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30林茹琴
林茹琴
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应重视实践性与科学性的有效统一,以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生动、具体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大概念思维。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知识学习,同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有效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规整信息,以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本文以高中地理“地貌的观察”教学为例,探寻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对策,以助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明确学习主题
(一)解读新课标
针对“地貌的观察”的教学,新课标提出:运用野外实际观察方式或者是通过影像、图片、视频,识别地貌,同时对地貌景观特点进行说明。其中“识别”是对地理信息的有效提取,对其景观主要特点的有效辨识;而“说明”是对景观特点、形成原因、物质构成的明确描述。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地貌”就是指地球表面的多种形态;“景观”指的是某区域所具备的景象,即视觉效果。其中的行为条件是运用野外实际观察方式或者是通过影像、图片、视频。在日常教学中,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野外考察通常无法实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灵活运用,为学生打造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认识与了解各种地貌,掌握对地貌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用心研究教材
“地貌的观察”是“地貌”单元的第二节内容,学生已经对常见地貌类型有了大概了解。所以在对观察方法进行学习后,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实践应用,以便于在现实中对地貌进行观察与分辨。“地貌的观察”主要包括观察顺序以及内容。在实际观察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观察点,即开阔、视野较好的地方,然后由宏观到微观、由面到点进行地貌观察,即先观察与描述大地貌,其次是一级地貌,最后是更小地貌。对观察顺序、计算方法、描述方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以及实践能力。
(三)深入分析学情
在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常见的地貌类型,掌握了与等高线有关的知识。其中,等高线、地貌观察法依然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果只是单纯地展示理论知识,会让教学显得枯燥。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地球软件为工具,引导学生对云贵高原地区地貌特点和人类活动痕迹进行观察,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示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目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
在“地貌的观察”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习目标的明确,以为项目式学习活动指明方向,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1)感受自然的神奇,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其建立良好的人地协调理念。(2)通过视频、图像,确切掌握对地貌进行观察的顺序,建立良好的区域认知。(3)从多个角度对地貌进行描述与观测,先观察与描述大地貌,其次是一级地貌,最后是更小地貌,从而对某个区域产生有效的综合认识,形成综合性的思维能力。(4)鼓励学生在学校或者是家周边探寻典型的地貌,自愿开展实地考察,使学生对家乡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其实践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教师将徐霞客旅行足迹地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徐霞客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他对祖国山河大川的游历,不是只为了寻奇访胜,而是对大自然奥秘以及规律的寻求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他在对大自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当下社交媒体的分享有着明显不同,他的游记是其分享旅行生活的重要载体。徐霞客还被称为中国喀斯特地貌研究之父。”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到我国的哪里欣赏喀斯特地貌?”地理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明显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为了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学生会积极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以及他创作《徐霞客游记》的背景,激活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探究的欲望,充分了解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
(二)学习探究
1.了解与掌握观察地貌的顺序
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写道:“泸源洞在城西北四里。新寺后山西盡,环坞而北,其中乱峰杂沓,缀以小石岫,皆削瓣骈枝,标青点翠。北环西转,而泸源之水,涌于下穴,泸源之洞,辟于层崖,有三洞焉。上洞东南向,前有亭;下洞南向,在上洞西五十步,皆在前山之南崖。后洞在后山之北冈,其上如眢井。从井北坠穴而下二十步,底界而成脊,一穴东北下而小,一穴东南下而廓。此三洞之分向也。其中所入者皆甚深,秉炬穿隘,屡起屡伏,乳柱纷错,不可穷诘焉。”他认为,喀斯特地貌非常美丽,并且形态非常怪异,可谓美轮美奂、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在《徐霞客游记》文段的引导下将《航拍中国》中贵州溶洞的相关视频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对云贵高原地理位置示意图进行观察,同时提出问题:
(1)为什么徐霞客在西南地区游历时对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描写,与当下我们所看到的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2)通过对视频的观看,用心感受由宏观到微观对溶洞进行观察的过程。
(3)通过《徐霞客游记》中的描述,说一说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观察的顺序。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过对空间尺度的有效转换,可以对不同情况下的地貌景观特征进行观察。同时通过与注释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实现对《徐霞客游记》片段的仔细品读,利用《徐霞客游记》中观察喀斯特地貌的顺序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微观,对地貌观察的顺序以及过程进行总结,既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对地貌进行观察时,我们需要观察地貌的坡度、高度。而针对这些,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并运用怎样的方式表示出来?利用问题给予学生引导,可以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然后给予教师有效回应。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补充:坡度指的就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一般会运用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进行表示。想一想,其中的垂直高度可以代表高度吗?并给予学生进一步引导:高度包括绝对高度以及相对高度,你们可以说一说,什么是相对高度?什么是绝对高度?而垂直距离属于哪一种吗?
