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密钥是坚持党的领导

2024-05-30杨静怡胡伟菊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国共产党发展

★ 杨静怡 胡伟菊(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昌 33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论述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 时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梳理近代以来中医药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密钥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医药伴随着 “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的历史,历经坎坷。 “西学东渐” 之风使中医药面临着巨大生存危机之时,中国共产党扛起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大旗。从革命时期被动的坚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实践、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医药的要求,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遇到了近现代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医药从衰退到复兴的奋斗史。回眸新冠疫情对全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西方 “躺平式与病毒共存亡” 的疫情防控指导思想凸显了西式医学的困境。而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指导思想,实行动态清零措施,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期间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用东方智慧解决人类健康难题,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1 中医药再次呈现生命力的密钥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医药在宋元以后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成熟的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十九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快速扩张期,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中医药却面临着发展史上最艰难的时刻,否定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文化,一时竟成为时代潮流,废止中医药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独创性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在此过程中,中医药的价值再次被发现,虽然初始是被动选择,但随后在实践中慢慢转变成主动追求。

1.1 中医药在 “围剿” 中艰难生存

1.1.1 被 “围剿” 前的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一些动植物资源能够治疗疾病,涌现了一大批像扁鹊、仓公、仲景一样的中医药学家。他们不断挖掘与梳理药物性能、记录总结行医经验并集结成册。随着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专业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医药理论的初步形成。中医药学以 “辨证思维、象思维、系统思维” 为核心内容,追求 “阴阳和合” 平衡。中医药 “理、法、方、药”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量中医药类书籍被译成西方文字,中医的传播为人类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

1.1.2 被 “围剿” 时的被动选择 1912 年北洋政府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和1929 年南京政府 “废止中医案” 是近现代史上中医药发展史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医药发展进入了衰退期。在此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扛起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大旗。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包括药品在内的各种封锁使根据地军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重危机。面对着恶劣的革命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就地取材,设立红军卫生学校、制作中药材,挽救了广大军民,保持了革命火种。在中央苏区,面对疟疾、痢疾、下肢溃疡、疥疮4 种疾病,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 “预防为主” 的工作方针,大力开展 “爱国卫生运动” 。而 “预防为主” 工作方针核心理念就来源于中医药 “治未病” 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医药不但挽救了革命力量、服务了革命群众,还使中医药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1939 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陕甘宁边区召开,强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中药、发展中医药。至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成为自觉研究并主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定盘针[1]。

1.1.3 有效性是中医药得以生存的基础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 “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 以及 “中西两治疗” 。当时很多伤员都是通过大量运用中草药,特别是用 “当地的验方和草药,内服外敷” 等方法得以康复的[2]。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提倡军民 “运用中草药代替西药” 。当时采摘的中药有知母、花粉、车前子、川芎、木通、柴胡、黄连、麦冬、白芍等百余种之多[3]。在缺少西药条件下,中医药发挥其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非战斗减员,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1.2 中医药在曲折中得以发展

1.2.1 “中医向西医学习” 的提出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卫生健康事业蓄势待发。每年光是患病人数就高达1 亿余人次,死亡率约达5%。在乡村中,更有 “4/5 的病人得不到正确治疗”[4]。那时西医西药被封锁且无法利用的局面虽然已经改变,但呵护人民健康却开始逐渐依赖西医西药。 “中医向西医学习” 的措施开始在全国卫生领域内执行。政府开始动员中医师参与预防医学讲习班和中医进修学校等。决策的出发点是良好的,希望广大中医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中医科学化水平和治疗技术,迅速改善当时医疗紧张的局面。但是,所谓的中医 “科学化” 最终只会导致中医逐渐 “西化” 。 “中医学西医” 的政策自然会 “引起广大中医的不满”[5]。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通过调查及时对中医学习西医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1.2.2 “团结中西医” 的提出 在执行 “中医向西医学习” 政策过程中,国家发现不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于是就出台了 “团结中西医” 的政策。早在苏区时期,毛泽东便考虑过 “团结中西医” 的思想。当时,毛泽东对傅连暲说: “目前红色医院十分艰难,要中西医都用,连民间土方也要研究,不要看不起。中西医合作,洋医生要和土医生合作。”[6]只是碍于当时条件所限,西医西药缺乏,团结局面无法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在卫生部召开的首届中国卫生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会议题词 “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7]。在 “中医学西医” 的过程中,针对卫生部门工作中发生的偏差,1959 年1 月,作为中央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的周恩来同志对中医工作做出指导, “普遍号召中西医团结,西医学习中医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统一中国医学的捷径”[8]。中国共产党依形势所需,及时调整卫生健康政策,为中医药发展清除指导思想上的障碍。

1.2.3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的提出 中医药发展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价值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后的必然产物。1954 年卫生部门开始系统化管理中医药,针对中医药资源和管理等问题,不仅制定了保护中医药的相关政策,还加强了中医药医疗技术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指导,保障了中医技术人员、患者和中药种植户各自的权益。中医发展的整体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切实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1955 年12 月,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及各方努力下,卫生部建立中医研究院,周恩来为其成立题词 “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9]。1956 年高等教育体系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纷纷相继成立中医学院,自此我国有了中医规范化教学基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同年,提高中医药的管理和发展 “发扬祖国医学” 被纳入全国工作会议制定的卫生事业十二年规划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复兴。

