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研用教”贯通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24-06-01雷永林熊鹰戴亚堂王春焱

大学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军民融合专业学位

雷永林 熊鹰 戴亚堂 王春焱

[摘 要]针对“产研用教”贯通难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提出了“产研用教”有效贯通的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区域特色“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及开放” 的导师队伍组建、基于OBE理念的特色鲜明实践课程构建和“军民融合”特色的实践过程评价体系改革等四个方面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同类高校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研用教”贯通;“军民融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5-0146-03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2]。随着我国积极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同,有力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西南科技大学作为绵阳本土唯一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肩负着为国防军工单位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任。然而,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及国防军工单位需求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另一方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的雷同[3],导致一些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實践能力偏弱,不能满足当前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下国家、国防军工单位等对高端工程实践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直是西南科技大学关注的焦点。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针对此难题,提出新的“产研用教”贯通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其内涵为: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现生产实践与高校教育、科研实践与高校教育、用人单位定向实践与高校教育的一体化。

本文从“产研用教”贯通的难点出发,分析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相应解决策略,为相关院校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一、 “产研用教”贯通的难点

各高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效果[4-5]。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视野和提升了其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但专业硕士研究生仍然存在管理组织能力、项目策划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产品市场敏感力、营销能力等能力缺失问题,用人单位定向实践是弥补这些工程实践能力缺失问题的有效方式。因此,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为全方面提升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基础上,提出了“产研用教”融通的实践教学新理念。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在多年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用教融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的实践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产研用教”难以实现有效贯通,难以在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提升方面发挥合力。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将产业、科研、用人单位、教学等资源拧在一起培养学生,但仍未能有意识地发挥各要素点培养学生的特质,从而全面提升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设的工程实践课程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工程能力的需求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架构的设计,其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以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培养出真正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在实际操作中,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面对的行业企业较多,难以针对特定行业开设实践课程,开设的工程实践课程易偏离实际行业企业对人才工程能力的需求。即使开设了部分工程实践课程,针对工程问题开展的研讨、争辩等开放式教学也难以推广。

(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外的工程实践环节难监控,使工程实践培养效果难保障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外的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通过最终实践总结报告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由于校外工程实践点分布较广,学校难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加上部分承担工程实践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存在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过程管理经验不足、核心技术保密、安全保障不够、学生薪酬待遇低等问题,造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产研用教”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产研用教”的工程实践平台

为了实施“产研用教”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以区域特色鲜明的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发挥高校基础教学和企业实践优势,以工程实践反哺教学,构建以中核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九洲集团、长虹电源为代表的50余个产教整合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和产业平台的共享及高效配置;以中物院、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科研平台及专业优势为主体,发挥高校基础教学优势和科研院所科研实践优势,以科研反哺教学,构建10余个科教融汇的军民融合科研实践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和科研院所的共享及高效配置;联合区域学科和平台优势,共建以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5个研教有效贯通的专硕实践平台;构建以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4个用人单位的定向实践平台。通过灵活的混合式实践,将“产研用教”的工程实践平台有效贯通。

(二)建立区域特色“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及开放” 的双导师机制

通过高标准制定校外合作导师工作职责,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经校外合作导师本人申请、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表决通过后正式聘任校外合作导师,建立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机制。对单个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包括研究生副导师的指导能力,系统保障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全程导学,变“散点管理”为“系统保障”;聘期3年期满后,结合校内导师反馈及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质量,对校外合作导师进行考核。近5年,学校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四川九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行业企业,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外聘了兼职导师70余人,其中军工类约占60%;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嘉华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事业单位,外聘了校外合作导师130余人,其中军工类约占20%。校外合作导师侧重对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工艺工程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社会反馈本专业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强、实际应用能力突出,用人单位评价高。

(三)基于OBE理念的特色鲜明实践课程构建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面对的行业企业较多,针对特定行业开设实践课程的难度较大,因此,本专硕点寻找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企业工程实践能力需求的共性,以及考虑本专硕点“军民融合”特色,将工程实践知识与军工实践需求、科学研究前沿和就业热点融入工程实践教学中,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特色实践课程,创造性地建设了实验室与工厂安全、工程伦理、现代测试方法与实践、材料与化工创新实验等课程。在现代测试方法与实践课程中利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特有的大科学装置如中子衍射(中子堆)等装置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材料与化工创新实验课程聘请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唐永健研究员、吴卫东研究员参与课程授课,并分享科研思想与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思维的培养;实验室与工厂安全课程则通过视频案例、到单位企业工厂现场参观等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程伦理课程围绕化工安全、环境保护和固废资源化利用,已开发案例4项,建成校级优秀案例2项,建设案例均已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使用,教学效果良好。

(四)“军民融合”特色的实践过程评价体系改革

针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工程实践环节难监控的问题,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改革了军民融合特色的实践过程评价与监督体系,形成了提升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长效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一套规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组织成立由校内专家、科研院所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协同质量评估小组,从实践培养过程、论文选题、论文质量方面系统进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评估体系并将其制度化,以提高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建立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生产实践的科学评价指标,变单一理论知识的“一维评价”为素质与能力的“多维评价”。

第三,改革专业实践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流于形式,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增加了企业人员打分环节,重点考查学生的精神面貌、反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另外,还成立了专业实践评价小组,定期抽查并组织答辩,结合座谈和走访等调研方式,建立个人实践能力培养档案。变单一的研究生实习的“走马观花”为素质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精心呵护”。

第四,构建实践环节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对已毕业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跟踪调查和反馈工作。就實践、论文等重要环节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对专业实践单位反馈的培养方式问题提供前瞻性、专业化的咨询建议。

四、结语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点通过搭建“产研用教”贯通的工程实践平台,组建具有区域特色“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及开放” 的导师队伍,构建基于OBE理念的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强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军民融合”特色的实践过程评价体系改革,提升了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19)[2023-07-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2] 吴叶林.以“需求”为导向,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9):16-19.

[3] 李又兵,杨朝龙,夏天,等.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问题及对策:以重庆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工领域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140-142.

[4] 金士威,曾乐平,洪景萍,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导师团队培养化工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4):53-54.

[5] 李春伟.产教融合视域下材料与化工专硕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J].中国包装,2023,43(1):90-9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能力军民融合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