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弘化公主和亲事迹研究
2024-05-31白述礼
白述礼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弘化公主(623—698),是唐太宗册封的大唐第一位和亲公主。本文就弘化公主的出身、弘化公主出降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年代、弘化公主两次回朝省亲、弘化公主和诺曷钵率吐谷浑部落“徙灵州”的年代、唐高宗安置吐谷浑王族与部落内徙的政策、安乐和长乐一城二名等若干问题,提出新观点,与学者们探讨。
一、和亲之策——弘化公主史事考
和亲,古代就有。顾名思义,中原王朝出降公主给藩王,与周边民族用政治联姻的方式,结为亲戚,化干戈为玉帛,变战争为和平,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从唐太宗册封弘化公主开始和亲,有唐一代,先后册封了16位和亲公主。
弘化公主究竟是什么出身?据《弘化公主墓志铭》记载:“公主陇西成纪人也,即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也。”“贞观十七年出降于青海国王勤豆可汗慕容诺贺钵。”“以圣历元年五月三日寝疾,薨于灵州东衙之私第 ,春秋七十有六。”[1]弘化公主是唐太宗之女吗?考《新唐书·诸帝公主》记载唐太宗有21女,并无关于弘公公主的记载。[2]也就是说,弘化公主肯定“主非帝女”,而只是名义上的皇帝之女。换言之,和亲公主一般皆非帝女,而多以宗室女册封为公主,只不过按礼制视为皇帝之女。弘化公主即是如此。《唐会要》记载:“和蕃公主:宏化:宗室女。”[3]这一观点也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如蒋爱花教授就认为:“弘化公主出身宗室女,是习惯做法,太宗女是名义上的。”杜文玉教授亦认为:“是宗室女,只是以当时皇帝之女的名义下嫁的。”周伟洲教授也说:“宗室女,封公主下嫁。”至于究竟是哪个近亲宗室女,以及弘化公主父亲是谁,唐史文献没有记载,不应谬说。
唐太宗为护送弘化公主出降,事先,特别派出两位护亲使。《旧唐书·李道明传》记载:“(淮阳王李道玄死后,无子)诏封其弟武都郡公道明为淮阳王,令主道玄之祀。累迁左骁卫将军。送弘化公主还蕃,坐泄主非太宗女,夺爵国除,后卒于郓州刺史。”[4]《新唐书·李道明传》记载:“贞观十四年,(诏李道明)与武卫将军慕容宝节送弘化公主于吐谷浑,(李道明)坐漏言主非帝女,夺王,终郓州刺史。”[5]《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诺曷钵身入谢,遂请婚,献马牛羊万。比年入朝,乃以宗室女为弘化公主妻之,诏道明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持节送公主。”[6]
有学者推测弘化公主是护亲使李道明之女,但这一观点缺乏史料支撑。另外,据《春秋谷梁传注》记载:“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7]即按古代礼制规定,女儿出嫁,父亲与女儿告别,连厅堂都不能下,更不可能担任护亲使护送到青海。
关于弘化公主出降吐谷浑王诺曷锛的时间,学界观点不一致,主要有贞观十四年(640)和贞观十七年(643)两种说法,其中尤以贞观十七年(643)的观点最为盛行。如西北大学李浩教授撰文认为:“传世文献对弘化公主下嫁诺曷钵的时间(贞观十四年)与出土的《弘化公主墓志》不同(贞观十七年),学界多采传世文献的说法,笔者以为,如无更直接有力的文献支持,应以墓志为准,至少交代分歧,两说并存。”[8]
笔者以为,弘化公主出降时间应为贞观十七年(643)。这一点,可从吐谷浑部的迁徙活动中得到佐证。史料记载,贞观十五年(641),诺曷钵“率轻骑走鄯城”;龙朔三年(663),“(诺曷钵)脱身及宏化公主走投凉州”。这证明,贞观十五年(641),弘化公主不在吐谷浑,证明贞观十四年只是许婚、准备出降,因吐谷浑内部混乱,实际上并没有出降吐谷浑。故弘化公主出降成婚时间,应以墓志记载贞观十七年出降为准。
