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成长的“教学研评一体化”送课下乡实施路径

2024-06-03张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

张强

*基金项目: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有组织科研实践研究”(2023ZJ013)。

[摘 要]送课下乡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它作为一种区域间的研训活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发起,组织优秀教师与薄弱的农村学校展开的长期有效的“教学研评一体化”活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细节暴露在送课下乡的过程中。结合十年来的送课下乡经历,文章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因需送教,形成约课机制和专题教研机制;提倡“以培代送,蹲点跟岗”,做好名师和农村教师的研训、评价工作。让送教下乡形成长时机制、长效机制,培植优秀的农村教师,切实提高送教效益。

[关键词]送课下乡;教师成长;“教学研评一体化”;区域有组织科研

一、问题的提出

狭义地讲,送课下乡就是学校间的一种教研活动,是名师、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艺术的指导和帮扶,是单边的。广义地讲,送课下乡是一种区域间的研训活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发起,组织优秀教师与薄弱的农村学校展开的长期有效的跟岗联学研训评价活动,是双边的。其主要的形式包含主题教研、听评课研讨、课题指导、跟岗交流、效果评价等。

(一)送课下乡的现状调查

“培训方式方法多‘输送与‘传递,少‘建构与‘生成;培训者队伍重外在资源引入,忽视本土力量和资源建设。”凡此种种,使送课下乡的目标难以有效达成,参与教师的素质提升得不到有力保障。

(二)送课下乡的问题分析

名师送课下乡如果缺少了考核机制和长效机制,容易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无可置疑的是,名师送课是名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考核须是自上而下的量的考核和自下而上的质的考核。调查结果显示:送课教师课前以“任务单”方式调研学情后,学生的课堂反馈效果比没有调研的班级高12%左右;在后续的结对子跟进指导中,乡村教师借助该范式教学,同学科教师评课认同度提升明显。如果名师送教后,止步于“送了一节课”——在课前并未与乡村学校师生调研,未摸清学情——抑或在课后没有跟进,指导乡村学校教师提升素养能力,那么表面上是满足了自上而下的“量”的考核,然而乡村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执教能力等因素并未发生应有的转变,送课下乡就可能成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名师“独角戏”。

名师授课如果缺少长期规划的协调机制,意义指向容易被消解弱化,其帮扶的优势得不到彰显。“你觉得影响送课下乡效果的因素分析”调查结果倒叙排列依次为:不符合实际需要、不具连贯性、不能有效互动参与、不能融通范式。所以,名师授课要根据对应帮扶学校教师队伍、教研水平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课题、合适的时机、合理的角度。一般来说,农村学校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一个课题、一个专题,然后对接名师。其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名师送课的长期统筹——在一个五年规划内,农村学校要全面认同与送课下乡相匹配的一门学科几种课型的教学范式;名师送课的协调对应——名师所擅长的教育教学技能与实际送课的形式、内容、时机要高度契合。否则,容易造成送课形式单一化、送课内容片面化的困局。乡村教学发展痛点和名师专业成长优点之间的通路不畅,难以激发乡村教师持续投入教研、跟进成长的积极性。

名师授课后,如果必要的说课、评课环节组织得不够严密,只能是让乡村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在羡慕之余,难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研讨环节的说课、评课应该是送课下乡的重中之重。然而,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授课者互相赞美和奉承一番后,组织者“一言堂”,最后视时间情况毫无目的地“漫谈”,很难见到听课者与授课者围绕课堂、学生、教材,乃至课程标准进行细致讨论的现象。观察5个学科24位青年教师的听课笔记时发现:“教学过程”记录内容要多于侧栏“过程评价”和尾栏“评课记录及改进建议”;对课堂的“实录”要多于“即兴反思与学理追溯”。送教这节课好在哪里?课堂哪些细节处理值得借鉴?这节课如何移植重建?……类似的听评课研讨不到位,这样真正需要成长的教师无言可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悬而未决。名师走后,受帮扶学校的教师无法深入肌理地了解名师课堂的魅力所在,过了几天热度后,依旧“低头拉车不看路”,教学方式得不到根本改善。

凡此种种,皆为送课下乡的“怪现状”。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又阻碍了教学薄弱地区、薄弱学科的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以培代送”“因需送教”“專题研教”“蹲点跟岗”“设门槛开门路”将会是促进送课下乡旧貌换新颜的可行之举。

