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弈与平衡:马达加斯加语言政策的演变逻辑

2024-05-30梁国杰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官方语言马达加斯加法语

钱 伟,梁国杰

(1.贵州财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大连大学 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马达加斯加国情

(一)地理位置

马达加斯加,国名全称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位于印度洋西南隅,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西距非洲大陆约400公里,系非洲第一大岛和世界第四大岛,面积59.2万平方公里(含周边岛屿)。

(二)民族与语言

2023年该国常住总人口为2892万人,分属18个民族(部族),其中较大的三个民族分别是梅里纳(Merina,约占总人口的27%)、贝茨米萨拉(Betsimisaraka,约占总人口的14%)、贝希略(Betsileo,约12%)。全国98%以上的人口为马达加斯加土著居民,另有少量印巴裔、法裔、科摩罗裔、华裔移民[1]。

现代马达加斯加人系马来群岛的移民、阿拉伯移民与非洲土著融合的后裔。由于其部分先民来自6000公里以外的东南亚,故该国虽位于非洲但“非洲特征”并不显著。相反,更像是东南亚在非洲的一块飞地。这不仅体现在大部分居民黑黄混血的肤色上,还表现在其主要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①南岛语系(family of Austronesia languages),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family of Malay-Polynesian languages),是世界上仅有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语系,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主要分布于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起中国台湾省和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广阔海域内的岛屿上。下的印度尼西亚语族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支②马达加斯加语(Malagasy,又译作“马尔加什语”)和马来语(Malay)名称的相似在一定意义上也揭示了其渊源。,其内部互通性较高,与非洲大陆的语言无亲缘关系[2]。

马达加斯加土著居民通常被分为(中部)高原和海岸两大部族。前者主要指梅里纳族,其民族语使用人口逾700万。在梅里纳方言基础上形成的马达加斯加语③因马达加斯加地理上靠近非洲大陆,马语从班图语(如斯瓦希里语)中借入不少词汇;早期马语受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借入一定数量的梵语词汇;17世纪起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随之吸收了一些阿语词汇;19世纪20年代,梅里纳王国国王拉达马一世改用拉丁字母,创造了马达加斯加语的现代书写形式。(以下简称“马语”)和法语同为该国的官方语言。

(三)历史沿革

1.王国时期

16世纪末,梅里纳人在马岛中部建立了梅里纳王国(Merina Kingdom)。19世纪初,拉达马一世(Radama I,1810—1828年在位)完成了统一全岛的大业,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Kingdom of Madagascar)。

2.殖民地时期

1896年,马沦为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短暂占领过该国,1942年归还法国。1946至1958年,马成为法国的海外省。1958年,马成为法国的自治共和国,仍受其控制。

3.独立时期

1960年,马宣布独立。独立后的六十余年里,马经历了多次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对该国语言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马达加斯加语言政策的演变脉络

自被法国殖民以来,马的语言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是:法语占主导地位的殖民地时期和第一共和国时期;马语和法语博弈的第二共和国时期;马、法、英三语并存的第三共和国时期;马语和法语双语格局稳定发展的第四共和国时期。

(一)殖民地时期和第一共和国时期;法语占主导地位

1.殖民地时期(1896—1960)

这一时期,法殖民政府在马达加斯加实行语言同化政策。法语在马的政治、经济与教育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居支配地位。在教育领域,法语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教学媒介语。在公务领域,法律规定不谙法语的马达加斯加人不能申请公职。这意味法语是马国统治阶层的标配。

2.第一共和国时期(1960—1974)

1960年6月,马彻底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该国独立后颁布的宪法规定马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从政策层面上开启了国家的双语模式。然而,由于这一阶段马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未能摆脱对原宗主国的依赖,政府实行亲法政策,从而导致法语继续处于强势地位,在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二)第二共和国时期(1975—1991):马语和法语博弈

1.马语化

1975年,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第二共和国)成立。执政者提出了“社会主义是马达加斯加迅速发展的唯一道路”,颁布了《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作为制定内外政策的依据和指南。根据《宪章》,政府驱逐了法国军队,关闭了法国使领馆,将法国企业收归国有,同时在文化教育领域提倡发展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推行“马达加斯加化”,全面清除法国的殖民影响。

