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老单
2024-05-30薛培政
薛培政
修鞋匠老单几时来镇子上的,没有人能说得清。
老单不是本地人,又说一口浓重的方言,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只记得镇子西头老槐树下有个修鞋的摊点,摆在那里多年了,修鞋匠姓单,人们直呼他老单。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落雪,老单就准时出摊。
在镇子上住久了,常听人说,老单这人不简单,话不多,但仁义。起先修一双鞋收个块儿八毛,如今顶多收三五块钱,从来没有超过十块钱。
别看老单粗手大脚,做起活儿来一针一线,那叫个仔细。这不,一中年妇女提来一只开了胶的劣质皮鞋。只见他往腿上铺一块垫布,把鞋放在腿上,先用抹布把开胶的地方擦干净,再拿起锉刀轻轻锉了两下,然后涂上胶水,用手按压了一阵子,诚恳地对顾客道:“光粘胶不徜线,那不耐穿,过些日子还容易开裂。”
征得主人同意,老单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又穿上粗线,沿着缝隙一针一针地缝了起来。修好这只鞋,又让其脱下脚上另一只鞋,翻着看了看说:“这只鞋也快开裂了,趁这会儿一块儿修修吧。”大夏天里,老单忙活得一头汗,一双鞋修下来,只收了顾客六块钱。待那顾客走后,挨着他卖针头线脑的老廖开腔了:“咦,你咋恁好說话哩?大热天忙活半晌,几块钱就给打发了?”
“话不能那么说,看那顾客鞋上沾满的干泥巴,大概是进城卖菜的乡下人,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她吧。”望着他那副悯天怜人的表情,老廖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草木枯荣,暑来寒往。几十年过去,老单仍孑然一身,每天出摊修鞋,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虽说没挣大钱,但要说没攒住钱,打死也没人相信。
奇怪的是,他攒钱不买房子,也不置家产,仍住在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朴素。
可遇上镇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他每次捐款都很慷慨,还先后资助十几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
按说老单这典型事迹早该见报上电视了,可他偏偏不喜欢那一套。前些年来过几拨记者,省里的、市里的,扛摄像机的、拿照相机的都有,他一句“没啥好说的”,就把人家打发走了。那年,镇里要上报他为道德模范,也被他婉拒了。
见他如此这般,几个老友就纳闷儿了,不解地问他道:“你做了这么多年好事、善事,既不让宣传,也不要荣誉,到底图啥哩?”
他只是嘿嘿一笑,不解释,仍然每天出摊修鞋。
去年底,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登门为他办理证件时,才揭开了这个谜。那天,因为要帮他填报个人信息,他从床头柜里翻出一包东西,里面装着入伍登记表、退役军人证件和荣立军功的证书等资料。
那一刻,工作人员一脸困惑地问他道:“您咋选择隐姓埋名这么多年?”
老单沉默着,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说道:“俺本是个孤儿,1970年参军到了基建工程兵某部,奉命挺进川藏公路腹地,参加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那年夏天,连日的大雨导致山体松动,大量碎石被山洪冲到公路上。我们赶赴抢险现场,正准备将路面碎石清理后疏导车辆通行,突然又有一股洪水裹挟山石倾泻而下。千钧一发之际,班长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巨石砸中,牺牲在了那片高原上。”
讲到这里,老单已是泪眼婆娑。顿了顿,他又说道:“等服役期满后,俺没有再回原籍,就来到了班长的家乡,想替他尽孝。结果一打听,班长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
技法提炼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写文章要讲究曲折、变化,不要平铺直叙。怎样才能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呢?以下方法可供同学们参考:
1.设置悬念。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所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段。设置悬念有多种方法,有的运用倒叙,在开头设置悬念,让人急于知道后续情节;有的在故事发展中设置悬念,串联前后文;有的在故事高潮或结尾设置悬念,令人读后留有余味。选文中多次设置悬念,如老单神秘的来历和慷慨捐款却不图名誉的行为,这些悬念给故事制造了波澜,引发了读者的好奇。
2.运用伏笔。伏笔是看似不经意,却在后续情节中起着揭示背景、交代原因等重要作用的“一笔”。它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先暗作交代,当读者读到下文时,不至于有突兀之感,又带来恍然大悟的惊喜。选文前面交代老单“不是本地人”“这人不简单”,有了这些伏笔,后面揭示人物真实身份就显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3.增设误会。借助人物之间的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增加戏剧效果。选文中写到了老廖的质疑,还写到了几个老友的纳闷不解,这些误会造成了轻波微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蓄势陡转。蓄势就是先顺势而写,当情节发展到关键之处时陡然转折,掀起高潮,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结尾。在选文中,前半部分极力写修鞋匠老单波澜不惊的生活,结尾处陡然转折,原来普通的修鞋匠竟然是荣立军功的退伍军人,真相揭示,给读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