二、“教学研评一体化”的送教下乡路径优化策略

(一)因需送教,以“约课”促进教与学的行为变革

农村学校要确定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研究教学流程中有待完善的环节,筛选出薄弱学科、薄弱年级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小组分工合作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文科学习如何设计探究性自学活动,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智慧参与的兴趣,如何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当堂检测促进思维可视化等等。将之梳理形成条目,明确“学‘教的内容和方向”,统筹作为本校的一个研究课题来抓。于学期初,就与送课下乡的主管单位申请对接,主管单位根据农村学校的意向和需要,调配相应名师送课下乡,送教名师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搜集素材、备课,甚至带着名师工作室成员现场展示……根据约定的送教内容,以订单式送教,达成“送‘教的使命和任务”,迭代教研,让城区的“经验教研成果”转化为农村的“实证教研成果”,让精彩的现场达成效果点燃、影响、带动农村教师主动内生成长。这样,既能提高送课下乡工作的针对性,又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

(二)贴地送教,以“常态”带动教与研的贯通衔接

名师在授课之前,借助线上线下路径,初步对学情、师情做好调研,做到“常态课”送教下乡,把“教学现场”提升为“研究现场”。随着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名师可通过网络视频、在线问卷掌握需要帮扶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情况和教师情况,适当调整授课策略,遴选合适的教学工具,做到有的放矢。无论如何,农村学校更希望看到一节接地气的常态课,而不是高大上的作秀课。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会奖励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一个礼物,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几乎都得到了礼物;为了展示直观的教学,教师借助智慧互动设备流畅的演示,学生一阵唏嘘,听课者啧啧称赞。然而这样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村学校的实际脱节,不少农村教师坦言:送礼,非常规之计;智能设备,也视课时而定。所以送教下乡是要在农村学校的土壤上播撒雨露,拨云见日;送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范式,把城区比较成型的学科教学成果与农村教师共享,在农村现有基础条件下,研究教材、学情,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专题研教,以“专题”研究促进教和评良性互动

要打破学科壁垒,做好专题型送教活动,集体研讨,智慧提升。常见的送课下乡,往往是名师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针对本学科特性“单打独斗”,评课教研活动也是分学科开展。农村学校大多规模较小,比较适合分年级、分学段评课,乃至全校公开评课。基于此,专题型系列送教活动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采用‘跟培—互研—自练的校本推进模型……以一次完整的主题送教活动为引领,手把手带着项目学校做研训。”比如,围绕“学科德育渗透”,可遵循“名师下乡诊断课——名师下乡示范课——农村学校教师汇报课”的磨课形式开展循序渐进的“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活动。在这三次送教活动期间召开一到两次校际评课活动,各学科分别呈现公开课,打破学科限制听课评课,共同磨课研讨,挖掘不同学科在学科德育渗透方面的典型做法,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模式,形成科学稳固的评价标准,做到学科间互通有无,分享学科亮点做法,互相汲取经验补充完善本学科教学范式,最终评选在专题研究方面的典型案例,推选优秀教师并予以表彰,既提高了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又有了过程性研究成果,一举两得。

三、基于送课下乡管理的机制优化

送课下乡的管理者包含教育主管部门、名师所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乡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三者需要聚焦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素质,优化三级协同的管理机制。

(一)对名师设门槛、开门路

培养一批名师,创建名师工作室;带动一批乡村薄弱学科教师,建立帮扶基地。其一,提高送教名师准入门槛。要想送教成功,优秀的送教名师是第一要素。必须由地市教研专家把关,从地市级(及以上)公开课、优质课获奖者中遴选优秀教师,组建名师队伍,对名师教学专长、教学风格、从教情况做好梳理统计、备案,做到兼顾年龄梯度、兼顾学科特性、兼顾学科属性。其二,名师所在学校定期组织名师晒课、赛课,将公开课、优质课的课例设计为更容易被农村学校师生“消化”的精品课,收集视频课,推送网络课。建设相关教学设计、磨课材料、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教学实录为载体的网络资源库,建立区域性名师课堂大数据,利用3~5年形成覆盖所使用教材重要知识点、重点课时的教学网络体系,以资农村教师的泛在学习。其三,名师要做送课的有心人,送教重点应该是“问题诊断,对策反馈,实践示范,专业对话”。同样地,农村学校要组织教师与名师同步教研,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取舍与应用、学法指导与疑难问题点拨等方面对比名师课堂,按照“提出问题与困惑——听课研讨——反思提升”的流程不断成长完善,强化课堂“重建”力度,把名师的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脱胎换骨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搭建平台,以培代送,蹲点跟岗

