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6-01桂运奇王鲁腾
桂运奇,王鲁腾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列宁小学(1)学界对苏区列宁小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无专著,代表性成果有:吴磊、邓小平指出,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国民教育对于今天如何筑牢国家和民族认同,有着跨越世纪的借鉴意义(吴磊、邓小平:《从苏区列宁小学看国民教育: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年第1期);肖菊梅探讨了中央苏区列宁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认为其开展的成功经验对提升当今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肖菊梅:《中央苏区列宁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年第4期);温剑波、温余荣认为,列宁小学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民众免费的义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普通教育的伟大尝试(温剑波、温余荣:《中央苏区列宁小学教育的历史考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7期)。本文立足于现有成果的研究基础,以微观视角,力求深入探究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相继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社会工作”等课程,进行了大量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党在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信仰坚定且忠于党的事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做出过重要贡献,因而是极其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遗产。科学分析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2)需要指出的是,湖南师范大学谭献民教授指导的系列硕士论文分别对中央苏区(2015)、鄂豫皖苏区(2018)、湘鄂赣苏区(2018)、川陕苏区(2020)列宁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梳理,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系列论文详细分析各地列宁小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具体到实践路径与现实启示仍有深入探究的余地。,认真归纳、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如何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土地革命时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具体到儿童教育事业,“列宁小学发展之快,创办学校之多,少年儿童入学率之高,是史无前例的”“使苏区千百万少年儿童接受了革命思想,提高了政治觉悟,造就了大批人才。”[2]305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主要采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各类活动载体、重视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各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都非常重视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认识。为此,各级苏维埃政府所属教育行政机构设有学校教育科,负责创办和发展列宁小学,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新一代。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同时,还通过语文、音乐、体育等专业课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苏区学校按照政治化、军事化和生产化原则来对学生开展教育,故思想政治课程在苏区列宁小学得以普遍开设。如,苏区列宁小学设有“社会工作”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启发儿童的阶级意识,培养学生对革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又如,在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开设有“政治常识”“社会常识”等思政课。“政治常识”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方针和法令,“社会常识”则主要讲授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知识。[2]304通过这些思政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确立了为当前党的民主革命政治路线服务、为将来共产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课程育人格局,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语文课程通过课本中讴歌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控诉国民党丑恶面目的诗歌和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能够让穷人吃饱穿暖,而国民党则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根本原因,从而坚定了对党领导革命事业的拥护和支持。[4]音乐课程注重用红色音乐陶冶儿童情性,成为激发学生从小树立革命理想、长大积极投身革命的有力武器。[5]体育课程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内容大多带有军事性,[6]帮助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通过形成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效应,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从各个课程角度向新一代灌输、启发革命思想,教育学生懂得如何为工农谋利益、为苏维埃建设做贡献。
(二)灵活运用各类活动载体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报告会,开展各类以提升少儿政治觉悟为目的的军事游戏活动。列宁小学通过灵活运用各类活动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之中,以活动来传播思想政治内容,增强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使其政治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围绕着革命理想、颂扬红军、阶级斗争等主题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既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又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当中逐渐提高政治素养,坚定革命理想。首先,学校定期举行演讲会,鼓励学生以红军故事、苏区儿童团工作等为主题轮流演讲,既培养了学生演讲能力和胆量,又提升了学生拥护红军、保卫苏区的思想意识。其次,学校教唱反映拥护红军、保卫苏区的红色歌曲,歌曲内容进步,语句铿锵有力,在学生幼小的心中打下了红军光荣、革命伟大的思想烙印。最后,学校还组织学生排演反映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短剧,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正义性与合理性。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土地革命时期,各苏区列宁小学都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切身感受工农群众生产与生活的不易,帮助学生在实践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认识,在实践中践行和领悟党的方针、政策,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首先,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组织师生开展群众性识字扫盲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少年儿童为提升苏区群众文化水平、提高苏区群众思想觉悟做出了积极贡献。各地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本地的工农群众基本上都是文盲,不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普及,对党从思想上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造成了一定困难。对此,毛泽东指出:“开展苏维埃领土上的文化革命,用共产主义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增加革命战争中动员群众的力量,是苏维埃的重要任务。”[7]各地苏维埃政权建立并稳固后,积极开办列宁小学,利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开展群众性识字扫盲运动。列宁小学学生通常充任“识字小先生”,利用课余、假期在村镇主要路口站岗放哨时机,教过往群众认识一些最基础的文字,并向他们介绍一些简单的革命知识和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不仅为提升苏区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政治认同做出了贡献,同时锻炼了自身,进一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
其次,生产实习也是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1934年颁布的《小学管理法大纲》中指出:“一切科学知识,一切对于社会经济的认识,都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去取得,这样才能消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8]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生产实习。如,组织学生进入农场中工作,去红军公田或学校公田学习耕种,帮助烈属挑水、耕种、砍柴等;[9]169又如,开展生产技能训练,1930年,红32师在皖西苏区成立“女子职业改进社”,学生可以在此训练缝纫技术等生产技术,并享受与红军战士一样的待遇。[10]154通过参加生产实习,让学生的脑力发展能够与生产过程中的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深入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学会用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思考问题,逐步成长为身强体健且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战士。
最后,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还结合根据地发展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劳动,如,到红军家属家里帮忙耕地、砍柴支援农业生产,开展拥军支前活动支援红军反“围剿”作战,开展校园建设劳动改善学习环境等。在湖北红安县,列宁小学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红军军烈属挑水砍柴、耕种土地、收获庄稼;[10]110在安徽六安,列宁小学学生带头做军鞋,随军入伍当“小红军”,帮助红军传递命令,抢送茶水上前线,[9]169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做斗争;在河南罗山县,列宁小学学生自己动手兴建校舍,自制门窗、桌椅、黑板等课堂教学工具,制作单双杠、单环等体育教学工具。[10]119通过参加公益劳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学会了生存、生活的必要本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社会生活的美好,极大提升了他们投身苏区革命与建设的勇气和志气。
二、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这些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思考如何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11]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帮助大别山区首次实现文化知识教育普及,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无数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的有用人才,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集中统一、协调各方、总览全局的政治优势。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内部物资匮乏,外有反动势力的残酷战争围剿,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能够为苏区群众提升思想文化水平做出贡献,能够为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做出成就,离不开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正确领导。鄂豫皖苏区在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根据地各项事业想要持续推进、平稳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核心领导力量来保障教育发展、人才充足。在鄂豫皖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发挥其巨大的政治优势,始终坚持对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协调各方、总览全局,列宁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根据地建设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格人才。