唐史记载,弘化公主是唐朝十六位和亲公主中唯一出降藩王又得以两次风光回朝省亲,受到唐高宗、武则天两位皇帝的热情接待,并专门为她“设归宁之礼”的和亲主。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八月,弘化公主向唐高宗“表请入朝”,唐高宗专门遣与诺曷钵王的吐谷浑同为鲜卑族的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去往迎接。当年十一月回朝。《册府元龟》记载:“唐高宗永徽三年八月,吐谷浑弘化长公主表请入朝,遣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往迎之。十一月,弘化长公主自吐谷浑来朝。”[9]唐高宗时期永徽三年(652),弘化公主第一次回朝,来到长安,24岁的唐高宗亲自热情接见了30岁堂姐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诺曷钵。弘化公主为长子苏度摸末请婚,唐高宗以金城县主妻之,并任苏度摸末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长子成婚后,弘化公主又曾为次子请婚,高宗又以金明县主妻其次子。吐谷浑王诺曷钵,父子三人成为大唐女婿。大周女皇武则天对弘化公主更是特殊恩宠。长寿三年(694)二月,71岁大周女皇武则天,迎72岁的弘化公主从古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二次回朝省亲。武则天赐姓武氏给弘化公主,改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大长公主”。特别为弘化公主设“归宁之礼”。《册府元龟》记载:“则天长寿三年(694)二月,西平大长公主还蕃。公主者,太宗族妹。贞观中吐蕃遣使请婚。至是,设归宁之礼也。”[10]
二、徙于灵州——唐对吐谷浑的内迁安置
弘化公主贞观十七年(643)与吐谷浑王诺曷钵成婚,先住今青海境内20年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与弘化公主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咸亨三年(672)二月初八,唐高宗命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吐谷浑部落,“徙于灵州之境”。《唐会要》记载:“咸亨三年(672)二月八日,移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置安乐州以处之。”[11]《资治通鉴》也同样记载:咸亨三年(672年),二月,庚午(初八),徙吐谷浑于鄯州浩亹水南。吐谷浑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寻徙灵州,以其部落置安乐州,以可汗诺曷钵为刺史。吐谷浑故地皆入于吐蕃。[12]
唐高宗让吐谷浑王族“徙灵州”,而在灵州南建一座安乐州城,安置部落。建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建城需要时间。举一个例子,据明代历史文献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黄河发大水,淹没故址位于今宁夏吴忠市古城村的古灵州城。于是,“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建的新灵州(宁夏灵武市),新城的筑建前后耗时六个多月。据此,因为需要建安乐州城,咸亨三年(672)二月初八,应该是安乐州城建成,吐谷浑部落已迁徙,唐高宗诏命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诺曷钵及其王族最后迁居灵州城之日。
唐高宗政策与唐太宗安置突厥降户之策既相同又有所不同。唐太宗如何具体安置突厥降户的呢?《贞观政要》有记载,贞观四年(630),唐灭突厥后,为安置突厥降户,唐太宗接受温彦博的“全其部落”“不离其土俗”的安抚策略:“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13]唐高宗安置吐谷浑的政策则是:一方面,吸取唐太宗安置突厥降户,上层集中与部落分别安置的政策,把吐谷浑王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王族与部落分别安置;另一方面,他没有把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王族安置在京城长安,而是安置在古灵州城即今宁夏吴忠市居住,部落则安置在灵州城南一百八十里的安乐州城居住,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古城。唐高宗政策有两个作用:第一,灵州至长安一千多里,灵州至安乐州只有一百八十里,吐谷浑王族上层住灵州城,比住京师距安乐州城吐谷浑部近得多,便于掌控、管理吐谷浑部事务,便于及时解决、处理吐谷浑部落中的纠纷。第二,吐谷浑王族上层住在灵州城,又便于唐廷通过灵州都督府,就地、就近监督安乐州刺史及其官员们以及吐谷浑王族上层的一举一动,便于控制吐谷浑。
