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人本路径

2024-05-29陈静

山东外语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

[摘要] 新时期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的独特作用,作为中国乡土文学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乡土语言及其翻译活动逐渐受到学界关注,但目前该领域相关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考和应用探索。针对此现状,本文结合周领顺等著《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中所使用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素材,从研究对象的厘定、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思路的确立以及研究结论的归纳四个方面探索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的人本路径,为中国乡土文学外译活动及研究提供镜鉴。

[关键词] 乡土文学;乡土语言;翻译研究;人本路径;译者行为批评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2643(2024)02-0126-08

A Human-oriented Approach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Folk Language:A Concurrent Discussion of A TBC Approach to the English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CHEN Jing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Foundation,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Yangzhou 225127,China; 2.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ranslating Chinese local literature, Chinese folk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have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community, but relevant studies in this field are still scattered, lacking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integrates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examples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translation used in A TBC Approach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Language to explore the human-oriented approach to Chinese folk language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fini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 induction of research conclusions. In doing so, it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promoting practices and stud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local literature into other languages.

Key words: local literature; folk language; translation studies; human-oriented approach;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1.引言

乡土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支,其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至30年代。从美国的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欧文(Washington Irving)和哈特(Bret Harte)到意大利的维尔加(Giovanni Verga),从苏联的高尔基(Maxim Gorky)到法国的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和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再到我国的周作人、茅盾、鲁迅和沈从文,诸多中外作家都曾以乡土小说为载体参与构建乡土文学富有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的基本风格特征。许钧(2022:9)曾指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以及“外国话语在中国的现实化和本土化”都要通过翻译来实现。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命题下,乡土语言的翻译和研究是中國向世界阐释语言民族性、拓展语言世界性的关键路径”(孙美娟,2022)。对此,国内学者积极开展乡土语言翻译研究,贡献了一批具有开拓意义的典型成果(汪宝荣,2016;周领顺、杜玉,2017;、周领顺,2018;韩斌、肖维青,2019;徐德荣、范雅雯,2020;王峰等,2024)。然而,围绕我国乡土文学翻译与传播活动所关涉的主体、内容、策略、出版与传播渠道、目标受众、传播效果、困境与出路等问题,尚存争议与困惑。

2015年周领顺团队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5AYY003)立项为契机,遵循人本与文本辩证统一的原则,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和自建的莫言小说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开展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行为研究,其结项成果《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以下简称《批评研究》)已于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专著是第一部以汉语乡土语言翻译为名出版的学术成果,也是唯一一部使用译者行为理论解读汉语乡土语言翻译问题的成果。本文结合该著作及目前国内译者行为研究现状,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结论等方面探讨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译者行为批评路径,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实践,发挥本土翻译理论的导向与介入作用,为中国文学外译活动提供镜鉴。

2.界定术语与厘清研究对象

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命脉,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一部分。在中国乡土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过程中,作为其特质载体的汉语乡土语言备受各界关注。目前,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中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乡土语言”作为术语其内涵有待界定,二是乡土语言研究对象有待厘清。而术语范畴的界定本身也是研究发展和创新的体现。

截至今日,国内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多针对乡土语言中的某一类,如熟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俚语、成语、格言、俗语和方言等具体展开,成果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缺乏能够深入指导对外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面对此般研究现状,译者行为研究的开拓者周领顺“最早提出将‘乡土语言作为译学研究中的术语”(孙美娟,2022)。乡土语言被描述为“一切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通俗精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周领顺等,2016:25)。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故“按照常理,只要有‘鄉土文学的称谓,就一定会有‘乡土语言的存在”,但目前对“乡土语言”的零星使用基本仅限于指称“方言”或“土语”(周领顺等,2022:21)。于是,针对“乡土语言”术语内涵模糊的问题,周领顺团队借助图表(周领顺等,2022:22),厘清“乡土文学”与“乡土语言”以及“乡土语言”与其他相关术语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乡土语言研究对象的边界,同时变相丰富了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的内容。

