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位再出发:艺术评论类刊物在艺术教育和公共美育中的作用

2024-06-01李骐芳

画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美育学术期刊

自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①的观点以来,新闻传播,尤其是媒介研究领域的主导思潮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作为媒体的新闻出版机构在公共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艺术类刊物,尤其是艺术评论类刊物,因其固有的媒介属性和鲜明的品评色彩,自然也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然而,在市场主导的社会氛围、自媒体蓬勃发展,以及学界关注焦点由媒介应用转向理论研究的趋势下,艺术评论类刊物往往面临来自艺术赞助人主体的正面压力和学术前沿导向的间接轻忽。这也从一个侧面促成了当下艺术评论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学术性的理论阐释多而实践性的案例分析少的局面。因此,自身再定位并重新导航发展方向成为艺术评论类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学术期刊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首先要回答的是:艺术评论对公共美育乃至艺术教育有何作用?或者说两者有何关系?就艺术领域内部而言,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最为直接的,艺术家、艺术作品是艺术评论的对象,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臧否人物、品评作品本就是艺术评论的应有之义。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其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可能是艺术评论的潜在对象,而评论依据的标准即其体现的思想导向,则很可能是贯穿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抑或教育体系反叛的对象。同时,艺术教育的参与者也都可以成为艺术评论的主体即评论者、批评者。不同的艺术评论视角正体现了不同教育思想或路径的碰撞。而在更宏大的社会视域下,作为媒介的艺术评论是公共美育实施、传播和效果评估的重要舆论参与者。换言之,艺术评论是艺术教育、公共美育与大社会进行触碰、获得反馈这一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力量。例如,一所美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或是一家艺术机构的公共美育活动效果如何,都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艺术评论进行反馈。同理,艺术评论反映的社会思潮、审美取向也会润物无声般地影响艺术教育、公共美育的主客群体。可以说,艺术教育、公共美育与艺术评论正是艺术这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而艺术创作是联结两者的中间环节。只是在当今新媒体迅猛发展、融媒体和自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时代,传统媒体如艺术类学术期刊的辐射范围日渐缩小,其作为社会反馈一环的角色逐步淡化,仅对学术界、艺术界保有一定影响,即艺术下游分支增多,传统艺术评论逐渐成为其中一条支流,水量减少。然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学术权威性依然受到主流舆论的重视,也依然是国家在艺术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对于艺术教育和公共美育来说,来自社会、大众媒体对教育成果、美育成效的反馈是多元的,然而,更多的积极反馈被艺术创作这一中间环节截流,无论是学术关注还是大众传媒带来的经济效益都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趋之若鹜,而对其源流艺术教育和公共美育本身则鲜有兴趣。可以说,艺术教育、公共美育和艺术评论是一个体系中的两端,其面临的困境看似矛盾,却也体现了两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环节目前的发展方向或有冲突,着力点较分散。这也是文艺繁荣,艺术领域、市场不断扩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强文艺评论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强文艺评论阵地,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②。这要求艺术类期刊加强对文艺评论的重视,而艺术评论类期刊更要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扩大其对文艺创作、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促进文艺作品质量、提高公众审美水平的目的。实际上,最后两点也恰是艺术教育和公共美育的目标。

为完成这一任务,艺术评论类刊物等传统媒体需要从媒介属性上适应新的社会媒介环境。不少艺术类期刊已开设评论类栏目或扩充其版面,增加刊发的评论类文章数量,如《艺术百家》等。而专门的艺术评论类刊物则有意识地加强对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主流价值观及其案例分析的侧重,策划与之相关的选题并进行组稿约稿,如《中国文艺评论》《藝术评论》等。针对特定艺术门类的刊物,如《美术》《中国美术报》《美术观察》《人民音乐》《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戏剧》等也从自身情况出发,加强了对评论文章的收录。然而,对传统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来说,其评价体系以文章引用率、影响因子为核心,评论类文章并不受这一体系重视,有时甚至成为期刊评价成绩的拖累。而学界与大众传播之间不断扩大的距离与高耸的学术壁垒,更加剧了学术期刊与社会大众之间的隔阂。相反,从社会效益角度进行评估,评论类文章固然具有话题热度、容易引发社会讨论、舆论影响力较大、带动经济效益增长的优点,但也很难避免跟风报道、易引起争议、噱头大于内容的问题,其积极作用正是当下学术期刊可望而较难企及的,其消极一面则恰好是学术刊物能够较好避免的。而公共美育领域,许多机构也开展了大量工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艺术教育方面,2023年年底,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③。但这些举措的持久性、普及性仍然受到媒介反馈缺少的限制,其效果是否能实现“破圈”或真正浸润尚难评估。面对这种复杂的分众传播局面、严峻的专业壁垒和发展瓶颈,艺术评论类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与艺术教育和公共美育主体的联合,或者说重新联结是破局的选项之一。

