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针法为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
2024-05-30李玮孙培养胡伟储水柔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肥3006
★ 李玮 孙培养 胡伟 储水柔(.安徽中医药大学 合肥 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合肥 3006)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指由于卒中导致的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部分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1]。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卒中后并发症,主要原因是中枢系统或相应的神经节段受损,从而导致咀嚼费力、饮水呛咳、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口鼻反流和一口量减少等临床症状,也可导致误吸、气喘、感染、发热、咽喉感觉减退或消失、营养低下和社交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中风病预后,降低了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预期和幸福指数。统计表明,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病率在45%~65%[2]。张道宗老先生是闻名遐迩的针灸学术传承人,他从业50 余载,是全国第三、四、五、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安徽省针灸学会顾问,孙培养主任师承于张老,继承并发扬了张老的学术和临床经验,擅长针药并举治疗疑难杂症,其中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吞咽障碍操作不良反应较小且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疾病渊源、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吞咽障碍属于 “喑痱” “喉痹” “噎膈” “舌謇” 等范畴,西医也称 “假性球麻痹” ,是常见的神经科疾病。虽未出现具体病名,但历代医家对吞咽障碍的描述与阐释并不缺乏。先秦时期,《灵枢·忧患无言》言: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 表明咽喉是水谷之气的通道,舌、咽喉的运动功能是相辅相成的[3]。《素问·脉解》载: “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撰书作者看来,此病本虚,当责肾虚精亏、元阳不振,以致阳不能化气、阴无力成形[4]。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说明此病乃是邪气入脏所导致的舌体神机失用[5]。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 “舌为心脾肝肾四经所系,邪中其经,则痰涎闭其脉道,舌机不掉。” 表明卒中后吞咽障碍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关系密切[6]。《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亦载: “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7]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中医认为病位在脑、舌、咽喉。从经脉角度分析,该病主要涉及任脉、督脉、脾经、肝经、肾经、胃经等。手少阴心经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足厥阴肝经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足太阴脾经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经别 “上结于咽,贯舌中” ,足阳明胃经 “循喉咙” 、络脉 “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以及足少阴肾经 “循喉咙,挟舌本” 。总体而言,其病的发生与五脏、经脉密不可分[8]。病因包含虚实两端,实证致病因素主要在于风、火、痰、瘀,虚证主要是气虚,最终都导致气机逆乱、痰瘀阻络、阴阳失调,久病则多引起脉络失养、肝肾不足、窍穴亏空,以致咽喉肌群活动失司,进而导致舌强语塞、吞咽困难,甚则失语、失音、无法进食。
2 脏腑经络、辨证分型
本病病性当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为主。实证病机为外邪侵袭机体,自身正气不足,无力防御抵抗,以致病邪循经上扰咽喉,情志苦闷、气机郁结进而导致痰凝气聚或气滞血瘀、脉络痹阻;虚证则多为工作熬夜、学习压力等过度劳累耗气伤津,没有充足的气血以濡养咽喉,或久病经血耗伤过度、肝肾亏虚而致使精血不足,最终使脑髓失于濡养,从而导致口舌诸窍闭阻不通,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等一系列舌咽喉功能障碍的症状。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篇相关论述,加之10 余载经验总结,孙师认为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端——实证病机多为外感风邪、上扰清窍,气血瘀滞、脉络痹阻,痰湿壅盛、水道不利;虚证病机包含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久劳失养。
3 通督调神、机理精髓
