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2024-05-30世笑瑾
世笑瑾
2024年3月1日,《郑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分布密集。同时,近年来郑州城市发展一路迅猛高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坚实,人口突破千万,GDP超万亿,建成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城市。在城市快捷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资料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郑州地区如何摆脱城市更新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困境,总结近年来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进而探析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达到双赢、多赢的效果。
郑州市城市更新行动的发展演进
中国的城市更新内涵在不断迭代和丰富,由最先提出的“旧城改造”、到后来提出的“棚户区改造”、再到“城市更新”的提出。根据《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25年),郑州城市更新已由以项目推动为主的1.0版本,进阶到以战略驱动为主的2.0版本。在2.0版本中,强调强动力、提品质、塑特色,更新目标以物质空间改造、经济效率提升为主,注重城市长远目标和内涵发展;更新对象以土地、建筑、文化、环境等可提升的城市品质和竞争力资源为主;实施路径上,以更新战略和实施计划统筹推动可持续更新为主。郑州城市更新更加关注战略性、系统性问题,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郑州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型、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抓手。
当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纳入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城市更新工作强调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整体优化,以及更新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本文围绕城市风貌提升类城市更新行动开展探析,以老旧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标志性建(构)筑物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肌理延续,保留郑州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郑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演进及实践成果
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联系尤为密切。在郑州城市更新前两批项目库中,涉及城市风貌提升类的有郑州商代王城遗址项目、二砂文化创意园、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荥阳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巩义永厚陵片区、大运河片区等项目。如商代王城遗址项目中商都文化中心、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中郑州纺织遗址博物馆的试运营,依托文化遗产导入文旅、娱乐、餐饮等业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打卡、消费,促进了文化遗产的商业、社会、文化价值的发挥。总结起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文化遗产服务城市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三个阶段的理念演进
第一阶段,2011年以前,郑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处于被动保护状态,主要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服务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任务是开展文物勘探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对城市发展发挥着经济补充、文化娱乐服务等作用。
第二阶段,2011—2017年。2011年郑州单独成立了郑州市文物局,通过推动市政府出台一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完成了大批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保护规划、保护方案编制工作,实施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程,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开工建设一大批重大文化项目,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增强。
第三阶段,2017年以来,郑州市文旅融合事业全面推进,文旅文创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商都、古荥、百年德化、二砂四大文化展示片区发展亮点彰显,业态逐步成熟,市民活动空间拓展提升,郑州市系统统筹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模式,探索考古前置改革,实施“生态保遗”工程,推进百家博物馆战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郑州文化旅游、文物博物馆事业实现新发展。
管城区商城遗址片区的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來,郑州市不断加强城市文化风貌建设,涌现出很多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统计显示,在郑州国际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举办的2024跨年文化节上,仅2023年12月31日当天就接待游客12.5万人,居郑州市各跨年夜区域首位。跨年文化节期间,管城区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带动消费达5330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75%。管城区的酒店客房出租率跻身全市前3位;区内酒店(宾馆)共入住13058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134.1%,其中外地游客增长了121%,显示出活动在消费领域的强大带动力。
近年来,商城遗址片区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城市文脉。2009年全国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启动,管城区顺势启动了遗址城墙本体保护、拆除城墙及周边窝棚等工程。2010年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首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2013年编制了《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确定了以商城遗址保护带动周边棚户区、都市村庄仓储工厂区地块改造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思路。2016年,郑州市做出了“提速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管城区迅速行动,力排万难,对商代都城遗址核心区实施大规模棚户区改造。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决策部署。同年,郑州市提出“要把郑州历史文化主干立起来”“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商代都城遗址规划设计,对城垣周边区域部分节点扩围征迁和改造,以更好凸显商代城墙、营造疏朗空间、提升项目品质”。2020年,管城区再次实施扩围征迁,涉及城墙周边近500户居民和多家公共单位。在此基础上,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大势,对商城遗址合围3平方千米实施老城综合整治,作为商代都城遗址协同风貌区。遗址保护工作拓展为整个老城区风貌品质、文化内涵的提升,形成商代都城遗址板块全域保护利用格局。2022年7月集中展示几十年来郑州商城保护成果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正式建成开放,2022年12月,商都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下半年,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商都历史文化中心试运行并对外开放,遗址保护利用服务社会群众效果良好。在管城区打造商都历史文化品牌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城遗址,通过制定规划,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博物馆等公共空间、举办特色文化活动等,以文化遗址保护带动老城全域有机更新,实现了古都文化底蕴的彰显、整街坊的亮化、社会功能的完善。为遗产地“古都新生”注入强大发展动力,有力佐证了保留城市记忆、打造城市特色、重拾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郑州市城市更新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佐证,尤其是位于中心城区的遗产,如商城遗址、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二砂文化创意园、国棉三厂特色文化街区等,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面临着两难抉择。在前期城市规模性扩建过程中,遗址保护让步于城市建设,出现遗址周边建筑退线、控高执行不严等现象,导致核心区周边高楼林立,大幅拉高了遗址保护利用成本和难度。
