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微电影中的“微”技巧*
2024-06-01戴云武谢锐莉
戴云武,彭 军,谢锐莉
(1.赣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江西 宜春 336105)
一、微电影与红色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简称微影,是“微”时代的名词衍生物,其本质仍是电影艺术。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软硬件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网络视频、网络电影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可见,微电影具有媒体属性。“微电影是全民电影化时代平民的影片创作尝试,民间及企事业单位自制视频迅速发展与大众摄影技术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自由职业者胡戈重新剪辑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微电影作品的下载率远高于《无极》本身,这反映出草根阶层对电影创作的渴望并探寻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同样是成功的融合案例,《一触即发》结合了微电影和商业广告的元素。此外,筷子兄弟的三部曲《老男孩》《父亲》和《赢家》的问世,标志着微电影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还有一些重量级电影人也认可了微电影,比如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和姜文的《看球》。微电影是在网络上传播的时长较短的电影,是草根阶层与专业电影人共同参与、商业广告营销与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红色电影,即红色题材的电影。红色影视作品是人们了解红色文化历史,学习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表征。[2]红色微电影从题材内容上与红色电影一脉相承,但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微”确定了其作为微电影的一个子类型定位,红色微电影即红色题材微电影。
二、微电影与红色微电影的特点
红色微电影也是微电影,因此也具备微电影的一般特征。微电影之“微”,意味着它的投资不多,制作周期也比较短,篇幅也有所限制不能很长。“至少从当下来讲,微电影之‘微’,指的是‘篇幅之微’‘创作主体之微’‘投资规模之微’‘传播效果之微’。”[3]
其一,微电影的最显著特点是“微”。它表现在时间较短、人物较少、场景简单等方面。其“微”“小”的特征决定了微电影的主题必须聚焦和明晰。相比传统电影,微电影不能涉及过于复杂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否则会导致微电影失去短小精悍的效果,无法有效地吸引观众。红色微电影同样如此,尽管在创作过程中有主题的限制,但主题也是明确而集中的,不会过于复杂,以展现其微小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之特色。
其二,微电影拥有极高的创作自由度,创作题材极为丰富。大部分微电影既没有电影高票房以及投资回本的重负荷,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可以任意选择形式和题材。时代上可选择古代、现代甚至是未来,情境可以选择真实或者虚拟的,事件既可以是社会热点也可以是冷门偏门事件,诸如讲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情感类故事,创业与个人自传的成长类故事和科幻故事等均可作为微电影的创作题材。红色微电影虽然有主题的限制,比一般的微电影在创作上会更加严肃一些,但更有利于当代人理解新时代下红色文化弘扬中国主旋律的作用。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红色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浑然一体,而红色微电影作为红色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愈加关键的作用。
其三,微电影具有紧凑的叙事节奏、情节和集中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微电影全部的素材、效果都是紧扣一个主题来开展或渲染的。由于微电影受时长的限制,通常只能表现简单的情节故事,所以微电影是精致故事的微缩版,并且叙事节奏非常紧凑。红色微电影也是如此,由于时长短,所以不能有太多的叙事线索,一般围绕主线展开故事情节,最多有一至两条支线辅助叙事,但无论有多少条叙事线索,其叙事节奏也是非常紧凑的。
