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培养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交叉领域创新型人才项目的执行分析和思考
2024-06-01姚静然李文娟
李 凌,姚静然,权 凌,黄 健,李文娟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对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需求越来越突出[1]。学科交叉是指各学科彼此交融、互相取长补短,学科交叉培养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为应对未来挑战的教育改革重要手段[2-4]。不仅如此,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5],国家也鼓励高校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基于知识融合的内在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外在动力,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建立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的模式可能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CSC)”设立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高精尖缺、创新培养模式,重点支持中外双方“强校合作”和优势学科领域“强项合作”。项目实行“先立项,后选派”管理模式,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人员往返的国际旅费和资助期限内的奖学金。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导向,坚持“国际化”战略。在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与麦吉尔大学合作申请的“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交叉领域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批,立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与麦吉尔大学共同培养在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交叉领域所亟须的、受过前沿科研训练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研究人员。本文介绍该项目的执行现状和运行经验,以及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思考。
1 项目外方简介与执行现状
项目依托外方合作院校麦吉尔大学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占全球第31位,居加拿大第1位,医学博士类排名加拿大区第1名,医学院校位列全球排名前20。合作依托院所为麦吉尔大学的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简称神经所)。该神经所在促进开放科学和数据共享方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综合神经科学硕、博士项目是北美最大的硕博项目[6]。与本项目相关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学科排名中,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排名ESI前万分之三、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均为ESI前千分之一。
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执行期为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从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电子科大生命学院)选派五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前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该项目在2019、2020、2021、2022年选拔的第一、二、三、四批研究生已在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23年选拔的第五批研究生在2023年8月底前往麦吉尔大学。该项目执行派出顺利,2024年第六批研究生的申请和选拔工作正逐步开展。
为了解博士研究生在麦吉尔大学的相关能力发展情况,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目标,自编调查问卷《博士研究生在麦吉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及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等四方面。问卷包括13项选择题及2项填空题。采用五级评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相应能力越强。经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博士研究生在这四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升:①专业知识及运用能力(均值为4.43)。麦吉尔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前沿研究动态。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和阅读大量文献,参加实验室每周一次的文献分享会议以及文献俱乐部,学生能不断地扩充专业知识并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学术交流能力。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值为4.38)。学生在各实验室中接受专业的科研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术的训练,并在参加大量工作坊(workshop)及国际会议的过程中学习巩固各项实验技术和软件的使用能力,将之灵活运用于研究项目中,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③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均值为4.33)。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与同伴协同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组织专题汇报等,在实验室中与导师、同学交流讨论研究方向与内容、课题核心问题、实验技术问题、解决数据处理问题等,在团队合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组织沟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④独立生活的能力(均值为4.45)。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与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承担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这锤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学生也学会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惯,收获了独当一面的自信心。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到了异国他乡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飞速发展和有力的文化输出,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也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
当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如前期因受国际疫情的影响,本项目的社会推广面下降;出现了项目候选人语言成绩考试考位难抢、个别学生语言成绩获取困难等现象,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针对上述问题,电子科技大学与麦吉尔大学积极配合,利用多平台多渠道提升项目宣传力度。除了采用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官方网站、相关学科学院定点推广外,还增加了新媒体平台推送力度。在麦吉尔大学的全力配合下,挖掘师生研究方向匹配选项,研究方向精准覆盖到全校范围,增加了可选的研究方向数量,吸引更多学生关注本项目。针对语言成绩问题,进一步加大了雅思培训力度。基于先前经验,提前制定雅思培训计划,增加学习经验分享、雅思交流会、四科模考、纠错答疑等频次,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言通过率,缓解了学生对语言的焦虑情绪。
通过借助麦吉尔大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一流师资与培养体系,目前本项目在平台搭建、引才引智、人才培养、人员互访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此项目的开展满足了我国对高层次国际化的脑科学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了电子科技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交叉能力与国际学术影响力,也促进了电子科技大学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立一流国际伙伴关系。
2 运行经验与特色
2.1 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
麦吉尔大学神经所与电子科大生命学院在多方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①学校层面。在2017年6月、2018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代表团访问麦吉尔大学神经所,就脑神经科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并看望了该校在神经所开展合作研究的师生们。在2016年12月、2018年4月,麦吉尔大学神经所所长等人来访电子科技大学,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②教师层面。在2013年、2015年,电子科大生命学院各派出1名教师到麦吉尔大学神经所的不同实验室访学一年。在2017年、2019年,麦吉尔大学神经所4位教授来访电子科技大学并开展前沿科研讲座。③联合培养博士生。电子科大生命学院与麦吉尔大学神经所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该学生于2018年到神经所访学1年,并在2019年合作发表1篇高水平论文。④合作办学基础。电子科技大学与麦吉尔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双硕士合作办学项目的签署及开展大力推动了CSC项目的运行。
2.2 稳定的项目管理队伍
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交叉领域人才培养项目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麦吉尔大学各设立1名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联合管理,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执行以及满足各方对教育质量保证的要求。同时,两校分别配置专职管理人员进行项目专项管理,具体负责与项目有关的任何事项,包括向学生传达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申请、录取、进度跟踪与记录保管,协助项目负责人开展管理工作。
从事本项目的所有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胜任此工作的能力,包括丰富的国际合作交流经验和必要的英语能力与知识,能够有效沟通、传达项目信息,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在任何时候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2.3 完善的工作会议制度
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了两周一次的1小时工作会议制度,做到6个“凡是”:“凡是会议,必有准备”“凡是会议,必有主题”“凡是会议,必有议程”“凡是会议,必有结果”“凡是会议,必有记录”“凡是会议,必有追踪”。通过会议讨论解决重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采用微信群、邮件等方式及时互通信息,高效、迅速解决日常问题。
