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 :教育数字化一定是“绿色”的
2024-06-03王霖
王霖
绿色形态的教育,正是要培养具有持续学习愿望与能力的人,造就能够终身学习与健康发展的人。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学习型社会 知识观 绿色
“教育是一项讲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是一个理想化的实干家。”在与本刊的对谈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著名教育社会学家谢维和表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我们希望教育成为人们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成為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进而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谢维和非常兴奋地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是推动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理想的历史性机遇。他认为,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教育数字化的转型,使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藩篱,真正走向了全社会,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他看来,“教育数字化一定是‘绿色的,学习型社会一定是‘绿色的,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其基本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培养与强化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才是教育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人才高地,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方面应发挥的基础性与支撑性的作用,也体现了其重要而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绿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在线学习:您提出,以教育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一定是“绿色”的。请谈谈“绿色”的内涵?
谢维和:“绿色”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与重要任务。如今,以教育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其建设已经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其意义也有了新的变化。它不只是给眼下的教育做一个加法,也并非单纯个人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而是对教育活动的系统重构,是整个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它绝不仅仅是教育领域自身的事情,而是与整个国家建设息息相关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报告》指出,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助推器”,对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认识和想象中,这样的学习型社会一定是“绿色”的。
这种“绿色”意味着教育具有了一种新的本质特征与发展境界,它表达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责任;
这种“绿色”赋予了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学生新的角色与精神,让他们在校园和教室里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在当下看到了遥远的未来,把自身的喜怒哀乐同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的感受休戚与共;
这种“绿色”延展了教育的生命,从其作为单纯儿童的“专利”,或者只是特定时段的成人生活,拓展为人们一生的伴侣,持续地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机会,为人们寻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断地“充电”,让人们可以永远地怀抱理想,实现生命之树常青的梦想;
这种“绿色”还放大了教育的“红利”,让教育的功能有了更大的增值,为人们的终身发展提供足够与充分的学习机会与教育资源,为教育公平拓展更加恢弘的空间、提供更加广泛的可能性等。
学习型社会的“绿色”,意味着教育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教育获得了新的知识观,一种“绿色”的知识理念。这样的知识观赋予了知识一种新的价值——知识并不是要成为人们驾驭与榨取自然的工具与手段,而是成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媒介与融合剂,是人类赠与和滋养大自然的礼物。这是知识价值观的变革,也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
这种“绿色”的教育价值观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兴趣与个性需求;它努力培养与发展儿童与青少年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不断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与发展需求,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它必须更加重视与培养儿童与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他们内心深深地播下探索的种子;它不仅要注重儿童与青少年学生当下的成功,更应该考虑他们高中后乃至于大学后的发展,以及一生的需求。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教育,才是自始至终的人生的“基础”。
教育数字化的四个主要形态
在线学习:“教育的数字化及其转型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理论问题,更是思想问题,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关系。”如何进一步理解您提出的这个观点?
谢维和:教育数字化不仅涉及教育的技术层面,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或学习的内容,直抵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核心功能。从我的研究来看,可以将教育数字化的内涵概括为四个主要形态。
一是工具形态,作为工具手段为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应用软件越来越多,我们要区分这些软件哪些是对教育有积极作用的,能够与学习进行融合;哪些是起相反作用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变得懒惰,导致我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退化,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是知识形态,推动教学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内容变革。数字化将过去人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程序化、编程化设计,学习场景、学习内容都有了更新的形式,人们需要掌握越来越多数字化的技能来进行教育与学习。
三是社会形态,为人们构建了更多虚拟空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空间;而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们从现实空间进一步拓展到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互动、教学甚至穿戴智能设备活动等。它构成了一种社会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平台。
四是制度形态,用制度来规范教育数字化的参与方式。教育数字化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们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学习、交流甚至教学,多类型的参与方式意味着数字化让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动员方式。无论是横向交流还是纵向交流,其比例和形态在教育领域都发生了变化,如何更能包容且进一步规范这些不同的参与形式,给教育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3月13日,欧洲议会正式投票通过并批准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这也是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这一法案为人工智能系统开发者制定了全面规则,针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监管规则。伴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将会有更多制度来进一步规范这些新行为。
从这四个形态的关系来说,它们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工具形态发展越来越多,会给知识形态带来更多的变革,人们参与的途径、方式也会随之增加或改变,反过来又促进了工具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也会对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技术作为基础性的支撑,从而引领变革,就如同我们的教育目标一定是要提升竞争力,包括一个国家、一个大学甚至一名学生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并不是要去战胜什么,而是让我们有力量、有实力、有话语权。
在线学习:在高校加强推进教育数字化方面,您重点关注了哪些内容?
