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院教育的“片断”:《当代美术家》对川美教学的记录

2024-06-01李一白

画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院美术学院美术家

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学报,《当代美术家》对学院教育和教学实践的关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1984年创刊以来,几乎每一期都有关于教学的文章,比如教学思想的总结、探讨具体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心得的随笔。通过这些源于教学一线、无比鲜活的文章,可以对川美的教学传统与历史“管中窥豹”。我选取了2010年以前的一些文章①,虽然有的文章年代有些久远,但依然可以体现出川美办学的特色与传统。

一、基础与创作并重

在1984年的创刊号中,设立了“教学研究”栏目,该栏目刊登了两篇文章。作为当时川美学术输出的重要平台,这两篇在《当代美术家》发表的文章,鲜明地提出了四川美院基础与创作并重的教学主张与特色。虽然“以创作带动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在2005年的油画系教学大纲中才第一次正式提出,但它深厚的思想根基和实践基础已在1984年的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

首先是范朴的《坚持“两个中心”办好美院》一文。他以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高等学校要办成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②为指导思想和切入点,提出了艺术院校“出人才,出作品”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并指出这两种理念是相通的、一致的。“艺术院校的‘出人才,出作品和高等教育战线提出的‘两个中心是一致的。‘两个中心的提出,一方面把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人才作为一个中心,同时又把创作科研作为一个中心并提,突出了它的重要地位。艺术教育的规律:教学和创作历来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院校培养美术人才,在业务上其创作(设计)能力之高低是一个主要标志。”③因此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大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将这些能力回馈社会,为“四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才智。

同一期发表的谢梓文的《版画创作教学漫谈》④一文,则从具体的课程教学的视角,探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成果。通过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训练与创作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反馈。“它的成效体现在77、78、80、82级上,都能创作,于是你追我赶,创作热情极高,既学技术又学创作……总之,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创作,创作是抓出来的。”⑤

二、对创新和个性化的鼓励和支持

四川美院的教学对创作的重视,自然衍生了其对创新和个性化的鼓励和支持。

1999年第2期《个性化素描教学》(作者:张方白)和《关于“教改”》(作者:孙建平)两篇文章,记录了1999年以助教研修班为试点的素描实验课。实验课将素描语言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摹拟性、个性化、符号化。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由摹拟性向个人性的素描转换,“让学生寻找‘你自己”。

2000年第2期张明的《从视觉的知到思维的知》一文,记述了造型艺术系综合视觉工作室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从真实的、活生生的社会人的视角出发,去感受、发现、揭示问题。在此前提下,只要与当代社会文化知识、与人类的普遍价值取向不相违,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语言的各种用法,并能得到任课教师的鼓励。

三、对教学模式和方向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面对以形式语言和观念并行的中国“现代主义”美术运动的时代背景,四川美院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和改革。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进一步刺激了艺术方式和教学机构的实验。这种变革的精神沿袭至今,在保持深厚学统高度的同时,艺术教育当随时代艺术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四川美术学院已经成为一种共识⑥。对教学的不断反思,也被记录在《当代美术家》中。

王大同的《基础与创造力》一文,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他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提到和现实实践相结合。他还反思道:“不过我们现在的教学体制和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我们应该探求拓宽基础教学及其适应性,使它具有日益完善和自我更新的机制。”⑦

朱毅勇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写道:“长期以来,我国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史、哲、艺知识浅薄,艺术理论功底薄弱,人文艺术素质欠佳。”⑧他认为针对当时的时代要求,艺术院校应该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为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具有文艺素质和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二是具有过硬专业素质、高深理论层次和审美素质的专业艺术创作人才及理论研究人才,并提出了培养这两类人才的教学构想。这一观念也与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

张杰在《面向世界的美术学院——从2001届留学生毕业展想到的》⑨一文中提出了美术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与输出方面的构想。他认为重点是找到自身的特色传统学科,依托地域特征,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这对当下的国际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晋的《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学背景》⑩、黄越的《由学生素质想到的教学改革》?,以及2004年“当代艺术教育路在何方”专题?等文章,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角度,对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进行了反思。

2010年四川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举办了“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校长论坛”,各专业美术学院院长共聚一堂,就“中国美术院校学统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当下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问题展开深入对话,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机遇与革新。在对话中,呈现了美术学院教育的几个共同问题:办学规模的扩大随之带来的对学科建设的更高要求,以及如何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多元化教学等問题。随着“新文科”的建设,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结 语

谈及中国当代艺术,四川美术学院是无法绕开的一个篇章。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野草画会”,到以川美77、78级为代表的“伤痕美术”“乡土美术”“西南生命流”,以及之后对周遭日常生活的转向、对艺术语言的本土表达的探索和地域文化身份的强化,使“四川画派”“四川雕塑”逐渐站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聚光灯下。在这期间,四川美院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创作者,这与川美独特的教学传统是不可分割的。希望本篇短文的梳理能够为川美教学的理论梳理提供一些片段式的材料,以点带面,为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素材。

注释:

① 2011年藝术学升级为门类学科,高校的艺术教育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由此作为时间节点,选取了2010年以前的部分文章。

② 李体秀《两个中心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第46—50页。

③ 范朴《坚持“两个中心”办好美院》,《当代美术家》,1984年创刊号。

④ 谢梓文《版画创作教学漫谈》,《当代美术家》,1984年创刊号。

⑤ 同上。

⑥ 王朝刚《实验的价值——“以创作带动教学”理念下的课程制教学探索》,《新美术》,2016年第12期,第115—119页。

⑦ 王大同《基础与创造力》,《当代美术家》,1993年第5期。

⑧ 朱毅勇《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当代美术家》,1999年第1期。

⑨ 张杰《面向世界的美术学院——从2001届留学生毕业展想到的》,《当代美术家》,2001年第2期。

⑩ 郭晋《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学背景》,《当代美术家》,2002年第1期。

黄越《由学生素质想到的教学改革》,《当代美术家》,2002年第2期。

该专题包含5篇文章:张方震的《艺术需要基本功》、朱小禾的《散落的基础》、文川的《艺术真的需要这样的基础吗》、李小山的《什么最重要》、佟玉洁的《学院的困境》。

注:李一白,《当代美术家》编辑。

责任编辑:孟 尧 姜 姝

猜你喜欢

美院美术学院美术家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第三届广西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作品选登
今天是个好日子
美术家赵峰作品选粹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院张老师评画
第五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展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奇葩美院(完结版)
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列宾美院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