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2024-05-30林康娜曾钰涵
林康娜 曾钰涵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营性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涉税业务,成为国家税收征管体系中纳税主体。然而,事业单位在税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弊端,极大制约了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单位履行正常职能。因此,如何构建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体系、规范开展涉税业务、拓宽纳税筹划方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涉税业务;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
第一作者简介:林康娜,海南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会计,税务管理。
一、引言
国家战略和百姓民生对事业单位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增收节支成为推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事业单位不仅要提高自身服务保障水平,也要最大程度减少成本和费用支出,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经费缺口问题。因此,科学有效的纳税筹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税务部门不断增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对各单位涉税行为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税务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风险识别及处理,不仅提高了监管精准度,也扩大了监管覆盖面。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事业单位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識仍较为淡薄,因此,涉税业务的规范管理及税务风险的规避,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文章通过对现有涉税业务的分析及优化,可促进事业单位实现以下目标:结合以往财务状况和纳税数据,研究拓展筹划策略,避免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二是切实防范各类涉税风险。梳理现有涉税业务中不规范的处理程序,提出优化方法,将涉税业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降低涉税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三是增强财务和会计管理水平。财务人员通过熟悉各类财税知识,掌握各项税务管理流程,推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二、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管理现状
(一)主要涉及税种
1.增值税。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事业单位,应当缴纳增值税。按照年销售额可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2.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缴纳增值税的事业单位,应当缴纳增值税附加税费,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为计税依据。
3.企业所得税。在我国境内,事业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除财政拨款等不征税收入以外的项目,应当计入收入总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4.个人所得税。居民个人在我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收入,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事业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和劳务费等报酬时,作为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
5.房产税。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其自用的房产免于缴纳房产税;房产出租的,按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房产税。
6.城镇土地使用税。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其自用的土地免于缴纳土地使用税;土地出租的,根据土地面积计算税额。
7.印花税。在我国境内书立应税凭证,即合同、产权转移书据和营业账簿的事业单位,应缴纳印花税。
(二)具体涉税业务
1.发票管理。发票是记录经济活动内容的重要凭证,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或销售货物时,应通过税控装置开具真实有效的发票;在购买服务或货物时,应向对方索取发票[1]。
2.纳税申报。事业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部门报送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其他纳税资料。申报过程中,应以单位真实经营状况为依据,准确、完整提供涉税数据。
3.合同签订。事业单位在合同的拟定和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条款中的涉税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发票的开具问题、价款是否包含增值税、不含税价款和税款分别为多少、价款的结算方式、合同履行中产生税款的处理方式、交易内容是否表述清晰等。
4.税收优惠。目前,事业单位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出台的普惠性政策,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二是事业单位相关的优惠政策;三是特定地区或行业相关的优惠政策。
5.会计核算。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要求以及主管部门相关核算规定,各事业单位分税种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整理相应会计凭证,按规定设置账簿,为日常纳税申报提供原始依据,也可用于税务部门的检查工作。
(三)存在问题
1.涉税业务管理意识淡薄。一些单位对涉税业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认为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供给维持正常运营,几乎不存在涉税风险,不需要投入时间和成本开展专项管理[2]。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深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取得更多创收以弥补经费缺口。市场化转型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更多涉税风险。一些单位缺乏对现状的主动分析和应变能力,观念未及时转变,忽略了涉税业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单位未构建科学有效的税务管理运行体系,而是将税务工作理解为简单的报税、交税,仅交由财务会计人员办理,与业务部门无直接关联。为此,日常工作中大多是被动接受税务部门的检查,极少对税收有关政策展开内部学习研讨。
