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

2024-05-30黄卫挺

中国报道 2024年5期
关键词:优势体系

黄卫挺

我国经济具有超大规模性,需求端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供给端的强大生产能力是我国独有的战略性优势,两者协同发挥作用有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是我国独有的战略性资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发展,目前不管是体量规模、运行机制还是深度广度,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均形成了很多独特特征,成为更好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性资源。

从体量规模看,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实际生产能力,同时也在酝酿形成旺盛的消费需求。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0万亿元,属于典型的大国特征。从供给端看,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需求端看,我国有超过4亿并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有1.84亿户经营主体,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收入支撑的需求空间和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市场。

从运行机制看,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市场运行基础性制度的统一性高。从规模看,与我国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仅有美国、欧盟和印度等国家。其中,欧盟由不同主权国家组成,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则、语言等均有所不同;印度和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宪法之外邦或州之间也具有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商业规则,尤其是印度,宗教信仰、通用语言繁多,种姓制度影响深远,其市场统一性较低。我国具有统一的法律体系、税收体系和商业规则,地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而非市场运行规则。特别是,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顺“市”而为消除市场卡点断点堵点,将极大提升方便营商水平。

从深度广度看,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水平差异形成了纵深延展、层次丰富的特点。在新一轮技术改革推动下,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产业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区域方面,从京津冀到粤港澳,从长三角到中西部,从长江经济带到黄河流域,我国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中孕育着丰富的市场机遇。总体看,产业布局、区域功能、发展水平等不同维度相互叠加,形成了我国市场纵深延展、层次丰富的独有特征,具备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的基本条件。

协同发挥供需两端优势有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协同发挥需求端的超大规模市场和供给端的强大生产能力,将提高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成长性,释放更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容易激发创新动能,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最终在发展路径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一是经济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强。需求与供给的动态调整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周期特征。从全球经济史看,总需求不足往往是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矛盾,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的漫长过程,也因此,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成功应对外部冲击、平滑经济周期和孕育增长动能的战略性资源。稳定性方面,每当关键时刻,我国都是通过着力扩大内需渡过难关,包括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冲击等,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成长性方面,超大规模孕育了更多市场机遇,特别是在我国的体制优势下,市场规模优势叠加产业配套优势、企业家等人力优势,我国具备更强的“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能力。

二是市场动能形成迅速。市场动能的形成离不开市场需求、市场主体和基础配套三大要素。其一,超大规模市场具有海量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经营主体,有利于在不同领域形成市场动能。2023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826.8万户和1.24亿户。如此庞大的经营主体,具有更好的优势捕捉市场需求并转化形成市场动能。其二,超大规模市场在信息传播、创新扩散等方面更具效率。通过产业链供应链、行业组织等实体联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层次多样、联通性高的市场网络,新信息、新知识的传导渠道更多、扩散速度更快、傳播面更广,有利于实现快速动员和市场集聚。其三,超大规模市场高度细分,在形成市场动能和市场集聚时更容易获得配套的中间投入和服务。

三是创新创业空间广阔。市场规模是实现创新价值的基础条件,超大规模市场在孕育创新创业机会、实现市场转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机会孕育看,市场需求是创新创业的原动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具有海量、多元产业需求和消费需求,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最好的土壤。更进一步,市场规模的扩大与劳动分工深化往往相互推进,使得规模报酬递增得以实现,从而为技术进步内生化创造前提条件。从实现过程看,超大规模经济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好的配套支持。在我国“世界工厂”背后,是庞大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制造最核心的优势所在,也是创新创业最宝贵的资源。同时,超大规模市场为创新创业的经济性提供了支撑,广阔“蓝海”市场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创新创业预期收益,也可以更好摊薄营商、研发和推广成本,降低创新创业的边际成本,更好激励企业创新研发投入。

四是集聚资源能力强大。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是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向我国汇聚,引领和推动外循环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有利于我国增强应对复杂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打造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从吸引外商投资看,我国在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中排名全球第3位,是全球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设外资企业达到1.2万家,同比增长20.7%,延续了新设企业增长较快态势。从吸引商品方面看,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86家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数量为历届之最,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84.1亿美元。从吸引创新要素看,我国在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外资研发中心。2012年至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从59.5万人年增加到71.6万人年,研发投入从1763.6亿元增加到3377.4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数从6.8万件增加到24.1万件。

立足“两个大局”,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内市场

立足“两个大局”,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关键是提高供求质量、优化供求关系,加大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内市场。

需求方面,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要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的全链条拓展内需体系,培育由提高供给质量、优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共同组成的完整内需体系。要重点补齐国内消费不足短板,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同时,要积极吸引境外人士入境消费,打造与全球制造中心相匹配的全球消费中心。

供给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经济增长潜能和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这个关键环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和承载平台。一方面,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破除“论文论英雄”导向,實施与基础研究长周期特征相匹配的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破解基础研究“冷板凳”难题,同时也要树立“创新论英雄”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按照用好传统产业“富矿”,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战场,布局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思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产业载体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场体系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超大规模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市场的统一,这是实现供需动态匹配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从立的角度抓好“五统一”,即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另一方面,也要从破的角度明确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打破各种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显性、隐性壁垒。通过立破结合,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责任编辑:徐豪

猜你喜欢

优势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矮的优势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画与话
发扬优势 有所作为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