为什么说吐谷浑王族上层住灵州城?可由已出土墓志佐证。一是《弘化公主墓志》有:“以圣历元年五月三日寝疾,薨于灵州东衙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六。”弘化公主“薨于灵州东衙之私第”,证明弘化公主家住灵州城。诺曷钵与弘化公主是夫妻,唐高宗理应安排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同住灵州城。二是弘化公和诺曷锛的长子《慕容忠墓志铭》有:“粤圣历元年五月三日,薨于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一。”[14]“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证明吐谷浑第二代安乐州刺史慕容忠,也住灵州城,不住安乐州城。慕容忠与金城县主是夫妻,证明金城县主也住灵州城。三是弘化公主之三子《慕容智墓志》有:“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于灵府之官舍,春秋卌有二。”[15]“灵府之官舍”即灵州都督府的官舍。“官舍”是灵州都督府为外官所置的住宅。慕容智是唐朝大将军,是外官,证明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在京城为官,因病临时回家养病住到灵州,证明灵州是其家。四是弘化公主之曾孙《慕容曦光墓志》有:慕容曦光,“以周载初元年岁次戊寅七月八日生于灵州之南衙”,“以大唐开元廿六年七月廿三日薨于本衙”。[16]“生于灵州之南衙”,证明慕容曦光及其亲生父母慕容宣超(赵)与姑臧县主都住在灵州城。“薨于本衙”,本衙,即灵州之南衙。慕容曦光生和死,都在灵州城南衙,证明其家住灵州城。五是弘化公主之曾孙《慕容明墓志铭》记载:“粤以唐永隆元年岁次庚辰七月廿七日,生于灵州之南衙。年五岁,以本蕃号代乐王。”“以大唐开元廿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薨于本衙,春秋五十有九。”[17]慕容明同样生于灵州之南衙,薨于本衙,证明慕容明的家包括父母,都住灵州城。
五部墓志佐证:弘化公主和吐谷浑上层王族的家庭所有成员,都居住在灵州城,不住安乐州城。笔者提出唐高宗对吐谷浑区别安置政策的观点,得到多位学者的肯定。著名隋唐史专家李鸿宾教授曾明确指出:“唐廷对吐谷浑人的政策也分作王族与属民两个部分区别对待。”“吐谷浑王族定居在灵州。”[18]崔明德教授亦指出:“诺曷钵害怕吐蕃偷袭,不久又迁到灵州。唐高宗在诺曷钵部落所居之地设安乐州,封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19]
《旧唐书·西戎·吐谷浑传》记载:“高宗遣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等救吐谷浑,为吐蕃所败,于是吐谷浑遂为吐蕃所并。诺曷钵以亲信数千帐来内属,诏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置大使,始徙其部众于灵州之地,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欲其安而且乐也。”[20]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遗诏将吐谷浑王诺曷钵石像列于昭陵陵前。唐垂拱四年(688)慕容诺曷钵去世,唐高宗追赠其为右卫大将军,归葬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大可汗陵。吐谷浑王诺曷钵,陪伴弘化公主,在灵州城居住长达16年之久(672—688)。