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4-06-01戴月云
戴月云
摘 要: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因此,对“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展开分析,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例,提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高效课堂;“四问四思”;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指出:在基础教育年限和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学习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学习过程的质量。要善于将过去重复低效、令学生乏味厌倦的学习投入引向对典型内容的深度探究,使学生获得发现的乐趣、探索的愉悦、深刻的理解和取得学习成果后的自我效能感。目前教学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教师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精练后提出的,而学生学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基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设计课时教学活动,如何高效提问来引导学生有效思考,进而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阿Q正传〉与〈边城〉人物命名艺术》课堂实践为例,探究“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教育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帮助他们实现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二)高效互动的教学理论。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道德发展。
(三)尊重差异的发展理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方向都存在差异。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资源。我们应理解,有些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稍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潜力或不会进步。我们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相信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自己的进步。
(四)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模式下,思维训练被赋予了核心地位,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多角度分析、创新性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深入思考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在“四问四思”教学模式中,教师会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的复杂性和抽象性等方面,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多角度分析和创新性解决,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在课前,教师会设计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识,并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在导学案的预习部分预留学生提问的位置,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疑问,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课堂上,教师会创设真实情境引导教学过程,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则会回答教师的问题,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探究知识难点。
在课后,教师会精心研制巩固学案,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则会在课后延伸学习,进一步拓展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课后延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三、“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问·引思
教师课前让同学们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对比过两篇小说的人物命名风格,在学案中,有相当多的同学有如下发现:《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们(如赵太爷、钱大少爷、吴妈、邹七嫂)大多以姓氏和身份代称,鲁迅并未交代他们的具体名字;《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名字(顺顺、傩送、天保、翠翠)各有意趣,沈从文却没有交代他们的姓氏。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导问”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甚至大单元的课程内容都进行了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基于兴趣的真实学习动机得以开发。
(二)答问·明思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导问·引思中的具体情况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和课堂活动,并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程内容的重难点问题。
活动一:未庄人的名字换成边城风格,边城人的名字替换成未庄风格。比较在只替换名字的前提下,语段的表达是否有违和感,并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替换前后的名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活动二:在阅读中,我们的同学还发现,这两篇小说中,都存在着“无姓名者”:《阿Q正传》中的“阿Q”和“小D”都没有姓名,而是以符号代称;《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出场次数非常多,却也没有名字,而是在小说中以“祖父”“爷爷”“撑渡船的”“老船夫”等代指。(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两个课题组,分别探究这两个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答问”引导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课堂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该环节中,学生的具体活动是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力求形成自己的知識体系。此外,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一个关系良好、气氛融洽的社群性组织中学习。
(三)互问·深思
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两个疑难问题进行解决,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阿Q”没有名字,而是以符号“Q”代指?为什么小D的命名方式与“阿Q”雷同?
问题二:作为《边城》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翠翠的祖父为什么没有名字,而是在小说中以“祖父”“爷爷”“撑渡船的”“老船夫”等代指?
通过朗读感受、对比分析,学生发现,把《边城》人物名字换成未庄风格(如水太爷、水二少爷、陈翠妞)之后,整个语段会出现明显的违和感。《边城》中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巨大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如果把“赵太爷”换成《边城》风格的名字(如“天天”),那么这段对话的逻辑起点是不成立的。“赵太爷”自己姓“赵”,就不允许阿Q姓“赵”,体现的正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长老统治”。 通过探讨,学生发现,没有名字,恰恰使得阿Q超越了个体的人物形象而成为一个群体的象征。通过对两篇小说中的“无姓名者”寓意的探求,学生在明白隐喻之美的同时,也进一步探究了两篇小说的不同主题,了解人物命名背后所体现的作者思想。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让不同观点不断进行碰撞和交锋,学生的自我认识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深化,或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现象进行持续的深度探索与钻研,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拓问·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设计了拓展问题,在总结两位作家不同审美风格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写作追求的殊途同归。
(1)通过对两篇小说人物命名的对比,我们会发现,两位作家虽然在审美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却似乎有着共同的追求。请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内容,使句子完整。
对比不同的命名风格,我们感受到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审美风格的不同,鲁迅 ( ),沈从文( ),然而,透过那一个个有着丰富隐喻的人物,我们却发现,他们其实都在( )。
(2)鲁迅的作品标题都深有寓意,请结合鲁迅作品加以分析。
这一环节是学生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能力发展、经验形成和反省内化方法的过程。教师应该就课程教学内容做好相关的知识拓展,从而開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要巩固课程知识,总结方法和经验,提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教师的课后“拓问”中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次的课堂中进行解决,从而保证所掌握知识的全面性。
四、“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个别教师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地辨别教学模式的应用场景,把“四问四思”简单地处理成“教师问—学生答”模式。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精心编写导学案,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成竹于胸,到课上信手拈来,为有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断调整教学预案,而不只是简单把教师的知识储备灌输给学生,否则,学生学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却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1]。
(二)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把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出师生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促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的异质性答案,不能采取强制性说服、诱导式启发、筛选式提取等方式加以压制或者漠视,否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真正提高。
(三)部分教师受到“课时主义”“效率观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控”课堂节奏,不敢大胆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中,文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成为师生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桥梁。通过对话,师生与文本的世界逐渐融合,实现了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和丰富。在学生对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去感知、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世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中,去体验和解读文本,从而与文本中的事例、人物进行深度对话。这种对话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心灵交流,进一步充实他们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对话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四问四思”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实效性。部分教师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转”(小组讨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更生动活泼了,但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从教师的问题到教师的答案,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事实。教师要通过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四问四思”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欧美学者指出,21世纪是一个媒体和技术驱动的时代,各国高中语文课程也积极倡导跨媒介学习,倡导将媒介融入语文学习的核心领域,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和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创设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够激活语文课堂,优化课堂结构,降低教学难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2]。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学习效果。但是部分教师不能辨别教学模式的应用场景,为了应用而应用则容易流于形式。
结束语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提供展示个性、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鼓励考生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勇于表达自我。“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需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打造高效课堂。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拓展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最后要正确地应用教学模式。“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既要克服惰性,又要排除网络的过多干扰,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文宇,陈玉天,吴晗.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4(11):146.
[2]张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四问四思”促进深度学习[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2):6-8.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中语文‘四问四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NG1452-0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