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约束下电力企业经营结构与绩效变动趋势探讨

2021-09-07韩延清姜晓文

会计之友 2021年17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力企业

韩延清 姜晓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电力企业; 经营结构; 会计利润; 大国责任; 双碳目标

【中图分类号】 F2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7-0131-07

一、引言

2014年,在北京APEC會议发布的《中美发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CO2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这是我国政府首次正式提出达到碳排放量峰值。2020年,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碳中和、降低碳排放。同年,中国提出重大气候政策——2030年达到碳排放量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并围绕“达峰、中和”目标,出台了能源结构调整、全国碳市场建设、气候投融资等多方面政策。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提出推进生态治理工作(《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可见,碳排放量控制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对国际社会发展的庄严承诺。

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全面转型升级、各行业推行降低碳排放量的政策向纵深推进的进程中,作为我国碳排放占比最大、对碳减排效果影响比较直接的行业,电力行业更应该积极应对低碳政策约束。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控制相关规定不断出台,例如: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2016年12月,《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提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煤/千瓦时,燃煤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865克/千瓦时;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始首个履约周期,电力行业企业首先被纳入控制排放量名单。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约束,通过调整发电等经营项目的结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清洁能源发展,转换企业绩效实现的发展模式,在履行环保责任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选择电力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A电力集团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其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对在当前低碳约束环境下,各类型发电情况、能源经营结构转变及其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通过企业案例了解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能源结构由火力发电向清洁能源发电转变的趋势与进展,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电力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基础。

二、文献回顾

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电力行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实践中,履行环保责任、采用清洁能源等低碳经营如火如荼地展开。诸多学者针对碳减排尤其是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碳减排理论与实务一系列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尝试。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和技术发展研究视角下:针对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政策,如碳排放权分配机制方面,崔也光等[1]借助理论探讨和数据分析,分析梳理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碳排放会计的实践发展情况;钱浩祺等[2]综合生产和消费两种视角下碳排放管理问题,借助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地区碳排放效率,并构建区域低碳专利特色数据。针对过度碳排放的经济后果、减排技术运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殷贺等[3]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低碳技术进步对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和传递路径,认为低碳技术的进步,既能降低能源结构碳强度,也能降低能源强度,并通过二者作用实现碳减排;杨莉莎等[4]从技术进步的视角讨论中国碳减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问题;卢娜等[5]研究发现,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能够对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仍没有充分发挥环境效应和对周边邻近地区的作用,低碳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仍有较大的进步和完善空间;顾高翔等[6]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溢出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合作减排对碳减排和升温控制存在显著的影响;毕克新等[7]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制造业产业升级与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的关系,发现制造业产业升级能够促进低碳技术的进步和突破,相互作用下,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研发也能够“反哺”制造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谌莹等[8]基于杰文斯悖论,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实证研究发现碳排放增加会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发现减排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拥有相对较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韩文科等[9]对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充分梳理回顾。

另一方面,在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碳减排实际操作研究视角下:针对省际区域和具体行业如电力行业的碳减排相关政策与碳减排发展趋势变化上,陈怡等[10]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分析风电、光伏可再生电力的发展趋势,评估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变化趋势;宋献中等[11]借助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电力企业案例分析碳减排措施的选择方案及驱动因素;刘强等[12]通过Vensim技术平台构建碳减排政策效益模型;Zhou et al.[13]通过理论分析碳交易政策的经济影响;武红[14]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充分形象地分析我国省级区域碳减排的演变机理、区域特征和发展趋势;仲伟周等[15]借助实证模型讨论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针对电力企业碳排放管理实务工作中,Bowen et al.[16]、曾尹等[17]、姚文韵等[18]讨论电力企业碳资产的识别、确认与计量方案问题;刘惠萍等[19]充分梳理和回顾我国碳审计相关研究的推进进展以及发展趋势情况;袁广达等[20]、孙红梅等[21]、闫华红等[22]较为深入地研究碳排放权的业务处理、资产属性与会计体系构建问题。在碳减排的深入推动与企业绩效发展的协调统一问题上,崔也光等[23-26]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推导等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碳减排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

诸多学者对于电力行业或企业碳排放问题的深入研究,为企业碳减排工作和碳排放管理实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框架,也为本文研究提供分析思路和基本方法。但由于企业在碳排放管理和经营结构转换过程实践中,缺少成功案例的支撑和详实的实际工作指引,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间隙。基于此,本文通過A电力企业的案例,分析讨论低碳约束下清洁能源的使用、电力企业经营结构转变与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企业选择

(一)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案例研究是管理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案例现象的描述和剖析,对所研究问题的起因、解决方案进行探究,起到通过局部观察整体的效果。考虑到电力行业内所有企业的经营结构转变资料的获取存在一定难度,故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借助A电力企业的资料对低碳约束背景下电力行业经营结构调整与企业绩效变动趋势的问题进行观察与剖析。