弘化公主咸亨三年(672)与诺曷钵徙灵州,至圣历元年(698)逝世,长住灵州城26年,享年76岁。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应有五子二女,目前文献记载仅提及三子:慕容忠(648—698),长子,袭父诺曷钵爵为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唐高宗封慕容忠为左威卫大将军,宿卫京师。闼卢摸末,次子,慕容忠之弟。唐代吐谷浑王子,受唐封右武卫大将军、梁汉王。慕容智(649—691),三子。少年入侍,出仕皇帝左右,忠心效力,于天授二年(691)三月二日病逝于灵州城的官舍,享年四十二岁。慕容若,四子,封元王,其夫人尚陇西郡李深。慕容万,五子,封宣王,右鹰扬卫大将军。成月公主,次女,生于贞观二十年(646),总章元年(668)十月七日卒于长安兴圣寺。
三、王族部落——吐谷浑内徙安乐州史实
(一)安乐州历任刺史
第一代安乐州刺史(又称安乐州都督)诺曷钵逝世之后,长子慕容忠回灵州城嗣位,继任为吐谷浑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是为第二任安乐州刺史,继续管理吐谷浑部落事务。《慕容忠墓志》记载:“王讳忠……父,诺遏钵,青海国王、驸马都尉、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军国爪牙,乾坤柱石,忠勤克著,异姓封王,宠渥弥隆,和亲尚主……年十八,授左威卫将军。戚承银榜,弱岁求郎,宠溢金貂,童年入侍。后加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袭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粤圣历元年(698)五月三日,薨于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一。”[21]自垂拱四年(688),其父安乐州刺史诺曷钵逝世,慕容忠嗣位,至圣历元年(698)慕容忠逝世,作为第二代安乐州刺史,在灵州城管理安乐州事务,在位凡十年。慕容忠有四子:长子慕容宣超,次子慕容宣昌,三子慕容宣彻,四子慕容承福。慕容宣超(《旧唐书》作慕容宣赵)是青海王慕容忠和金城县主李季英之长子。早年入侍长安,后迎娶姑臧县主为妻。圣历元年(698)其父慕容忠逝世,作为长子,慕容宣超袭爵,同时,成为安乐州第三代刺史。圣历三年(700),慕容宣超被武则天授予左豹韬卫员外大将军,仍袭父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安乐州刺史慕容宣超至少有四子:慕容曦光、慕容曦轮、慕容曦皓、慕容相。
1974年,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赵家庙村出土《慕容威墓志》,这是长住灵州一百多年吐谷浑王族在灵州地区出土的一方墓志。慕容威是弘化公主曾孙。《全唐文补遗》收入墓志文。慕容威墓可惜被破坏了。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安乐州刺史诺曷钵曾孙、第二代安乐州刺史慕容忠之孙、慕容宣彻之子慕容威(694—756),其出生时,太奶奶弘化公主仍然在世,时年63岁。
慕容曦光(690—738)是青海国王慕容宣超之长子,母为姑臧县主,妻为武则天侄孙女武氏。父亲慕容宣超去世后,慕容曦光继任为第四代安乐州刺史。孙瑜在《唐慕容曦皓墓志考释》一文中则指出“慕容曦光为慕容宣超的嫡长子,慕容曦皓为次子,则慕容兆当系慕容曦光之长子”则“武氏是慕容曦光之妻”[22],从而考证补充并厘清了吐谷浑王族成员世系及其关系,将史书中吐谷浑王族成员慕容曦光、慕容曦皓等部分记载内容进行了纠谬。据此,安乐州第四代刺史应为慕容宣超的嫡长子慕容曦光,生于灵州今吴忠市古城。
《大唐慕容府君墓志铭》即《慕容曦光墓志》,详细记载了慕容曦光的经历和功勋的日期及所任官职。慕容曦光生于灵州城,少年时代在灵州度过。武皇长安二年(702)十四岁进京入侍、宿卫皇宫。经唐高宗朝,至唐玄宗朝开元二十六年(738),三朝供职。自小封本番观乐王、燕王。先后封为游击将军、左豹韬卫翊府左郎将、明威将军、行左屯卫翊府左郎将、忠武将军、行右卫翊二府左郎将、五原郡开国公,加云麾将军、加授左威卫翊中府郎将,立功授左威卫将军,以功高赏轻寻加冠军大将军、行右金吾卫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光禄卿。开元十八年(730)敕差充朔方军节度副使,回到灵州,坐镇朔方节度副使衙门。据《慕容曦光墓志》《慕容曦皓墓志》,靳翠萍、孙瑜文考证,特别是《慕容曦皓墓志》明确记载,慕容曦皓“公即弘化公主曾孙,姑臧县主次子”,证明慕容宣超和姑臧县主的长子是慕容曦光,次子是慕容曦皓。史书中记载的吐谷浑王爵和安乐州刺史嗣位的慕容曦皓应为慕容曦光。