由于卒中后吞咽障碍根本病变部位在脑,因此治法当以醒脑开窍为固本,利咽开音为治标,标本兼治,以达到醒神益智、祛瘀生新的功效[9]。而通督调神针法重在填精益髓、补气益血、醒脑开窍、调神通督,故而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时使用可获得显著疗效。另外,针刺还能够增加局部神经兴奋性,缓解局部肌肉和血管的紧张和痉挛状态[10]。《针灸大成》言: “病变在脑,首取督脉。” 《难经·八十二难》曰: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是以通督调神针法能在此发挥疗效。
3.1 益精填髓、祛邪扶正
主穴:通督七穴(腰阳关、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神庭)、风池、上星、印堂、廉泉。
操作:取风府时,需伏案正坐,头微微前倾,项部肌群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 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中伤延髓;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 寸,不宜过深;取廉泉穴时,用1.5 寸毫针,先向舌根方向刺2 mm 左右,行捻转针法后,提针至皮下,再向咽部方向刺入。其余诸穴直刺或平刺。以上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留针时间依据:《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载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按照原文说法,如果人体经气一天运行50 周次(1 440 min),所以经气运行一周的时间为28.8 min,故孙师临床统一采用留针与之相近的30 min。
选穴依据:主穴通督七穴,皆可匡扶正气、化生气血、平衡阴阳、增强体质,以达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治疗效果。腰阳关,穴属督脉,督为阳脉之海,关于一身阳气,因喻穴为阳气之关要处,故而得名。命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命指生命,门指门户,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可以益肾壮阳、清热安神、调理冲任。大椎穴外可以通三阳,内可以连督脉,有通调全身阳气之功效。风府为足太阳、督脉、阳维脉三脉交会穴,联络各阳经经气以归于督脉,祛风散邪、通脑活络。百会穴位于巅顶,是全身阳气生发聚集之处,针刺其可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是一切脑源性疾病的要穴,临床有 “一窍通百窍通” 之称;再者,百会,顾名思义,乃是百神朝会、百脉聚集之所,因此不仅局限于脑源性疾病,治疗吞咽障碍等口舌疾病也可择之。命门、百会二穴,可以上下遥相呼应,共同运转督脉经气。水沟穴也叫人中穴,为阳明经与督脉交会穴,有沟通任督二脉以汇聚气血阴阳的作用,是常用的急救穴,是开窍醒神的要穴。神庭,脑为元神之府,穴居额上,可以平肝熄风、清热利窍。印堂可镇惊安神,治疗眩晕、前额头痛、阳明头痛、鼻窦炎。上星为十三鬼穴之一,主治癫狂百邪,对于精神、情志类疾病具有出奇效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廉泉治疗 “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 ,《针灸资生经》记载 “廉泉主舌下肿难言,舌纵缓,舌根缩急,下食难” 。廉泉穴为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主治中风失语、舌强、喉痹、暴喑[11]。以上诸穴配伍,既发挥单独作用,又有联合效应,共奏通督调神之功,是谓治病求本。
3.2 攻补兼施、辨证配穴
热扰清窍者,加合谷、曲池、内庭、少商、商阳;痰瘀阻络者,加丰隆、脾俞、金津、玉液、咽后壁;肝肾不足者,加足三里、三阴交;气虚血瘀者,加血海、三阴交、吞咽穴、风池穴;阴液不足者,加太溪、照海。
操作:取金津、玉液时,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抬高舌体,暴露出舌下系带两侧静脉,取左金津、右玉液,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血,放出2 滴血为宜。咽后壁点刺放血,医者持针似握笔状向咽后壁正中深处快速刺7~10 次,令患者吐去恶血。取 “吞咽穴” (下颌骨下颌切迹处),注射器针头进至肌肉层,回抽无血液回流,使用1 mL 无菌注射器缓慢推注1 mL 维生素B12注射液。取风池穴消毒后,用2 mL 的一次性注射器推注2 mL 胞磷胆碱钠注射液。拔针后使用消毒棉签按压至无血液或药液流出为止。放血、肌注后嘱患者自主进行吞咽功能锻炼10 次左右,日行1 次,连续10 d 为1 个疗程[12-13]。其余诸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
选穴依据:腧穴分主次,配伍得当,常事半功倍。金津、玉液穴位于口腔内部两侧,主治舌强不语、喉痹、失语等[14],咽后壁,针刺点不可过于分散,深浅度需适当把握,过浅时恶血不出,疗效不显,过深则易导致咽痛,一般针刺深度为2~3 mm即可。三穴刺血既是刺激局部阿是穴,又能刺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使神经系统上传至上运动神经元,恢复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调节作用。穴位注射是针刺、穴位和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吞咽穴属于临床医家自行命名的经外奇穴,解剖位置在下颌角前切迹面动脉沟处,毗邻手太阳小肠经,是现代临床常用的经验效穴[15]。如患者有湿热内壅或痰湿阻滞,可点刺金津、玉液泄热排毒,也可穴位注射吞咽穴以营养神经,增强局部神经传导。合谷、曲池、内庭可治热病和咽喉肿痛等五官科疾病,曲池对神志病证也可奏效;少商、商阳点刺放血,二穴皆可用治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肺经湿热证;足三里可补益气血,治疗各种虚证,还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三阴交所涉及的三条阴经中的气血物质都可在此穴交汇,脾经易受湿热之气、肝经易夹风、肾经易染寒,针刺此穴能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金针梅花诗钞》曰: “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 可见,血海能够引血归经,治疗气分、血分诸病;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 “溪水” ,太溪、照海皆可治咽喉病、气喘、支气管炎,配合通督七穴,标本兼治,可从根本上解决吞咽障碍。
