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中美声技巧与表演力的培养策略
2024-05-29刘源雪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声乐教育的内涵特征,阐述美声技巧与表演力在声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声乐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美声技巧培养需要从共鸣空间优化、音色塑造和艺术表达入手,通过持续训练不断提高。表演力培养需要注重舞台表演训练、戏剧性演绎和视听结合,使学生在技巧和表演上都能取得长足进步。声乐教育应因材施教,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富有艺术魅力的杰出声乐家。
[关键词]声乐教育;美声技巧;表演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184-03
[收稿日期]2023-11-16
[作者简介](刘源雪(1997—),女,硕士,哈尔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助教。(哈尔滨 150086) )
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美声技巧与表演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分析声乐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阐述美声技巧与表演力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声乐教育中应采取的美声技巧塑造与提升策略,以及表演力培养与展现途径,以期为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声乐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关系着音乐爱好者审美情操的培养,因此,研究声乐教育对美声技巧和表演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声乐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环,其内涵丰富而独特。声乐教育注重发声技巧的训练,包括姿势、呼吸法、发音要领等的培养,这需要学生在长期的重复训练中,逐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同时,声乐教育强调音乐理论与乐感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并在演唱中体会音乐的情感,准确表达曲子的意境与内涵。此外,声乐教育非常看重表演训练,通过不断地舞台练习,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良好台风气质。值得一提的是,声乐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与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总之,声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教学艺术,它既注重技巧的训练,也看重理论素养的培养;既重视个人天赋,也强调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声乐道路上茁壮成长。
二、 美声技巧与表演力在声乐教育中的地位
美声技巧和表演力是声乐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决定着一个声乐家的成败。首先,美声技巧是声乐家的基本功,就像运动员的基础体能。没有扎实的呼吸技巧、发音技巧、共鸣技巧等,声乐家就无法唱出圆润和优美动听的音色,这需要学生从一开始就注重长时间的重复训练,如每天进行1~2小时的呼吸练习,从最基本的腹式呼吸做起,逐步掌握稳定、充分的气息支持。还要坚持發音技巧训练,初学者可以从单音节开始,练习音准,使音色饱满,然后继续扩展音域和连接多音节,牢固掌握各种音阶和速度的转换技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就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发声练习,才能轻松唱出三个八度音程的高音,成为当代顶尖男高音之一。其次,表演力是声乐家的艺术魂魄,决定着对乐曲的理解和诠释。没有表演力的声乐家就像一台精密的唱片机,发声技巧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真正出色的声乐家需要具备深刻的音乐理解力,能准确把握每首曲子的内涵与情感,并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用声音成功演绎各种人物角色。综上所述,美声技巧和表演力是声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采用系统有效的训练方法,使每名学生在技巧与表演上都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成为优秀的声乐艺术家。
三、 声乐教育中美声技巧的塑造与提升
(一) 共鸣空间的优化与扩展
共鸣是美声技巧塑造的关键,优化和拓展共鸣空间是每个声乐学习者的重点工作。共鸣指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即在口腔、鼻腔等共鸣腔的调整下产生明亮、饱满的音质。不同音域和音色需要运用不同的共鸣腔。例如,女高音演唱高音部位时,需要开口昂头,利用头部空间共鸣,而男高音需要利用胸腔共鸣发出开阔的高音;中低音域演唱则需要利用口腔下部空间共鸣。要优化共鸣空间,声乐学习者首先需要学会正确吸气,并能稳定地提供气流支持,这是共鸣的前提。其次,要通过不断实践找到最佳的嘴型和舌位,打开口腔空间,像打开一个瓶口一样放空共鸣腔,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最后,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共鸣腔,练习从头部音到胸部音的转换,使声音明亮且柔和,身体各部位都参与到共鸣中。例如,女高音可以从G5音开始,逐步向上移调到C6、E6、G6,并配合昂头、打开后槽牙音等技巧,最大限度地使用头腔共鸣,唱出铿锵有力的高音。通过持之以恒的重复练习,不断拓展共鸣空间,声乐学习者可以唱出更为明亮、饱满、富有穿透力的声音,逐步塑造出最佳的声乐嗓音。这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系统的练习方法,以及耐心地指导与鼓励。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共鸣技巧,声乐学习者才能成长为优秀的演唱家。
