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活动化教学,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2024-06-01丁晓丽
丁晓丽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其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学”数学无形之中变成了“听”数学,处于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难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对此,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活动化教学,加深理解,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巧引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游戏”是学生钟爱的活动形式之一,有助于释放孩子天性,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但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游戏只是消耗时间的“玩伴”,不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不会引入游戏,无形之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游戏是很多学生的“心头好”,学生更愿意透过游戏的方式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游戏活动的育人价值,围绕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活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例如,教学“可能性”相关内容时,教师向学生询问:“有没有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学生都说:“玩过。”于是教师让学生玩这样的游戏,一听要玩游戏,学生都来了兴致。教师公布了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为一组,一共玩20次,并且将玩的20次结果记下来。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到了游戏活动中,并将每次的结果进行了记录。在观察数据时,学生自然会想到可能是同桌获胜,可能是自己获胜,还可能都没有获胜。教师顺势问道:“如果挑一名同学和老师玩这样的游戏,结果会怎样呢?”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结果,在描述的过程中,順利地引入了关于可能性知识的学习。
可见,在数学课堂中应用游戏活动,可以为数学课堂添彩,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探索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教师“一讲到底”,学习效果并不显著。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越发明显。而自主探索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新知,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产生“要学习”“想学习”的想法,更好地提升探索力、理解力。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出示情境:“星期天,洋洋和他的妈妈去超市购物,巧克力36.8元一盒,红枣13.5元一袋,饼干43.3元一箱。如果买一盒巧克力和一箱饼干,一共要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36.8+43.3,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是一道关于小数加法的算式,如何计算出结果呢?为了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教师出示了以下问题:(1)先估一估,看这道算式的结果是多少。(2)如果进行竖式计算,该怎样进行呢?(3)你认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区别?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可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探究活动的设计,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努力,完成新知突破,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和点拨工作,确保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有序展开。
三、设计操作活动,增进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就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致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难以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经常浮于知识的表面。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感悟数学的真谛,教师不妨在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这样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非常直观和可视,还可以让枯燥的氛围变得充满趣味。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纸质包装盒。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拿出这些包装盒,向学生询问它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都无法回答,于是教师让学生沿着高的方向,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学生依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动手操作的运用,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对数学建立良好的印象。
四、引入合作活动,内化新知
当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颇有难度,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突破。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完成新知内化。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相关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体,动手围出不同的长方体。这样的合作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小,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高。在学生拼出相应数量的长方体后,教师让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看看所拼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一共运用了多少个正方体,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也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可见,借助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对教材的研读,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入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协作能力,助力其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五、设计实践活动,活学活用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仅限于课本。这样的做法,无形之中割裂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不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感受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引入了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阅读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呢?”让学生课后进行调查,并记录相关的数据,再根据相应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这样的实践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鲜活性。学生在完成条形统计图以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喜欢哪一部书的人数最多?喜欢哪一部书的人数最少?在回答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实践性的活动,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主动探寻链接和应用知识的途径,凸显学习数学的特有价值。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应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活动化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学习,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展现数学学习的精彩。在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使其真正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