本文的案例研究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行业发展背景和企业发展概况两个视角,探求低碳约束背景下电力企业进行经营结构转变的必要性和动因。进一步,通过A企业经营结构转变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探讨电力企业经营结构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的趋势。进而,从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分析电力企业经营结构转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作用。

(二)案例企业选择

A电力企业为我国大型龙头发电企业集团,属于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370亿元人民币,集团公司拥有在国内排名靠前的大规模火力发电厂和风电场,实际控制超过3家上市公司,在电力企业中有较强的代表性。在主营业务范围方面,A电力企业集团从事电力能源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以及电力设备制造、设备检修与调试等;在经营管理框架方面,A电力企业集团以集团公司、分公司、基层企业三级责任主体为基本管理模式;在发电规模方面,公司在役及在建资产分布在全国各省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电装机规模为1.4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机组占比达35.57%。

(三)数据来源

因新冠疫情爆发对企业冲击严重,故为清晰地观测A电力企业集团经营结构变化和利润变化趋势,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公司利润等数据资料截取至2019年6月。

本文研究主要以现场观察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其他资料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库获得,包括:其一,通过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审计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获得资料;其二,通过整理企业相关新闻资料、行业数据获得企业经营结构转换和绩效变动等资料;其三,其他学术资料。另外,为保证企业数据安全,在保证研究结论准确的前提下对非公开披露的核心、敏感信息进行了虚拟化处理。

四、案例分析

(一)低碳约束背景下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1.电力行业整体现状

以2019年为例对我国电力行业整体发展情况和经营结构(发电源结构)进行说明,具体数据如下: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2 486亿千瓦时,比2018年增长4.4%;全国人均用电量5 186千瓦时/人,比上年增加241千瓦时/人;全国电力的需求与供给实现总体均衡。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 006万千瓦,相对2019年也有约5.8%水平的增长。其中,各类型发电容量如表1。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仍以火力发电为最主要类型,风力、太阳能及其他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较快。在火力发电中,燃煤发电104 063万千瓦(以2018年为基期,增长幅度达到3.2%)、燃气发电9 024万千瓦(以2018年为基期,增长幅度达到7.7%),煤炭发电在我国电力供给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根据发电能源类型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4 4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8%,占总装机容量的42.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 9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6%,占总发电量的32.7%。从投资成本上分析,2019年,水电完成投资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火电完成投资634亿元,比上年下降19.4%(煤电506亿元,比上年下降21.4%;气电104亿元,比上年下降26.4%);风电与太阳能完成投资1 244亿元,比上年增长92.6%。两个口径的统计数据均表明,在低碳约束下,石化能源发电比例不断降低,以燃煤、燃气为主的火力发电比例不断降低,电力行业正在根据碳排放量进行能源结构调整。

2.低碳约束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在低碳约束下,我国碳排放总量可以实现在2020—2025年期间达到峰值,预计在2025—2040年间处于峰值平台期,在这一阶段前,我国碳排放约束进一步收紧,同时中长期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在供应和需求双重压力下,燃煤、燃气等火力发电量达峰后将出现持续的下降趋势。电力行业的结构调整目前已经在环境保护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一,污染物和碳排放量显著下降。例如,2019年全国电力烟尘下降幅度达到12.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幅度达到9.7%,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幅度达到3.1%;其二,在行业发展前景上,碳约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结构调整作用,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技术研发利用上作用越发明显。

(二)A电力企业经营结构调整情况

1.企业各类型发电量占比

根据A集团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本文整理形成2002—2018年A集团公司的各类型发电源(主要包括火电、水电、风电与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占总发电量比例结构如表2。

基于表2数据,可见A集团公司在2006年后开始逐年降低火力来源发电量占比,这与我国煤炭价格波动较大、火力发电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各地区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均有关系。如图2所示,为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整理的中国煤炭价格走势图(2014—2019年),我国煤炭价格在近几年中波动较大,炼焦煤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无烟煤的价格处于波动趋势。这不仅反映出相关政策调整对产业经营结构调整的影响,也反映出在节能减排整体战略下,火力发电这一传统发电来源技术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与此相对,A集团公司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扩大。其中:风力发电近年来技术不断成熟,海上风力发电效率较高,因此占比扩大速度较快,成为A集团公司主要的清洁能源发电源。

2.企业各类型发电量增长趋势

2019年1—6月,根据A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企业发电量为2 550亿千瓦时,完成该年度预算总发电量的45%。从数据上看,2019上半年并未取得相对较高的发电量增长速度,反而较预算时间进度缺少了270亿千瓦时,较2018年上半年同比减少100亿千瓦时。进一步,2019年上半年各发电来源的发电量增长速度如表3。