大力促进“以培代送,蹲点跟岗”,并做好名师和农村教师的评价工作。让送教下乡形成长时机制、长效机制,培植优秀的农村教师,切实提高送教效益。

1.要做好名师团队与农村学校的“中间人”

很多地区的送课下乡活动一般为时半天,名师上课、分组研讨,很难深入,农村教师想成长,但苦于没有机会充分学习。因此,管理者必须引导建立长时机制。一是通过网络视频课抓好送课下乡的“两头”,建立名师团队与农村学校网络沟通渠道,保障名师对农村学校教育现状、硬件设施、师生情况有大体的了解;保障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经常得到名师的指点;保障农村教师能在名师的引领下执教“提高课”。很多地区的送课下乡往往是“有上回,无下回”,名师“帮扶”送课时间不固定。因此,管理者必须统筹建立长效机制。在一定时间内,组织签订名师与农村教师一对一“传、帮、带”协议,“以‘线上帮扶,线下送教为载体,充分發挥工作室的理论指导和实地示范作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综合素养得到一定提升后,推广经验,再做调整;或者建立梯级团队,名师引领的农村教师获得长足发展后,可以申请晋升入“名师队伍”,继承“衣钵”。

2.要做好名师团队的“监管人”

针对名师不重视送教工作的现象,管理者要做好监管评价。名师授课之前,要向所在学校教研部门提交教学材料,由主管人员协助名师完成备课,并对名师的准备工作评估,对标农村学校提出的“订单式”需求,模拟授课或者说课,抓实目标达成度;农村教师要挖掘教学问题,梳理教材难点,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列出成长规划。名师授课过程中,农村学校根据“预约”的帮扶主题,给名师写出评价,摘取名师在该主题下做出的有效探索,明确名师课堂在解决突出问题、突破关键问题上的典型做法和新颖方式,在评课环节交流讨论;农村教师要进行“问题销号”“对标试课”,在听评课中自我学习,消化吸收名师的教学机智,同步同轨成长。农村教师则要立足岗位实践,“映射教学”把名师的思路拓展延伸,实现问题解决、实践改善和经验提升研训转变。在学期末,管理者对上述三方面情况加以汇总,对名师的送教情况做出等级评价,并反馈给名师所在学校,对成绩突出的名师做出奖励。

3.要做好农村学校的“引路人”,搭建平台

农村教师的素质能提高吗?提高后有出路吗?这恐怕是影响送教下乡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首先,要成立帮扶发展共同体,用区域教研的力量,推动农村学校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区域教研”指的是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各校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尤其对农村薄弱学科引领、带动。区域教研为农村教师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要在“约课”的基础上,激发农村教师主动成长动能,构建“问题聚焦—送课攻关—研训支撑—成果汇报”的机制,以特色送课打造特色学科。其次,要面向广大农村学校教师,实行区域内“赛课”机制,遴选优秀教师进城“蹲点研学”,为农村教师定期、定点深入学习搭建平台,让农村教师在真实而日常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真本事。据此,有学者提出“‘一课多研多磨多上分享式培训”的模式。农村教师不仅要学会“这一节课”,还要学会“这一单元”的课,“这一专题”的课,“这一类型”的课,让名师送教、蹲点研学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以农村教师的成长需求为原点,不断自我淬炼,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最终将优秀的农村教师逐渐纳入到名师工作室中。

送课下乡是一个系统概念,“送”“接”“管”三方都必须切实履行职责,不能缺位。其中,区域教科研组织部门要为城乡交流“搭台子”,名师团队要示范引领成果转化“引路子”,农村学校要根据教学科研发展定位“开方子”,农村教师要研究学习反思推广“爬梯子”;源头监控、过程监管、跟踪监理,使送课下乡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凌云志,邬志辉,黄佑生.行动学习导向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送教下乡培训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7(08):78.

[2]徐美展.聚焦主题研修,助推校本成长[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3):30-31.

[3]汪文华,杨勇.“国培计划”培训方式的优化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5):12-16.

[4]刘志勇,郭家胜,何利春.帮扶促教育公平送教推课堂改革——佛山市顺德区刘志勇名教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主题教研纪实[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9):97.

[5]谢皑皑.“一课多研多磨多上”分享式培训——走在“国培‘送教下乡”的路上[J].贵州教育,2020(18).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
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的几项基本素质
优秀教师成长的“三力”修炼
深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师成长的坚实平台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