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江西高校工作十五年
——写在《本科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出版之际

2024-06-01张艳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校

张艳国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人的一生,就是自己书写的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写就不同的人生历史.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人,也无论其人生行程或长或短,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也都要体会人生的欢乐与苦痛,这是人的经历在形式上的普遍性,即共性.难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感慨道:"幸福的人,都是一样幸福;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1)(俄)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等译:《安娜.卡列尼娜》上,《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而人生历史的内容,是否丰满,是否精彩,全在于人们自己的作为.人生经历的独特性即个性,全因主体作为而异.在我看来,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就是人生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体和综合体.无怪乎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讲述项羽的人生传奇时,有着"时也乎,命也乎"的感叹(2)(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3页.!时也乎,就是人生所处的偶然性,偶然性使生命个体的表现充满多变性、魔幻性;命也乎,就是人生所有的内在性、必然性,人们常说"天命难违""天意呀,天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必然性使生命个体的行程具有一般性特点.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又都是另外生命个体的旁观者,是生命精彩的欣赏者.作为旁观者和欣赏者,人们往往求异而不观同.人生之异,是人们脸谱千差万别的决定因素;人生之同,是人具有人类共性(人性)的决定因素.

十五年前的今天(2008年12月28日),初冬晴好,阳光明媚,暖阳高挂,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我到江西师范大学担任副校长,由此开始了我从湖北到江西跨省工作的经历,我的人生经历也因这一偶然发生的巨大转折,刷新了面貌.我在江西高校工作十五年,多了一份新的人生体验、新的人生感悟、新的人生经验.现在回头来看,这是我当初始料不及,也是万万想不到的.人生的行程,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一样,是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可以依循的,只能一步一步来,走一步算一步,"摸着石子过河",这如同我老家江汉平原流行的俗语一样,"木匠打家具,边打边像样".

一、难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来江西工作以前,我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6月,我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入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先后经历了《江汉论坛》杂志社(兼任《青年论坛》杂志社编辑)、科研教育管理处(含研究生教育办公室)、院办公室和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四个工作部门,到2008年12月底调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整整23年半的时间.在这个时段里,我在《江汉论坛》杂志社工作时间最长、印象也最为深刻,从2001年10月离开编辑部提任为科研教育管理处处长兼研究生教育办公室主任,一共是16年多的时间.我在杂志社工作期间,从一线编辑、校对(历史学)干起,得到组织培养,于1995年11月入党,1997年3月提拔为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稍后还在常务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生病以及休养的一年多时间里,主持了杂志社的业务工作.我在杂志社工作的时间里,除了入党提干以外,我的编辑与科研工作也有很多收获,从评为助理研究员(1989.03)到副研究员(1993.05),再到研究员(1997.05),都是被破格晋升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从荣开明研究员(我入职时的编辑部主任)、何浩研究员(我入职时的史学编辑组组长)等前辈编辑老师身上,学到他们所选择的编研结合、献身学术的人生道路.荣老师今年九十三岁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思维活跃,还在笔耕不辍(3)关于荣开明研究员的学术人生,参见张艳国:《既开风气也为师》,《社会科学动态》2021年第2期.,他刚刚被评为"湖北省第三届最美社科人",我衷心祝福他!感谢他为我们后学确立的学术人生示范.《江汉论坛》杂志社是湖北省社刊期刊界居于领袖地位的名刊,我经历并见证了它首批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刊"行列的高光时刻.大学毕业后,我参加工作一入职就进入学术气氛浓厚、学者气质彰显、学习环境优良、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强烈的团队工作,真是我一生的荣幸和幸运!我曾在庆祝《江汉论坛》创刊六十周年的回忆文章和讲话中,充分表达了我对《江汉论坛》杂志社的感激之情,说它是我"永恒的精神家园"(4)参见张艳国:《"春看花开满树红,秋闻果熟透园香"——祝贺〈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江汉论坛》2018年第11期;《名刊风范:弘扬文化,守望学术——纪念〈江汉论坛〉创刊60周年》,《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2期.,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我还有一份影响我一生行程的重大收获,就是兼职为院党组书记、院长夏振坤研究员(1992年10月后不兼任党组书记)做些学术秘书性工作,直到夏振坤同志在1996年11月从主要领导岗位退下来专职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为止,大约七年零八个月时间.由此,夏振坤同志成为我的人生导师,他对我的言传身教、指导培育成为我成长进步、不断前进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在工作中,我学到了大量经济学专业知识、认识了很多优秀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者,丰富了我的学识、学缘,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真是终身受益无穷.夏振坤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中部崛起"国家战略首倡人,是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被誉为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5)张艳国:《行走在守正创新与求真致用之间——写在〈夏振坤文集〉出版之际》,《江汉论坛》2022年第1期..现在,他已经96岁高龄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勤学不倦,读写不停,关心人类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用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其智慧,他与我的另外三位导师章开沅先生、冯天瑜先生、严昌洪先生一样,其学术人生是引领我前进的崇高榜样和精神力量.

在我进入《江汉论坛》杂志社领导班子的同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就经过组织程序确定我为院级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三人之一(当时的组织用语为"地厅级三梯队青年干部培养对象").我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后,院党组为了留住人才,并进一步培养我,党组书记刘宗发研究员、院长陈继勇教授多次找我谈心谈话,予以挽留,同意我在职学习,支持我边工作边完成学业,他们出面找华中师大和湖北省教育厅的领导做工作,提供条件让我顺利深造;在我毕业前夕,多次做我的思想工作,征求我对工作岗位安排的意见,在新建九号楼集资楼分配中,也创新思路制定分房政策,使我分到比较理想的最大房型,并安居下来.从2001年10月到2005年12月底,我在科研教育管理处处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院和谐社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岗位上干了四年多时间.我按照院党组确立的"改革兴院,科研立院,人才强院,开放办院"方针,健全科研组织、集合产出全要素,整合科研生产全链条,树立科研质量导向,狠抓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和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全面激发科研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我在院长助理金德万研究员指导下一手抓科研生产,围绕应用研究主动服务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大发展问题,确立年度重大调研课题,省领导以上肯定性批示、省部级党政部门采纳对策建议,每年都达到80%以上,围绕学术热点和重点学科集中优势兵力抓基础研究,结束了多年不能突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的窘境,年年都获批湖北省社科规划重大、重点项目,在湖北省暨武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都有一、二等奖好成绩,楚史楚文化研究、"三农"问题研究、改革发展战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政治发展研究等领域都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学术界叫得响、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一手抓研究生教育,与湖北经济学院、江汉大学联办合办硕士教育,壮大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扩大研究生招生指标、建章立制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那几年,是我从事科研教育管理与坚持科研教学"双肩挑",两手抓、两不误的锻炼期,虽然很辛苦、很劳累,但在实践中,我增长了协调平衡的工作本领,积累了当一名"双肩挑"领导干部的经验和智慧.在工作中,我不可避免地经受了处理复杂矛盾的煎熬,事情经历过后,想想自己得到磨炼和提升,即使再苦再累,我觉得也还是值得的.有付出,就有收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我在2001年7月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是全院职工获得这一殊荣的两人之一;2004年6月获得湖北省宣传文化领域"五个一批人才"称号;在2004年5月,我被湖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与此同时,日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楚天都市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的奋进事迹(6)本报记者马冀、通讯员范宁、摄影记者尚炜:《书生眷侣》,《楚天都市报》玫瑰周刊,2004年10月11日..这些荣誉和表彰,对我是莫大鼓舞,也是莫大的鞭策,我对此十分珍惜,把荣誉当作继续奋斗的鼓励.

2005年9月,省委调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主要负责人后,院里着手进行中层干部轮岗与机构改革.在准备酝酿中,主要领导征求我关于工作岗位的意见.他们一种意见希望我继续在原岗位留任,一种意见希望我交流担任研究所所长.其时,我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严重不适,主要表现是焦虑、头痛和耳鸣.在此情况下,我向组织表示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专职做科研教学工作.10月25日后,我的工作岗位明确了新的继任者,而我也拒绝担任新的领导职务.在此后的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院党组出于关心爱护,将我安排在院办担任专职研究员,协调重大调研工作,不坐班,不参与院办行政事务性工作,以休养身体为主.在此期间,夏老师和师母万老师对我的身体和工作状况表示极大关心.他们认为我劳累过度,精神疲惫,需要好好休养和充分休息.他们抚慰我的情绪,廓清我的思想迷津,化解我的人生困惑,万老师还将健康老人周有光先生的"心经"用A4纸打印好送给我,嘱咐我分别贴在床头和书桌前,以便随时看到,并要求我每日默诵十遍以上:"要能够适应不好的环境.你不要着急,不要失望,遇到任何坏事情,你要稳定,要安定,同时,保持积极的思想,不要消极."(7)吴志菲:《被上帝遗忘了的"汉语拼音之父》,《百岁名流》,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我照此心法,每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果然见效,复又开朗、乐观起来.这真如民谚所说:"心结须用心法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人只要调整好精神状态,就会精神振奋、精神抖擞,就能开创工作新局面.