1.3 中医药在改革开放中凸显特色

1.3.1 “中西医并重” 思想的提出 1982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的指导方针,同年将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正式写进《宪法》总纲。将 “中西医并重” 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大大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199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 “中西医并重” 的工作方针和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目标。中西医并重成为我国医疗卫生的特色,我国中医药事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1.3.2 全民医保时代的到来 面对2003 年的SARS和部分区域内爆发的甲流,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中国共产党果断推进中医药参与治疗重大流行性疾病。中医药的价值又一次展现出惊人优势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把 “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也列入规划中” 。此外,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追求着人的高层次、高水平健康,而将中医药纳入其中,作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支撑,可弥补西医的缺陷和不足[10]。据2010 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医医院提供诊疗服务人数共计3 亿人次,与上年相比较增长2 000 万余人次,增幅7.1%,中医医院住院人数与上一年比较增加了145 万余人次,增幅16.3%[11]。

1.3.3 改革开放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中医药快速发展,以时代中医药发展为主线,以弘扬和传承中医药理论、文化、技术为根基,以提升办学效率、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为主要抓手,以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为重要途径,向县级、乡(镇)级医院培养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夯实了基层人才之基。同时在规范中医药管理的基础上允许医务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不需加以炮制的中草药,在临床中实现中医药诊疗技术服务于农民,逐步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

2 新时代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密钥依然是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时代,中医药要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依然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发展才能坚持守正创新的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医药发展才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作为 “世界各族疾病记载方面,中医学几乎唯一拥有连续性的著述传统” 的中医药,最大限度地将内涵丰富的中医哲学思维用于服务人类生命健康[12]。

2.1 优良的法治环境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保障

2.1.1 构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法治环境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首先依赖于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优异的文化资源、潜力无限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13],更需要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随着2017 年7 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医药法》历经33 年酝酿之后正式颁布实施,中医药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2014 年底,全国共有中医药类医院3 732 所,中医类医院床位增长至75.5 万张,中医执业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9.8 万人[14]。在《中医药法》的保护下,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等一系列政策的促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医药振兴迎来了全新发展时机[15]。”

2.1.2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政策的实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医诊疗需求,针对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断进行政策调整和完善。具体体现在:《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解决了中医药标准化不足等问题,《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 规划》解决了中医药发展的短板等问题,《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 “一带一路” 发展规划(2021—2015 年)》解决了中医药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意见》解决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方向等问题,《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解决了中医药发展十五年规划等问题。上述政策的不断实施,真正促进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2 教育和科研是新时代推进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核心

2.2.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构建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非常重视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构建。早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就创办了红军卫生学校,继承中医药文化。新时代,为了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各省市政府协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部不断优化医学教育结构,坚持医教协同,大力扶持包括岐黄学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中医药大学,鼓励 “双一流” 建设高校、省部局共建高校发挥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已经设立了24 所从事中医药学科教育的专业性高校。除此之外,我国重视建设中医药海外教育平台,力求培养中医药外向型人才。借助中医孔子学院平台,中医药的火罐、针灸等技艺逐渐与当地医药融合,实现海外本土化发展。截至2019 年12 月,世界各地已有1 172 个孔子课堂和550 所孔子学院分布于162 个国家[16]。

2.2.2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医药研究向纵深发展 “坚持优化中医药材质量,深入挖掘中医药功效,适应大环境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 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方针。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数据显示,慢性疾病是影响国民生命安全的 “第一杀手” ,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率的86%(约3 亿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我国延缓、治疗慢性病及中医药材质量的管控提出了具体要求,扶持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力度也越来越大。截至2020 年底,中医药在改良传统名方的基础上,加大对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中成药的质量得到管控,中药饮片制成配方颗粒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得到实现;第四次在全国31 省开展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基本完成。

2.2.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治未病” 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17]的颁布,各级中医院开始改变医疗服务模式、服务体系,设立 “治未病” 科室,提供中药内服、刮痧拔罐外治、针灸疏通经络等中医特色服务治疗。2015 年全国中医类医院的中医 “治未病” 服务人次达到1 600 万余人次,其中,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 “治未病” 服务人次达到1 400 万余人次,占比达90%[18]。党的十九大提出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中医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前景越来越明朗。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实施方案的指引下,号召各地中医药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开展地方性中医养生健康节目,整治中医保健养生服务乱象,定期邀请专家普及中草药常识,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养生能力,使实现中医药保障人民健康更加触手可及。

2.3 讲好中医故事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

2.3.1 讲好中医故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靠的中国形象” 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方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也要求讲好中医故事。不但要将中医药特色文化充分展现给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还要传播到大多数西方国家,中医药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以故事为纽带,以技术为名片,用中医药文化画好同心圆。

2.3.2 好的中医故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故事 什么是中医好故事?中医好故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故事。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做好守正创新工作,为人类健康提出了独特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在继承、发展、利用中医药的过程中,中医药护佑人民健康的故事从未间断。屠呦呦受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发现了青蒿素,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疟疾发病率;在武汉抗疫的实践中,以黄璐琦、张伯礼、仝小林等为代表的中医人,基于中医古籍和以往中医药抗疫经验,创造性地筛选出抗击疫情的 “三方三药” ,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作出贡献;2021 年6 月17 日,中医四诊仪首次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在轨飞行期间,中医四诊仪利用四诊数据库,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检测航天员身体指标,保障了航天员在轨生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发展就是在一次次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无论是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还是风华正茂的医学学子,都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故事,就是好的中医药故事,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

3 小结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内生动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原创性的思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必将服务于包括14 亿多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才有机会;只有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医药才能在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举措之一。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国共产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