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气吞山河的宫殿群落
2024-06-03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
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自雍迁都咸阳,当时咸阳宫殿南临渭水,北至泾水;到秦孝文王时(公元前250年),宫馆阁道相连三十余里。秦始皇时期在宫廷建设方面,早在建立统一大帝国之前,“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史记·秦本纪》)。
灭六国后,秦国役使70多万人在渭河以南建造大量宫殿和骊山陵园。秦代的劳动匠师们,面临如何体现空前统一帝国的气魄和面貌的严峻课题,他们做出了杰出的创造。在都城与宫殿的建设中,本着传统的天、地、人一体的观念,模仿天体来安排天子的驻地和住所,实际上形成了着眼于山川地貌的大环境,利用自然形胜来增助人工建筑的气势。这种把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考虑的规划設计,正符合现代科学的“环境设计”概念。远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劳动先民取得这样的成就,可以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首先是大咸阳规划。由于国势发展、首都人口增加,加上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因此秦始皇决定扩建国都,向渭河以南发展。京畿离宫着眼于“八百里秦川”,在关中大地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的范围内,“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三辅黄图》)。新朝宫的规划也拉大尺度,按照天体星宿进行安排,向南延伸咸阳城中轴线。在秦始皇即位的第二年,便在渭水以南建“信宫”,作为外朝;随后改信宫为“极庙”,以象征天极。从极庙开辟大道,通骊山北麓温泉宫,又建甘泉宫前殿,筑甬道通咸阳城。扩建北坂上的咸阳宫,“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也就是他临死前两年,他“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遂决定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建设新朝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新建的规模宏大的新朝宫,其前殿叫“阿房”,后来人们就以“阿房宫”来称呼新朝宫了。唐代诗人杜牧作《阿房宫赋》,描写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这虽属文学夸张的描写,但从现已发现的宫殿遗址来看,确是分布很广、很多的,而且大多是有长长的阁道相互连接。《阿房宫赋》忠实地反映了秦帝国朝宫的建筑艺术面貌。这种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规划设计,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