这一时期,法律规定马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法语为“第一外语”,政府还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规范和推广马语。在教育领域,小学教育以马语为教学语言,中学教育则制定了循序渐进的替代方案,最终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马语化。除少数私立学校外,几乎所有的学校课程都要求使用马语进行。马语自此成为国家的教学语言。然而,由于条件所限,此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以教材为例,政府只组织编写了小学阶段的马语教材,而无力编写中学阶段的教材。1976至1989年,政府一共编印了约20种小学教科书,但即使这些教材也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需要。在一些未能获得足够教材的偏远小学,教师不得不把教材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将内容抄录下来,效率低下,效果不佳[3]。

2.法语回归

由于法语失去了官方语言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力大为削弱,马沿海地区民众对此纷纷表达不满和抵制。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的居民很多是法国殖民者为开辟种植园从非洲大陆引入的班图人的后代。他们与马岛原住民梅里纳人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系属存在显著差异,缺乏一致的身份认同。他们认为,将马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就是使马达加斯加梅里纳化,因而更愿意接受法语而非马语。政府为缓和族群矛盾,只好采取妥协措施,在1985年重新推广法语。语言政策的转向使法语再次回归社会生活各领域。

(三)第三共和国时期(1992—2008):从法语受重视到马、法、英三语共存

1.法语受到重视

1992年,自第三共和国成立伊始,马国的语言政策呈现出重法语的倾向。在这一阶段,马国的公立学校只是在学校教育的前两年使用马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从第三学年开始,除了历史、道德等社会类课程还是用马语讲授外,法语渐成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媒介语,诸如算术、地理以及通用知识等科学类课程都使用法语讲授。从初中以后,法语更是唯一的教学媒介语,而马语仅是一门课程。

2.英语短暂来袭

2007年,马政府修改宪法,将英语确立为除法语和马语之外的第三种官方语言,英语学习随之被纳入小学的课程体系。为解决师资荒,政府还派遣了一批教师赴美国进修英语。然而,由于此“三语”政策脱离现实,不足三年便无果而终。

3.马语再次回归

2008年,马政府为降低基础教育辍学率,降低文盲率,推动教育平民化,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也涉及对语言政策的调整,如在小学教育阶段,马语被重新确定为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媒介语。然而,在中学与大学阶段,法语依然是教学媒介语。

(四)最近十五年:双语格局稳定发展

1.政治危机与过渡时期(2009—2013):双语格局回归

2009年初,马国内发生政治危机,执政者被迫下台并流亡海外。不久,反对派成立了过渡权力机构,其领袖任总统。2010年11月颁布的新宪法①此宪法沿用至今。规定马语和法语同为国家官方语言②也称“官方工作语言”“政府工作语言”“行政语言”等,是政府行使职责所用的语言,也是立法、司法、军队的工作语言。,“国家语言”是马达加斯加语[4]。自此,马回归马、法双语并重的语言格局。

据这一时期的法律规定,在议会辩论、部长会议、法律起草、法庭辩论中可同时使用法语和马语。但事实上,公民口头交流普遍用马语,政府工作语言和书面语言一般用法语。在教育方面,从小学到中学第一阶段全部用马语教学;从中学第二阶段开始转用法语;中学毕业时学生需要掌握马语和法语;大学阶段几乎全部用法语。在传媒领域,国家广播电台除了新闻节目是马语外,其余全是法语节目,电影更是完全使用法语,这是因为马国还没有电影制作技术,其90%的节目购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和加拿大。马国家电视台则用马语、法语每天播出约9小时(周末15小时)[1]。

2.第四共和国时期(2014—至今):双语格局延续

2013年底,马举行总统大选。2014年初,新总统宣誓就职,马达加斯加第四共和国成立,至今已十年。

在此期间,该国语言政策虽微调不断,但未再出现重大变革,形成了当今马语和法语共同发挥作用,相辅相成的局面。根据笔者2023年暑假对所在学校的六名马留学生(一名本科生,四名研究生,一名博士生)的访谈得知:如今在马地区中小学使用法语教学,农村地区大部分中小学使用马语教学;只有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才有可能会说法语,而绝大多数低学历国民基本上只会说马语或方言。马国民的身份证和护照与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单位的招牌都是同时采用马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另据2018年马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全马3岁及以上人口中,马语普及率为99.9%;法语为23.6%,其中城镇47.2%、乡村17.8%;英语普及率为8.2%,其中城镇19.8%、乡村5.4%。首都塔那那利佛所在的阿纳拉曼加大区法语普及率为55.7%,外省地区为27.5%;英语普及率分别为23.8%、5.6%[1]。概括来说,在首都和城镇,法语的普及率远高于外省和乡村。质言之,语言在客观上给马达加斯加社会划分了等级:上层社会或官方场合倾向于讲法语,而城市底层或乡下民众通常只能用马语沟通。

