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金川区动物防疫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30许存善
秦 江,段 宏,许存善
(1.金昌市金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金昌 737100;2.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大坝镇畜牧站,甘肃 民勤 733300;3.金昌市达人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 金昌 737100)
近年来,为了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金昌市金川区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动物防疫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兽医服务公司+养殖场户”的防疫新模式,为动物疫病防控及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 传统动物防疫模式的弊端
动物强制免疫病种有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棘球蚴病,因病设防病种有羊痘、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狂犬病。这几种疫病都是发病率高、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死亡率高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安全,一旦发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人类健康[1]。2016年以前,金川区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实行“乡镇兽医包片,村级防疫员包村,整村推广,集中式防控”的管理模式,全区共配备28名村级防疫员专门从事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由各镇政府临时聘用、集中管理。2017年国家对强制免疫病种进行调整,重大动物集中免疫频次由每年4次增加到每年7次,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人畜共患病感染风险也不断加大,导致村级防疫员从事防疫工作的意愿下降,人员流失严重,影响到金川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2 动物防疫新模式
动物疫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人们对新形势下的动物防疫工作有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和更多样化的需求,金川区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大多年龄偏大,专业技能掌握不足,同时规模养殖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传统动物防疫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动物防疫工作,确保动物免疫效果,金川区不断完善强制免疫补助机制,提高村级防疫员劳务补助,逐步形成了中小型养殖场“统采自免”、广大农村散养户“政府购买”、辖区大型养殖场“先打后补”3种动物防疫新模式。
2.1 “统采自免”模式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金川区部分规模养殖场(户)在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中实行“统采自免”的防疫模式。政府统一配发疫苗,养殖场到所在地乡镇兽医站领取,签订《动物自免承诺书》,免疫结束后进行抗体检测。2023年,金川区共有44个养殖场(小区)进行“统采自免”,免疫畜禽16.2万头(只),其中奶牛0.22万头、肉羊1.98万只、鸡14万只。
2.2 “政府购买”模式
为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管理工作,金川区以“运转有效、服务有序、保障得力、群众满意”为主旨,推进动物防疫技术、业务、监督机制革新,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推动金川区乡镇动物防疫管理工作转轨转制。在辖区宁远堡镇、双湾镇全面推进“政府购买”模式,形成“政府+兽医服务公司+农户”的动物防疫管理模式。由地方财政供给防疫物品、保障防疫费用,乡镇畜牧兽医站组织协调,做好免疫接种服务工作,兽医服务公司负责进行各村动物强制性免疫接种工作。免疫工作结束后,由金川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免疫接种效果开展全面评估。
2.3 “先打后补”模式
2021年,金川区在辖区规模奶牛养殖场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试点工作。养殖场先向当地兽医部门申请备案,签订相关承诺书,审批后自行购买重大病疫苗,自行完成强制免疫。免疫完成后申请抗体检测,经检测合格后向当地兽医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政府将疫苗补助款一次性拨付给养殖场。截至2023年底,金川区自行购买重大病疫苗免疫的规模养殖场有甘肃天牧乳业有限公司(奶牛)、甘肃瑞嘉牧业有限公司、金昌顶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肉牛)、金昌珍珠园养鸡场(蛋鸡),共免疫畜禽8.744万头(只),其中免疫奶牛0.65万头、肉牛0.094万头、蛋鸡8万只。
3 取得成效
面对日趋复杂的疫病防控形势,传统防疫集中免疫一般需40 d左右,新模式集中免疫需25 d左右,免疫时间大大缩短。在免疫过程中由于兽医服务公司、养殖场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可以同时分1~3组,免疫密度在95%以上,免疫密度明显提高,最终实现养殖场、政府、服务公司三方共赢的局面[2]。
3.1 防疫队伍实现专业化