2.4 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
注重合力发挥宣传推广作用,立足于电子科技大学高校名片,借助线上、线下多个平台提高项目知晓度。①项目双方及时提供与合作相关的宣传推广资料,每年共同深入探讨对宣传计划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②在宣传深度上,充分发挥项目招生交流会专场的宣传作用。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情况,项目面向所有感兴趣学生介绍项目基本情况、招收人数、项目基本要求、CSC资助情况、麦吉尔大学神经所主要研究团队及研究方向等。通过招生交流会及时回答学生所关心问题,并与项目外方教师充分交流。③在宣传广度上,充分发挥电子科大生命学院暑期夏令营的宣传作用。电子科大生命学院连续五年举办“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针对有志于推免或报考电子科大生命学院的研究生进行宣传,打开项目国内知名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推动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通过科研实践促进各个阶段的有机联系增强知识的连贯性[7]。目前已有4位首届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双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研究生主动参与博士项目的选拔,成效初显。
2.5 科学的管理服务模式
该项目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选拔-语言-申请-出行”四大通关体系,关注学生动态,掌握学生需求。①选拔关。麦吉尔大学成立了评审工作组,对候选学生的信息进行审查、研讨。4名评审专家根据候选人的英语水平和科研潜力给出客观公正的排序数,电子科技大学为专家提供候选人科研潜力的参考意见,候选人最终成绩为4位专家的平均排序。按照排序顺序确定人选后,发布正式入选通知。②语言关。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制定雅思培训计划,通过学习经验分享、雅思交流会、四科模考、纠错答疑等方法,切实提升学生们的语言通过率。③申请关。以申请流程为依据,分别从联系导师、文书撰写、邮件格式、申请材料、递交流程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指导。④出行关。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及时跟踪、发布最新出国防疫政策,针对每年度选派的5名学生,全程跟进出行进度并在签证办理等手续流程方面给予及时指导。
3 项目执行思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重视发展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8]。由此看出,交叉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培养交叉领域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在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交叉领域人才培养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有以下四点思考和启发。
一大环境。积极创造灵活开放的学科交叉与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也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1,9]。一方面高校要多扶持交叉研究项目,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中外合作创新团队[1],营造浓厚的学科交叉研究的科研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走出去”[10],身临其境地体会、参与到国外合作院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身实践科研合作与交流,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尽可能与学科相关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创新思维、新成果的诞生。在探讨学术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不同研究领域、方向的最新进展信息[11],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交融贯通突破自身科研困境,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
两大体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学科交叉培养体系与评价体系[12]。高校需制定有益于学科交叉人才发展的相应培养制度政策并积极进行推进与落实;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13-14];还需建立专门的学科交叉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交叉学科的建设中。导师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和研究需求为学生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7,15],帮助学生弥补专业基础知识、方法方面的不足,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导师还需定期与学生进行学术研讨,针对研究课题中的难点、困境进行讨论[16],交流交叉领域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让学生获得实质性地学科交叉培养。为全面评价人才培养提供标准和体系保障[12,17],需要建立学科交叉的评价体系,定期追踪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发展情况,定期对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且合理的评价。此评价体系需要结合交叉学科的具体特点制定合理的具体指标,全面衡量研究生综合、复杂、多元的创新能力[18]。对学生创新性的实践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评估有助于反映学生的创新型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实时指导学生做出自身调整以及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基于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交叉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目前本项目已针对性地研制出一套评价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具体如下: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交叉学科研修及运用能力、专业前沿知识获取能力、外语掌握及运用能力);项目实践能力(跨学科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科研学术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创新型成果(成果质量、成果影响力、成果交叉程度、成果实用性)。
三大教育。重视加强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与家国情怀教育[15,19]。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其在世界格局中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的突出要素[11],高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20]。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应有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切实发挥留学人员归国作用,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交叉领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要为脑科学研究中心注入高端科研人才,为精神卫生部门提供高端临床科研人才,也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重要力量。
四大能力。①锻炼学生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勇于进行自我探索。跨学科性、开创性是交叉学科研究的根本属性[14],因此交叉学科难度较单一学科更大,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科研素养要求更高。交叉学科要培养学生学会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逐步突破科研难题。②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树立文化自信。交叉学科需要培养研究生具备用其他学科术语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以及与团队成员、学科领域内外专家进行有效的书面、口头沟通的能力[14]。③强化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做到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全球化视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是我国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21],因此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需要充分利用跨国界的前沿知识结构、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国家竞争力。④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转变思考方式,调动自主能动性。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是国家人才培养水平的质量标杆[22]。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和科研训练过程中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以及加大实践力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型人才项目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高素质国际人才,巩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力量。本项目已连续选派四届优秀硕士研究生前往麦吉尔大学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经各方面综合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显著提升,项目执行效应良好。本项目将继续总结前期工作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延续前期优良运行模式,克服工作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努力实现“一大环境、两大体系、三大教育、四大能力”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强交叉背景的下一代神经科学家,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国际化脑科学交叉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当前背景下,政府大力支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进一步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相关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应继续保持开放心态,做好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后疫情时代下打开国际交流新局面,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和壮大国家经济科技实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