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管理、教学:基于“五育”并举的中学人才培养三重路径

2024-06-03杨文养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育实施路径

杨文养

[摘 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构建完善的育人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工作的根本保障。本文就“五育”并举视域下,如何培养智慧教师、完善管理机制、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五育”育人环境等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等进行思考。

[关键词]“五育”并举;学校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五育”并举成为新时代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和方向。“五育”并举的学校管理需要进一步激活,在师资提升、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培育、评价机制优化等方面加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教学活力,使教师能尽其责,学生能展其才,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提升教师教育智慧,促成“五育”并举人才培养高位嫁接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素养的第一要素。教师是大爱的仁者,更是聪慧的智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智慧、成就学生的远大志向需要智慧的教师,并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更新理念,创新培训

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完成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为创建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实现“学生大成,教师大家,学校大气”的发展方略,学校更新升级理念,通过创新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实施理论加实践等途径,培育中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发挥有经验优秀教师“领头雁”作用,带领中青年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在凝心聚力、全心全意服务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追求。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其中之一是开展教师微分享讲座,同伴互学,名师带头。凡是参加大赛的选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外出学习培训者、教育教学成效突出者等,学校适时提供平台,做微分享讲座。教师通过前期准备、上台发言、会后反思等过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二)理论引领,课堂提效

新时代对于好教师的要求应当成为广大教师内化于心的使命与担当,践行于事,悟化育心。如学校全体教师共读同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校管理团队把深度学习的理论观点融入学校工作中,教师在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反馈等环节加强设计,让课堂学习真实发生,学校课堂样态改变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各种大赛中崭露头角,赢得荣誉,获得信心,找到了自我专业成长的路径。落地教学“最后一公里”的课堂有效、高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三)德育先行,智慧育人

结合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要求,借助班主任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特殊角色功能,提升他们在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教育智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悟型育人方式的探索中,学校开展的立德树人、以德为首的进阶式德育主题教育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教师也在行动实践中体悟成长。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学生实际特点,学校把对学生的常规要求和对思想建设进行整合整体设计。如起始年级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学法指导”的主题德育系列活动,开展迎新活动、国防夏令营、远足、生涯规划研学等活动;中间年级,学校结合进阶式主题教育开展社会实践和体悟成长的主题德育系列活动,如结合传统节日、校园三节、志愿服务等组织活动;毕业年级,学校以拼搏、感恩、成长为主题开展德育主题系列活动,如高三成人礼、誓师大会、毕业典礼等活动。不同年级不同的心育方式,深化立德树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培根铸魂,取得较好的育人成效。学校逐步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和育人文化,班主任经过学校德育体系的行动实践,快速獲得经验,进入新成熟发展期,德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促使“五育”并举人才培养落地生根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育”并举为育人手段,以活动为育人载体,以省级课题研究为引领,聚焦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探索体悟型育人方式改革,建立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整合机制,发挥学科的总体育人价值。

(一)围绕工作主题,聚焦全员育人

学校党总支每年提出对应的工作主题,学校各部门上下均围绕工作主题谋划开展工作,打开一起做事的局面,成效显著。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道德资源,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以身示范、以德施教,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统一。如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校提出“党史年”学习。在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下,感召师生听党话,跟党走,铭党恩。以学习党史为契机,让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全员育人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

(二)紧抓两条主线,夯实全程育人

学校育人的主要管理途径就是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一条线是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科、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一条线是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保卫科、团委—年段—班主任。学校教育开始从过去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转变为以课堂理论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应用于校内外动手实践,从而拓展学科育人的空间,使实践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一部分,通过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实践相融合,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创新创造精神在理实融合中得到充分锻炼,支撑其未来的社会发展。

(三)提升服务水平,确保文化育人

学校以落实教育教学常规为载体,建设学校的执行文化育人。对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来说,实现规范有序运行需要较好的执行力来推动;建立良好的组织运行体系,需要学校的执行文化来引领。学校管理没有什么高大上,只要做好一线教育教学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管理者必须切身地融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学校管理发生从“给我上”到“跟我上”转变,一切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让每一位教师都有“领头雁”的能力与经历。在抓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化、抓工作落实常态化、抓活动筹备缜密化,抓服务一线人文化,抓德育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等方面都显著提升,落实闭环管理,开展考核评价,合理奖励优秀、提升工作成效,建设特色化的执行文化,以文化人。