在我的三位导师章开沅先生、夏振坤先生和冯天瑜先生的关心下,在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同志的直接推动下,李锦章书记、赵凌云院长等人多次找我谈心,做我的工作,诚恳希望我担任政法研究所所长、支部书记职务.2006年7月16日,李锦章同志送我到任,分管组织人事的党组成员、副院长曾成贵同志在所里主持召开会议,宣布对我的任命、介绍我的工作优势、勉励全所支持我工作并取得更大成绩.从此,我在政法所干了两年半时间.政法所由政治学研究所和法学研究所合并而成,研究人员全院最多.政治学研究所是老所,是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最早开办的专业研究所,有全省第一个政治学硕士点,老一代学者如刘其发、刁田丁、陈嘉陵等先生在学术界卓有建树,学科科研基础好、影响大.两所合并后,人员变得复杂一些,涉及科研方向整合,发展问题也突出.上任之后,我主要承担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研究项目"百步亭和谐社区发展模式研究".我带领相关专家学者迅速组织科研队伍,制定工作方案,进社区蹲点,扎实开展调研;我边学边干、又干又学,掌握了工作主动.经过深入调研、认真研讨,陆续推出了系列成果(8)《光明日报》2007年6月9日第6版整版,配发"编者按"推介系列成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张艳国主笔):《百步亭和谐社区模式调查》;张艳国等:《百步亭和谐社区有"四好"》;张艳国等:《百步亭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真经》.中共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连续报道"百步亭社区模式",张艳国等:《百步亭社区为何叫好》,2007年5月18日;张艳国等:《社区机制创新,新在哪里》,2007年5月18日;张艳国等:《百步亭社区模式该如何推广——百步亭和谐社区模式调查之三》,2007年5月21日;张艳国等:《百步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真经——百步亭和谐社区模式调查之四》,2007年7月25日.,调研报告得到省市有关领导批示肯定,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同志还专门到我的工作室看望慰问.我们关于百步亭社区治理模式的内涵、特征、价值、意义和可推广性的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至今也是一种定型的权威说法(9)我们将百步亭社区治理模式概括为:"党的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社区和谐."参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张艳国主笔):《百步亭和谐社区模式调查》,《光明日报》2007年6月9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召开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人生的道路往往就是这样:面对困难,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遇事只要顺势而为,就能转化矛盾,解决困难,坏事变好事.我转岗后,因工作需要研究社区建设与治理,再延伸到国家治理,由此又开辟了我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领域.

我在杂志社工作期间,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前党组书记、院长夏振坤研究员向章开沅教授推荐,于1998年6月考取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严昌洪教授,主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我的博士论文《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考察》答辩获得优秀,被评为学校优秀博士论文,我也被评为优秀博士毕业生,获得表彰和奖励,还获评"野泽丰奖学金",2001年6月按时毕业.我在科研教育管理处工作期间,经导师章开沅先生同意,由严昌洪老师推荐,于2002年7月,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冯天瑜先生,继续深化我的博士论文,2005年5月出站,我的研究报告《李大钊与五四时期唯物史观思潮互动性研究》答辩获得优秀,并被武汉大学博士后办公室奖励,我的博士后研究课题也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立项资助.我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成为内在联系极强的姊妹篇,深入回答了五四时期的文化激流围绕什么破、怎么破和立什么、怎么立的重大问题,除得到导师肯定外,还得到著名历史学家如龚书铎教授、姜义华教授、马敏教授、罗志田教授、邱捷教授、谢放教授、罗福惠教授、陈锋教授等评阅、答辩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在我经历选拔的组织考察过程中,中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十分配合和支持,通过事后反馈得知,我的各项推荐、测评都达到了全优评价.夏老师还以江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省外专家身份给中共江西省委写了一份关于我的使用推荐信;老院长邓剑秋同志谈完话后,觉得我的优点还没有讲完,还要求讲,如是者三.干部任用公示出来后,院里的很多同志对我依依不舍、表达挽留之情.在他们中间,有的找院党组恳请院里向上级组织推荐使用我,能够继续在院里发挥作用;像邓院长、荣主任、法学所老所长吴越研究员等还找到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干部处,请求他们在院里或省内进一步使用我;一些老同事老朋友也热心劝我留下来继续一起合作共事.这些都真情感人,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激励我做好职工、当好干部,认认真真做人、端端正正做事,留得美誉在人间!在我离开湖北到江西师范大学工作的前夕,夏老师专门与我谈心,勉励我扎下根来搞好工作,不负组织的培养与期待.他说:"要自信,是金子总要闪光.工作总会遇到困难,关键是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有定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做事要干净,洁身才能自好."他教育培养我,支持鼓励我远走高飞,其实他内心还是舍不得我离开他的.据师母万老师后来说,我离开湖北省社科院到江西师大上班的那天,夏老师是很想来送我的,但他终究不能来,他生怕依依不舍之情影响我离开的心绪;在我远行赴任的当晚,夏老师独自流下了牵挂的热泪(10)张艳国:《一代"大先生"精彩的学术人生——在"一切为了中国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暨〈夏振坤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9/t20220920_5532568.shtml,2022年8月20日..这些感人的温暖,都深深教育了我.在前进的路上,我一定要坚定君子之品,笃定君子之行,"求仁而得仁"(11)张艳国:《〈论语〉智慧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2页..

我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了23年半的时间,它是我最难忘的岁月,不管我挥洒了多少汗水,也不论我流过多少痛苦的泪水,我都为我的奋斗和付出感到骄傲.感恩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过多岗位锻炼,我形成了顽强拼搏的意志、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积累了从事"双肩挑"工作的经验,锤炼了干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奋勇前进、追求卓越的品质.这些,都为我后来能够跨省、跨领域独立承担更重要的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实践出真知,磨炼增本领.人的工作经验和本领,都是在严格的工作实践中得来的,人们不可能事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总是要比刻意为之更好.

二、结缘江西师范大学

人生的转折,往往随着人生的际遇悄然来临,可能事先并没有任何预兆.我跨省到江西师范大学工作,经历人生的重大转折和考验,恰好是如此.实现人生的重大转折,抓住发展机遇,既要自己付出努力,也要遇上贵人帮助,还要有一定的运气.这可以视为规律性经验.我认为,三者缺一不可.在我这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中,我对此深有体会.

党的十七大后,全国范围内开始跨省跨地"双推双选"优秀年轻干部,高校着眼于选拔高学历高水平青年学者进入领导班子,分管高校业务工作,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品质.当时,我对这一形势的发展并不敏感.直到次年春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前院长陈继勇教授请我参加一次朋友聚会,大家散去后,他特地请我留下,十分诚恳地启发我说:"艳国,今天小聚,一方面是为即将到山西大学担任副校长的杨军教授送行;另一方面,则是我关心你的成长状态.现在,党和国家的干部人才政策这么好,在全国范围内选贤任能,使一些在原单位得不到充分重视和尊重的优秀年轻干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用武之地,我不知道你关注了这个大好形势没有?武汉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有多名优秀青年学者都先后展翅高飞了,像你这么优秀、条件这么好,你还在社科院等什么?"他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深思(12)张艳国:《送别好领导好朋友陈继勇教授》,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编:《校友通讯2020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同时,我也开始关注全国各地的人才人事动态.没过多久,刚刚进入暑假,我在南昌航空大学工作的大学同寝室同学王勇教授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江西高校即将面向海内外招聘若干名分管业务工作的副校长,他所在的学校已经传达省委文件,既要他们做好报名考试的准备,也希望他们广发"英雄帖",提高报名率;他认为我的条件好,建议我积极参与,试一试.面对这样一个通过考试选拔实现转岗和晋升的新生事物,当时我并没有多少心理准备,也不太熟悉应对的套路,只好感谢老同学的友谊与热情.说老实话,当时我在心里并没有把报考当多大一回事.大约一周以后的七月中旬,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面向全球招聘十五位省属高校分管业务工作的副校长公告,一下子想起前段时间陈继勇教授的好心启发,一时间,心里觉得痒痒的.于是,我就有了"试试看"的冲动.我把我的想法和我太太沟通了,她出于高校教师的直觉,十分支持我下定决心,鼓励我说:"何不一试?"经过两天考虑,并在查看江西几所我感兴趣的高校资讯后,我便有了"试它一试"的考虑.为了稳妥起见,我按照每遇重大疑难问题必定请教夏老师和师母的惯例,在晚上拜访夏老师,请他指导.在去他家的途中,内心忐忑不安,总怕被他批评,以为他会说我不安心学术研究,想做官.可真没想到,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他汇报后,夏老师却高兴地鼓励道:"真是一个值得试一试的机会.如果你下定决心了,我理解你,支持你,祝你成功!"师母万老师略显得有一丝兴奋,好像我能够马到成功一样,鼓励我说:"你到江西的哪所高校任职,都十分合适.你这么优秀,愿意站出来为夏老师的家乡服务,一定能成功!"从夏老师家出来,我就下定决心备考了.

决心是下了,但要付诸行动,一步一步推进实施步骤,最后实现目标,可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它还需要积极因素的催化和孵化.如果出现反向力量,就会使下定决心的事情泡汤.在我下定决心之后的实施过程中,既得到了预料之中的同情理解和大力支持,也遇到预料之外的好心帮助,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吧!首先是我所在单位的报名许可问题.其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主要领导正处在调整之中,老的还没走,新的还没来,如果当事人推诿不作为,我报名的事情就要搁置而导致耽搁了.好在时任党组书记赵凌云同志充分理解我、支持我,在他离任前夕,签批了同意我报考的最后一份文件.其次是经过预报名到正式报名的畅通性问题.在正式报名之前,考试规则确定了预报名环节.所谓预报名,就是先填写报名表,经过主考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者,方可正式报名.在预报名后,有一位姓余的同志认真耐心地与我保持联系,最多的时候一天联系我三次,直到联系上为止.他温言细语地向我介绍有关报考情况,表达出来的善意和友好比我这个当事人还要积极得多.他肯定我的条件好,符合报考条件;鼓励我在得到报考通知后,坚定报考决心;他还主动向我介绍江西高校的办学类型、内涵与特点,让我了解江西高校的基本情况,以便我填报报考志愿.余同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友好友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温暖,在我心里留下了"江西老表真好"的印象.