2.了解与掌握地貌的观察内容
徐霞客在游戏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蓋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展示了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此时教师可以将峰林、峰丛的VR影像视频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其对喀斯特地貌景观图进行观察,以便于学生依照观察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顺序,对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徐霞客游记》中的片段,想一想徐霞客是从什么角度对自己所看到的地貌景观进行描绘,以帮助学生对地貌观察的内容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图文的有效转换,让学生将单纯的文字与真实情景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认识峰林、峰丛景观。在对VR实景进行观看的过程中,对屏幕的左右、上下滑动,能够有效改变观察的角度;对屏幕的缩小、放大,可以实现对观察尺度的改变。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几何形状、高低起伏、坡度等诸多方面对所看到的地貌景观特征进行描述。并且通过对《徐霞客游记》片段的仔细品读,进一步实现对徐霞客描述地貌景观的方法进行思考与总结。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地理信息工具的应用能力,还能够使其更好地识别地貌景观,发现事物的特征,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为其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
对学生学习探究进行总结: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云贵高原最突出的地貌特征。进一步思考:由宏观而言,地表崎岖。由微观而言,云贵高原地区的不同区域具备怎样的形态特征呢?不同的形态特征对云贵高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3.地貌形态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将云贵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见图1)以及梯田、道路与吊脚楼等景观图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观察祁连山的位置示意图、景观图以及遥感影像图。
通过对图1的观察,计算A、B两地的相对高度。结合云贵高原梯田、道路、吊脚楼景观图想一想,哪个地方适合建梯田,原因是什么?在对吊脚楼进行修建时,人们主要考虑的地貌形态要素是什么?如果要在A地与C地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怎样设计才能够降低公路线路的坡度?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分析祁连山不同坡向处景观存在明显不同的原因。
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计算出A、B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教师给予相应提示:人类活动通常会受到坡度以及坡向的影响。如果坡度较大,很难保证对水土的存留,所以人们时常会通过修建梯田的方式防治水土的流失。并且不同的坡面接受到的阳光、降水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水与阳光均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修建公路,可以采用“之”字形,这样可以通过对路线的延长,有效减缓道路的坡度,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明确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理念。
(三)实践拓展
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通过网络搜索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文学资料等,通过对地形图的观察、阅读,由宏观角度识别家乡的地貌类型,并对其地貌特征进行描述,同时对相关的微观地貌进行识别。找到家乡所在区域的最高点以及最低点,并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绘制两地的地形剖面图,以对当地的地势起伏状况进行了解。或者对家乡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安全风险,这就需要学生重视对相关风险的认识,并提前制定预防风险的措施。在开展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观察点,并对地貌观察进行有效记录。最后,有效整理地貌观察记录,形成观察报告,然后在互动交流中分享观察成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徐霞客游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地貌观察,为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只有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应用,促进学生地理素养与能力的良好发展。尽管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项目式教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良好发展的重要方式,但依然有相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项目式教学的深入探究,并不断优化,尽可能保证项目式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宏路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