三、整合课程资源和育人元素,促成“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开枝散叶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整体回答。笔者学校积极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国家课程实践创新、校本课程多样化开发、主题课程关注素养与表达三个维度,实现学生“五育”融合的系统融合。整合课程资源和育人元素,健全完善育全人的职责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从以下三条途径思考和实践。

(一)课程建设体系化,促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茁壮成长

1.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学校基于指向发展学生六大核心素养,整合课程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教学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体验,学科不仅要育分更要育人,关注学科知识学习也关注人(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学科大融合、乡村教育和新劳动教育建设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主题课程和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三全三维五融(‘335课程体系)”育人新载体,探索出适合笔者学校的体悟型多元融通课程体系。

2.丰富校本,多彩课程

学校开发形成“335”课程体系中30多门校本课程,旨在尊重学生的禀赋差异和独立选择权,为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围绕课程教学推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综合性判断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社会责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巧借资源,特色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可使用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等教育资源,开展“远足研学”特色课程,通过拓展实践体验、实地勘察、野外探索,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艺术表演,参观古迹、拜访老人、听取传统文化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感受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学生了解地方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内化于心,从而爱国、爱乡、爱校、爱自己。

(二)主题教育多样化,促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遍地花开

“五育”并举,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前提,体育是基础,美育、劳育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三条路径融合工作开展。

1.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主题教育进阶化、系统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五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学校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实现“五育”的整体配合,发挥德、智、体、美、劳的整体育人功能;创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资助育人、服务育人,推动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用真信、真知、真情讲好各门课程,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进全程育人。

2.营造系统育人环境

以活动为载体,组织主题班会、课外实践、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育人活动载体,强化协同机制,从思想、内容和形式着力,做好思想引领,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系统提升育人载体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尝试机会,在体验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天赋,在摸准学生禀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不断求知探索的欲望,助力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落实全员育人。

3.建设学校特色文化

办学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名片,珍惜学校的每一个优势和亮点、机会点,把握好学校发展阶段和团队的执行力,让学校特色建设成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的工具和方法。在学校受师资、装备、环境等资源局限无法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以点带面是最佳实施路径,可在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学科,基于一点带动全面、整体,如学校的红十字生命体验校,开展心肺复苏等体验式项目的学习,带动学校其他德育特色课程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学习成长体验,达成全方位育人。

(三)综合素质评价,促成“五育”并举人才培养開花结果

学校以课程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引擎,让全面育人真正落地,全程、全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过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全三阶五维”星级学生评价体系。

1.展示交流,自我评价

学校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精神,制定实施细则,开展德、体、智、美、劳全要素评价。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构建了“三全三阶五维”星级学生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自我评价中的德育评价,培养学生品德发展;完善智育评价,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强化体育评价,注重学生身心发展;改进美育评价,增强学生审美素养;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培养学生的劳动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搭建展示平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每年举行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科技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搭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平台,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特长,进行特色评价。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积极发展学生社团,成立了篮球社、流行音乐社、棋社、数学社、动漫社、吉他社、街舞社、文学社等20多个校级社团。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至少掌握一至两项艺术体育方面的技能,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2.多样维度,综合评价

新课标倡导学科评价的多样性,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等系列育人活动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和带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综合性评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尽管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安全意识等方面有较大改善,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今后,学校会持续推进“五育”评价,进一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秉承“让孩子们每天都有进步”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评价体系,探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着力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综合素质评价量化分析过程中的运用,更好把握趋势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提供有效参考数据,为人才成长的各个方面评价提供科学支持,落实课标要求的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总之,在新时代课改背景下,要落实党和国家“育全人”的立德树人目标,作为教育前沿的学校必须应时而动,找到适合自己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更好地培育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松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11).

[2]李家俊.全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11).

[3]孙晓静.贯彻“五育”并举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基础教育论坛,2023(0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五育实施路径
本期话题:中小学校“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