通过“政府购买”免疫模式,兽医服务公司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公司择优聘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截至2023年9月,金川区基层防疫人员中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原来的0增加到28.5%,且已有2人取得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证,使服务公司在人员力量、技术能力、服务手段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提升。公司给聘用员工购置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解决了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打造了一支高效、精细、专业的兽医社会化服务队伍。
3.2 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增强
通过“统采自免”免疫模式,鼓励养殖场按照本场免疫程序自行完成免疫工作,明确养殖场(户)负责人是动物防疫第一责任人,对本场动物防疫工作全权负责,提升了养殖场(户)动物防疫主体意识。通过“先打后补”免疫模式,由养殖场结合实际自行购买疫苗,疫苗质量、抗体效价比统配明显提高。
3.3 监管压力和疫病传播风险降低
各镇政府部门组织做好各村动物保定人员抽调工作,各镇畜牧兽医部门保障动物防疫物资及人员防护用品的供应,区级兽医部门做好强制免疫病种抗体检测,兽医服务公司负责开展疫苗免疫注射等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政府和业务部门只需要按照合同规定对服务公司防疫效果进行考核,减轻了政府和业务部门的监管压力。在免疫过程中减少了防疫员走村串户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也更加便于各级部门的监督管理,监管压力和疫病传播风险大大降低。
4 存在的问题
4.1 养殖模式相对落后,春防与春耕时间冲突
金川区散养畜禽数量较大,占畜禽饲养总量的60%以上。每年3—4月,正好是金川区春耕备耕时间,与春季动物防疫时间相互冲突,经常出现养殖户忙于春耕家中无人的情况。集中免疫结束后遗漏的养殖户较多,从而给补免工作造成较大压力。兽医服务公司必须投入较多人力、物力才能抢抓时间,提高免疫密度,导致公司成本高、利润薄、免疫总体效率低,对以后新模式的继续开展造成困难。
4.2 基层兽医人员少,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人员因基层感染人畜共患病风险大、节假日加班频繁且补助较少等原因主动调离岗位,致使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严重缺失,尤其是双湾镇现只有工作人员1人,严重影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所辖镇兽医站办公用房于2000年修建,部分墙体已出现裂痕,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和不便。
4.3 兽医服务公司少,购买服务政策不完善
金川区2016年开始试点探索政府购买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由于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组织少,参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意愿不强,政府在选择购买服务承接主体时缺乏选择性,导致企业之间没有竞争力,难以满足招标及竞标要求。在政府购买动物防疫工作中,购买服务范围仅限于疫苗免疫,兽医服务公司受政策限制,欠缺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公司经营收入较少,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缺乏后劲,发展壮大较难。
4.4 疫苗过敏反应动物死亡得不到及时补偿
在免疫过程中疫苗副反应较严重,导致过敏反应死亡动物数量较大。由于缺少疫苗过敏反应死亡补助专项资金,导致养殖户往往因得不到补偿而拒绝疫苗注射,严重时导致农户与防疫人员发生冲突,为动物疫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5 建议
5.1 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确保动物防疫效果
加强宣传教育,明确改善动物养殖环境、做好圈舍卫生管理和防疫消毒、妥善处理病死动物尸体、严格限制食用病死动物肉等措施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并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免疫技术培训,对动物防疫人员、规模养殖场(户)负责人等进行免疫技术培训和自身安全防护培训[3]。
5.2 继续提高兽医服务公司补助,拓展服务公司服务范围
为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推动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建议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以适应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的需要[4]。不断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拓展服务公司服务范围,让兽医服务公司经营范围更加灵活广泛,积极推动兽医服务公司等小型兽医企业发展壮大。
5.3 积极建立动物疫苗反应补偿机制
协调各类疫苗生产厂家,逐步设立动物疫苗反应补偿制度,并预留疫苗过敏反应补偿金,从而减轻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者的压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5]。
5.4 持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改革,突出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6]。强化财政支持保障,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并建立评价机制。引导、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兽医服务组织,推动兽医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构建主体多元、供给充足、服务专业、机制灵活的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