慕容曦皓既然是慕容宣超次子,慕容曦光之弟,《慕容曦光墓志》记载慕容曦光“生于灵州之南衙”,其弟慕容曦皓也应该出生于灵州城之南衙。《慕容曦皓墓志》同样详细记载了慕容曦皓的经历和功勋:在灵州城之南衙出生,“少以强荫补千牛备身,授尚舍直长”,后“制授押蕃浑使……超拜尚衣奉御”,再后“累转左武卫大将军、大同军使”,驻守太原,为保卫唐朝,累立战功。慕容曦皓生于灵州,却是“以宝应元年(762)九月十二日遘疾终于(大同军使)任,春秋五十五”。慕容曦皓留有八个儿子:慕容崇、慕容信、慕容岗、慕容述、慕容近、慕容迥、慕容遨、慕容遂。[23]
周伟洲教授考证《慕容曦轮墓志》指记:“志记:(开元)廿十七载(739)有诏册封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兼安乐州都督、吐谷浑使。”证明其长兄慕容曦光去世后第二年,其弟慕容曦轮继位吐谷浑可汗,文献不见记载。”据此进而提出慕容曦轮继兄长慕容曦光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兼安乐州都督、吐谷浑使之位的新观点。墓志为当时人记当时事,比文献记载更可靠。证明第五代安乐州都督,不是慕容曦光之子慕容兆,而是慕容曦光之弟慕容曦光。[24]
慕容曦轮(707—749),慕容宣超次子,景龙元年(707)生,天宝八载(749)八月十七日卒。享年43岁。《慕容曦轮墓志》记载慕容曦轮“年十一,则治兵閤门,横行瀚海,留情三略,独运六奇,遂得宠入勋司,位高勇将。开元七载,解褐左武卫郎将,兼閤门府都督,借紫金鱼袋”。墓志记载,慕容曦轮曾任第五代安乐州都督。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被免职:“天宝元载(742),贬授播川郡牂牁镇将。”周伟洲分析:“可能正是此时,唐朝方令兆袭父宣超官爵。”[25]慕容兆是慕容曦光之子。
唐史文献记载:“宣赵死,子曦浩立。曦浩死,子兆立。”但是,吐谷浑墓志记载,慕容曦光(史书上的曦浩)开元二十六年(738)病逝,其子慕容兆并没有立即嗣位。而是慕容曦光之弟慕容曦轮嗣位。直到天宝元年(742),慕容曦轮被唐玄宗贬为“播川郡牂牁镇将”,失去安乐州都督之职务,倒过来,再由慕容曦光之子慕容兆嗣位,为安乐州(长乐州)第六代刺史。
据孙瑜《唐慕容曦皓墓志考释》:“可以肯定武氏是慕容曦光之妻。”另外,《大唐武氏墓志》中载,其嗣子名为慕容兆;《新唐书》中记慕容曦皓之子名为慕容兆,且在慕容曦皓后继为青海国王;而慕容曦皓墓志中所记其子八人,无有名兆者。根据嫡长子制度,继为青海国王者,当是慕容王室的嫡长孙。前文已确定了慕容曦光是慕容宣超的嫡长子,慕容曦皓为次子,则慕容兆当系慕容曦光之长子,《新唐书》所记有误。”[26]孙瑜文考证,言之有据,慕容兆不是慕容曦皓之子,慕容曦光之子是慕容兆。
专家已经考证史书中的曦皓,应为曦光之误。至德后,安乐州被吐蕃占领,慕容兆率部逃亡河东。慕容兆死后,贞元十四年(798),德宗封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慕容复继任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袭乌地野拔勤豆可汗。不久,慕容复卒。死后,停封。唐德宗废除“青海国王”封号。
(二)内迁之地安乐、长乐辨正
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安乐州刺史诺曷钵,及其继任者慕容忠、慕容宣超、慕容曦光、慕容曦轮、慕容兆,六代安乐州刺史以及吐谷浑王族、吐谷浑数千帐部落,分别在古灵州城和安乐州城,总共126年。《宁夏历史地理考》载:“安乐、长乐系一州两名。治所都在今红城水。”[27]有学者以为唐代安乐州与长乐州应为两州、两个城[28],实属误解。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安乐川,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南稍东一百八十里。”