2.基础税务工作流程不够规范。一些单位内部未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基础税务工作均为财务人员独立完成,未纳入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缺少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存在较大的制度漏洞和经营风险。①纳税申报方面。财务人员仅凭个人经验办理,例如误认为事业单位可免于缴纳印花税,或是过于依赖税务系统自动取数,对申报表未进行仔细审核便提交,无相应审批流程,错报、漏报、逾期申报等问题时有发生,单位对相关责任人未进行惩处和约束。②发票管理方面。发票丢失、错开等问题仍然存在,财务人员对不同版式的发票辨别不清,报销审核存在困难。③合同签订方面。具体交易内容分类模糊,涉税条款审核不严,纳税义务被违规转嫁,导致单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纳税筹划工作不够充分。由于未建立系统的税务管理机制,未配备具有专业素质的税务管理人才,一些单位的纳税筹划能力无法满足现有运营需求。财务人员对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不够全面,未掌握政策出台背后的意图和导向,没有根据单位性质和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优惠政策,与税务部门之间缺少直接有效的沟通。此外,单位内部的培训和交流相对较少,税收筹划意识薄弱[3]。以企业所得税为例,符合小型微利企业认定标准的,可以享受稅额减免政策,有些单位未充分考虑该政策在节约税款中的作用,各项财务指标未向相关标准靠拢,导致筹划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涉税业务优化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涉税业务优化实施前必须详细分析税收法规,确保各项操作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合法性原则是单位进行涉税业务优化,尤其是纳税筹划过程中始终坚持执行的基本原则[4]。
(二)系统性原则
涉税业务优化活动必须遵循系统观念,要全面系统地做好税收工作,在选择优化策略时,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降低。
(三)经济性原则
涉税业务优化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成本支出,单位在进行纳税筹划相关的决策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保策略实施的效益大于其成本的支出。
(四)先行性原则
涉税业务优化工作要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开展,单位应在各项经济活动发生前确定优化策略。事先对各种经济事项的纳税义务进行分析,调节自身的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的筹划效果。
四、相关建议及优化对策
(一)构建风险管理系统,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各事业单位要提高对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加强单位领导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转变税务风险管理理念,积极推进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其次,提高财务人员和业务经办人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了解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引发的影响,明确单位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哪些措施符合法律要求,在实际税务工作中自觉地预防和规避税务风险;最后,定期邀请专业税务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或学习研讨会,增强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单位财务人员的税务管理水平,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
(二)强化税务管理,规范各项涉税行为
各事业单位应构建符合实际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本单位的涉税活动,识别可能涉及的风险,逐一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税务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制度的落地与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重大事项,或是对相关税务政策把握不准时,应及时向税务部门咨询。同时,借助内部审计巡察的机会,做好自纠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降低税务风险。
1.严格规范纳税申报流程。各单位开展的经济业务不同,所涉及的税种也不同,需要加强对涉税业务及税种的识别,准确把握纳税义务、计税依据和申报时限等内容,规范、有序地推进税收工作。合理设置报税申请、审核、提交、复核等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审批程序,防止“一人办”带来的工作漏洞和差错,实现互相监督、环环牵制的效果。
2.强化发票管理工作。各单位应做好发票的领购、开具、收取和保管工作,建立发票登记制度,按照规定妥善保管。按照取得收入的性质,开具相符的发票,并确保发票要素的准确无误。报销审核中,应正确区分不同版式的纸质和电子发票,并进行发票的真伪查验。
3.完善合同条款审核程序。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签订真实合法的合同。首先,合同类型应加以明确;其次,包含增值税价款、不含税价款和税款金额也应列入条款,以防印花税、增值税等税款的申报产生争议。加强合同条款的内部审核,对于“交易中产生的税款由甲方承担”等表述模糊的内容,或是与税法相悖并损害本单位利益的条款,均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修改。
(三)灵活运用纳税筹划技巧,丰富纳税筹划方式
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各单位应提前制定出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财务人员应与业务人员相互配合,事先识别各经济业务中的涉税风险,合理使用优惠政策,减少或者免除纳税从而提升纳税筹划效果。同时,各单位要对纳税筹划方式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纳税筹划方式,增强纳税筹划的实用性,实现单位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1.各部门配合筹划节税方式。单位各部门应围绕各项经济活动,积极筹划合适的节税方式。如使用“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这一政策,在满足合同约定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发票开具的节点,将月度销售额控制在10万元以内,免除增值税支出;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有关政策,财务人员提前做好内部宣传和指导工作,合理选择奖金并入综合所得或单独计税,降低职工个人所得税的支出。
2.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各项政策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条件,确保单位应享尽享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增值税为例,“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等。及时关注并运用这些优惠政策,税款支出助力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
3.选择合适的筹划切入点。根据单位的业务特点,寻找有效的筹划方式。例如,收入合同中,应强调逾期付款的相关违约责任,且单位需按照约定的付款方式进行发票开具,避免使用自有资金垫付增值税的情况发生;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单位,应鼓励职工在公务出差过程中,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取得相应的票据用于计提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
五、结语
事业单位是社会公益性组织,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均与税务工作息息相关。为提升税务管理水平,各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认识涉税业务,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税务管理机制;积极掌握税收法律法规,有效防范税务风险;合理规避税款浪费,不断优化各项涉税业务的流程,为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更好地为社会经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放.事业单位税务筹划途径解析[J].金融经济,2015(10):196-197.
[2]李林珊.行政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分析[J].纳税,2021(36):23-25.
[3]李颖.中职学校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4]张香.A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费用筹划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田国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