我在得到同意正式报考通知后,填报志愿又是一个煞费考量的问题.是报考南昌大学?还是报考江西师范大学?抑或是其他高校?当时,我很难选择.在此之前,我对江西高校关注很少,因此,在填报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可谓是两眼一抹黑.找我太太和家人商量吧,他们只是鼓励,说不出具体的意见,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选择哪所高校,我们都支持你";找我的导师以及好朋友商量吧,他们也只有鼓励,说不出切实的可操作意见,因为他们和我一样,对江西高校办学情况知之甚少.我只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用人单位需求,在内心反复琢磨.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这个学师范的人有自己的优势,就报考江西师范大学吧!谈不上什么科学论证,很有那么一点"跟着感觉走"的味道.再次是考试是否一帆风顺的问题.人们常说,凡属考试,都有运气的成分.大凡能够考试高中者,那都是要有一定考运的.2008年10月20日,我到江西南昌赶考,考点设在南昌大学信息工程与管理学院,我们集中住在该校前湖宾馆.由于考生多,宾馆客房有限,我们被安排两人住一间房.我与上海大学商学院一位姓雷的副院长住一间房,他年长我五岁,通过见面交流了解到,他是很优秀的青年学者.进入半夜,他鼾声如雷,而我早已不习惯两人住一间,因此,实在无法入睡,只好轻轻离开房间,准备在宾馆僻静处"打坐"一夜.待我在走廊座椅上刚坐定不久,来了一位巡夜的考务青年干部,我们交流起来.他得知我的状况后,果断帮助我解决面临的困难.当他得知随考采访的媒体记者晚上回家后,显得很高兴地征询我的意见,能否在留给记者的客房住下?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也高兴起来.分手之际,我表达对他的谢意,并请教他的大名.原来他就是先前联系我的余同志,是借调省委组织部干部四处的江西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干部余正琨同志!我说,"江西老表真热情,江西的干部作风真好!"他的温暖激发了我认真备考的积极性,我打心眼里感激他!当时我就想,人才环境不仅体现在政策上,还体现在干部作风上,"人人都是人才环境",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啊.

经过笔试、面试,一周后揭榜,我以报考志愿总分并列第二的成绩顺利入闱.面对这个成绩,我是满意的,因为我认真准备、努力投入了,何况我此前一直在科研单位工作,对高校的管理运行知之甚少,这个结果既是对我真实成绩的准确反映,也是我考运较好的一个例证.因为我排名并列第二,最后是三选一,我和我的家人在中共江西省委来湖北考察我之前,都没有被选中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但是,预料之外的好事还是发生了!当年12月28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我到江西师范大学担任副校长.由此,我与江西师范大学结下不解之缘.

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40年10月的中正大学,由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直管,是其时与中央大学、中山大学齐名的"民国三中"之一;首任校长是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水杉活化石的发现者、被毛主席誉为"我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胡先骕博士.从中正大学到江西师范大学,学校七移其址、六易其名(13)七移其址:中正大学以来,江西师范大学薪火相传,从未中断,从选址建校,经历战乱和政治运动,学校选址、迁址依次为江西省九江庐山,赣南泰和杏岭,南昌县望城岗,南昌市青山湖,井冈山拿山脚下,南昌市青山湖,南昌市高新区瑶湖.六易其名:江西师范大学由民国时期的中正大学易名而来,一脉相承,依次是:中正大学,南昌大学(非今天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非今天的井冈山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大学文化和旺盛的学统文脉,是江西省基础教育的发动机,是教师教育的摇篮,它在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这样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值得我付出全部的心血去守护和爱护.

2009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三),我正式到学校上班.新来伊始,受到学校主要领导暨全体领导班子的热情欢迎;过了元宵节,正月十六学校开学,我在全体中层干部会上与大家见面.由此开始了我在江西师大十二年的工作历程.十二年间,我先后经历了游海书记、眭依凡校长,傅修延书记、校长,傅修延书记、梅国平校长,陈绵水书记、梅国平校长,田延光书记、梅国平校长,黄恩华书记、梅国平校长等六任领导班子.无论与他们共事时间或长或短,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特别要感谢我初来乍到时分别担任书记、校长的游海同志、眭依凡同志,如果没有他们对我的认可和接纳,我深知,无论我考得有多好,测评如何优秀,我是来不了师大工作的.虽然我与他们只有短短的四个多月共事时间,但他们信任我、指导我、支持我放手工作,还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令我难忘.游海同志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幸英年早逝,我一直怀念他!傅修延同志欣赏我杀伐果断、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用"天上掉下个张艳国"(14)方志远:《我所了解的张艳国——在张艳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研究"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上的讲话》,2022年5月14日,大江网、今日头条等全文转载,2022年5月17日.的话欣赏我、勉励我,当他得知我的工作用车老旧、时常在路上熄火后,立马决定购置新车替换,还说,"让张校长坐上新车跑得更快,工作效率更高."陈绵水、梅国平同志关心我的生活状况,将我太太从武汉纺织大学调入师大,并按照学校政策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待遇;绵水同志在我太太调入和安居上的热心快肠,令我们感动.田延光同志积极支持我主持申报江西师大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工作,获批后,他坚决不当博导,哪怕是根据学校政策,我们为他填写好博导增选表,他也不签字,坚持让符合条件的一线教授当博导.黄恩华、梅国平同志积极向省委推荐我担任高校正职,并获得成功.我太太在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从政法学院分离出来)工作了十年,于2023年7月调离,回母校华中师大工作.她因我而来,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十年来,她坚持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既带硕士生,也带博士生,受到学生喜爱,荣获首届江西普通高校金牌教师"金牌研究生导师"称号,被学生亲切称为"教授妈妈".最后,她没有按照我们原来的设想,一起上班到退休,坚持调走,其中自有其道理.不论她因为何种原因离开,我们都感恩师大,祝福师大.在世界上,不论什么人,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也都有他自己的价值底线,在道德价值判断上,不能强求一律.有时候,主动逃避,或者说分道扬镳,古人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15)(宋)苏轼:《范增论》,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10页.,也是一种处事智慧和方法.

我在江西师大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分管过本科教育、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图书情报工作、教师培训、学校规划与发展(含合作办学、学校综合改革)、国际交流与合作(含港澳台办、孔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校工会、机关党委、学校党校、老干部工作,联系过心理学院、教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政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科学技术学院.我在工作中,喜欢思考,特别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地方一流师范大学,怎样建设地方一流师范大学"这个主题、这条主线进行思考,将思想体会随写随记,适当的时候以文章、讲话等形式表达出来,一些代表性的文字收入在这本《本科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书中,以便同行切磋.我要感谢我分管部门、联系学院的有关同志,我们一起研究、思考,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我深深地感激他们!

我在江西师大工作中,紧张、繁忙而充实,我十分感激省委省政府能够给予我为师大服务的机会,我在岗位上有一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学校领导班子的信任支持和有关管理部门、学院负责同志配合协助下,做成了学校一些重点工作,为我的职业生涯留下了深刻印记.我为学校改革发展事业取得进步而感到欣喜!

我分管本科教育,经历了教务处三任处长,分别是徐晓泉、张朝光、刘小强同志,教学评估办主任黄友华同志,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黄刚、姜辉同志,学校教学督导组组长魏奇(已故),陈抚良、张朝光同志,我与他们的合作都很协调;实现教学与评估分离,建设了实体机构教学评估办;加强教学督导建设,完善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机制,明确督导职责,提高督导待遇,强化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在工作中,我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盯人才培养规格,将校史、校训有机融入大学文化,贯通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打通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围绕课程体系,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关系,促进老师投身教学、学生主动学习,构建教学相长良性关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守牢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基础地位.上任伊始,我深入调研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对标对表先进,对接教育部"本科质量工程",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原有一项的基础上,迅速实现项目全覆盖,文学院获批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赖大仁教授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迄今为止,他还是学校唯一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响亮提出"抓教风,促学风,树立良好校风"口号,抓"三风"建设成为学校本科教育的鲜亮品牌,在教育部组织的有关会议上,我的专题汇报得到教育部分管领导和与会省属师范大学领导的肯定和响应;开展三年学生考试舞弊治理行动,三年之后交出满意答卷,学生考试作弊量由之前的百位数降低到个位数,有效保障了学生圆满毕业、拿到学士学位证的基本诉求,做到让家长放心;持续狠抓教学规范,在全校倡导"学规五戒,师风五讲"(16)从2009年秋季开展"三风"建设以后,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处联合学生处等单位,开展学风教风调研,围绕学习养成和教学规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到2017年春季开学初,教务处联合有关单位发出"学规五戒,师风五讲"倡议.学规五戒:一戒迟到早退,二戒衣冠不整,三戒玩耍手机,四戒偷懒睡觉,五戒吃喝吵闹;师风五讲:一讲文明礼仪,二讲方法效果,三讲因材施教,四讲教学相长,五讲师表风范.,在教学中正风肃纪,收到良好效果;坚持开展两年一次的学校教学名师评选,加强对教学名师宣传,营造尊师重教、榜样引领的教育文化氛围;重视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取得15个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好成绩,突破多年绝缘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获二等奖.2012年1月,教务处荣获"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徐华银同志荣获"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表彰.这在全省是首次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单位和个人.2012年6月,我们在朱虹副省长的倡议和指导下,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江西高校首家创办"金牌导游"实验班,培养具有"精湛的才艺,优雅的气质,深厚的底蕴,娴熟的技能,俊美的形象"的高端旅游人才,为江西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亲自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教学改革取得成功(17)《朱虹副省长观摩江西师大首届"江西金牌讲解班"学员毕业汇报演出》,江西教育网,2015年7月2日;参见朱虹:《金牌讲解班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我主持学校参与全国首批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工作,经过两年多迎评促建,这项重大工作获得成功,受到以著名教育家、西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宋乃庆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高度评价.2017年11月30日,在教育部专家组反馈会上,专家组称赞江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18)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信息中心:《评估专家说:这是一所有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官网新闻报道,2017年12月1日..多年来,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稳居江西省属本科院校领先地位,无负于江西省本科教育开始最早的高校这个称号和地位.