(二) 音色塑造与技巧提升
音色的塑造是声乐技巧提升的重心,直接影响一个声乐家的艺术魅力。声乐家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练习,逐步优化自己的音色,使其更为圆润、质感饱满。在音色塑造中,控制和协调发声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尤为关键。这需要从做呼吸训练开始,获得稳定、充沛的气流支持;然后是发声系统的调节,包括喉咙、口腔及面部器官的精确控制,找到最佳的发声姿势。在此基础上,声乐家要以长音练习为主,反复练习Legato唱法,注重声音的连接与延伸。例如从五度音程开始,练习连贯地由C4音延伸至G4,然后扩展到八度以上,并使声音流畅。另外,断奏练习需要快速而精准地发声,并保持音色的质感不变,这对于提高快速乐句的流畅度与清晰度都大有裨益。在反复练习中,声乐家还需要不断调整发声方法,找到最佳的音色,这需要利用教师的指导与录音分析,比较不同音色的区别,找到自己最富有特色的声音,例如男中音圆润优雅的音色与女高音明亮的音色就有显著不同。只有找到最具个人特色的声音,并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加以提升,声乐家才能真正拥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三) 艺术性表达与情感演绎
声乐表演中,艺术性表达和情感演绎能力是辨识出色声乐家的关键。这需要声乐家在扎实的技巧训练基础上,加强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并通过细腻丰富的表现手段,用声音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准确传达音乐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性表达能力,声乐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每个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背景及音乐语言的内在逻辑,把握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例如,在演唱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经典的咏叹调“哦月亮,你是多么美”时,学生需要明确公主图兰朵被困高塔的悲惨命运,她通过歌声表达对月光与自由的无限渴望,这需要学生在面部表情、声音的控制上准确把握图兰朵复杂的内心情感,使每个音符都透出她对黑暗的不甘和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另外,声乐表演中对人物角色的精湛演绎也考验着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这需要学生在重复演练中,利用声音的各种表现技巧成功描绘人物性格的立体感。例如,在歌剧《卡门》中,学生需要运用丰富的声音色彩、夸张的戏剧化表情等手段,塑造出卡门张扬奔放、妖娆多情的形象。卡门狂放的笑声、轻佻的言语都需要学生通过多变的声音控制技巧精准演绎。只有将角色的性格通过声音和表情细节呈现出来,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反复的舞台演出中实践表演技巧。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到歌剧院观摩职业歌唱家的表演,分析他们是如何运用声音语言刻画人物的。学生也可以录下自己的演出,与老师一起评析表演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能力。只有不断实践和总结,学生的艺术表达和情感表现才能日渐成熟,最终达到音乐与角色完美契合的境界。
四、声乐教育中表演力的培养与展现
(一)舞台演出艺术化训练
舞台演出的艺术化训练,是培养声乐表演力的重要途径。它需要声乐家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掌握舞台动作、表情、互动等多方面技巧,使每场演出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舞台动作训练,需要声乐家注重姿态的美感与音乐的匹配。手部、头部、身体的每个动作都应当有设计,匹配乐句的节奏与情感。舞台动作还需要注意连贯性,避免出现“拘谨”“僵硬”的感觉。例如:在唱抒情歌曲时,歌手可以轻轻拢手,表现出内敛柔和的感觉;而展现热情奔放的节奏蓝调时,则需要大开大合的手势,带动全身跟随旋律节奏摆动。面部表情也需要注重细微变化对情绪的烘托,同一首乐曲可以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忧郁的歌曲需要眉头略蹙,目光柔和;而欢快的歌曲则需要面部表情活泼灵动,声乐家需要对每个音乐段落进行细致的理解,并配合面部表情的精准控制。舞台互动也是训练的关键内容,这需要通过眼神交流、身体语言等与观众、伴奏建立互动。带动现场气氛的高潮部位需要直接看向观众;而渴望伴奏回应的片段则需要与伴奏互动。只有与观众和伴奏产生共鸣,演出的感染力才能最大化。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舞台艺术训练,注重动作、表情、互动的整体运用,使每一场演出都能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观众的心灵。这需要声乐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系统的舞台训练,以及对学生的耐心指导。