三、马达加斯加语言政策的演变特点

(一)马达加斯加语地位逐渐提升

纵览马的语言规划史,我们发现其总体的语言政策体现出加强民族语言保护和发展的趋势。尤其近些年,随着马国保护民族语言政策的大力推进,马语已不再是仅限于日常交流或非正式场合使用的口头语言,在书面表达和正式场合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公务系统,马语是乡镇与社区等基层行政部门的第一官方语言。

在教育领域,小学教育已完全实现“马语化”,中学理论上采用法语教学,但由于很多教师法语水平有限,不得不大量使用马语。另外,大学教育目前基本使用法语,但政府正在谋划高等教育的马语化。

在传媒领域,马语使用最广泛的地方是电台。国家广播电台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法语节目,其余大部分时间均用马语播音。另外,地方性的报刊也多用马语。

独立后几十年,由于政府的提倡,马达加斯加人对于马语的认同感在不断加强。大部分国民对马语怀有深厚感情,普遍认为它是祖先创造的语言,是民族身份的体现,是本土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统一的标志,是爱国主义的象征,是民族崛起和国家强盛的反映。

(二)法语在重要领域依然强势

回顾历史,马独立后的几十年里,法国一直是其最大的贸易国、援助国和直接投资国,马65%的直接投资来自法国;当前法在马拥有500多家企业,对其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今法在马侨民约2.6万人,在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法在马设有文化中心,每年向马提供数量可观的赴法学习、进修或培训的奖学金名额[1]。因而,法语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语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马社会精英不仅有在工作中使用法语的习惯,甚至有人在家中也说法语。

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招聘信息都会明确要求:“出色的法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者优先考虑”,这就意味着掌握了法语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因此,上层社会的家长们都争相把孩子送到私立法语学校或法国的大学进行沉浸式学习,希望自己孩子能熟练掌握法语,未来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在推广“马语化”,促进马语使用的同时,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法语的重要性,并积极融入法语圈。1989 年,马重新回归法语国家组织①法语国家组织(OIF)创建于1970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宗旨是推广法语并促进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法语国家组织有54个正式会员国、7个准会员国和27个观察员国。马达加斯加于1970年3月加入该组织,1977年12月曾退出该组织,1989年12月重新回归。。2016 年,马作为东道国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峰会。

如今,马在行政和司法部门采取双语政策,法语在关键领域中继续占据优势。例如,国家级行政部门的工作语言是法语,官方文件多数用法语。在司法领域,法律文书大部分用法语撰写。此外,几乎所有的文字广告和道路指示牌都用法语。

在高等教育领域,除了马语专业,教育教学和日常行政基本上已实现“法语化”。这可从全国最大的六所公立大学:塔那那利佛大学(Antananarivo University)、图利亚拉大学(Toliara University)、菲亚纳兰楚阿大学(Fianarantsoa)、图阿马西纳大学(Toamasina University)、马哈赞加大学(Mahajanga University)以及安齐拉纳纳大学(Antsiranana University)的法语官网可见一斑[5]。

概括而言,法语如今依然是马国事实上的权力语言和学术语言,或曰“高阶语言”,具有强烈的精英色彩。

(三)语言政策长期摇摆不定

梳理马国语言格局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有效、合理且长远的顶层设计,导致其语言政策在百余年的时间里总是面临两难的尴尬处境,在选用何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问题上更是长期左右摇摆,多次改弦更张。

对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从殖民地国家和宗主国的关系这一视角来解释。

回顾历史,在殖民地国家或附属国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往往并非简单一股力量在起作用,而是多股势力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前殖民地国家与原宗主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宗主国的语言上实际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总体来看,在前殖民地国家,不同的社会群体常因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不同,对原宗主国同时表现出排斥与依附两种矛盾的态度。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社会底层去殖民化态度最为坚决和激烈。他们主张发动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断绝与宗主国的所有联系,荡涤宗主国的一切痕迹(包括其语言);而城市里的工商业者、资产阶级在对待殖民统治上则往往带有妥协性,倾向于使用原宗主国的语言,与其继续保持联系。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由殖民国精英阶层对宗主国经济体系的依附性所决定的。另外,非主体民族也倾向于使用原宗主国的语言,这是由非主体民族对主体民族的抗衡心态所决定的。

