科教育目标,浓厚整体教育氛围,“爱”字当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丰富“五育”融合新内涵,构建助推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大德育”育人格局,探索一条致力于强化政治引领、思想立德、“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路径。例如,在构建助推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大德育”育人格局上,结合政治学习,以党和国家整体的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在全校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目标,浓厚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引导全校师生学习党的历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增强师生的爱党爱国信念。再如,在探索政治引领、思想立德、“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路径上,让《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发挥学校育人工作的指导作用,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激励教师,把发挥示范作用作为高标,把关爱学生作为基石,增强师生情感,密切师生关系,用爱心哺育学生、感染学生,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做好“五育”融合工作,切实取得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成效,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品德基础,突出“五育”融合新内涵。

(二)以文化人,启智润心

一般而言,学校的文化活动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而文化之所以具有“化人”的功能,也在于它离不开德育这一核心。为此,在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还在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文化人、启智润心,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包括合理配置校园文化资源、整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力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有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一系列策略,以达到培根铸魂守初心、启智润心育英才的目的。在合理配置校园文化资源方面,学校需要构建以书记、校长为组长,中层领导为骨干,教导、政教、总务等部门和少先队共同参与的文化育人体系,各负其责、凝心聚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同时,党支部书记、校长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督导责任与作用,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的前提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育人体系、统领各部门工作。在整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方面,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进行净化、绿化、美化,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与文化相连,让校园内的一室一厅、一墙一壁都与文化结缘,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文明的浸润、风尚的潮动、情操的陶冶,在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各部门工作需要在各学科教师、各班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下完成工作目标,德智体美劳需要在各学科教师、各班班主任的彼此合作中促成融合与全面发展。而且,文化化人是一种对学生品德、素养的渐染艺术,需要耳濡目染般的长时间熏陶、春风化雨式的“润无声”渗透,而能够细致入微、长期厮守的,当属各学科教师和各班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结合自己学科学习内容或班级管理特点向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正确文化观、价值观,达到以文化人、启智润心的教育目的。在有力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方面,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一般很好。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家乡或周围发生的事原本就有一点“亲近感”,喜欢或愿意获知;另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不同于统编教材中所涉猎的文化内容,它本身不同于全域文化的“全”和经典文化的“经”,是具有地域性的比较独特的“那一个”,能够让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中“鹤立鸡群”“一鸣惊人”。像武威著名的历史人物李益(武威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张澍、(清代著名学者)、尹绾(清代河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牛鉴(清代道光时期的两江总督)等等,纳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之中,对学生就会有十足的吸引力。在有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立足校园文化的实践性特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游戏竞赛、课后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熏陶、“三观”教育,以此提高育人效果,体现“五育”融合新内涵。

二、以“改”促“育”,優化“五育”融合新生态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以“改”促“育”一直是中小学办学的追求之一。注重智育转型,不以分数论优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优化“五育”融合新生态,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最强音。

(一)善于学习,创新发展

由注重教育的数量到注重教育的质量,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能力的培养,由注重“怎么教”到注重“怎么学”,中小学教育一直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小学办学也是如此,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创新发展,对于以“改”促“育”、优化“五育”融合新生态至为关键。促成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开学习不成。古人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管理好学校,仅有旧思想、旧意识、旧理念、老办法、老经验不成,还得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方法管理学校,用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法教育教师。各科教师更需学习。通过学习,探索学校育人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互换、外出学习、脱产进修等方式学习办学与育人先进的思想、意识、理念、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集中培训、交流”“个别轮换”等方式,把省内外包括市县内的知名专家请到学校为全体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教学示范、教育教学方法交流等活动,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能手、教学优胜奖获得者、优秀班主任等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或发展潜力大、在校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师送出去到其他学校取经,利用假期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交流教育教学成果,利用“县管校聘”每年针对毕业班教师开展县内学校的轮换执教活动,广泛开辟先进管理、教育教学思想、意识、理念、方法的学习路径,畅通不同形式的学习渠道,学习各种先进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新成果,达到创新管理、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以“五育”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促成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二)落实课标,回归本位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学校培育时代新人绘制了的蓝图,它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教育导向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这就为教育的回归本位指明了方向。落实新课标绘制的蓝图,需要教师全面、深入研读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课标,领会“为谁教”“为什么教”的时代需要,明确课程“以人为本”育人价值,落实课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瞄准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命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教师以课改、教研工作促进育人工作,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优化“五育”融合新生態。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其统一为一个育人有机整体,把它贯穿于各门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之中,明确了各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使课程育人本质和育人功能得以回归。鉴于此,以教研促教育,就是要从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素养本位转变,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研讨活动和两周一次的教研组课改活动中,通过大力开展教法、学法、学情分析和说课、听课、评课以及进行教学反思等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研究如何从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素养本位转变的问题。再如,把研究成果付诸课堂实际,通过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的保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学生的钻研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成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以“研”促“育”方式,对于全面优化“五育”融合新生态无疑是“王者归来”。还如,学校通过开展教育理论学习交流、师生读书沙龙、微课题研究报告、教研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教育教学智慧,把各学科育人力量汇集起来,形成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学校育人新生态。

