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晕故事:手稿·文献·生活

2024-06-01杨扬

画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油画家光晕策展

“手稿·文献·生活——绘画中的光晕故事”最初是作为“江苏油画雕塑院建院30周年系列艺术展”之一进行构思和筹备的。

为平均年龄83岁、创作活跃期横跨半个世纪、现世的个人成就与存在作品相当丰硕的5位油画艺术家办一个展览,围绕这一命题,较寻常的展出方式是:收集5位艺术家的代表作,请一位重量级的学术主持书写前言,罗列5位的履历、职衔、奖项、作品、著作等,再均分剩余的展墙与空间,完成一次平铺直叙的架上展览。而“光晕故事”的策展人陈娅选择了另一种,在她的筹备主导下,展览最终以一个极具纪实感的方式呈现在江苏省美术馆二楼贯通的两个展厅内。

这个小型群展处处体现着策展人凭借个人经验对现场的判断和把控。鉴于参展画家的年龄和履历,展览实如“策展人语”所示,弱化了对结果的强调,展厅内只有少量能够代表创作“结果”的画作成品陈列,展品的选择从创作成果与个人成就转至“画家的日常”,即艺术家的私人物品与创作素材的陈列。

或者说,是用反常规、标签化、碎片叙事的设计,尝试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自发地生长出一种情感的共鸣。

交织的在地性

我认为最易于将这5位油画艺术家联系在一起的词是“在地性”。他们归属于江苏本地不同的教学或创作机构。这也正是“绘画中的光晕故事”在“江苏油雕院建院30周年”主题下展开的基础:在地、油画、前辈。而它最终没有作为油雕院系列展的一部分出现,恰好也证明了它在底层设计和逻辑上的特殊性。

以时间为线索来看,这5位艺术家的求学历程大致可划分成3个不同的时期。张华清与徐明华都曾留学列宾学院,之后分别回到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方冰山和沈行工都是南艺毕业,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是同学,是张华清的学生,一个进入江苏省美术馆创作室,一个在南艺留教。陳坚是军人出身,与张华清一样,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他是5人当中最年轻的一位。

另一个角度,从横贯整个3号展厅的36米白色展墙上的访谈色块中,观众可以阅读到不同画家们履历间交织的信息,以嗅探其身后的时代细节:

张华清出身山东解放区,年幼时是宣传队、文工团的一员。与他同龄的徐明华出身于江南“清乡”区旁的抗日区,幼年生存艰苦。时代的车轮将两个不同坐标的人卷到了一处。想做木匠、农民,建设祖国的张华清,和自幼认识米勒、鲁本斯却学不到油画的徐明华,最终都以兼具学术与技法的留苏艺术生的身份,留在江苏南京,任教油画,并参与到接下来数十年间被时代命题主导着的集体创作中。

方冰山与沈行工也是一组对照。两人的前期经历相似,江浙一带的丰裕文脉滋养着青少年一代的绘画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中国美术界的新思潮引发的剧烈变化,两人采风的脚步一个向北、一个向南,他们一个倾向吸收传统的文化内涵,一个倾向面对自然进行自我内心的抒发。他们艺术生命的活跃期适逢改革开放,朴实的写实主义不再是中国油画创作唯一有出路的表达形式,以油画为媒介的艺术家们的作品表现形式开始变得丰富多样。

而比他们稍晚起步的陈坚,是以上所有人的对照组。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他的高度活跃期恰逢大多数同行从写实主义的创作中挣脱、急速反思和急切求变的时期。他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与同世代的艺术家相异。军旅艺术家的特殊背景,给予他的是一个隔绝于社会潮流与评价体系的纯净的创作环境,而非更多约束,实际是更多独属于创作的自由。区别于其他4位,他的超写实作品极具工业性,素材的搜集手法更贴近文史学家的案头工作,偏重考据思维。

同时,在这面36米的展墙上,策展人借鉴了5部具悬念色彩的电影名,分别赋予了每位艺术家一个概括其艺术生涯的标语:张清华——木匠、画家、士兵、留学生;徐明华——独奏者;方冰山——西北偏北;沈行工——镜中风景;陈坚——火车怪客。正如陈坚所言:“我们5个人为什么最后会成为画家,本身就是一桩很有悬念的事。”

大时代从远处驶来,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如蒸汽火车,结构紧密、炽热且拥有巨力,车轮裹挟着时代中的人与艺术创作,浮沉于历史赋予的无尽悬念当中。

双重还原

在我看来,会影响“绘画中的光晕故事”展览信息传递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策展人本身的策展经验及判断,其二是策展人会以何种方式串联和叙述5位油画家的创作经历。

5位艺术家各有一套取材和创作的方法。因时代、经历、眼界等各种先决条件,他们在身份认同和创作流程上都有着区别于当下的特殊的一面。此次展览最具诚意的表陈就是对画家本人的爱好和创作流程进行了细节拆解,试图以撷英和特写的模式,就地还原出5个“画油画的人”——借助信息铺陈,引导观众进入第一视角一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为使观众通过展陈的视觉引导,复原油画家们作为社会人、创造者双重身份下历经漫长岁月反复验证的创作行为模式,关联起其创作背景中的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机构、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展览动线的安排更注目于具人文气息的生活细节的还原。这样的设置是感性的,并不着重对学术厚度的刻画,而是在时间这一恢宏坐标系上最终落点。

内敛的叙事

在展览的第二个展厅的正当中,策展人设计将画框、画架、写生箱、调色板等堆满一个区域,用造景的方式展示了油画家们的工作和仓储一角。这个部分意外地有种打破墙壁般的精彩,就像是戏剧结束、幕布拉开,所有此前演绎出来的盛景繁华全部都打回了原形,还原成舞台布置的种种零件。那个时期特有的艺文观、方法论、作品的素材与结构等充斥着整个展厅。

在展览接近尾声的区域,伴随着在展览的叙事中艺术家们承认老去、接受变迁、寄语后辈,整个展览的坦诚度和真诚感得到了提升,丰沛的情感在这里释放。在第二个展厅中,策展人以一种理性、克制的表现手法缓缓地将展览铺陈开来,针对个人作品的画评被列印在墙,下方依次摆放着数个贴墙的展台。观众既可以通过画评迅速地把握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生平,也可以自行驻足翻阅展台上的艺术家作品集,细细品味。

会有这样内敛不失温度的设计,可能源于策展人是其中一位油画家的女儿。或许正因生活中会接触那个剥离了成就光环的油画家父亲,切身感受他在物質和精神层面上究竟具备怎样的忧患、诉求,这才促成了这样一个有温度的展览的落地。

这5段充满偶然性的交叉历程,背后隐含的是社会演进的齿轮,他们互相交汇联结的在地节点与个人背负的社会身份、经历,从一个侧面真实映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油画技法教育的从无到有和系统化发展的学术图谱,这是艺术史不可回避和忽略的重要片段。

由此可见,“绘画中的光晕故事”展览不仅是一次围绕5位油画艺术家前辈的案上研究与人文资料的提炼,更是一次人文关怀主导下的展陈故事叙述。

注:杨扬,任职于江苏省美术馆信息与艺档部。

责任编辑:蒋林娟

猜你喜欢

油画家光晕策展
卢美涵:夕阳
关于策展
油画家之死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著名油画家——孔凡平
著名油画家——王沂光
隽永的悲凉——追忆油画家赵开坤
微软大作《光晕》首现iOS射击视角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