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化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策略
2024-06-01蔡楠
蔡楠
教学目标用于描述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达到的行为表现,要用可操作的具体行为进行表述,并且要指明具体行为表现的水平和深广度,体现行为条件或方式方法。教师要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教材和具体学情,重新审视和探究如何精准设计初中化学课时教学目标。
一、围绕一个核心——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为了能够精准设计初中化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出发,自上而下解析核心素养,在明确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与化学核心知识、学科思维、实践活动、情境素材之间的关联。
课程标准从四个方面建构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系,即“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紧密联系,这为构建化学课程目标和化学学业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四个构成要素立足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其教育功能虽各有侧重,但对学生的发展同等重要。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围绕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精准把握教学课时所需着重培养的化学核心素养。如初中化学九年级《水的组成》的课时教学所需着重培养的核心素养是“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一化学观念。水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常见的物质,“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可以帮助学生由具体到一般,从化学学科视角解决一类典型的探讨物质组成的化学学科问题,学生基于电解水、氢气燃烧的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基本原理,逐步提升证据推理的能力,建构探究物质元素组成的思维模型,形成探究物质元素组成的一般思路。
二、明确教学目标三个要素——学习内容、策略方法和预期表现
只有精准规范地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才能构建符合课程标准、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强调化学教学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准描述教学目标的三个要素,即“学习内容、策略方法和预期表现”,三要素分别揭示了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均可以利用三要素精准设定课时教学目标。
1.精准表述“学习内容”。关于“学习内容”的表述要研读课程标准中对应主题的内容要求,结合四种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如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水的组成》涵盖的学习内容有: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氢气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等。
2.精准表述“策略方法”。关于“策略方法”的表述要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应主题的教学提示,精心选取与课时内容相关的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和学习活动。如“情境素材建议”中提到了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历史,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是“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之一。这些都可以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精准表述“预期表现”。关于“预期表现”的表述要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应主题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学生预期达到的行为表现。如“学业要求”中指出要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总结学生素养提升的起点和障碍点。本课时学生素养提升的起点如下:对水的组成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证据,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时学生素养提升的障碍点主要包括:不了解水的组成是如何确定的,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不能有意识地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收集证据,仍需鼓励和发展勇于创新的意识。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可对教学目标进行再次梳理和设计。
三、展示具体实例——《水的组成》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以上对核心素养、设计三要素的分析和优化,以《水的组成》一课的课时教学为例,教师精准设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在阅读分析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化学历史情境中,论证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通过电解水和氢气燃烧的实验事实,推理分析水的宏观元素组成;(3)能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视角,归纳研究物质元素组成的一般思路,建构研究物质元素组成的思维模型,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4)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葡萄糖的元素组成。
这四个教学目标都明确指向核心素养中“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一化学观念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和“守恒观”等化学学科思维,帮助学生提升证据推理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和举一反三,建构探究物质元素组成的思维模型,使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模型化,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为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指明了方向,体现了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全面性。
此外,设定化学教学的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结合以下策略,综合分析、精准设计。
1.由“三维目标”升华为“素养目标”。“三维目标”是指从三个维度设计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是其进一步的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获得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取代,更不是否定,而是繼承中发展、传承中创新、整合中突破。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应当找出学生所需培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进而精准设定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2.运用学科大概念校准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找到对应本课时的学科大概念,大概念可以帮助教师校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素养目标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而大概念是素养目标的构成核心,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
教学《水的组成》一课时涉及的大概念包含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不仅可以联结学科内的概念,达成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还可以联结学校教育与真实世界。大概念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建构和发展。
3.结合教学板块和学习任务完善教学目标。郑长龙教授提出,素养化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教学板块和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每一课时按一定的教学逻辑可以分为若干教学板块,教学时需要对每个教学板块进行素养功能定位、规划学习任务、完善教学目标。教学逻辑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科素养的内涵及水平、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及学业要求,并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而确定。
例如,教学《水的组成》一课时,通过对学生已有基础、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的综合考虑,教学逻辑定位为:收集证据→分析推理→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四个板块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分别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和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精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并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灵活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和学习活动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深入贯彻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化学教学。
(作者单位:山西省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