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阅读时代,你还“读书”吗?

2024-05-30曹培鑫

中国报道 2024年5期
关键词:阅读者写作者媒介

曹培鑫

2021 年4 月22 日,西安地铁二号线上,乘客戴着耳机,阅读着电子书。

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4月份也是我国的全民阅读月。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人均阅读总量为4.98本,而到2022年已高达8.11本。

书写和阅读连起了写作者和阅读者。

在印刷出版时代,这个连接微弱而飘忽不定却相当单纯。钱钟书比喻作者是下蛋的母鸡,他的作品便是“鸡蛋”。他拒绝读者——那些“吃鸡蛋的人”考察“母鸡”的种种努力——对自己私生活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神秘感。那时候,作者与读者之间隔着书籍、隔着出版,既保持了神秘,也生出了认真与敬畏。一部书稿经由编辑、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的流转,最后出现在读者手中之时,常常已经物是人非。就连流行小说作家也常常会误判读者的品味,一本书畅销,下一本就可能积存。这没什么,对读者的想象督促着写作者孜孜不倦地投入创作之中,再下一部,可能又是好作品。

现在,阅读变得容易起来。一张电脑屏幕,一块平板,一部手机,都成了阅读的界面,界面背后藏着整本书,有时候甚至是整个图书馆。划划手指,选书、翻书、跳读、做笔记都可以便捷完成。

因为如此,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无限接近起来,两者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暧昧。可以“催更”,可以评论文章内容,可以提议修改方向——保证读者的实时反馈,可以与写作过程“良性互动”,写作变得可以预期起来;可以組建粉丝群,可以联络同好——那些共同阅读一本书的人,因为同时在线、同步阅读,他们组成了一个“阅读的共同体”。阅读似乎超越了冷板凳和寒夜孤灯,变得浪漫和令人兴奋。

然而,安心读本好书,也没那么容易。社交媒体不断冒出来的新消息让人分神。是“读完这一页再说”还是“回了消息继续看”,如果不是事先定好规矩,就成了阅读者每每需要停下来作的选择。

更糟糕的是,除去社交媒体的时时打扰,划屏、浏览式阅读、跳读、速读摘要——电子阅读的种种便利都与深度阅读为敌,更遑论批判性思考。传播学者为这些忙碌且盲目的阅读行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电子游牧”。然而,这种“不用看太全,只看一点点”的浏览行为不仅生吞活剥了原著,肢解了连贯的写作逻辑,还为算法推荐大开方便之门。数据推动的注意力经济会刺激轰动效应,布下点击诱饵,却导致优质内容的逐渐稀释。熟悉的内容扑面而来,而优秀的写作却离你越来越远。

就这样,在阅读的“自主性”与批评的“民主化”的喧嚣之中,读者看似无限走近写作者,却与真正的阅读渐行渐远。

那么作者们的境遇如何呢?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同样为写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媒介上的写作者可能会时时感到某种压力,认为病毒式的传播也许比艺术完整性更重要,为了追求在线知名度而牺牲了文学性的精巧与深度。粉丝群的热烈回应,有时候比读者来信更能激发写作者的“成名想象”。如果写作者因流量而网红,因粉丝而偶像,那么写作本身本应承载的人性关怀与社会批判便难寻踪迹。一个电子阅读时代的写作者,面临的最大威胁,首先便是作家身份的消解。

此外,写作便利,“电子出版”唾手可得,创作内容过度饱和,作家们则越来越难以突破喧嚣与噪音抵达他们预期的读者。在电子书和在线出版物的海洋中,作为作家,想要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才华,还需要战略营销和网络技能,而真正潜心写作、灵感迸发的写作者,又有几个练就了网络营销的功夫? 真正的写作者退居屏幕后,炫技与自夸者走向台前,心灵鸡汤成为当代最流行的读物,好作品却被遮蔽起来。诺贝尔文学奖或者雨果奖就像电力不足的光束,偶尔略过几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却不能照亮整个文学宝库。

正是因为电子阅读带来种种改变,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当代作家与读者的新型关系。而这种反思的起点,不应该是适应性地调适现有的关系,而更应该去探寻两者关系的本质与核心。唯如此,理解和重建一种可以经受住时间与媒介技术变迁考验的写作者与阅读者关系才成为可能。

这种关系的核心应该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互敬与互惠。作家精心创作与人类种种丰富经历产生共鸣的精彩传奇,编织起一个个引人入胜也引人思考的永恒故事。反过来,读者参与这些叙事的历程,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生活经历来解释和内化它们。创作和阅读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真正文学的坚实基础,培养了超越“写作—阅读”这一单纯行动的崭新关系。

而若要以这种互惠关系来驾驭电子时代写作与阅读的复杂性,作家和读者必须默会而创造性地建立起一种植根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良性“共生关系”。作家有责任创作出深思熟虑、精心制作的故事,丰富文学景观,激发人类想象,并创造有意义的对话空间。相应地,读者也被邀请带着好奇心和洞察力阅读文本,以求知欲和同理心的精神状态碰触文学。

重建一种健康而可持续的电子阅读时代的写作与阅读关系,实际上也是重建一种新媒体时代人与媒介、人与人的新型关系的某种隐喻。在数字化的美丽新世界里,人与书、人与故事、人与人的关系都应该变得更深刻、更紧密、更经得住媒介的考验与隔离。

责任编辑:李士萌

猜你喜欢

阅读者写作者媒介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