在马达加斯加,语言政策的制定者是法国化的精英阶层。他们高度认同法国语言文化并且在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上是分离的:在精英阶层内部均使用法语交流;而在与普通民众交流时,他们则使用本土语言马语。精英阶层在宣传和推广本土语言方面是被动的,是不情愿的,因为对本土语言的宣传与推广与其利益相违背。一个可作为力证的普遍性悖论就是,统治阶层一方面在政策层面需要提高本土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却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法语学校接受法语教育。

四、结论

综上,从殖民时期到后殖民时期,马国的语言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在法语和马语间摇摆变化。这造成该国相当一部分人口在语言选择上无所适从,无法在不同语言间自由切换,很难使用包括母语在内的任何一种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目前马国要求重视马语的呼声渐高,马语因而有了发展空间,语言政策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对比非洲大陆的多语国家,如尼日利亚(官方语言为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豪萨语、约鲁巴语和伊博语)和喀麦隆(法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马国的语言状况相对简单,优势突出:首先,全国范围内仅有马语一种通用民族语,不存在多种民族语言的内部竞争与选择问题;其次,虽然马语存在地区变体,但并不影响人们交流,故其语言政策的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和协调马语和法语的关系。

马语和法语从性质上来说,一个属本土语言,一个属外来(国际)语言;一个是民族语言,一个是殖民语言;一个系大众语言,一个系“精英”语言;一个具情感价值,一个具工具价值。二者共存于一国,势必会在社会各领域,如行政、司法、教育、传媒、家庭、宗教活动产生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决定其地位高下与功能强弱的因素有很多,如族群意识、国家认同、经济状况,但关键还是语言自身的综合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可以预测,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处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观。殖民者留下的历史遗产也很难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马国内各种势力围绕政治权力而形成的竞争性关系亦将长期存在。因而,未来马达加斯加的语言仍将继续博弈并在博弈中维持平衡,最终将会是马语和法语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社会群体中各司其职、各展所能、既互相竞争又取长补短,共同推动马达加斯加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余论

马达加斯加对于研究后殖民时期非洲国家的语言政策具有样本意义。二战后,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与文化振兴,这些国家大多制定了发展本土语言的政策,特别是语言教育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障碍,究其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观念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目前,非洲的语言状况在世界各大洲中最为复杂。仅北非语言比较统一,有11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是阿拉伯语,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由于种族、部族繁多,本土语言众多,语言状况复杂,近年来各国提高本土语言地位的呼声不断,但由于受殖民历史的影响,大多数国家本土语言地位较低,仅作为通用语言、部族语言或地区语言使用,而由于前宗主国的殖民脐带仍未彻底剪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等前宗主国语言,依然在其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行政、司法、教育等公共领域广泛使用。如法语是非洲26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或通用语;英语是非洲22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或通用语;葡萄牙语是非洲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仅有斯瓦西里语、豪萨语、阿姆哈拉语、索马里语等少数本土语言享有官方语言或国语地位[6]。因此,多数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在独立后奉行多官方语言政策,其语言政策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去殖民化)之争。

概括而言,目前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有三种类型:第一,接受强势的原宗主国语言地位(通常为单语制),将其定为唯一官方语言,如安哥拉、赞比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等;第二,将宗主国语言与民族语言并列为官方语言(通常为双语制或多语制),比较典型的国家如本文所探讨的马达加斯加;第三,废弃宗主国语言,选用民族语言作为本国唯一官方语言,有代表性的是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前两类国家占非洲国家的大多数,其国内语言繁多,利弊共存,一方面构建了丰富多样的语言生态,成为宝贵的语言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沟通成本,影响了国家稳定,阻碍了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官方语言马达加斯加法语
马达加斯加燕蛾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荒野求生2·马达加斯加寻宝记
推进高校教改发展加强英语人才培养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英语将不再是欧盟官方语言
论法语的体系统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
语言的自由与限制:美国官方语言争议的历史学视角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