其四,微电影具有娱乐和情感双重属性。微电影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群体。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微电影与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在碎片化和快餐文化消费的时代,微电影需要具备娱乐性来吸引观众,缓解观众的压力,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欣赏电影。同时,微电影也需要具备情感属性,以打动观众。优质的微电影作品应该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广泛共鸣。在某种程度上,微电影虽属于自创者自我表达的形式,但若其内容呈现泛娱乐化,被无趣的遐想和零碎的生活片段等占据,那么它就缺乏深度。与一般微电影相较而言,红色微电影会具有更加严肃的内容和更加严谨的叙事结构,必须符合历史事实。然而,为了保证其观赏性,实际上红色微电影也具有娱乐和情感的双重属性。优质的红色微电影应该在输出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结合幽默的视听语言,使观众在欢笑中受到感动。它既能直击观众内心深处,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而,情感的触动和价值观的输出是首要考虑的,娱乐性则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
其五,微电影具有泛传播、强交互的特点。微电影既适合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也适合在各种尺寸的电子屏幕上播放,契合了“微”时代人们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微电影播放平台中一般都带有留言评论的栏目,受众群体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或观看完后进行交流和互动,也可以随时转发微电影到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媒体中,所以优质的微电影作品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影响力大。红色微电影作为微电影中的一个类型,自然同样具有泛传播、强交互的特点。红色微电影作为“微媒体”,其兴起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信息流动与传播,能破解红色文化现代性困境。红色微电影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呈现方式,集视、听的多维体验,使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4]
三、红色微电影的“微”技巧
在“电影”前冠以“微”字即是“微电影”,“微电影”前置红色的定语即规定了微电影的创作主题,红色微电影则是在“红色电影”中加一“微”字,“篇幅之微”“创作主体之微”“投资规模之微”“传播效果之微”等以“微”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以特定主题来创作的微电影。根据微电影的概念和特点,结合传统电影创作的方法和理论,以广受好评的红色微电影作品为分析案例,研究者尝试分析和探讨红色微电影创作的“微”技巧。
(一)红色微电影吸引观者的技巧
生活在快节奏的全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割裂成若干的碎片、片段,琐碎甚至杂乱无章的生活特性包裹着充满浓重媒体气味的普罗大众,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表达的诉求日益强烈,尤其热衷于在娱乐的体验中获取碎片化信息。“此时,微电影的出现满足了狂欢大众的感官刺激和娱乐消费。”[5]红色微电影虽有主题的限制,但终究也是微电影中的一个类型,符合微电影创作和传播的一般特征。
1.设置悬念
由于微电影的观看是随时性的甚至随意性的,观众多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优酷指数能综合反映网友视频观看热度,例如微电影《老男孩》的观影方式数据表明,PC机上观看占26.6%,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观看占73.4%。为了吸引观者,激发观者浓厚的观影兴趣,通过微电影故事情节不断深入的过程,逐步揭开悬念的面纱来迎合观者的审美期待。此外由于微电影篇幅的限制,信息的缺失不可避免,这也就意味着微电影的重要创作手段就是试图将这类具备必然性的缺失巧妙灵活地转化为悬念。
红色微电影《红色传承》中,开篇通过早餐小店各色人物的表现和对话来叙述红军打进漳州后各个阶层对红军的态度和看法:地主恶霸自然是站在红军的对立面;普通老百姓对红军的态度则表现出拥护赞扬的一面,也表现出怀疑观望的一面,发出了“红军到底是好还是坏”的疑问。旋即通过红军筹款征粮一事中发生的“假扮红军抢粮”一事设置悬念,再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展开剧情,表现了红军在筹款过程中严格执行政策,以铁的纪律和模范行动赢得了漳州人民的理解和信任。
红色微电影《在场》在影片开头设置了多个悬念:为何面对老人的询问却无人应答?为何老人听到鞭炮声会朝着孩子大喊‘卧倒’?为何老人四处寻找棉衣?随着剧情的发展,答案逐渐揭开,原来他是那名冻死在风雪中的军需处长,英魂虽“复醒”,还惦念着寻找棉衣。这般打磨后跌宕的情节让观众为军需处长的奉献精神深深动容。[1]
2.戏剧冲突
从百年的电影史来看,影视剧本必须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以推动剧情发展并吸引观众。这一观点已经经受了长时间的验证,并得到了广泛认可。对于传统电影而言,如果希望在票房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考虑戏剧冲突的重要性。红色微电影其本质还是电影,因此同样也要重视戏剧冲突。红色微电影中也可以有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剧情以及若干个充满强烈戏剧性的冲突和包袱。