三、以“行”观“效”,蓄足“五育”融合新动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育”融合质量和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行动中观察、在行为中体现。以“行”观“效”,对于做得好的,要及时表扬、激励、宣传;对于做得不好的,要及时反馈、修正、提高。所以,通过具体的表现评价育人效果,极为关键。

(一)观“效”有“准”,着眼发展

新时代对学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已触及学生培养的微观场域和情境,形成围绕育人目标全面推进育人方式系统改进的态势。而“五育”融合是顺应这一态势促成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变革。观察、评价学校“五育”融合育人成效,需要依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学校全面育人质量观察、评价标准,切实将“五育”融合评价回归到“育人”本位上来。学校全面育人质量观察、评价标准要以规范性与适切性相结合、特色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为原则,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位一体”共育评价体系,围绕学校、教师的“五育”融合,采用观察、评价、反思、改进的方式提升育人质量,全面、客观、公正、动态地评价育人成效,以有效激发师生教学相长的内生动力,促进学校办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符合党和国家的“五育”质量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现实需要为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指向学生的全面、健康和个性化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对“五育”成效需要通过观察、评价、反馈等感、理性相结合的科学方式给予及时、客观、公正的反馈,达到在激励中前行、批评中修正的目的。例如,对智育的评价,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弊病,切实把“育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命观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质、健康的人格、百折不挠的意志、卓越的想象与创新能力、和谐为人处世的能力等为标准。再如,对学生体育的评价,各年级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合格率≥98%、优良率≥70%进行。还如,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中各学段要求进行评价。当然,作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既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也不能简单地把德智体美劳完全割裂开来进行评价。融合的目的在于育人,评价的目的也在于育人。这样,该“硬”的“硬”,该“软”的“软”,该转变理念的转变理念,总的要着眼学生发展,把评价作为蓄足“五育”融合的新动能。

(二)观“效”看“行”,促进发展

马克思指出:“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人类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对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作用做出了论断。从学校教育现实看,学校评价教育效果如何,“五育”融合教育中,学生最直观的还是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学生的学习、做事、做人符合学段教育要求,能够达到阶段性的教育目标,那么就应该赞扬、肯定,蓄足“五育”融合新动能,进一步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例如,通过观察一日常规的落实情况,看学生学习习惯是否变好、学习效率是否提高等等,并在学校周报、月报等阶段性评估报告中对表现好的班级、年级组进行正向的肯定、表扬,激励其更进一步。再如,学校通过观察大课间学生的表现,包括到场纪律、课间操动作、跑操队列等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如果学生落实一日常规或大课间情况表现不佳,各种问题依然存在、习惯改观不明显、学习成效不见好,就需要做得不好的班级、年级提出下一步的教育规划和改进思路,对一日常规及课堂学习、课间活动、两操、课后服务活动、作业、在家活动、睡眠等进行过程性教育督导,并形成每周、每月、期中或期末教育质量评估报告,蓄足“五育”融合新动能,进行整改落实,促成重点突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本涛,樊小伟.以“五育”融合迎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生活教育,2021(01):5.

[2]王怀伟,张长娟,刘凤.“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课程的项目化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02):25-27.

[3]汪北南.“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小学管理的行动与成效[J].辽宁教育,2023(11):80-82.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五育高质量发展小学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