第二,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潜展示不够、城市文化特色魅力彰显不足。郑州市在老旧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标志性建(构)筑物等城市风貌提升类城市更新行动中,因为整体规模较小、品质一般,对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深入,遗产价值未能被充分利用转化为群众可理解、能接受的文化价值资源。城市更新中对文化遗产在层次、内涵、系统方面尚未形成良好的梳理,对其重要性的表达不够、故事性不强,整体“有形无魂”,导致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薄弱,老城区传统风貌逐步丧失,城市辨识度不高,郑州千年商城风采凸显不足。
第三,城市更新改造力度、强度亟待加强。目前,郑州市城市更新改造工作仍处于探索期,在策划、实施项目中主要存在着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土地性质、规划手续、后期运营等问题。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既有文物保护与更新项目之间的行政审批对接的问题,有建筑消防标准与更新后消防标准的衔接问题,又有规划功能与现有土地性质不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项目的进度,需针对项目手续审批及办理、资金支持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
第四,商业开发力度不足,资金瓶颈依然存在。在郑州以城市风貌提升类城市更新项目库中,如郑州商代王城遗址项目、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荥阳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巩义永厚陵片区等项目,这些项目都存在着盈利周期长、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资金来源不足、未形成有效的资金闭环等问题。同时,提升利用模式过于“绅士化”,如商代都城遗址项目、巩义永厚陵片区、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多以公共绿地公园、博物馆等静态展示的公建项目为主,缺少产业规划和导入,现有产业仍以服务于本地居民的餐饮、百货为主,游、娱、住元素缺失,人流难以形成消费流,其历史价值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
郑州市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分析
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赋能城市更新。进一步梳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对郑州商代王城遗址项目、二砂文化创意园、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荥阳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巩义永厚陵片区等现有城市更新项目库中涉及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遗存的保护、继承,切实做好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严格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要求,明确城市更新底线要求,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对涉及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新项目,文物部门要对相关单位组织编制的详细实施方案进行指导,遗产区的城市更新活动坚持以文保规划先行作为前提要求,保护范围内以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避免过度承载城市相关功能;建设控制地带是城市功能承载地,其建设活动要符合遗址环境风貌保护的要求,在整体风貌不变的基础上做好展示利用。
第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文化风貌。强化多学科阐释研究和科研能力,加强文化遗产价值挖掘和阐释,深入挖掘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为城市更新输送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为城市更新中講好郑州故事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助力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文化品牌。深化文化遗产资源核心价值提炼,加快优秀文化元素在城市更新中创新转化,不断增强文化元素赋能城市品质提升。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更新建设项目,鼓励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工业厂房、近现代优秀建筑等建设各类主题博物馆,鼓励在机场、火车站(高铁站)、地铁站等公共空间融入历史文化符号,扩大城市文化空间,展示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更新项目文化品位。
第三,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强化职责分工,加强更新改造工作力度。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围绕文化遗产赋能城市更新形成工作合力,在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中增设文物保护组,负责做好城市更新中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相关工作。深化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按照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监督职责分工,市城建局会同市文物局负责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城建、资源规划、文物、文旅相关部门按照《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建立联席工作制度,联合制定城市更新中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点、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利用措施,积极探索制定城市更新中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历史风貌区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等相关项目的支持政策,保护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城建、资源规划、文物相关部门对区域内涉及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新项目依法监督,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工作全过程,保护好、传承好城市文脉。
第四,引入资本运作,丰富商业业态,实现城市更新项目经济效益。鉴于提升城市风貌类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等特点,建议多方招商引资,积极招引实力雄厚的商业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设置文旅产业基金,吸引文投集团注资参与。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试点,主动谋划项目争取列入省、市级重点项目“盘子”,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包装更多文旅项目申请政府专项债。坚持以文化促产业、创品牌,推动文化与新兴产业紧密融合,培育新功能、新业态,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书店、咖啡馆、研学、剧场等的文化和部分经营性服务功能,丰富商业业态,打造“文创非遗”“音乐节”“剧场演艺”“剧本杀”等不同形式的消费场景,达到坚守文化底色、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 郑州二七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