4 验案举隅
患者杨某,男,54 岁,2021 年3 月23 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吞咽障碍19 d。2021 年3 月2 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于外院行颅脑MRI 示:延髓左侧弥散受限区,符合新鲜梗死;MRA 示:左侧大脑后动脉节段性变细。治疗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处理,病情平稳后仍遗有吞咽障碍,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前来本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精神不佳,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偏左,两侧咽弓上抬差,右侧明显,咽反射迟钝,饮水呛咳,洼田饮水试验4 分(满分5 分,分值越高吞咽障碍程度越高)[16],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37 分(17~43 分,分值越高吞咽障碍程度越高)[17],构音障碍,无法自主吞咽食物,颈软,无抵抗。舌红,苔薄,脉弦细数。中医诊断:(1)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证);(2)吞咽障碍(肝肾阴虚证)。西医诊断:(1)脑梗死;(2)吞咽障碍。治则:滋阴熄风,补益肝肾。针灸取穴:主穴选取腰阳关、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神庭;配穴选取金津、玉液、咽后壁、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先嘱患者侧卧位,选用提插、捻转补法针刺通督七穴,其余诸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途行针1~2 次。留针结束后嘱患者正坐位,点刺金津、玉液,咽后壁散刺出血,每日1 次,每周5~6 次,10 次为1 个疗程。
2021 年4 月5 日二诊:患者吞咽障碍较初诊时好转,咽反射灵敏度有所提高,构音及语言障碍有显著改善,软腭反射逐渐恢复,咽弓可轻度上抬,饮水仍有呛咳,能自主流质饮食,洼田饮水试验3 分,SSA 29 分。继续针灸治疗,加强吞咽功能训练。
2021 年4 月15 日三诊:患者吞咽功能基本恢复,饮食接近正常,能自主吞咽,可食用苹果、玉米等相对较硬、较粗糙的食物,咽反射正常,软腭反射正常,发音正常、言语流利,洼田饮水试验1 分,SSA 20 分,舌红苔白,脉弦。继续针灸10 次,以巩固治疗效果。
按语: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吞咽障碍,属 “中风,中经络” 范畴。患者年近花甲,阴阳脏腑皆不如往昔,久病耗伤阴津,导致肝肾之阴不足,阴亏于下,加之脾胃后天失于濡养,运化失常,脉络不畅,日久则脑脉闭阻,以致脑络受损而发中风,继之出现吞咽障碍,治当滋阴熄风、补益肝肾、醒神益智。故针灸处方选用通督七穴作为主穴,通调督脉以固护人体正气,为治本;点刺金津、玉液局部刺激,为治标;血海、三阴交用于滋生阴津,以养护肝肾;用足三里可固护脾胃、强壮筋骨、补养后天;太冲作为肝经输穴、原穴,不仅可以治疗口咽耳鼻的热性病症,更能补益肝肾。吞咽障碍主要是口咽肌肉神经协调性失常,出现唇舌运动障碍,口腔清除能力下降,食物传送不及时,也可导致误吸与反流,进而导致卒中相关性肺炎。因此,尽早干预吞咽障碍,积极治疗脑卒中,改善吞咽功能,有利于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与转归。
5 小结
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西医并无具体治疗药物及措施,而针灸作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研究表明,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与中风后神经元凋亡、神经功能损伤有关,BDNF、NGF 均为神经营养因子,可保护神经功能,促使神经细胞增殖,使受损神经细胞修复[18]。针刺督脉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脑部循环,增加供氧效率,改善缺氧损伤,加快神经元能量代谢,从而提高认知和判断功能,减少颅内神经细胞的损失。孙培养等[19]研究显示,通督调神针法能够扩张脑血管、上调脑组织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脑部血供,从而起到化瘀通络、醒神益智之功效。分析原因在于通督调神针法针刺不同穴位可调节脑部供血障碍,建立侧支循环,且相关研究指出针刺可改善一氧化氮酶水平,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缓解脑部氧化应激,减轻脑损伤,促使脑功能恢复[20],从而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也有研究显示,治疗后联合组血清NGF、BDNF 水平均较常规组高(P<0.05),由此推测通关利咽汤、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通过调节血清NGF、BDNF 水平,提升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21]。孙培养主任既沿袭了张老的卓越临床医技,又有实验基础,同时推陈出新凝练出了自己的特色学术经验,疗效煊赫,可为临床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