2021年6月3日,由赣州市委组织部、信丰县委组织部联合出品,江西燕鸿影业有限公司承制的红色微电影《乙妹》正式推出,利用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以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微电影推广促使思政教育和党性教育落到实处,传承和弘扬地方红色基因和文化精神,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号召力和感染力。[6]该微电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1935年春,中央苏区及地方的残余红色力量在项英与陈毅的领导下,转移到赣粤边地区展开一场异常艰苦的游击斗争。国民党军为了切断群众与游击队的联络,实行“移民并村”,采取了烧山、封坑、包围、“兜剿”等手段,妄想对红军游击队赶尽杀绝。影片伊始,在江西信丰油山上的妇女朱乙妹和老表们边砍竹子边唱山歌,向躲在山上的红军游击队传递国民党要来搜山的信息,帮助红军顺利躲过国民党军兵的搜捕。由于条件艰苦,红军在山上只能吃野菜。身为秘密交通员的朱乙妹,与国民党军兵斗智斗勇。红军为救乙妹的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帮孩子采草药,说:“我们干革命就是为了天下的穷苦百姓,乙妹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捕,红军战士们夜晚偷偷地采草药,有一名红军战士因此跌下山崖。乙妹和老表们也竭力帮助红军度过各种难关,利用竹竿给红军运送物资,利用敌营长贪恋美色的弱点借机将敌营长拉下水,通过打湿火柴等方式阻止国民党军“清剿”。身处上乐村的游击队员们在召开反“清剿”斗争会议之际,反动地主林新球带领国民党军队悄悄包围会场,在危急关头,乙妹高声呼喊“白狗子来了”报信,保护游击队员安全撤离。面对国民党军兵的威胁逼问,乙妹英勇就义,护住当地的红军和群众。该作品戏剧冲突不断,有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剧情以及若干个充满强烈戏剧性的冲突和包袱。
但是红色微电影中的戏剧冲突不宜做过长的铺垫,而应该将传统红色电影中的长铺垫简化为若干生活中的决定性瞬间,并将这些决定性的瞬间按照某种逻辑连接起来。当然,所选取的瞬间要求精炼,信息传递要准确到位,选择贴近观众生活经验的典型瞬间,才能在微电影中用短的画面概述长期过程。红色微电影《乙妹》中的戏剧冲突未做长铺垫,以点带面,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军民感情中那些决定性的瞬间点,按照军民相互帮扶、共渡难关的逻辑连接起来了。
3.情感与幽默
不论是在影院放映的传统电影,还是在网络平台上推出的微电影,从电影创作的技术和艺术层面来看,视听语言本身具备着强大的情绪表达能力。红色微电影同样也能传达情感与精神力量。但是红色微电影又不同于影院播放的红色电影,红色微电影作为微电影的一种类型,其传播特性注定了创作必须更“下里巴人”,更能吸引观众点击观看,因此幽默的视听语言是红色微电影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情感在幽默中迸发,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泪”中含“笑”,“笑”中有“泪”。
例如红色微电影《乙妹》中的对话桥段:“你呢,继续潜伏,安心当好你的‘白皮红心保长’”,将情感很好地蕴含在幽默中。除了语言、故事情节、配音配乐等均可在幽默与情感间找到平衡,从而达到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和观影效果的目的。王太利认为:“技术和传播渠道从来不是问题,这个时代提供给了有想法的人最便利的条件,最终拼的还是故事,看谁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看谁能让观众在开怀中感动。”[7]
(二)红色微电影的叙事技巧
1.红色微电影中“微”时间下的叙事技巧
关于电影中的叙事时间,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概念。例如日奈特提出了时序、时长和时频的概念,普多夫金称为“时间的特写”的慢镜头。而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认为电影的时间有三种含义:一是放映时间,即影片的延续时间;二是剧情的展示时间,即影片故事的叙事时间;三是心理时间,即观看影片时主观感受的时间流逝,也就是观众心理上的延续时间。[8]
根据巴拉兹电影时间的第二个含义,红色微电影在剧情展示的时间上与传统红色电影也存在很大不同。受限于放映时间,红色微电影故事叙事的时间短于传统红色电影。例如,《一触即发》时长是1分30秒,《百花深处》是10分22秒,《回声》是19分40秒。“微时”成为了红色微电影显著的标志,这也是微电影独具一格和安身立命的地方,它是微电影存在的杀手锏。
假设把传统红色电影的故事时间看成一个段落,其中的某一个点就可视为红色微电影的故事时间。红色微电影通常也是围绕着“点”进行叙事,而不是“线”或“面”。例如,《回声》就是通过梳理档案的“点”,带出邓恩铭与工人郭师傅相处的“线”以及和青岛广大工人打成一片的“面”。通过时空“点”的逻辑衔接与转换,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故事内容和主题完整地展示出来了。