在傅修延同志担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期间,我受他委托,代管过一年多时间的教师教育.当时的教师教育处处长是项国雄同志.我们在很短的时间提出了重视师范教育、聚焦师范特色的教师教育振兴方案,获得学校通过,由教师教育处统筹协调、指导促进全校教师教育工作;2009年暑假加班制定申报国家中小学师资培训标书,年底获批,既争取了大额"国培"资金开展项目实施,也实现了项目在全校全覆盖,为各学院寒暑假实施"国培"建构了体系、健全了机制、夯实了基础.其时,学校是全省唯一获得"国培"项目并有效开展实施的本科高校.

我分管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简称"双创"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与创新创业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我经历了三任中心主任兼院长,分别是陈文华、陈军、王钠同志.我在工作中重视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学校有专职"双创"教师队伍,从社会上主要是校友中定期聘任一批"双创"兼职教师,两支队伍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双创"教师队伍新格局;学校"双创教育"实现国家奖项、国家级荣誉和国家级授牌大满贯:2016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荣获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2018年,姚智德校友领衔的项目《芒果青年——中国领先的新一代校园品质后勤生活服务提供商》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学校荣获"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我长期参与建设的课程"创业社团功能与自我发展"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成绩,为此后学校进一步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称号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学校"双创"教育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居于全国师范大学前三名位次.

我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主要是分管研究生院、学科办公室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经历了一任常务副院长陈抚良同志和两任主任陈抚良、李永红同志,我指导研究生院建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李伟同志任首任部长.建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是顺应研究生教育发展大势,学习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成果.为此,我带领研究院的同志专门到母校华中师大调研,返校后,撰写调研报告,向学校提出建议,得到采纳.我上任伊始,2010年新一轮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就摆在我们的面前,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刻不容缓,耽误不得.我们一边对照文件条件要求进行梳理,一边指导学院进行外联工作,这就是当时我说的"内建内涵质量,外联创造条件".我们根据编制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出台、修订、完善学科建设方案,明确学科带头人、凝练学科方向特色、组建学科队伍,固化学科指标、打造学科发展核心竞争力、保障学科发展经费、畅通学科交流渠道,按照学科发展规律抓学科发展,对照学科发展高度确立学科建设目标,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史)、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共11个学科;梅国平同志调入学校后,增加了管理科学与工程.2010年,学校成功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文、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零的突破.其他几个学科的建设培育,为下一轮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打下了扎实基础,并在2018年申报中全部获得成功.此外,2010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这是江西省首个,受到时任副省长孙刚同志肯定;2011年获批MBA工商管理硕士点,跟进了全省发展形势,做到不掉队、不落伍;2011年,我作为学科带头人成功获批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政治学理论硕士点,这是江西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2015年,我作为学科带头人成功获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申报成功后,委托李建斌博士主持,运行得很好.我作为学科带头人,绝不只是挂个名,摆个姿势,做个样子,而是亲力亲为,既做组织工作,也带头做研究工作,提供本学科代表性成果,亲自带队到评审现场作主汇报.我在同时分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五年时间中,确实是很辛苦、很劳累的.

我分管图书情报工作,主要是江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挂靠学校,学校是图工委秘书长单位;我分管图书馆经历了周洪、刘小强、许捷同志三任馆长和党总支书记甘安龙同志.我指导全省高校图工委工作既挂靠,又有依靠,实现运行常态化,内涵业务化,吸引力最大化;我指导图书馆整理、梳理因青山湖校区老图书馆搬至瑶湖校区新图书馆多年积压没有开捆的20余万册纸质图书,规范上架,实现借阅流通;我指导党总支建立"流动红旗岗"制度,通过荣誉激励激发职工的岗位责任心,有效解决了行为涣散、上班串岗、口角争斗等突出问题,理顺了职工人际关系;我在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准备中,指导图书馆一期改造项目按期优质实施,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内涵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古籍图书按照国家标准得到安全保护,钟楼修缮打造了文化品质升级版,受到评估专家、来访交流的同行学者以及有关领导好评.

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挂靠学校,与江西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心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公地点在青山湖校区.省师培中心主任由省教育厅分管领导洪三国副厅长兼任,我兼任学校师培中心主任.三国同志是学者型领导,有魄力,敢担当,他很支持我的工作,也很放手.我经历了中心两任常务副主任,分别是周剑萍同志、宋友荔同志.在周剑萍同志任上,学校不设副主任,业务规模也小一些;她在任上只干了一年多一点时间就退二线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师培中心真正做到了教师培训"二合一",培训成效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肯定:既承担全省新进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技能培训、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双创"教师技能培训、教师职中各项能力提升培训,承担华中师培中心培训项目、获得教育部教师培训项目;又按照计划和要求做好学校各项师培工作.师培中心抓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培训专家库,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引领、多学科骨干教师构成的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块,形成教学品牌,将自主项目培训、教育部暨江西省定向培训与高校委托培训有机结合起来.2013年11月27日,在省师资培训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朱虹副省长莅临祝贺并指导工作,在出席"江西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计划""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开班仪式后(19)《朱虹副省长为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授课》,江西教育网,2013年11月28日.,他作了题为"坚持'立德树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专题报告,受到学员热烈欢迎(20)《朱虹副省长到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视察指导》,江西教育网,2013年12月2日..这是省师培中心成立以来,首位省领导进入中心实地考察指导工作,极大地激励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朱虹副省长指导下,学校重视支持师培中心,建强班子,配齐队伍,中心的工作充满活力,多次获得教育部暨省教育厅表彰.

我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高教研究室还没有更名为发展规划办公室,但它承担着学校编制发展与规划的职能;2013年上半年,经我建议,学校同意并决定更名,作为全面指导学校改革、发展和规划事业的职能部门.我经历了三位负责同志:刘小强副主任、张意忠副主任和余敏主任.受学校委托,我主持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在五年时间里的奋斗目标和改革发展方略、前进方向,这三份纲领性文件都受到时任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肯定性批示,推进了学校改革发展;我主持制定的学校支持术科建设发展实施意见(俗称"术科发展绿色通道"),解决了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对于探索分类评价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促进了术科发展,受到术科老师欢迎.根据省政府部署和架设通道,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持学校发展,我每年带队到北师大学习交流一次,带着问题学习研究,带着经验回校运用;我们制定合作办学方案,扎实实施,取得成效.特别是在朱虹同志指导下,我们发挥校友优势(朱虹同志与我都是华中师大校友),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通道,于2014年7月在南昌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定,全面学习华中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经验.我陪学校主要领导田延光、梅国平同志带队上桂子山学习取经,华中师范大学主要领导马敏、杨宗凯同志带队来校指导工作,学校打包学习华中师大改革发展、内涵建设、内部治理、开放办学八份文件一整套资料,分类研究升级、定向消化吸收,优化、提升和完善了学校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和举措.

我分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经历了侯桃、肖忠民两任处长.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我们实现了从东南亚、亚洲大陆、非洲诸国进一步"走出去"的目标,形成了与全球、全世界交流、合作的新格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能够有力配合、支撑学校同世界各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的需要,建立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无障碍通道;国际生的生源从亚洲拓展到欧洲,外籍教师来源更多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美籍教师康妮女士获得"庐山友谊奖".孔子学院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院长李海军、陈丽娟),建设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首任院长罗照盛),推进在欧亚接壤地巴勒斯坦圣城大学新建一所孔子学院,后来得以实现(首任院长李海军).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孔子学院获得全国优秀孔子学院称号.总之,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无论是在数量、内涵,还是在质量上,在这期间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和跃升.

我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期间(2019.02-2021.03),分管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机关党委工作、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老干部工作、工会工作和对口扶贫工作,得到了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黄保文,宣传部部长宁洁,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侯桃,机关党委书记郭亮亮,团委书记吕建星,党校常务副校长(我兼任校长)周建国,工会主席黄晓宾,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潘莹璐、支部书记陈蓓蓓,扶贫工作队队长周贵忠等同志大力支持和配合,各项工作都圆满完成了党委工作计划和要求.我们整顿机关作风,建立服务型机关,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出台《江西师范大学机关工作人员守则》,效果显著;我们大力推进省级文明校园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级文明校园,取得成绩;我们申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获得成功,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内涵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我们建立了服务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24小时值班制度和无障碍畅通机制,受到老同志高度评价;我们改进和创新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极大提高了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驾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规律的能力;学校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多次获得从中央到省委的奖励和表彰;我们重视工会工作,不断畅通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言献策渠道,全体职工归属感、主人翁意识得到极大增强;扶贫工作达标圆满完成.我主持了校团委、学生会换届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校团员青年,教育团员青年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蓝天环保社团党支部受到团中央表彰.我主要协助党委书记田延光同志,完成了省委对学校党委的政治巡视工作,并推进了整改工作.

我两度联系新老政法学院,经历了老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平、院长彭隆辉,现政法学院党委书记熊时升、院长沈桥林;两度分管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参与论证建设方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争创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支持首任党委书记王员、院长周利生工作,协助学校党委书记田延光同志创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成功;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带头人,积极支持学科带头人祝黄河教授工作,2010年学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我和我太太康凤云教授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倾力贡献教学、科研优质成果,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两轮评估中都取得A-好成绩.

