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行研学背景下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2024-05-30张贞林

新课程·上旬 2024年6期
关键词:四合院文化景观城乡

张贞林

【教学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已正式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环节,特别倡导开展跨学科的课题探究和项目设计活动。在课题内容的选择上,乡土资源因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学生通过乡土资源的利用,不仅能够有效获取知识,更能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高度契合,即培养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综合环境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项目主题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是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中的新增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文化地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符合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

1.地域文化认知

本项目旨在使学生全面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性。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将深入探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维度,能够精准把握地域文化的概念,并对各层次的特点形成清晰的认识。

2.地理实践能力培养

本项目将通过深入研究乡村与城市景观,帮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在不同环境中的具体展现。学生将观察并分析乡村的农业生产、建筑风貌以及村落布局等。这一过程旨在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在实际环境中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综合思维能力提升

通过结合具体实例,本项目将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与案例研究,深入剖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情境中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判断。

4.人地协调观

在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的同时,学生将树立和谐的人地观。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将深入感知人与地的关系,理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的形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敏感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地域文化在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具体体现。随后,通过图文举例,进行概念与特点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地域文化形成系统的认知。

(2)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地域文化景观有初步的认知。使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获取信息,加深他们对地域文化景观的理解。

(3)通过图片、文字、案例等手段,让学生分析总结,对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有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2.教学难点

(1)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难点在于城乡景观的多样性、区域性、成因的复杂性。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在城乡景观中得以表现。教师需要通过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案例中感知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具体体现。

(2)拓宽视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城乡景观的复杂性,包括多样的景观类型、区域性的分布等。通过案例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教师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设计】

一、导入

【引入主题】

我通过展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深入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通过探索北京四合院展开我们的学习。”接着,提出两个问题:

1.四合院是中国哪个地方特有的建筑风格?

2.这座四合院反映了哪些地域文化的特点?

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四合院所代表的地域文化,激发他们对这一建筑风格的兴趣。

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

如果你们有机会参观四合院,你们最期待看到什么呢?

(预设:了解四合院的构造和内部布局,包括它的中心庭院、四周房屋的结构、门窗的设计等。我想观察四合院中传统建筑的特点,如斗拱、雕刻、木结构等,以及如何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它又是如何通过建筑、布局等方式反映出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预设:通过建筑、布局等方式,四合院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如强调家庭联系和集体生活。四合院的庭院布局呈現出私密和公共空间的巧妙平衡,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特征。)

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实际参观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思考四合院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信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性语言,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积极的基础。

二、实地考察与感知

【组织考察】

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周围的社区或乡村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传统民居、现代建筑、商业建筑等。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将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和调查一个特定的建筑。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周围环境,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包括建筑的风格、材料、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观察任务】

要求:

建筑外观:需要观察建筑的外观特点,包括建筑的形状、高度、颜色等。

建筑结构:注意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建筑的材料、搭建方式等。

建筑环境:需要观察建筑周围的环境,包括周边的道路、植被、其他建筑等。

在观察完成后,学生回到教室,分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调查发现。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比较不同建筑之间的异同之处,并探讨这些建筑如何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概念引入与讲解

(一)引入地理位置

我展示一幅中国地图,指出不同地域的位置和特点。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引导学生整体认识中国的地理环境,强调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丰富,以及地域文化对于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二)介绍文化景观

接下来,引入文化景观的概念,解释文化景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创造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强调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如中国的丝绸之路、长城等,让学生对文化景观有直观的认识。

(三)示范分析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进行深入分析,如敦煌莫高窟。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探讨它如何反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

(预设:①地理位置: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一地理位置使莫高窟成为汇聚来自东西方各种文化的交流中心。②历史背景: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世纪,经历了魏晋、隋唐等朝代的兴盛。在丝绸之路繁荣时期,莫高窟成为佛教艺术繁盛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交流。③建筑风格: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其建筑风格以岩石刻凿为主,包括了洞窟、佛龛、雕塑、壁画等。这些壁画和雕塑风格多样,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④文化内涵:莫高窟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壁画和雕塑中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宫廷生活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景观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它们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课堂练习

读材料完成1~2题。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

1.下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2.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地形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3.北京市中心不是高樓大厦,而是天安门、故宫等传统建筑,其影响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旅行研学背景下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试图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兴趣,并通过实地考察、概念引入、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在实地考察阶段,学生积极投入,通过观察和记录,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具体表现。然而,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得很羞怯,可能因为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组合作。在“概念引入与讲解”环节,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文结合,学生对地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概念引入时更应该强调这些概念的关联性,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在联系。在小组讨论与总结环节,学生展示出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深刻思考。然而,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我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

总体而言,本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实地考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个别学生参与度和概念引入的逻辑关系强调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通过不断反思与改进,我相信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促使学生在地理学科中获得深刻理解。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一中学)

编辑:张俐丽

猜你喜欢

四合院文化景观城乡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城乡涌动创业潮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四合院下的宝藏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