应当看到,固有的基础既是制约也是优势。自媒体的发展带动了大众评论的繁荣,然而在人人皆可评的时代,观点已不再稀缺,观点的普及也不再困难。相应地,高质量、专业性和可读性强、客观而深刻的评论则成为公众和社会的“刚需”。真正优秀的艺术评论应当是多元视角的黏合剂,优秀的艺术评论类学术期刊也应当保有其媒介属性,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公共美育、学术研究和公众提供平台。在传统意义上,其角色有如18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沙龙或俱乐部以及20世纪以来欧美期刊中的艺术评论专栏,为艺术创作乃至艺术教育提供来自学术界的专业意见反馈,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犀利或平和,都具有观点启迪、推动技艺改良和提高艺术水准的作用。而在现代意义上,刊物更应坚持从大众审美基础出发,为艺术领域传递来自社会大众的思想动向或潮流趋势,使阳春白雪不再走向曲高和寡,又令下里巴人渐入雅俗共赏的佳境。其最终的目标就是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专业的评论需要专业的评论人才,其主要来源也应是艺术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目前,艺术评论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专门从事艺术评论者寥寥,更多的是高校中的艺术史论专业人员或文艺学专业人才“兼职”写评论,真正从事艺术创作者则甚少“下场”撰文,少数经验丰富的专家、艺术家也多在“退休”或带学生过程中才稍做试水。史论人才的学理深度固然足堪重任,但专业技巧和实践体悟上的缺乏却进一步促成了评论与创作的分离或脱节以及视角较单一的现象。这不仅削弱了创作与评论间的相互影响,而且更容易造成公众在审美取向上的无所适从和莫衷一是,从而造成大众审美水平的固化,并导致艺术创作上同质化内容泛滥。这便要求艺术教育拓宽视野,不仅培养优秀的“手”和“脑”,还要挖掘敏锐的“眼”,在创作前沿发现有新意、有价值、有影响的议题或现象,并且本着有利实操、推动理论发展、惠及社会的原则进行契合时代底色的批评和讨论。

相较于各类自媒体记述,专业的艺术评论更容易成为未来的艺术历史,而这也是下一代艺术教育依凭的经验和资料。历史材料的层累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艺术创作的代际特性和螺旋式发展,艺术审美固然没有绝对的先进与落后,但却总有明确的方向。分众传媒时代,由于创作与评论的疏离,当下的艺术评论或许不会对艺术创作造成直接的影响,但往往能够透露出其未来发展的动向或征兆。仅就艺术教育自身而言,是主动关注和参与艺术评论的主题走向或议题趋向,还是被动地为艺术创作的潮流所裹挟,直接关系艺术教育的成果和评估。换言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鼓励未来的艺术创作人才参与未来艺术评价和学术体系的日程设置,展现青年一代的视角和观点、趣味和取向,能够更好地实现创作与评论相辅相成、名家与名作齐出的愿景。因为,高原或许可以依靠创作本身(即艺术教育可直接培养)孕育,但高峰却必须评论的参与才能诞生。

毋庸置疑,随着专业的不断细分、技艺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公共美育与艺术评论相关机构和组织的联结也会付出沉重的潜在成本,面临更大的风险。然而风险越大,收获也可能更大。这种收获或许不是单纯的、可量化的指标上的提高,而更可能是本质上的、全新的“突破”。是守成还是进取,确实需要艺术领域的各个单元机构细细考量、谨慎抉择。

注释:

①参见[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英]昆廷·菲奥里、杰罗姆·阿吉尔 编,何道宽 译《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媒介效应一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②《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s:// www.gov.cn/xinwen/2021-08/02/content_5629062.htm(2021-08-02)[2024-01-11。

③《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2023-12-20)[2024-01-11]。

注:李骐芳,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部编辑,助理研究员。

責任编辑:孟 尧 姜 姝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美育学术期刊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