基于表3数据,2019年上半年的发电量增速中:火力发电处于下降阶段;水力发电基本与上年同一时间段持平;风力与太阳能发电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且风电限电率为5.6%,同比降低3.33%;光伏发电限电率为3.98%,同比降低0.01%。根据企业资料可知,A集团公司的清洁能源发电技术不断成熟,传统火力发电总量占比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整体发电量较小、增速较快,整体上经营结构转型明显。

(三)A企业各发电类型的财务绩效变动趋势

2019年1—6月,A电力企业集团共实现利润总额60亿元,与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加利润19亿元。该公司2019年度预算利润确保值为100亿元、奋斗目标值120亿元。2019年1—6月,A电力企业集团净利润达到42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增加利润18亿元;其中归属母公司利润16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增加利润3.7亿元。

由此可见,A集团公司目前盈利状况良好,具有较为稳定的利润增长率,并能够完成国有企业的年度预算计划。同時期,A集团公司发生的营业总成本为880亿元,同比减少了40亿元,降幅达到4.5%。在营业总成本中,可控费用发生38亿元,占年度可控费用预算的36%,较预算时间进度节约14.5亿元;财务费用发生96亿元,占年度财务费用预算的45%,较预算时间进度节约10亿元;上述可控及财务费用合计节约24.5亿元,占据了营业总成本节约额的主体部分,具有较良好的降本增效态势。

2019年1—6月,A集团公司电力板块盈利30亿元,同比增加利润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确保值的50%以上。其他产业板块主要盈利包括:金融板块盈利10亿元,同比增加利润1.57亿元;能源服务板块盈利8.13亿元,同比增加利润4.57亿元;科技环保板块盈利2.58亿元,同比减利1.43亿元。由此可见,电力板块创造的利润占总利润50%以上,仍为集团公司主要经营活动与利润来源。而在电力板块中,具体各类型发电财务绩效如表4。

根据表4的数据资料可以发现:集团公司火力发电整体亏损较大,煤炭发电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煤机发电的成本较高、经营亏损,而水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均有较高的单位利润,且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另外,煤机发电利润为-20亿元,水电发电、风力发电与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利润总和达到47亿元,能够充分弥补煤机发电的亏损。由此可见,A集团电力公司的经营结构调整,能够转换煤炭发电高成本、低利润的劣势,更突出发挥清洁能源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调研结果:A集团公司内的煤电企业中,煤机折合每度电亏损2.26分,环比减少利润0.74分。在81家运营的煤电企业中,盈利企业仅有40家,亏损企业41家,亏损面达到50%。燃机发电利润同样较低,且处于下降状态,边际利润为180元/兆瓦时,每度电利润为6.08分,同比减少2.74分,下降幅度较大。7家运营的燃机企业,4家盈利,3家亏损,亏损面为42.86%。

与火力发电相对,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及其他清洁能源利润合计超过50亿元,占上半年总利润的80%,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贡献点。其中,水力发电的度电利润为4.68分,同比增加利润0.54分,增幅不大但较为稳健;风力发电的度电利润15.3分,且157家运营的风电企业中141家盈利,16家亏损,亏损面较小;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发电的度电利润为25.30分,为集团公司中利润水平最高的发电类型。38家运营的基层光伏企业中34家盈利,4家亏损,亏损面10.53%。由此可见,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利润较高,风力发电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太阳能等其他发电类型体量较小,但技术不断成熟。

此外,根据A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2019年1—6月市场电签约共计2 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市场电平均降价38元/兆瓦时,同比升高5元/兆瓦时。2019年1—6月,集团公司平均上网电价完成377元/兆瓦时,较预算升高4.5元/兆瓦时,同比升高3.25元/兆瓦时。基于上述数据,A集团公司的利润情况较为稳定,发电源结构的调整与发电量的下降(尤其是火力发电量的下降)并未对整体发电收入金额总量产生不利影响,可见清洁能源发电形成的利润增长能够弥补火力发电造成的亏损。

(四)A企业各发电类型的环境绩效变动趋势

A集团公司火力来源发电量占比逐年降低,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上升。从表5可以看出:随着发电源结构的改变,企业在能源耗用、废气排放、废水排放、烟尘等环境污染方面呈现了良性趋势,而随着能源耗用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企业也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因此,在低碳约束下,企业发电源结构的变化取得了正向的环境效果,在低碳转型、环境友好方面履行了较好的社会责任,实现了一定正向环境绩效。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A电力集团为案例,收集其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并结合调研,分析其历年发电源结构转变与2019年1—6月期间的盈利能力,研究发现:案例企业在2006年后开始逐年降低火力来源发电量占比,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扩大,其中风力发电占比扩大速度较快;近年来企业火力发电整体亏损较大,煤炭发电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煤炭成本较高是造成火力发电处于亏损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水电盈利能力较为稳定,但没有较大增长;风电、太阳能(光伏)及其他清洁能源利润快速增长,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贡献点,其利润增长能够弥补火力发电亏损;发电源结构转变能够使得企业污染排放量降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在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的环境约束下,电力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发挥碳交易市场与绿色金融优势。在目前我国低碳节能政策不断落实的环境下,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发电在降低排放量的同时,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核证、林业碳汇等项目进行碳资产投融资,亦可通过PPP环境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获得低息资金,产生更大的利润优势。

