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乡建”不是艺术的试验田

2024-06-01冯知军

画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家村民

“艺术乡建”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给乡村振兴带来了艺术的解决方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把关注的视野投向广袤的乡村,在田野的画卷上展现着艺术才华,也衍生出一系列的新拓展、新路径。但是,在火热的“艺术乡建”现场背后、在艺术家们饱满的激情和旺盛的创作力之外,更需要冷静地思考。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时代现场、回到乡村现场、回到生活现场。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艺术乡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国在实现整体脱贫后,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2021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在乡村振兴中,文艺具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从而焕发乡村的活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村美育工作,从而让“艺术乡建”迎来了新的机遇。如浙江自2019年6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浙江省美育村(社区)培育工作。2022年,浙江又率先发布了《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在目标任务中,提出“通过开展‘艺术乡建,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促进人民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艺术乡建”的主要举措有实施乡村在地艺术场景营造计划、实施艺术特色村镇培育计划、实施村民艺术素养提升计划、实施基层文联强基计划、实施乡村数字文化赋能计划、实施“三农”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计划等。

新拓展:从个体到群体的艺术乡建队伍

从以往的艺术家自发的个人行为,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群体和艺术机构开始主动进入艺术乡建的领域。特别是各美术院校把乡村美育作为时代舞台,从走进乡村中小学的美育课到美育教师培训、从驻地创作到举办艺术季等展览活动、从“艺术乡建”实践到理论研究,已经全方位地介入乡村振兴,也给“艺术乡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拓展。

中国美术学院的“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是融教学、教育、服务“三位一体”,从2003年至今已经实行了20年,成为服务乡村建设的品牌项目。此外,“乡村艺课”云上美育覆盖全国800余所乡村学校的100多万名乡村儿童,借助现代手段,拓展了服务范围。美丽中国研究院、社会美育学院、乡土学院等机构的设立,不仅编织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乡村美育服务网络,也见证了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服务乡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美术学院“和美乡村”通过打造乡村书屋、美术馆、村史馆、文化礼堂等在地文化空间,将艺术课堂搬进乡村弄堂、将美学项目落在田间地头,赓续乡村文脉,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已经形成了“以乡土为学院”的“国美模式”。

四川美术学院自2018年起,发起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开展“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展”,实施了“酉阳乡村艺术季”“巫山下庄设计行动”等600余个乡村文化项目。四川美术学院在艺术激活乡村、艺术助力乡村、艺术服务乡村等方面也是积极探索,还成立了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建设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智库,从而拓展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学院力量。

鲁迅美术学院组织师生把作品画在农村广阔的大地上,到乡村开展文化墙彩绘艺术实践活动,“送艺术”“送文化”下乡。此外,在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太子岛,举办首届“乡·见——太子岛大地艺术节作品及文献展”,提升乡村风貌,共建美丽乡村,赋能艺术筑村。

湖北美术学院连续10多年开展公益支教,将美育播撒在乡村课堂,并对接美育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开展美育培训,推动乡村美育教师专题培训活动。自2016年至2023年,承接“中小学美术教师美育专题培训”项目10余期,培训来自省内外中小学美术教师1400多人。

新路径:从单一到多元的“艺术乡建”模式

当代审美语境是多元、开放的,既具有差异,也充满着变化。特别是实施“艺术乡建”的艺术家和群体,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在艺术介入乡村时演化出许多模式。如和村民合作的艺术创作模式,对乡村进行艺术改造的模式,把艺术活动办到乡村的展览和节庆模式,艺术家驻地创作的模式,在乡村成立艺术场馆的模式,等等。这种种模式也让“艺术乡建”愈发地多样化。

从2008年的山西省和顺县松烟镇许村的“许村计划”开始,渠岩开始探索如何让艺术进入乡间,解决乡村的实际问题,到如今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田村“青田范式”,打破了单一经济功能的商业逻辑。渠岩及其乡建团队在“艺术乡建”方面的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乡建”,正在一步步地摸索中成长。

在大山深处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小学”的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也是艺术介入乡村的一个范式。这所打破传统学校固有形象的小学,在原有校舍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代村舍的借鉴,打造了一个梦幻般的、绚烂多彩的童话城堡,但是又切合学校的功能和少儿的天性,更融入了乡村的自然特色。今天,这所学校不仅仅让孩子更加热爱学校,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参观打卡。这种建筑设计的魅力,不仅仅给当地带来了流量,更重要的是为当地村民和孩子种下了一颗追求美、追求梦幻的种子。

新思考:“艺术乡建”为谁而建

在众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参与下、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艺术乡建”从最初的粗放式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案例成果。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了新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乡村是谁的乡村?“艺术乡建”为谁而建?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人,即在乡村生活的村民。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生活和需求,而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地以艺术之名,自以为是地把我们认为好的艺术、好的方式灌输到乡村中。所以,首先要树立的理念就是以村民为中心、以乡村为基点展开“艺术乡建”。

第二个思考:“艺术乡建”的目标是去乡土化,还是再乡村化?去乡土化是用当代艺术的理念去改变乡村,让乡村走向现代,让都市人的生活和审美下沉到乡村,让乡村城市化。再乡村化是恢复乡村传统,在保护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新的乡村文化,让乡村成为城市人的农家体验旅游地。这两点虽然不是截然对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路径。

第三个思考:这么多成功的案例,有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完全复制?中国地域广博、风俗各异,没有一种方法或项目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乡建和美育项目,但很多优秀的项目和可行的方法是可以移植到相似地域的。“艺术乡建”项目追求的不是艺术创作的独创性,更不要求每一个项目都能标新立异;最重要的是:把成功的经验不断复制和延展,从而让“艺术乡建”更多、更好、更快地服务乡村。

第四个思考:为什么有些“艺术乡建”项目,艺术家兴致勃勃而村民兴致索然?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艺术乡建”要做的,是紧密贴合在地性,尊重村民的审美差异,而不是艺术家们完成一个艺术项目的试验田。乡村不是艺术的秀场,艺术乡村不是走秀,村民们更不是完成艺术项目的背景。特别是乡村文化生态,既有传统习俗顽强的生命力,也有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脆弱性,这两者纠缠在一块,更需要细心呵护和耐心引导。

总之,在“艺术乡建”中,艺术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单一的艺术创作。明确“艺术乡建”是为村民而建,回归生活现场,尊重既有传统,才能让“艺术乡建”不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一项面对时代和历史,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事业。

注:冯知军,《中国美术报》副主编。

责任编辑:孟 尧 姜 姝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家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