(二)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鄂豫皖苏区由于长期遭受敌人围剿封锁,加之身处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故根据地生活条件困苦,这就决定了根据地的教育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独立开展。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命令强调:“要消灭离开生产劳动的寄生阶级的教育,同时要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使教育与劳动统一起来。”[1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全体师生必须开展生产化教育,通过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自主创造必要的生活、教学物资,改善教学与学习条件。当时,鄂豫皖苏区的学校教学时间和形式紧密配合农忙时节和季节进行设置和调整,列宁小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渗入生产劳动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则会对列宁小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实行教育生产化、政治化和军事化,不仅能够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创造物质财富,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对更好学习环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开展生产劳动,深入工农群众中,理论联系实际,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思想上获得了新的领悟和升华。
(三)坚持将学校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紧密配合,可以说,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时刻影响着这一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并非孤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与社会大课堂相互统一,形成一种理论塑人与实践育人的合力格局。
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主要是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两种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一方面,列宁小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配合地方武装站岗放哨,打击敌特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学生宣传队向群众宣讲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组织学生帮助群众识字扫盲。积极运用“走出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学会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学生对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认同。
另一方面,列宁小学邀请先进共产党人走进课堂开展现身说教。如,在湖北红安列宁小学,徐向前、吴焕先、郑位三等多位党政军领导均曾亲临学校讲演,兼任政治、社会常识等课程教师;在河南光山箭河列宁小学,吴焕先、吴先筹等党的领导同志经常到校讲课;在安徽岳西大岗岭列宁小学,红二十八军便衣队队长陈采林等人以自身经历为例到校演讲,勉励学生们多学革命道理。[10]110-114创新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革命的艰险不易与重大意义,进而坚定革命理想,积极维护革命政权,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三、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来凝聚中国人民的政治共识,提升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统一中国人民的行动步伐,把全国人民汇聚在自己的旗帜下,进而取得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形式多样的育人载体和灵活适用的实践形式,能够为今天如何高效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镜鉴。进入新时代,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凝练现实启示,有助于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重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3]土地革命时期,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鄂豫皖苏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根据地众多贫苦群众和工农子弟从原先的文盲逐步转变成能够识字看报,懂得革命道理,分清敌我矛盾,积极投身党的革命事业,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的发展历史与办学成就都表明,只要我们重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就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治底色不褪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实践目标不动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共识的精气力量不减弱。
重视党的领导作用在今天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正是因为能够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培养出无数信仰坚定、能力出众的杰出人才。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强调价值观念的传授,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其次,教育内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5]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最后,创新学习形式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实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创新学习形式,采取不同类型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的有效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和思想魅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16]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具备了情感教育的优势,比起学校与社会教育更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远、深刻影响。社会是人生大课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与全社会协同配合,高效调动地方社会的各类育人资源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还有待提高,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育人全链条,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学校、家庭、社会是新时代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途径,三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首先,学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工作部署、工作思路、制度保障等方面作出系统安排,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迅速发展的关键条件。其次,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向家庭辐射,实现“家校联动”,确保学校与家庭之间不“断档”、不“脱节”。通过建立以“家访”“家长座谈”为主要形式的家校联系,敦促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道德品质、品行修养、文明行为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子女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再次,学校还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延伸,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育人资源开展育人工作。学校应与地方社区、村镇、红色文化宣教机构等各类部门加强联动合作,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道德境界。最后,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广泛报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事迹和创新举措,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
(三)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7]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8]可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基本方向,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新时代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当前,就我国教育实践的整体状况而言,智育重视程度高,综合素质教育关注度不够等现象仍然存在。事实上,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德育是根本,旨在立德树人;智育是关键,是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强体育美的同时,可以树德、可以增智。总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遵循,也是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首先,要突出德育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从本质而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确保所培养人才既有真才实学,又能品德高尚,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其次,要发挥智育启迪知识技能的关键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要求我国教育事业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这也意味着智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必须贯穿思想价值引领,注重课程思政,实现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再次,要重视体美劳在综合素质养成中的基础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其中。新形势下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克服体美劳教育短板和弱项的现实困境,全面改进体美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美劳教育有机融合、协同发力,合力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强健、心灵美丽、勤恳敬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后,要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大思政”格局。五育并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推动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必须加强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形成大思政格局。如此,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新一代,在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这一时期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密结合生产劳动,注重将学校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为苏区发展、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新时代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全链条育人氛围,引导新时代学生逐步成长为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