[29]《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按十道记云:‘安乐州,在灵武(即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南稍东一百八十里,近长乐山(即今同心县、红寺堡的罗山)’。”[30]既然安乐州在古灵州今吴忠市南稍东180里,而今吴忠市南稍东180里,就在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古城。《资治通鉴》则记载大中三年(849年),“秋,七月,丁巳,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取长乐州。”(胡三省注:“长乐”当作“安乐”)[31]胡三省有先见之明,一千年前就料到后人会认为安乐州、长乐州是两个州,特别给《资治通鉴》加注强调“‘长乐’当作‘安乐’”,意为:长乐州应当就是安乐州,一州两名,一城两名。
为什么会出现安乐州、长乐州一城两名?考长乐州之名出现于唐肃宗至德后,应该与唐肃宗“恶安禄山”有关。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给国家、百姓带来极大灾难。唐肃宗即位,高举平叛大旗,直接打击安禄山叛军。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也指出“唐肃宗恶安禄山”。“《唐会要·城郭》有改安化门为达礼门,安上门为先天门,及坊名有‘安’者,悉改之。寻并却如故。”[32]荣新江教授《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一文也说“唐朝极力希望抹掉所有安禄山的痕迹。”[33]于是,安乐州改为长乐州,一城两名。
四、结语
唐太宗册封弘化公主是大唐和亲的开端,从第一个和亲公主弘化公主开始,唐朝先后有16位和亲公主出降藩王,进行和亲,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以和平取代战争。弘化公主在古灵州今宁夏吴忠长住26年,古灵州是她的第二故乡,是她一生居住年代最长的地方。弘化公主既是青海、甘肃历史名人,更是宁夏和吴忠的历史名人,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团结之花!弘化公主与丈夫吐谷浑王、安乐州刺史诺曷钵相处45年(643—688),是唐朝夫妻相处时间最长的和亲公主。弘化公主先后在青海20年、甘肃9年、宁夏26年,和亲55年(643—698),是唐朝促进民族团结最长的和亲公主。
弘化公主享年76岁(623—698),是唐朝最长寿的和亲公主。作为唐太宗亲封大唐第一个和亲公主,弘化公主是唐朝16位和亲公主中唯一两次准许回朝省亲的和亲公主。弘化公主出降吐谷浑王诺曷钵,促进胡汉联姻,实证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弘化公主之长子慕容忠,尚金城县主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次子右武卫大将军、梁汉王慕容闼卢摸末娶唐朝宗室女金明县主。子元王慕容若娶陇西郡夫人李深,祖父李正明为唐朝将军、灵州都督。弘化公主之长孙慕容宣超娶姑臧县主陇西李氏,也是唐朝宗室女子。弘化公主之曾孙慕容曦光,娶太原郡夫人武氏。弘化公主多名子孙入侍,为朝廷侍卫,一方面作为唐朝质子,以便控制吐谷浑首领,另一方面说明唐朝与吐谷浑关系密切,也是对弘化公主和亲作用的肯定。
有别于唐初对突厥降户的安置,唐高宗对吐谷浑采取分别安置: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安乐州刺史诺曷钵等王族住灵州,吐谷浑部落住安乐州今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古城。王族没有安置住长安,说明唐与吐谷浑关系比唐与突厥关系亲密,与弘化公主的努力分不开。让王族子孙当长安侍卫,作质子,也是一种信任。王族住灵州,一是信任,二是利于灵州都督就地监督。
弘化公主是大唐和亲之始,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弘化公主的和亲历史,继承中华民族友好团结的历史传统,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