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矿工的“书房梦”
2024-06-03杜华赋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和写作,并梦想着将来有这样一个书房:有书柜,里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很多书刊;有写字台,上面放一个小巧玲珑的台灯、两盆散发出淡淡清香的鲜花……闲暇时,我泡一杯清茶,或在书房悠闲地品书,或在书房安静地写作。然而,梦虽好,却漫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因爬格子“爬”出了一点名堂,被“特招”到千里之外的川北广旺矿区工作。离开家乡那天,我带的四个大口袋里几乎全是书。没想到,搬书难,放书更难。我住的是集体宿舍,二十平方米住四个人。我的几大口袋书,只好塞在床下面。队上有个学习室,外面是会议室,里面是资料室,但书柜上的资料不多。我向队长说,我想把从老家带来的几口袋书存放在资料室,方便自己和工友阅读。队长很开明,同意了我的请求,并把钥匙让我保管。我把自己的几大口袋书,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书柜上。这是我的第一個书房:“临时书房”。
五六年后,我因为读书、写作取得一些成绩,组织上把我调到矿务局《矿工报》任副刊编辑。局机关的住房十分紧张,要分到大一点的住房,就必须“排列子”等机会。我刚到机关,一家三口被临时安排在局机关招待所,我们住的房子约二十平方米。局机关驻地在县城,每月末的星期天,县城新华书店都要处理一大批旧书。星期天一早,我和妻子、儿子都去淘书。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没有放置书籍的地方。不得已,我只好在房间底角隔离出一个小空间。为了不占用本来就不宽裕的房间,我专门请人做了一个多层、高架的书柜,将书刊分门别类放在书柜上——这是我的第二个书房:“高架书房”。
过了三四年,城郊一家工厂外迁,我们单位为了发展第三产业和解决干部职工住房问题,买下了这个地盘,将原有的职工宿舍稍作维修,解决局机关干部职工的住房,我因此分到了约四十平方米的二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这是我第一次分到“套房”。孩子渐渐长大了,要给他一间卧室,又挤不出书房。后来,我所住的这幢楼,家家户户都把走廊封闭起来,增加一点面积。我也花了七八千元,把我家的走廊封闭了,并在墙体上专门设计了书格子,将千余册书籍摆放其间。这是我的第三个书房:“走廊书房”。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虽然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不断地改善,但我的“书房梦”却始终没有圆满。上世纪末,我出版了文学作品集《永远的情感》。这本来是件大喜事,可这新增的一千册书堆在本来就拥挤的屋子里,怎么也“喜”不起来。
又过了十余年,矿务局改制为能源企业集团,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集团公司总部从县城迁到了市区,于是我也住进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套房。房屋装修前,我第一个念头是:在三个卧室中选一间作书房。我请装修公司技术人员专门设计了书格和写字台,把千余册书刊分门别类,摆放在二十多个书格里。我还专门挑选了台灯和鲜花,让书房灯光淡雅,花香四溢。这是我的第四个书房:“醉美书房”。
如今我退休在家,一有空我便钻进书房,看看书刊,听听音乐,写写稿子,日子过得清淡、充实、幸福。
杜华赋:四川川煤集团退休职工,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四川文学》《四川日报》《新民晚报》《今古传奇》等,出版文学作品集《永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