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4-06-01汤国强

关键词:双碳目标实施路径技术创新

汤国强

【摘  要】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双碳”目标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案例分析方法,选择A水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SWOT分析,从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进行探讨,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系列实施路径,包括技术创新与能效提升、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强化合作与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同时提出针对政府、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水泥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论文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指导,也为政府和行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双碳目标;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6;F276.3;X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3-0066-03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已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引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挑战,尤其是资源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本研究选取A水泥企业作为案例,旨在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措施,实现绿色低碳的转型升级。通过对该企业当前低碳发展现状的调研,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适合中小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同类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

2 文献综述

2.1 双碳目标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进展

“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源自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迫切需求,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平均温度升幅[1,2]。自《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多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双碳”承诺不仅体现了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深远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特别是产业界的积极响应和技术革新[3-5]。

2.2 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和缺乏政策支持等多重挑战。尽管如此,绿色低碳转型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改进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还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表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6-8]。

2.3 水泥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实践

作为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水泥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先进的水泥企业开始探索使用替代原料、提升能效、采用碳捕捉和存储(CCS)技术等方法来降低碳排放。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也面临技术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

2.4 文献述评

尽管已有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但针对中小水泥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仍相对不足[9,10]。特别是如何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措施,以及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责任,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证研究支持。

3 案例研究:某水泥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3.1 企业概况

选取的案例企业是一家位于中国东部的中型水泥生产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地区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建材。然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找到一条既能满足环保要求,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径。

3.2 面临的挑战

3.2.1 高能耗高排放的挑战

水泥生产是一个能量密集型和碳密集型的过程。A企业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生产过程中大量能源的消耗和相应的高碳排放。传统的熟料煅烧工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不仅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还直接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3.2.2 技術和资金限制

作为一家中小企业,该水泥企业在技术更新和资金投入方面面临显著限制。尽管存在多种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工艺改进方案,但高昂的技术转让费、设备购置费以及改造工程的投资成本,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此外,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方面的能力也相对有限,这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难度。

3.2.3 市场竞争

随着市场对绿色建材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对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该水泥企业面临着来自绿色产品的强烈市场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水泥产品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随之增大。面对这一挑战,企业不仅需要投资于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需要在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提高消费者对其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3 基于SWOT模型的影响A水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3.1 优势分析(S)

①技术创新能力。该企业已经在能效提升和替代原料应用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进步,如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预分解技术,优化了熟料生产过程,显著降低了能耗和CO2排放。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将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动力。②绿色产品开发。企业通过开发低碳环保的水泥产品成功地满足了市场对绿色建材的需求。这些产品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也为企业赢得了绿色品牌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持续的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将进一步巩固企业在绿色建材市场的地位。

3.3.2 劣势分析(W)

①人才短缺。在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中小企业往往在人才吸引和留存方面存在难题,尤其是在高端技术人才方面。企业需要通过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和培养所需人才。②能效提升空间有限。尽管企业已采取多项措施提升能效,但由于受到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限制,能效提升的空间仍有限。企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实现更大幅度的能效提升和碳排放减少。

3.3.3 机会分析(O)

①政策支持。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相关绿色低碳政策的实施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通过积极响应政策导向,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还可以提升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品牌形象。②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绿色建筑的兴起,对绿色低碳建材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可以抓住市场需求增长的机遇,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③国际合作。全球对低碳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企业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可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3.3.4 威胁分析(T)

①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绿色低碳产业中,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品牌建设,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②原材料价格波动。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特别是对于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较大的水泥行业,价格波动的风险尤为显著。企业需要通过多元化采购、长期合同等方式来降低这一风险。③技术更新快速。技术的快速更新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快速的技术更迭也要求企业不断投资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通过对这些关键因素的深入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其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应对挑战,抓住外部机遇,并规避威胁。

4 A水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

4.1 技术创新与能效提升路径

4.1.1 持续技术升级

技术升级是实现能效提升和碳减排的关键。截至2022年企业完成了2 500吨余热发电、熟料线窑头电改袋等5个技改项目,显著降低能耗和CO2排放。目前已成立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专注于开发适合自身生产特点的节能减排技术。

4.1.2 绿色生产工艺

企业应积极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采用绿色生产工艺,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4.2 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路径

4.2.1 开发绿色产品

企业应不断开发和优化绿色低碳产品,以满足市场对环保和节能产品的需求。这包括研发低碳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和其他可持续建材。为此,企业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进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试验。

4.2.2 市场多元化

随着全球对绿色建材需求的增长,通过参加国际建材展览、建立海外销售渠道等方式,企业可以更好地展示其绿色产品,吸引国际买家的注意。同时,企业也应利用数字营销工具,如社交媒体等,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拓展市场渠道。

4.3 强化合作与资源共享路径

加强行业合作与政企合作。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公司通过加入浙江省建材工业协会,不仅可以共享研发成果和资源,还可以共同面对市场和政策的挑战。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对于获取政策信息、资金支持和项目机会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平台和资源,提升自身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企业的品牌价值。

4.4 人才培养与知识共享路径

4.4.1 加大人才投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在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可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专业技能,支持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4.4.2 知识共享与交流

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是促进企业内部创新和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论坛、研讨会和展览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绿色低碳技术和市场信息。通过建立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市场动态,还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会。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A水泥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SWOT分析,识别了企业在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资金限制、人才短缺等劣势。此外,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国际合作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技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则构成了威胁。通过对实施路径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些策略涵盖了技术创新与能效提升、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强化合作与资源共享以及人才培养与知识共享等多个方面。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特别是对于技术创新和环保设备投资给予更大支持。设立专门的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绿色转型和低碳技术研发,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建立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共享和推广,提高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5.2.2 行业层面

行业协会应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和能效标准,引导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和管理。积极收集和推广绿色低碳转型成功的案例,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可行的发展模式和经验。行业内应建立创新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在节能减排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发。

5.2.3 企业层面

企业应增加在节能减排和绿色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尤其是绿色低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政府、科研机构、行业伙伴以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应对挑战。

通过实施上述建议,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双碳”目标下的挑战,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锁江,张香平,葛蔚,等.工业过程绿色低碳技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4):511-521.

【2】白玫.中国水泥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4):4-11+53.

【3】刘俊伶,夏侯沁蕊,王克,等.中国工业部门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1):31-41+54.

【4】闫华红,马岳明,王德河.水泥企业碳预算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8,34(11):185-188.

【5】程发新,孙雅婷.环境规制对低碳制造实践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水泥企业为例[J].华东经濟管理,2018,32(03):167-175.

【6】杜艳春,葛察忠,何理,等.京津冀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瓶颈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2):107-110.

【7】刘楠峰,范莉莉,陈肖琳.碳交易机制下以技术投入为导向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研究——以水泥、火电、煤炭和钢铁行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7(07):57-63+86.

【8】陈占鹏.绿色产业环境下混凝土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与分析[J].混凝土,2017(01):107-109+113.

【9】王建辉,计军平,马晓明.中国水泥工业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10):67-72.

【10】聂建平.从低碳经济角度看企业成本控制——以华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6(18):90-93.

猜你喜欢

双碳目标实施路径技术创新
“双碳”目标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低碳约束下电力企业经营结构与绩效变动趋势探讨
我国碳金融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及定价机制研究
践行“双碳目标”,迈向“海尔时代”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矿井探放水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