谢维和: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和责任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我更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我认为,数字化社会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拥有海量的信息、知识越来越多,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缺点是越来越碎片化。实际上,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多并不意味着他(她)的能力越强,只有把这些内容系统化、融会贯通并能为自己所用,这样沉淀积累下来的东西才叫学问,才能转化为一个人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运用教育数字化帮助学生进行海量信息的分类、归类与系统化,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不同的知识体系,并有效转化为创新力,这更为重要。
在我看来,目前教育领域中对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人工智能的工具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实际学习中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资料的获取、学习内容的延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另一方面是拓展学习空间,比如让教育延伸至虚拟空间,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景和机会。
“我是谁”成为教育与人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在线学习: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既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您看来,挑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维和: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对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是多方面的。我过去比较关注教育数字化的工具与知识方面。近年来则更多地思考它的社会形态,特别是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它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对人本身的自我认同发起了新的挑战,并为人的自我定义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可能。
如果说工业社会的出现,打破了农耕社会狭隘封闭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物理空间,从而为人的自我定义形成了一面巨大的、多样化的“镜子”;那么,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的到来,则通过虚拟空间与虚拟现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进而为人的自我定义增加了一面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虚拟的“镜子”。
由此,人不仅具有物理的存在形态,而且具备了一种新的虚拟的存在形态。在这个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充满张力的世界中,人获得了越来越多不同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与虚拟生存方式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深了人的自我定义中的矛盾。“我是谁”,人对自己的认识,成为信息与数字社会中一系列社会与科技问题的基础,也成为教育与人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场科技革命,更推动了人自身的提升,是人重新定义自我的机会,是人获得新的自觉性与自我意识的历史性机遇。实际上,知识本身恰恰是人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与人性的表现方式。通过知识的发展和人对知识的反思,或者对于元知识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人的
本性。
在线学习:您刚刚提到自我认同,那么教育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我认同的冲突?
谢维和:大学校园里经常有两个词语:“社恐”与“社牛”,以此来形容某些学生的社交状态。即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内向,存在交往恐慌的现象;可他在网络空间中却非常活跃,而且有很多“粉丝”。那到底哪个是真实的他或她呢?这种自我认识的问题,既是一个传统的问题,更是数字化或现代社会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日本现代小说家平野启一郎在他的作品中就曾经提出过一个“分人”的概念:即个体在与不同人交流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场景中,常常表现为不同的形象与特征,甚至是完全冲突的存在。其中,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应该按照哪一种我去秉持内心或者追求自己的目标?能不能在个体的这些多样化的形象中找到统一性,在充满差异与相互冲突的形态中建立起一致性?随着现代社会与虚拟空间的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类型越来越多,呈现自我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自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丰富,人应如何面对多样性生存形态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可能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挑战。
教育的作用包括帮助人们去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他人,但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现代社会中教育的许多功能,包括对自然與社会的认识等等,都迟早要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那么,教育永远不能被替代的功能之一,就是指导与帮助人们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与实现自我。这是教育永恒的价值与功能,是教育发展中的内在动能。学习型社会之所以是绿色的,教育数字化之所以是绿色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持续地帮助与指导人们去认识自己。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