以米凯莱·卡芭叶在《西部歌女》中演唱的咏叹调《哦!我亲爱的爸爸》为例,分析舞台表演细节的运用。在唱到“哦”的时候,卡芭叶的手轻轻抚上胸口,面带温柔的笑容,充分展现出一种期盼的姿态;演唱“我亲爱的爸爸”时,她的手慢慢移向一侧,眼神向上注视,表现出一种想念和回忆;在演唱最后一个高音时,卡芭叶的手慢慢上举,眼睛也跟着抬起,面部表情洋溢着希望和喜悦,将这首抒情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卡芭叶精湛的舞台表演技巧,为这首歌曲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 戏剧性演绎与舞台互动的突出
戏剧性地演绎与观众的舞台互动,是声乐表演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需要声乐家将自己融入所演绎的角色,利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并与观众产生互动,提高演出感染力。在戏剧性演绎上,声乐家需要加强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把握,运用声音和表情成功演绎人物的喜怒哀乐。例如在演唱悲伤抒情歌曲时,需要面部表情哀戚,声音中流露出痛苦和无奈。又如在演唱喜剧角色的乐曲中,需要面带灿烂微笑,声音中透着欢快。舞台互动方面,声乐家需要注意与观众的眼神交流,在合适的时机与观众产生情感的连接。例如在高潮段落中,可以直视观众,与之分享激动心情;在尾声部分,可以环视全场,与观众一起体会乐曲渐落的感觉。因此,戏剧性演绎与舞台互动的训练,可以极大地增强声乐表演的感染力,这需要声乐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使其不仅具备出色的演唱技巧,也富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以贝尔卡托在歌剧《卡门》中饰演卡门一角的“桥段狂欢歌”为例。在这首热情奔放的歌曲中,贝尔卡托以轻快的舞步翩翩起舞,裙角飞旋。她的双手时而高举到头顶,带出热情洋溢的情绪;时而又沿着身体曲线轻轻划过,散发出致命的魅力。贝尔卡托把头偏向一侧,黑色的长发轻扫过脸颊,微笑中透着妩媚与张狂。尤其是在高音段落,她的声音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显热烈奔放之气,充满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她的眼神也频频与观众对视,成功地将观众带入这狂热的氛围中。可以说,贝尔卡托的精湛演技使卡门这个角色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三) 视觉与声音的完美融合
视觉与声音的有机融合,是声乐表演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声乐家注重声音与动作、表情、服装的协调配合,使视觉效果与声乐艺术完美契合,形成更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动作匹配方面,声乐家需要理解乐曲的内涵与情感,选择恰当的肢体语言进行演绎。快板乐曲需要大幅度的手势,带出欢快心情;而慢板抒情乐曲需要轻缓的动作,烘托出宁静感。另外,还需要注意动作的连贯衔接,形成流畅的视觉效果。面部表情也需要与乐曲氛围高度契合。演唱忧伤2.35mm的乐曲时,面容需要流露哀思;演唱热烈奔放的作品时,需要面带灿烂笑容,细微的眼神变化也能烘托不同的情绪色彩。服装搭配更需要考虑角色身份和曲风特征。例如,演唱色彩鲜明的花腔,需要轻盈典雅的长裙,而演绎热情奔放的《卡门》,则需要华丽耀眼的红色装扮。综上,声乐表演需要视觉和声乐的和谐统一,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这需要声乐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哦月亮,你是多么美”这一著名咏叹调充分展现了视觉和声乐的完美结合。曲调中,公主面带哀伤与期盼的复杂情绪,缓缓抬头仰望天空,双手轻轻摆动,描绘月光的轮廓。她需要用轻盈的声音唱出对月光的赞美,间或暗含哀怨的眼神隐约流露对黑暗的不甘。当唱到高音部分时,公主张开双臂迎接月光,全身心投入对光明的憧憬。从视觉上,公主身穿淡雅的银白长裙,头顶新月形饰物,银色披肩柔和飘逸,烘托浪漫气氛。声乐与视觉细节的精美配合,成功塑造了一个向往自由、渴望光明的纯真形象。公主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通过声与视的融合表达了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视听结合让观众在聆听动人乐曲时,也能通过舞台形象感受其中的意境,实现声乐表演的视觉呈现。
结语
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声乐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视野,继承和发扬声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的创新,使声乐教育在当代社会发挥独特的审美引领作用。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世界音乐文化增添更加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戴龙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J.艺术大观,2023(20):77-79.
[2]刘晓艺.高校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J.艺术大观,2022(14):22-25.
[3]余雅楠.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J.艺术大观,2023(4):33-35.
[4]吴亚娜.声乐美声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J.艺术家,2021(3):101-105.
[5]杨琳.研究高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12):58-62.)
(责任编辑: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