我还联系心理学院、教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科学技术学院工作,主动为联系学院排忧解难,出主意、理思路、想办法,抓班子、带队伍,抓院风、强作风、正教风、优学风,用对标标杆学院、标杆专业、标杆学科的办法指导学院争先创优、加快发展.心理学院在刘建平书记、胡竹菁院长带领下,2012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院在胡平凡书记、何齐宗院长带领下,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在2018年获得成功,我两次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学小组副召集人周洪宇教授莅院指导学科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汪青云、张和昆书记,邱新有、曾振华院长带领下,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国际教育学院在陶风华书记、黄慧院长带领下,积极支持我主持的探索"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项目研究,实践与研究成果均走在全省前列,教育教学成果受到全国同行关注,获得两届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师大科技学院在程春泉书记、李斌院长带领下,落实学校要求,按照优质工程标准建成共青校区,校园风格与母体瑶湖校区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校园里的红灯广场、青春雕塑成为现代大学文化地标和育人景观,受到师生好评.我既作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联系领导,又是学院历史学专业建设负责人和中国史学科建设带头人.2009年暑假,方志远院长将历史学学科带头人的"帽子"通过"湾里会议",戴到我的头上,我深感责任十分重大.从此,我就用极大的精力投入和心血付出,抓紧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8年申报成功,实现江西省零的突破,至今仍为全省唯一,实现了师大五代史学人的博士点梦想,今年(2023年)12月5日,我作为学科带头人向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合格验收专家组作视频汇报,初战告捷.我们创下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得到先师章开沅先生,以马敏教授为代表的"章门弟子"团队的大力支持.2014年11月14日,88岁高龄的章老师偕马敏教授一行,莅临学校指导,朱虹副省长亲自关心接待方案,校党委书记田延光同志几天全程陪同.章老师在赣几天日程十分紧张,但他老人家却分外高兴.没有章老师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我们要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21)张艳国:《一代史学家対史学的不了情缘》,《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7日..2010年,我作为团队负责人,申报获批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2019年,我作为历史学专业负责人,申报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此外,我还经常扮演学校领导班子里的"不管部长"角色,承担非分管领域的"急、难、险、重"工作,我都不辱使命,做到万无一失.譬如,从2009年开始,我主要在校办杨望生副主任等协助下,组织校办、教务、后勤、保卫和相关学院成立工作专班,承担江西师范大学高考阅卷点工作,负责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四个科目,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到高效、平稳完成任务,年年受到江西省教育厅暨教育考试院表扬鼓励.学校落实省领导关于建强建好师大文科学报、凸显师大文科底色特色的指示,主要领导让我推荐学报文科版主编并扶持学报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行列的目标.我推荐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邱新有教授转岗履新,并支持他独立开展创新工作,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大力协助他拓展办刊资源,对标核心关键指标促工作,如期实现学报办刊质量上台阶的工作目标.我还要感谢我所经历的学校党校办主任白浔(已故),刘光华、丁晖(兼任校长助理)、李伟同志,白鹿会馆总经理邓劲梅、向俊同志,以及学校车队曹贤贵同志,在学校2016年"车改"以前,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素质,与我合作了七年多时间,他付出了极大辛劳.

作为高校"双肩挑"学者型领导,我始终不忘自己的学术追求,向"江右史学"的旗帜性人物谷霁光先生学习,"八小时以外奋斗终生"(22)《谷霁光同志在江西省社联第三届第二次全体理事会上的讲话(1982年3月31日,根据录音整理)》,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江西省社联第三届第二次全体理事会文件暨部分优秀论文汇编》,1982年,第16页..我白天上行政班,晚上和节假日雷打不动上学术班,我徜徉在我的学术领域、思想世界,其乐无穷!读书是我的爱好,思考是我的习惯,写作是我的兴趣,发表论文和出版学术著作是我的快乐之源.在白天上班之余,我基本上没有消遣式应酬,更不喜欢世俗的拉拉扯扯.我欣赏师母刘老师赞美导师冯天瑜先生的话,"他没有休息日,读书、写作'有瘾'"(22)张艳国:《我心中的好老师冯天瑜先生》,《社会科学动态》2022年第4期.,我要努力成为我的导师那样的人,书写精彩的教育人生、学术人生、思想人生!我在学术研究中,既按照我的兴趣和节奏走,也对标博士点建设、学科建设对成果质量的要求,做有学术高度的研究、有学术品质的研究、有思想穿透力的研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贯穿在我从事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之中,研究生教学即时体现我的研究成果.我花了三年时间,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聚焦从学习俄国道路到走中国道路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发表《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学术论文,它至今依然是该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最长论文之一(25页),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关注.我常年研究、慢慢创制而成的"中国文化的现代魅力"书系三卷本(《〈论语〉智慧赏析》《〈颜氏家训〉精华提要》《中华家训讲读》,总计152万字)由人民出版社(2020年)分精装、平装两种出版,受到专家肯定、读者好评.人民出版社罕见地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社评重点推荐,认为该书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做到了学术性、思想性与通俗性、大众性相结合,雅俗共赏,老幼皆宜","既是专家与出版社通力合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成功探索,也是人民出版社重点打造的高质量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出版社还组织八名我国当代知名历史学者马敏、彭卫、虞和平、张宝明、刘增合、章义和、仲伟民、方志远教授予以深度评论,马敏教授评论说,"书系以极高的学术品位与深切的社会关怀,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将学术性与通俗性、研究性与大众性熔于一炉,锻造出史学著述的精品"(23)《弘扬中国文化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7日第6、7版.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精品 筑牢文化根基》;马敏:《架设史学通往大众的桥梁》..著名历史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教授评价书系学术性与大众性结合得很好,是"思想内容十分厚重之作".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黄今言,陈锋先生分别在"序言"中也充分肯定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带着我指导的博士后尤琳、博士研究生刘小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朱士涛同学围绕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开展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借鉴信息科学技术成果,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都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还有的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24)分别是:张艳国、朱士涛:《大数据融入智慧社区建设:时代价值与现实路径》,《江汉论坛》2021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张艳国、朱士涛:《互联网+社区服务:智慧社区服务新趋势》,《江汉论坛》2017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张艳国、尤琳:《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成要件及其实现路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21期全文转载,标题上封面.张艳国、刘小钧:《我国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部长、副部长批示肯定,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批示采纳,2014年3月4日、5日、7日.③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主术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45页..我还获批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18AKS011),结项等级为优秀(20232153),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研究"(LSYZD21001).我在教学中与教学团队成员一起琢磨、研究教学上的重大问题,获得了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这些重要成果对于支撑学科建设与评估、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与验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55岁之际,处在申报国家级人才的封顶年龄,我在学校党委、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的爱护和支持下,经过从基层、地方到中央层层选拔,于2020年、2021年相继获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人才称号和荣誉: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我也由此成为江西师大第一个自主培养的国家级人才.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既是我多年不懈奋斗的结果,也是组织培养、同志们支持的结果,我十分珍惜这份荣誉和情谊!

在我的奋斗中,在我取得工作成效和学术成果的体验中,我深深地感悟古人所说的道理:古之成大事者,非为一己之力,众人也."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24)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主术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45页.我的上述经历,只是表明我抓住了干事创业的机遇,并勇敢地站出来,扎扎实实、认真负责、锲而不舍地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如果没有组织的培养,没有大家的支持,那一定是不可能取得成功和进步的.

三、奋进南昌师范学院

2021年3月,省委决定我到南昌师范学院担任校长职务.对此,我一方面感激组织对我的培养信任;另一方面,说实话,我的思想准备是不够充分的.说思想准备不充分,一方面是我在江西师大工作久了,形成了工作生活习惯,出门上班,进门回家,很方便、很单纯,回望我十二年来在学校走过来的路,深沉有力,不免依依不舍,当初我太太从武汉高校调来学校工作,我们就商量好准备在江西退休,在学校终老一生.如果到新单位工作,我还要适应新环境,创造新业绩,存在新的挑战.在此之前,我对南昌师范学院了解很少,埋头做自己的事,与这所学校缺少交流.我在脑海里回忆来回忆去,我与南昌师范学院的交集,只有两次:一次是在2013年秋季,师院由江西教育学院转制办本后不久,请我去作了一次本科教学指导,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都参加了;一次是团省委等单位在师院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活动,我参加了文艺晚会.另一方面,我的年龄已经过了55岁,超过了在主要领导岗位上打拼的年龄.但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服从组织安排,这是第一要求.我经过短暂的思想矛盾和犹豫踌躇之后,最后还是决定选择离开.我到新的工作岗位,虽然意味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但也是自己进一步释放能量、施展才华、有新作为的机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下定了决心,调整了思想状态,提振了精气神,一切向前看,坚定往前走,我相信,一定能够启新程,开新局,创新业.

3月30日下午,时任省委书记刘奇同志单独与我进行了任前谈话.刘奇同志的谈话既严肃认真,又轻松活泼;既高屋建瓴,又实实在在;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刘奇同志的记忆力真好.我们的谈话是在他回忆两年前的五四青年节前夕到江西师大看望学生、考察指导学校工作中开始的.在座谈会上,我们有过一次交流,回答刘奇同志多年关心的"鹅湖会议如何解决语言交流问题",我的讲解获得了他的满意.他说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肯定了我的学术成就,勉励我既要当高水平专家,又要会管理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合格的大学校长,做优秀的大学校长.我们的谈话是在他祝愿我工作顺利,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带领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美好祝福中结束的.整个谈话超出了预定时间,时长四十分钟,除了对他的询问我作出简短回答之外,主要是刘奇同志讲,我专心听,并认真做笔记.刘奇同志的谈话要求,我除了认真记在笔记本上,更重要的是牢记在心上,将他提出的重要要求,进行认真梳理,体现在行动上,做到听、想、做贯通,学、思、悟一体,比如,常怀感恩之心,坚定奋进之志;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站位;讲团结、顾大局、谋发展,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定岗位职守;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坚定政治家办学、教育家办学觉悟,办好人民满意的南昌师范学院;廉洁自律,清正治校,坚定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他提出的"五个坚定"要求,对我在新的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思想方法指导作用,我经常回顾温习,经常获得新体会,经常受益.