大多数红色微电影的剧情展示时间和其放映的时间是基本同步的,红色微电影不需要在主要的故事叙事时间之前,还需要像传统红色电影那样开展大段的陈述和铺垫。例如,红色微电影《扩红》中介绍“扩红”发生的背景仅用了20秒。红色微电影中通常会使用诸如转场、字幕、后期特效等技巧延伸、压缩、停止时间,并以时间的压缩为主要技巧。在叙事结构上一般也并不遵循从头至尾有始有终的叙述顺序,而是通过各种技巧拆分叙事结构,却能在影片时间上给观众完整感和延续感。
2.红色微电影中的空间叙事技巧
就电影的叙事而言,空间亦是举足轻重的部分,毕竟电影“是第一门能够保证十分完整地控制空间的艺术”。[9]空间和时间是影视中十分重要的两大元素,影片中的空间是参与叙事的,空间和时间是息息相关的,通常当空间发生变化时,也就表达了时间的变化。进而可知,电影中时间性的确立必须基于与空间的关联性上,由此影视中的空间也纳入了叙事的范畴。
红色微电影中的空间叙事技巧主要表现为:场景的数量少、场景的规模相对小、场景之间的跳跃大。由于红色微电影的时间短,制作成本低,所以相对于传统红色电影而言,红色微电影中的场景数量是相对较少的。“微时”的特性决定了在微电影叙事时只能选取几个典型的场景。有些微电影作品中只存在一到两个场景。红色微电影《乙妹》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就是信丰油头山和山脚下农舍中。通常红色微电影中的场景数量和影片的时长有一定联系,一般放映时间越长,场景的数量就越多。但是即使是时长较长的作品,其场景的数量也不会像传统红色电影中那么多。相比较常规电影而言,红色微电影中的场景不只是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偏小。由于红色微电影常在手机及平板等移动设备上观看,因此并不适合用来表现空间较大的场景,红色微电影不能像常规电影那样去表现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相反更适合表现朴素的,典型的小场景。红色微电影中的场景还有跨度大的特点,在常规电影中叙事是讲究“起承转合”的,即要求上下衔接紧密且润滑,能给观者一个转场的预示或心理准备,不至于使观众有突兀感。红色微电影中场景跨度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红色微电影中场与场之间无需存在联系或依存的关系,完全可依托人物来串联场景,使其完整化。
3.红色微电影中人物叙事技巧
相较于常规电影,红色微电影中人物的数量较少,一般在1至5个之间,少数影片会超过这个数量,红色微电影《回声》的主要人物只有4人,档案馆工作人员2人、邓恩铭以及郭师傅。微电影就是由少数几个人物来构成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人物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助力,而情节的发展需要围绕着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现形式就是人物关系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红色微电影中情节展现和人物刻画是相辅相成的。红色微电影由于时间短,并不能像传统红色电影叙事那样强调人物描写,传统影视作品中人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等之间的矛盾关系,而红色微电影的人物关系要相对简单的多。
首先,由于红色微电影时间短,人物少,因而次要人物也不多,一旦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淡化,叙事的情节线索就会消失。其次,编剧在设置情节时会刻意简化人物之间的关系。编剧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单一化时,那么微电影就仅存在一条叙事线索。对于时间较长的微电影,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很复杂,不可能出现一个人物和很多人都建立关联。在传统电影中,单一的线索会使情节的波折感减少,造成观者的审美疲劳。但鉴于微电影较短的放映时间和较大跳跃的时空,此问题就会消弭。
在红色微电影人物刻画中使用的服装和道具也非常重要。红色微电影由于制作成本较低,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的社会关系也都相对简单,对人物年龄、性格特征等的表达与刻画都可以借助服装和道具来实现。
红色微电影中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不能像传统电影那样花费过多的篇幅,因此微电影中更加重视蒙太奇理论的应用。例如,红色微电影《号声嘹亮》中,开篇运用积累蒙太奇的手法,既表现了少先队员们的朝气蓬勃,又通过快节奏的时空切换展开了孩子们为红军老英雄们表演的剧情。当小男孩错过表演后,又通过积累蒙太奇很好地表达小男孩对错过表演的失落和对老红军的敬仰及好奇。
四、总结
微电影是“微”时代的名词衍生物,红色微电影作为微电影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仍是电影,是红色文化与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红色微电影兼具红色文化、电影与网络媒体三重属性。红色微电影最突出特点一是微小,表现为时间短、制作成本较低、场景简单等;另一特点是红色文化主题,红色微电影承载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使命。本文根据微电影及红色微电影的概念和特点,结合传统电影创作的方法和理论,以广受好评的红色微电影作品为主要分析案例,分析和探讨了红色微电影创作的“微”技巧,包括红色微电影吸引观者的技巧以及红色微电影的叙事技巧等,为红色微电影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