第二,积极参与碳交易机制相关工作,提前布局碳交易市场业务。面对低碳约束相关政策的发展,电力企业应提前对碳排放、碳交易商业模型进行设计和规划,设置相关岗位和责任,为低碳清洁的电力生产提供保障。

第三,推动减排技术和减排制度的实现。电力企业应积极配合碳减排制度的深入推进,通过引入减排技术提高企业碳减排贡献率。例如,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动二氧化碳集中排放、碳捕集与封存,强化清洁生产与低碳绿色的循环经济电力生产的技术改造,提高电力供应与生产的质量。同时,重点企业、国有企业通过借助相关部门提供的平台,参与“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生产”的科研链条,借助政府支持研发关键的碳减排核心技术。

第四,建立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积极履行环境责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及时检测、记录、管理和公开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如碳排放量、低碳技术研发及使用等。

第五,采用成本控制理念,扩大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企业应适时调整煤炭采购策略和优化存煤结构,降低火力发电成本。同时,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吸引国家、社会资金进入,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核电、垃圾焚烧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促进能源结构由火力发电向清洁能源发电转变。

【参考文献】

[1] 崔也光,周畅.京津冀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与碳会计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7(7):3-10.

[2] 钱浩祺,吴力波,任飞州.从“鞭打快牛”到效率驱动:中国区域间碳排放权分配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19,54(3):86-102.

[3] 殷贺,王为东,王露,等.低碳技术进步如何抑制碳排放?——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现代化,2020,40(5):90-94.

[4] 杨莉莎,朱俊鹏,贾智杰.中国碳减排实现的影响因素和当前挑战——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9,54(11):118-132.

[5] 卢娜,王为东,王淼,等.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5):30-39.

[6] 顾高翔,王铮.《巴黎协定》背景下国际低碳技术转移的碳减排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2):8-16.

[7] 毕克新,付珊娜,杨朝均,等.制造业产业升级与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12):141-153.

[8] 谌莹,张捷.碳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8):47-63.

[9] 韩文科,杨玉峰,苗韧,等.全球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最新进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9(12):22-23.

[10] 陈怡,田川,曹颖,等.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达峰及减排潜力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5):632-640.

[11] 宋献中,刘浪,郭枫晚.企业碳减排措施选择及动因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A电力企业为例[J].财会月刊,2019(1):141-150.

[12] 刘强,田川,郑晓奇,等.中国电力行业碳减排相关政策评价[J].资源科学,2017,39(12):2368-2376.

[13] ZHOU Y,FAN J,ZHAO D,et al.The impact of carbon trading on regulated agents in China[J].Mitigation &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16,21(3):377-390.

[14] 武紅.中国省域碳减排:时空格局、演变机理及政策建议——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管理世界,2015(11):3-10.

[15] 仲伟周,姜锋,万晓丽.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6):88-96.

[16] BOWEN F,WITTNEBEN B.Carbon accounting[J].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13,24(8):1022-1036.

[17] 曾尹,范莉莉.电力企业碳资产的识别与开发[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254-258.

[18] 姚文韵,叶子瑜,陆瑶.企业碳资产识别、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之友,2020(9):41-46.

[19] 刘惠萍,王爱国.我国碳审计的推进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6):77-82,111.

[20] 袁广达,王子悦.碳排放权的具体资产属性与业务处理会计模式[J].会计之友,2018(2):11-16.

[21] 孙红梅,桂旭东.电力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问题探索[J].会计之友,2018(18):52-55.

[22] 闫华红,石佳,巩晓薇.对构建与完善碳排放权会计体系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8(13):61-68.

[23] 崔也光,李博,孙玉清.公司治理财务状况能够影响碳信息披露质量吗——基于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8):125-133.

[24] 白世秀,韩月明,张德刚.碳减排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9(7):148-155.

[25] 许骞,操群,王立彦.碳市场、碳减排与企业价值——基于估值模型和电力试点企业数据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51-162.

[26] 周志方,肖恬,曾辉祥.企业碳绩效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来自英国富时350指数的证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32-43.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电力企业
基于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关于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用
对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探讨
关于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之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