随后,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强同志在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与我进行任前谈话.刘强同志在得知我是"楚才赣用"的"进口老表"时,他很高兴,连声说,聚天下英才建设江西,好!他高兴地回忆起他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的求学经历,谈及他的老师以及我们共同的熟人、朋友,充满了感恩和感情.刘强同志对我履行的使命、责任以及工作方法和重点事项,提出了指导和要求.刘奇同志和刘强同志十分关心我的生活状况,我逐一详细向他们作了汇报,他们支持我继续做好"双肩挑",做到两兼顾、两不误.他们明确指示说,我在原单位承担的教学(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科研与学科建设(主要是带领团队)工作同新单位履职岗位工作做到两相协调,以南昌师院岗位工作为主,兼顾江西师大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不转人事关系,卸任后回师大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他们的谈话要求中,我深深感受到省委领导站得高、看得远,对问题看得很透彻、把得住关键,体现出对我关心厚爱,对南昌师院和江西师大高质量发展关心支持,对全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高度重视.他们的谈话思路,体现了系统思维、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

4月2日上午,省委教育工委领导同志在南昌师范学院主持召开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训国同志以及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江西师范大学主要领导送我到任.训国同志发表讲话,对学校改革发展提出希望和要求.我感觉训国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讲话内容作了充分准备,他对师院工作情况也很熟悉,因此,整篇讲话要求高,落点细,突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受到与会干部热烈欢迎.他的讲话运用一系列金句妙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成为我有益的思想启发.比如,高质量谋发展要学会"借道超车";各种制度有机衔接才能形成有效机制,棋子落入棋盘才能形成一盘棋;理论不能变成实际操作技巧和方法,它就永远是一句空话;当官只是一个经历,要相信知识和能力才是永恒;提倡真抓实干,实现了的才算理想,否则就是空想;思想先行,任何一件事,只有想明白了,才能落实,才能办好;衡量一所高校发展快不快、质量高不高、风气好不好,关键看学校领导班子,看学校主要领导,领导班子是学校的工作"母鸡".党委书记王金平同志和我先后作了表态发言,金平同志感谢省委对学校发展关心支持,对我到任表示欢迎,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会议开得很成功,一场干部到任的常规会议,能够开成凝心聚力、提神鼓劲、解放思想、具有感召力的会,这是不多见的.会后,一些中层干部与我交流,对训国同志的讲话评价很高.

我上班后,首先是用一个月时间全面开展调研,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大学文化和基本情况,一面与班子成员交流、与中层干部交流、与教师代表特别是青年教师代表交流、与前任老领导交流;一面查阅近三年来的党委会纪要、校长办公会纪要、学校基本规章制度;一面实地查看青山湖校区、瑞香路校区基本办学设施、条件,进课堂听课、看课,进学生寝室、食堂与学生交心谈心.通过内容饱满、紧锣密鼓而又静悄悄地调研,我收获很大,形成了接续改革发展的办学思路.特别是党委书记王金平同志在我刚一到任的时候,就两次安排时间专门向我介绍学校发展情况,他由面到点、由浅入深、由一般到重点进行详细介绍,他深爱学校、尽心履职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在集中调研结束后,专门安排时间与金平同志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我首先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与我谈话的主要精神向他传达,然后把我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后得出的一些初步认识,坦诚地同他交换意见,效果很好.我们在办学方向、前进目标、重点难点、改革措施、注意事项上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在办学思路与发展决心上迅速形成共识,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加快追赶,克难奋进.在三年的时间里,这句话我们两人在很多场合经常说,大家也很认同.因为有基本一致的判断和高度契合的共识,我们在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现党的全面领导上,一直都是有商有量、配合默契的.学校近年来年年都被省委评为"五好班子".事实证明,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新面貌,团结出干部.三年来,学校办学排名由我到校时的600多名,迅速提升到2023年的409名,估计到2024年可以跃升至385名左右,是同类师范院校进步最快的地方高校之一;三年来,我们奋斗的成绩频频得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政法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上级主管部门肯定和表扬,社会满意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三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得到省委进一步重视,不断得到加强,殷剑副书记提任为上饶师范学院校长,胡小萍副校长重用为豫章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康副校长重用为学校党委副书记,高翔、刘永红同志先后提拔为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朱晓颖同志重用为学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俗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有进步,带领群众迈大步".学校领导班子面貌的积极变化,带来了全校教职工精神面貌的极大变化,大家对改革发展更有信心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有干劲了.

我们通过编制并颁布学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并固化了学校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就是要"抓内涵,扬特色,奋力谱写'申硕更大'新篇章",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抓内涵,就是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办学各项内涵指标和育人质量上有一个明显进步;扬特色,就是进一步彰显师范特色,我们提出响亮口号,"举师范旗,不易帜;走师范路,不变道;育师范人,不变心"(25)张艳国:《科学用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重要方法》,《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第4期.,聚精会神办好教师教育,用实践探索和育人质量回答好"师范究竟是个什么'范'"(26)张艳国:《师范究竟是个什么"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的重大问题;"申硕更大",就是在"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然后再实现更名为"南昌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要靠奋斗目标引领,奋斗目标要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这样才能干事创业、接续发展、一往直前.

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狠抓内涵建设,是我们三年来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一所学校的血肉,是高校的内在活力.我们聚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把内涵建设与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是教育、育人的核心.我一向认为,教学组织抓教学、教师从事教学,要让教学无比精彩;要做就要做有育人魅力的教学,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实践.我们调整专业结构,把两个在招生、就业上质量不高的专业停掉,新建急需急用的历史学、地理学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树立"学生中心"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思政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五青思政"(27)"五青思政"是学校长期积累的一个育人品牌,由青蓝讲坛、青风学堂、青雨润堂、青烛讲堂、青影艺堂组成,2021年以后,学校又创新并充实了内涵.+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全覆盖育人体系,在江西全省高校较早连续出版《课程思政案例集》《创新创业教育案例集》;强化实践技能教育,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重视实验、实践、实习、实训育人;对专业进行分类评价,制定专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学校"四有一满足"人才培养规格(28)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艺术品质、过硬本领的有用人才.学校将它简称为"四有一满足"人才培养规格.,以此指导各学院各专业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形成学校、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互印证、相互依存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督反馈体系,形成教学运行闭环系统,健全学校、学院、教研室教学督导队伍,建立督导制度,体现督导效能;把师德师风与育人育才有机融合起来,建立健全教师投入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把一年一次的"教学月""红五月教师教育"活动按照系列化、有主题、能考评的要求,做深、做实、做好,建立专家评教、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干部评教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常态化、刚性化体系机制,保障教学内容饱满、质量过硬;大力引进博士研究生,重点引进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尽管教学是个"良心活",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长周期、慢变量"过程,不容易评价,不好管理,但是,我们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抓教学管理,还是抓出了质量,见到了成效,家长、家庭、社会和学生对教学满意度大幅提升.近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分数线逐年攀升,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录取新生的成绩超过全省一本招生分数线,学生就业率、留赣率稳居全省本科院校先进行列;在全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中,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名列专业排名第一名,实现全省专业排名第一零的突破;在全国第二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评审中,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成功获批,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零的突破,它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同专业中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三门国家级"金课";校友罗小庆团队的项目"一线生鸡"获得全国第七届"互联网+"大赛金奖,我们是同批次获得此项大奖的江西四所本科高校之一.

学科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龙头,昂起学科龙头,才能舞动发展龙身.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它体现一所大学的学术高度和品质.我一向主张,抓科研,强学科,就是要建好学科队伍,明确学科领域,突出学术特色,站在学术前沿,做有创新价值的高端研究.因此,抓科研,就是要做"有组织的科研",科研管理十分重要."有组织的科研",就是学校做好学科建设、科研方向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形成激活创新创造活力的奖励激励机制,建设以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学校统筹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协调,学院提供支持,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学术自主权,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抓住产出导向激发科研生产力,"一条龙"管理、服务既按章办事,又见事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事事能落地、事事都办好,形成"网格化"管理、全过程推进、畅通重点环节与目标实现通道的大格局和好机制.我们盯住学科队伍建设狠抓科研生产,突出重点抓"有组织的科研",围绕"申硕"目标细化、分解指标,做到"千斤重担肩上挑,人人身上有指标""不当旁观者,争做参与人".我们围绕六个"申硕"重点建设学科,形成六个学科、科研团队,明确负责人,责任到事,责任见人,做到"人随事走,钱随事转,事有人做,做有成效";我们围绕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所用,建设科研平台,成功建成、通过验收一文一理两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师范学院江右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家禽遗传改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把科研方向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明确问题导向,锁定科研产出,围绕目标牵引;打出促进学科、科研高质量发展"组合拳",靠制度保障逐项做到"挂帅出征""订单培育""领单推进""名家指导""结对帮扶",学科建设、科研质量亮点频出.抓住"有组织的科研",打好学科科研"组合拳",经过一段时间推进,成效凸显.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增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并有增长;在2023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总计四项的好成绩,在第二十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包含两项一等奖在内总共八个奖项的好成绩,获奖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在全省首届省政府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们取得了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奖项覆盖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好成绩,高等教育类项目获奖率居全省本科高校之首,取得学校历史上最好成绩;从2021年开始,我们进行学报建设全面改革,办纯文科学报,制定办优质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刊)行动计划、确定办名刊发展目标,论文转载率、引用率等重要指标年年攀升,"书院研究"专栏在2023年获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走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是我们三年来不变的决心和奋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学校的特色发展,就是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学校办学的鲜明标识,也是与其他高校相互区别的重要依据.三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教师教育特色办学,锚定"一流师范"办学,把"扬特色"与"办好人民满意的南昌师范学院"有机结合起来,把奋斗目标全面融入特色建设之中.

