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体验教学
2024-06-01王晖
王晖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传承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可忽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通过“体验式”的教學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品味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神,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为此,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为例,探讨小学课堂如何以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直觉:于诵读吟唱中体验音韵之美
中国古诗词讲究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古诗词的创作注重平仄和对称,而汉字本身也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诗人在写诗时就已经体验到了美的享受,创作过程也是诗人审美的外化。诵读是学生最直接、最初始对诗词之美的领略与体验,古诗词的韵律决定了即使学生不理解深层次的内涵,也能通过诵读和吟唱感受其音韵之美。
引入《长相思》一课教学前,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著名的词评专家严迪昌先生认为,纳兰词是清词创作的巅峰,《长相思》和《木兰花令》又是纳兰词之最。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首《长相思》,来体验一下它究竟有何妙处。”首先,读正确。如“更”是一声,让学生读准确,是保证其平仄工整的前提。其次,读出节奏。教师可以挑选学生试读,让学生把节奏读出来,教师对节奏进行点评,有不当之处进行纠正,再继续挑学生,直到学生全读对为止,再让学生齐声朗读,在齐读声中更显节奏分明。再者,读好韵字。“《长相思》是由三、七、五句式组成,每句都用韵,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能发现韵脚吗?”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判断出其韵脚为“eng”,教师要加以解释:“‘eng韵具有低沉、郁结的情感传递特征,大家在读的时候可以感受一下。”读对音、读对律、读对韵,这是诗词朗读的基本要求,如此学生才能凭借诵读的直觉体验其韵律之美。
在古诗词的课堂上,有效利用音乐的配合,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有演唱版本,并广为传唱。教师在学生诵读熟练、初步感受过其韵律之美后,可带领学生听《长相思》的乐曲,并引导学生跟着吟唱。通过吟唱的形式,音乐之美与古诗之韵相互融合,诵读与歌唱不分彼此,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长相思》在韵律、声气、节奏等层面的音韵之美。
二、入境:于意境呈现中体验情感之美
王晨指出,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也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基本原则,意境绝佳的古诗词历经时间的大浪淘沙,越发呈现出其独特的美育价值。古诗词的创作常常蕴含丰富的情感,作者将所见、所想、所感融入文字中,呈现出独特的画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我国古诗词的创作讲究“情与景汇,意与象通”,《长相思》一词在写作过程中涉及众多意象,如山、水、千帐灯、风、雪、故园等,作者借助意象巧妙铺排,一点点铺陈出深邃的意境。尤其是“灯”这一意象,灯在古诗词中代表孤寂,而纳兰性德用的是“千帐灯”,其场景之壮美不言而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表达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有学生指出:“走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一路向山海关进发,入夜,广阔的营地中,千万帐篷都亮着灯。”这样的画面描述十分壮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描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将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都准确地表达出来”,顺势引入对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意境的分析:行军途中跋山涉水,这是动态;安营扎寨千帐灯亮,这是静态。通过动静态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意境,从意境中感受行军之苦,进而再抛出问题:“为什么大家行军一天精疲力尽,晚上却都亮着灯不睡觉呢?”学生自然而然可以理解到行军艰苦和对家乡的思念。教师可进一步引导:“词作中哪里提到了家乡,你能感受到哪里是在写家乡?”学生发现,“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生”都涉及乡思之愁绪。进而让学生体会意象描述的对比:家乡是怎样的美好,行军及军帐环境是怎样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想象意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情感。
三、品味:于行文斟酌中体验文思之美
古诗词篇幅短小,却承载着生动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经典的古诗词在词句斟酌方面精妙绝伦,这对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也要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创作古诗词的遣词造句之妙、行文构思之美。《长相思》作为清朝文学经典,除了情感与意境的传递,作者的语言表达之妙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品味《长相思》的文思之美。
教师可通过人们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王国维称纳兰性德的词作‘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纳兰性德是怎样借自然之景来抒发自身情感的?”学生通过初步品鉴之后,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观点,同时也要纠正其有误之处。对于《长相思》这首词,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引导:一是取景之宏大。作者选择的物象如山、水、风、雪、千帐灯等都是极大的物象,作者在这些物象中显得异常无力和渺小,世界虽大,情感却无处寄托,这就更显出作者情感的浓郁,在壮美之中所蕴含的凄愁。二是视听结合的创作手法。作者在描写思乡之情时,先在上阕通过山水跋涉表达回家的路被阻隔,离家越来越远,这是基于“视”的角度来写所见,后在下阕通过风雪“聒碎”自己的乡心表达思乡难以成眠,阻隔了自己在梦里回乡的心,这是基于“听”的角度来写所闻。这种视听结合的形式,令整个思乡难回的愁苦之情更立体和形象。三是对比的巧妙运用。《长相思》里的对比含蓄,传递出的情感却十分强烈。行军一天的将士身心俱疲,晚上却难以成眠,这种对比,不提思乡,却字字思乡:风雪之夜,一梦难成,又道“故园无此声”,故园的安宁和边关的聒噪,壮美之下愁绪自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鉴这些创作手法,感受文思之妙、语言之美,在品位与体验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深悟:于古典文化的氤氲里与诗人相遇
当代学生要创作古诗词难度极高,再加上生活环境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往往也难以真正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二次创作活动,让学生真正处于这样的意境和情感中,深入感受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与处境。
《长相思》涉及历史文化知识与地理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地理知识,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开展活动时,擅长画画的学生画出了各种风格的“行军图”,千帐灯的壮美场景在不同风格的笔触下晕染出穿越千年的情感表达;擅长演讲的学生配合着音乐排练了朗诵场景,在富含情感的诵读中抒发思乡之情;擅长唱歌的学生自主学习了《长相思》的歌曲,生动演绎曲中情意;还有学生将诗词扩写成文,优美的文字精准再现纳兰之思。教师也写出了剧本,采取排练短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长相思》,通过扩充情节的形式,将创作的背景和无奈的情感融入剧本中,让学生通过亲身演绎的形式,感受诗句传递的情感价值,感受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字的碰撞,在古典文化的氤氲里,与诗人相遇。
在中国古诗词的审美体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实现对古诗词意境、情感等层面的审美,教师要充当重要的领路人,带领学生步步深入地体验经典古诗词的创作之妙。通过诵读吟唱、意境体验、文思品鉴、深入感悟,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创作的美妙,而且能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