南昌师范学院靠教师培训起家,因教师教育兴业,从1952年的江西中等师资进修学校一路走来,五移其址、七易其名(29)五移其址,是指学校经历南昌、庐山、南昌、井冈山、南昌五次迁址办学.七易其名,是指1952年成立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学校;1956年升格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进一步升格为江西教育学院;1969年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文科合并,先后成为井冈山大学、江西师范学院的组成部分;1979年恢复江西教育学院;2013年改制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是江西省开办本科教育最早的八所高校之一,师范教育一直是其深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形成了优秀教师教育文化.三年来,我们聚焦师范,深耕教师教育,至今保持师范专业和师范生占比在全校三分之二以上,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内涵饱满、师范立校的本科师范院校.在2022年三个专业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基础上;2023年,学校又有六个专业通过二级认证,通过数位居全国第四.以华中师范大学前副校长李向农教授为组长的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联合进校考查专家组认为,南昌师范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师范类专业认证,遵循师范类专业认证发展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好,建设举措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围绕教师教育进行的改革探索是成功的,对教育教学所做的深刻总结值得赞赏.专家组指出,建校七十年来,南昌师范学院坚守教师教育底色,守牢育人育才本色,彰显服务基层特色,聚焦师德师风亮色,"四色"有机融合,打造学校"金色"教师教育,成为一所有情怀、有担当、有质量、有特色、有作为的师范本科院校.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回答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将"教学神圣,教师光荣,教育伟大"的新时代内涵勒石为铭,镌刻在校园创新楼前,成为一处鲜亮的文化地标.我们立足红土地办学,锤炼教师教育本土样本,将育人育才本色、教师教育底色、服务基层特色、师德师风亮色有机融合起来,打造"金色"教师教育育人品牌,深刻回答教师教育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和教育之问.我们紧扣新时代主题育人,提出培养具有"腿上有泥,身上有汗,心中有爱,师能有长"品质气质的新时代师范生;努力契合教师教育内涵,做到师德、师风、师能、师技、师长与师范红、师范情、师范味、师范力、师范美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我们概称为"'五师'融'五范'".我们打造江西师范教育本土样本,形成一篇《南昌师范学院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报告,受到中共中央教育领导小组高度肯定,被《教育工作情况》2022年第77期刊发,向全国推广.在庆祝学校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召开"中部六省师范院校校长论坛",研讨师范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实践和新特征,我们向会议汇报的"'四有'亮'四色','五师'融'五范'教师教育育人模式探索",受到专家好评;时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教授在致辞中肯定道:南昌师范学院着力打造"金色"教师教育品牌,"努力展示教师教育时代品格和时代精神,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成为一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政府乐办、家长支持、社会满意的新时代师范院校"(30)任友群:《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中部六省师范院校校长论坛"致辞》,张艳国主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中部六省师范院校校长论坛"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页..

办教育,看起来只是教学生,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简单.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办文化.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校史立心,文化铸魂.一所高校的学统文脉、教育传承、教学管理、环境氛围、师德师风、职业规范等等,都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校史汇聚大学文化,又成为大学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大学文化支撑和延续校史延绵,创新校史文化内涵积累.校史是高校的根,文化是高校的魂,质量内涵是高校的体魄.因此,一所高校的历史长短是重要的,我们应该重视校史梳理;但是,它不是唯一重要的要素,我们还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弘扬大学文化,一所学校才能行稳致远、朝气蓬勃,名师辈出、人才涌流.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和特点.

在南昌师范学院校庆七十周年之际,我们重点梳理了学校办学历史,提炼了发愤图强、教育报国的校史文化,认真撰写题为《"四色"有机融合 打造"金色"教师教育——庆祝南昌师范学院建校七十周年》的校史铭,将它镌刻在校园,教育一级又一级在校学子发奋读书、立志成才;出版十本一套"南昌师范学院学者文丛"(31)南昌师范学院建校七十周年"学者文丛"十本一套,收入历史上在各自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十位学术名家袁牧、周文英、吴东兴、李才栋、郑渊清、刘法民、谢苍霖、李满、赖大仁、孙宪教授的个人文集,由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年出版.,致敬前贤,礼赞名家,尊重历史,坚定自信,宣示自强,"以教育文化样本形态,理清学校发展大楼与大师的关系,彰显深蕴学校发展史中的学术文化,揭示学校倡导的学术标识,弘扬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让师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激励后人,传承学术,滋养学脉,培养涌现出更多的学术名家大师,使学校为传承江右文化、建设时代新文化作出更大贡献"(32)张艳国:《积累学术文化,创新大学文化——南昌师范学院校庆七十周年"学者文丛"总序》,《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成功召开庄重、俭朴、热烈的庆祝南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暨教师教育研讨大会、南昌师范学院"金色教育.春华秋实"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以及中部六省师范院校校长论坛、基础教育论坛、校友论坛等重大活动,突出"发展、奋进"主题,聚焦教师教育特色,高扬大学文化,收到极大凝聚人心、激发爱校荣校活力的效果,受到社会好评,汇演晚会线上直播,获得超过800万次的点击率;进一步建设和积累大学文化,将大学文化建设创新与师范类专业认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重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厚德修身、博学育人"全覆盖、常态化教育,以校训为指导,各学院制定各具特色的院训,进行校训、院训释义、研究与宣传,将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要素;树立"对校史负责,从文化破题,在实事入手,让师生满意"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师生教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为导向,加强环境文化、服务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既从观念文化入手进行灌输教育,又从制度文化入手,固化教职工、学生行为规范,形成文化养成.学校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将干部服务师生言行纳入到相应的管理体系之中.我很赞同江西师大原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教授在此问题上的一句经典话语:"大学校长就是为教职工端盘子的人,干部都是大学的服务员."由我作词、黄池教授作曲、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艳、宋瑾、牛海龙、吴晓峰、陈齐演唱的《师范魅力激荡高山大河》,由我作词、田信国先生作曲、江西师大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盼演唱的《劝学歌》响彻校园,从校内走向校外,受到欢迎.总之,我们重视并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师生明确大学的社会、文化角色,重大责任、崇高使命和不可替代的化育功能.从文化的角度,我深入论述了大学、高校的内涵和意义,"大学之'大'和高校之'高',首先体现在人的志向远大、人的品格高尚上,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处、着力点是人的高质量发展,要靠高素质的'人'驱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打造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专业学科建设、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等等."(33)张艳国:《抓质量正校风,办好人民满意的南昌师范学院——在庆祝南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对此,我深信不疑.

目前,南昌师范学院已经走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上,全校上下人心齐、意志坚、干劲大,学校的改革发展也处于最好的机遇期和攀升点,向着建设一所新型的高质量南昌师范大学目标前进,坚持"抓内涵、扬特色"不动摇、不松劲、不偏道,学校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美好!

我为我能够在南昌师范学院和同志们一起奋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将终生铭记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4)(唐)刘禹锡:《陋室铭》,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25页.曾为师院人,未了瑞香情.我祝福南昌师范学院!

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是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35)冯国超译注:《增广贤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53页.人生有长有短,草木有荣有枯;人生不可重来,草木能够复生.人生或誉或毁,草木或盛或衰,全在自己,莫怪其他.人要保持对人生的敬畏.敬畏之心,人皆有之;不敬畏之心,如禽兽之行,人人皆可"鸣鼓而攻之"(36)张艳国:《〈论语〉智慧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06页..人生就是一个生命的旅程,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失败.人的一生由各个阶段组成,各个阶段的经历构成人生历程的丰富内容.走稳人生之路,要保持人生定力,谨慎行走,"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可不慎欤!"(37)(明)杨仪:《明良记》,转引自赵传仁主编:《诗词曲名句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88年,第8页.

从2008年12月底到2023年12月,我在江西高校整整工作了15年.这十五年时间,正是我精力充沛的青壮年时期,是人生最具活力的宝贵时段.我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师范学院,献给了江西高等教育事业.对此,我无怨无悔,绝无怨天尤人之意.在我的胸中,始终珍藏着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感激的情.我当初来江西工作,这既是组织的召唤,也是我自己的选择.它既然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无论在其中经历了多少苦乐酸甜,都能够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开局之难,难在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扎下根来拼命干,力争上游,难上加难!在十五年中,我只要尽心尽力就好,不求闻达声名,但愿无愧我心."只问耕耘,不问东西."对我的工作评价,就交给历史总结吧!人们的即时性评价、过程中的评价,甚或是自我评价等等,都不是终极评价;只有"历史总结"才是真实评价,所谓"政声人去后""盖棺定论",其奥妙就在这里.

值得欣慰的是,"世上还是好人多".我在江西高校工作期间,总能遇到好心人支持、帮助和鼓励,他们与我一路同行,使我感到无比快乐,我能够在这种宝贵友谊中迅速增添精神力量,战胜困难,忘却一些不如意的经历和遭遇的莫名委屈.我一直牢记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的名言:"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38)转引自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十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590页.我经常琢磨这句话的人生真谛.我想,我当不了"铁汉",当个"硬汉"就够了;我也当不了遭人羡慕、妒忌、恶恨的"天才",能勉强当个敢做善成、学有所成的"英才"就不错了.我一直牢记古人的教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活)."(39)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太甲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02页.我把圣人的教诲作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部基础,作为我为人处世、治学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善人自有天助,恶人自有天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都报销."我运用中国老祖宗的人生智慧,观察我从湖北到江西的那些人、那些事,没有不灵验的!做好事善事、成人之美者,福报深远;搞事、闹事,害人、害事的作恶小人,自有"天收".莫说无"天眼","天眼"专治小人!人生不过百年,人生苦短;"短"也要行君子之道,为人间发光发热,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人在社会生存,总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角色.不论他充当何种社会角色,是大角,还是小角,抑或是很一般的平常角,都离不开他作为人的社会存在.这正如马克思的名言,人从本质上讲,"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人进入社会关系,并编织一定的社会关系,总要具备人的一般内涵、特征和价值,成为一个正常人、身心健康的人.人们常说,"做官先做人""人有人味,官有官样",这是立足于做官先从做人开始,而又高于做人的要求和标准来讲的.担任高校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也是一份工作职位,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从社会身份来讲,人被赋予的工作职务和岗位,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角色之别.因此,无论是在高校哪个领导岗位干工作,都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具有突出的人格魅力,守住"做人之本",夯实"当官之基".当官之务,在于正人;正人之先,必先正己.当官的职业操守就是要身先士卒,以上率下,尽忠职守.这诚如我国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谓:"为政以德"(41)张艳国:《〈论语〉智慧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页.,"子帅以正,孰敢不正"(42)张艳国:《〈论语〉智慧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26页.,"先之,劳之,无倦"(43)张艳国:《〈论语〉智慧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34页..其实,高校领导干部,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和角色,就是大学老师.当老师,就是育人,就是甘当人梯,无私地将学生培养成才,如同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44)闻一多:《红烛》,孙党伯等主编:《闻一多全集》第1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页..在社会上,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老师的,当老师的要求要比一般人的要求高得多、多很多,除了师德师风之外,还要具备专门的专业本领、育人技能,从文化的角度看,还要求大学教师具备从教的品质、气质和魅力,体现教师的思想穿透力、文化感召力和真理征服力.做大学老师光荣,值得用一辈子的定力去追求,值得用全部生命去坚守.我的大学老师、著名法国史专家王养冲先生总结其一百多岁的学术人生时说道,他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涵养君子人格,以君子人格影响、教育学生,这是修己以育人的功夫;二是毕生从事教学和科研,这是立言以致不朽的工作(45)陈瑜:《王养冲:做有道德的人,为社会著书立说》,《文汇报》2021年8月3日..教师的教学工作十分伟大,这正如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46)陶行知:《百侯中学校歌》,《陶行知全集》第七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924页.当然,做高校领导,必须首先具备当大学老师的一般要求和特征,他首先是"合格教师",然后是具备领导干部的素质、才能,能够胜任领导岗位要求的人.集中地说,高校领导要具备高于一般老师的优点、能力,能够代表高校教师优秀群体的一般特征,是"老师中的老师".作为一名高校领导,如果他没有一技之长,缺乏一专之能,何以服众?何谈推进改革发展?高校领导应该是一专多能的,专就专在专业教学、学科方向和科研领域上;高校没有,也不需要所谓专职的"纯行政领导",或者是"万金油"式的领导干部,更不能有"只会当官,不能做事""亮大嗓门喊口号"、"马列主义照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见好处就捞,有利益就要""欺上瞒下、作威作福"的"官油子".

在高校领导岗位上任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担任高校领导,是不是"当官"呢?当然是.但如果像社会上一般理解的是什么级别"官",那就太庸俗不堪了!在官本位意识视域下,高校领导是"官",是与名利联系在一起的.但从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来看,从大学育人责任、使命和功能来看,从党、政府和社会对高校领导的希望来看,高校领导的确与职业官员有很大不同.高校领导必须坚持政治家治校、教育家办学的标准,具有政治家站位和教育家情怀.区别高校领导是"官",还是"家"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就是把当高校领导当成"当官"的职业,还是具有当"政治家、教育家"的情怀、理想和追求.理想引领追求,追求体现情怀,情怀为理想和追求提供持久动力.职业是用来谋生的,通过劳动报酬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职业情怀和追求是有理想和使命的,情怀和追求可以提升职业高度,放大职业效能.职业具有大众性、一般性,职业理想具有专门性、特殊性.特别要明确的是,情怀是有温度的,有深度的,有厚度的;追求是有高度的,有力度的,有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的.

办好一所高校,需要由一群有职业理想,具备政治家站位,体现教育家品质、气质和内涵的专业人士组成.因此,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建好高校领导班子极其重要.好的领导班子组成,来源于政治强、业务精、情怀真、品德高的构成个体.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从系统论,还是从"木桶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看,都不能允许存在"短板效应".因为班子里的"短板"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决定了木桶容量的最小化.如果不从个体出发衡量高校领导强不强的问题,那他那个班子就永远不可能配齐建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好班子、强班子不允许存在个体的气质、专业、学科、领导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相反,高素质、硬本领、风格各异的领导个体形成一个领导集体,互补性更强、兼容性更强,形成充满活力、具有发展战斗力的"狼队".关键是要在学历、资历、识力、毅力、魄力等向度识人选人,举贤用能.在现有办学体制下,领导班子的强弱,决定一所高校发展快慢优劣,甚至是兴衰存亡.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大力选拔具有优质学术背景和经历、业务能力强,具有发展力、引领力和职业理想的专家型、学者型优秀干部进入高校领导班子,这诚如"孙子兵法"所讲的"死生之道""生死之门"(47)(春秋)孙武著,刘建立译:《孙子兵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页..好班长建出好班子,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好队伍走出一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好路子.从根本上来讲,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是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一个没有团结的地方,是谈不上发展的;一所没有人才聚集、没有高层次人才引领的高校,是不可能实现发展的.我经常讲,高校领导要树立一个虚怀谦敬的人才理念:"我不是人才,但我尊重人才;我是一般人才,但我尊重高层次人才;我是大人才,但我能够团结更多高层次人才."只要他能够放下自我,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站在"官本位"上居高临下,他就能集聚人才,赢得发展.

我长期担任省属重点大学的副职,担任过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分管的领域比较宽、部门比较多;我在高校主要领导岗位上干了三年六学期.对于如何当好高校领导副职和正职,我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它们两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是基础,差异性是正副职的岗位不同.就共性来说,无论是担任副职,还是正职,都要按照政治家、教育家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经常衡量自己,特别是要具有包容、坚定、执着和勇敢的内涵、品质、气质和作风.包容才能团结,做到"抱团取暖,大家温暖";坚定才能保持定力,才能涵养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做到理性平和、沉稳有力;执着才能向上拼搏、勇往直前、一以贯之,也才能敢作敢当,善作善成;勇敢才能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解决困难,也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办事果断、雷厉风行.就差异性来说,担任副职强调从分管领域出发契合整体,做到守土有责、敢于担责、守土尽责,能够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善于通过分管工作的成效推进全局工作,力戒"本位"主义、"自留地"思想,将自己分管领域和工作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是"独立王国",那他就是"闹不团结",甚至是失败的开始.担任党政正职强调从整体、顶层和目标出发整合局部和个体,树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体现统筹力、领导力、决策力和风险化解力,既不能有"揽权独断"思想,更不能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只当官不作为,做"百事不管"、放任自流的"懒官""庸官""散官""昏官""混官".在现行体制下,高校领导班子团结,主要是党政正职之间的团结,它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突出问题.问题虽然很复杂,成因很多,但在我看来,党政正职之间相互团结很容易做到,闹不团结也很容易发生,关键是要在形成共识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没有共识谈合作、来共事,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不失败的.可以概括地说,共识是共事的基础,和气是合作的前提.一个团结的学校领导班子,带出发展、祥和的气象,就像我们说"家和万事兴"一样,学校改革发展就能一帆风顺.一个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学校园,就是最好的人才环境,才能极大地提升人才安居、宜居、乐居,谋事、干事、成事的环境和品质,使"近者悦,远者来"(48)张艳国:《〈论语〉智慧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43页.,吸引青年博士和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真正成为有爱校园、文化校园、创业校园、事业校园.如果一所高校男女老少不惜扶老携幼,就像逃避瘟神一般,千方百计、百计千方要离你而去,就像"胜利大逃亡"一样,你还是"有爱的地方",能够算是"有爱大学"吗?那恐怕是痴人说梦吧!

我回顾自己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到江西省高校工作的心路历程,对我十五年在江西高校领导岗位上的主要工作进行线索式梳理,将十五年来如何做高校领导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以便读者进入本书的内容,方便阅读,权且作为一篇全书的导读吧!其中说得对与不对,请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感谢我的老乡、校友、老领导朱虹教授关心支持本书出版,并拨冗作序;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钟成海等同学协助我校订了书稿;江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一木博士以及有关编校老师为本书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同志以及有关负责同志热情支持本书出版.我将牢记他们的友情和友谊!

人生成就事业,事业改变人生.被改变的是人生,不朽的是事业.最后,我要感谢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对我的关心爱护,同意我提前从主要领导岗位退下来,并同意我调离江西,从此可以专心专职从事我喜爱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我卸任之际,省领导以及省委组织部对学校工作高度肯定,认为南昌师范学院近年来学校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师生的精气神都出来了.这份评价是全体师院人通过拼搏奋斗得来的,它是全体师院人的荣光,不只是对我努力工作的肯定.在我卸任之际,从江西师大调到上海市一所重点大学的一位教授朋友为我感到高兴,她祝贺我"江西之行圆满收官".十五年之路,就算作是一次旅行吧!"江西之行",我的"江西之行"收获是满满的,全是感恩、感激、感谢的激动,牵挂和不舍.

我爱我的老师,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家人.我祝福一切善良的人们!

我们的离开都是为了相聚,分别也是为了重逢.我们只要精神在,思念在,就能够永远在一起.

天下得失知多少?知多知少难知足.得失是私欲之源,私欲是堕落之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49)北岛:《回答》,《北岛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4页.不必计较得失,放下得失,我还是勇敢地出发吧!

再见江西,祝福江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越快越好!相遇桂子山,祝愿大地清明,阳光普照,万物祥和,我在山上等您来!

(《本科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一书即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3年12月28日于南昌瑶湖之畔光风霁月斋,2024年1月5日于上海市华住酒店,1月10日于武汉东湖之畔知不足斋.

猜你喜欢

学校
我为什么要上这所学校
再回学校
School 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学校熔化了
我的学校
学校100天庆祝日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