翻译实践也能够帮助厘清翻译研究的对象。乡土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难表现,主要是因为“乡土”虽然看似存在于语言中,实际却是以语言风格的形式呈现的。乡土语言翻译中许多微观问题的处理,都在乎译者的主观意识,想要做到完全客观近乎不可能。因而,引入相对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结合当下语境和历史的眼光辩证地看待翻译活动中的得失则更显重要。首先,翻译在程度上存在区别,简单的交际达意和精准的风格追求要求的文本再现程度明显不同。其次,不同的翻译目标受众需求各异。以原作为中心努力再现乡土语言未必是普通目的语读者在意的点,因为他们大多不了解原作,不会去看原作而只会看译作,他们关注的是译作语言的艺术性、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真正在意原作与译作中乡土语言表征的是那些希望通过阅读译作间接学习和了解原作语言与文化的精英读者,以及希望对翻译进行研究评价的专业读者。最后,文学翻译是一项艺术与审美的活动,译者出于不同的目的,确实可能主动进行再创作,但通常都会兼顾原作风格和译作可读性,求取作者、读者以及翻译传播中所涉各方的平衡。如若平衡不能轻易实现,则译者必然归于妥协,这种妥协往往表现为改动原作、偏离原作甚至直接删减原作。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作为翻译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翻译批评的发展经历了语文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三个时期。翻译批评深受语言学的影响,或是从单一角度出发批评翻译中的语言文字转换、策略选择、读者反馈和美学价值,或是结合多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传统批评多将翻译等同于静态的文本而非动态的过程,批评行为多拘囿于译本而忽略翻译的社会活动属性以及译者的意志体特征和主体性。此番历史语境下,译者行为批评的诞生及翻译批评的人本转向是偶然中的必然。

目前,国内译者行为研究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类研究使用译者行为理论描写并阐释译者在翻译内部与外部的行为,评价译文合理度(李鹏辉、高明乐,2021;黄勤,2022;梅晓娟,2022;周怡珂、周领顺,2022;赵国月、高晓仙,2024);另一类研究积极开展反思,拓展译者行为研究的理论范畴并将其不断细化和系统化(黄勤、信萧萧,2021;周领顺,2021;傅敬民,2022;周怡珂、周领顺,2023)。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以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两种形式在国内外译者行为研究中均有呈现。

在译者行为理论视域中开展的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行为批评路径的乡土语言翻译研究自2015年始成果渐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学术专著、权威报道和专家笔谈(黄勤等,2023),还有不少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的汉语乡土语言翻译专栏中。例如《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5期设有“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专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设有“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专栏。然而,在上述成果中研究方法多元且兼具科学性的仍比较少见,幸而周领顺团队的研究实践与《行为批评》的适时出版作了一定补足。

宏观上,“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是一个采取人本路径的研究课题,研究团队基于自建的莫言10本小说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个案研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及结论的全面、科学和公正。课题分别从译者行为批评及其工具性、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的人本路径、汉语乡土语言的译出、英语乡土语言的译入四个方面切入,从手段和意识两个视角讨论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研究方法。首先,研究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中讨论了译者思想与译者行为的关系。周领顺借由对葛浩文翻译思想的本质、葛浩文翻译思想与作品乡土风格再现的关系以及对葛浩文“忠实”原则下的“直译”和“意译”的重新解读,阐释了为何“成语的滥用是中国小说无法进步的原因之一”(周怡珂、周领顺, 2022:104),并通过对葛浩文具体翻译实践的译者行为批评重申翻译的本质。其次,研究提出人本与文本的关系包括但不仅限于译者、原文与译文、不同译者同一原文、同一译者不同原文之间的关系。虽然译者有时会在论文、访谈或讲座中提及自身的翻译原则或策略,但其实际行为未必与其思想相吻合。想要真正理解译者的思想及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将译者及其行为放置于译者行为批评核心工具“求真—务实”连续统 (周领顺,2010:95)中进行分析,但要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动因,还需要了解翻译内外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网络并进行综合衡量。以人为本是译者行为批评的固有特征,因而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出发的乡土语言英译行为研究也应具有人本性。

中观上,课题从文本研究、人本研究、策略研究、纵向考察、横向考察等多个维度具体实施,并按层次逐步推进,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是未来进一步开展“乡土中国”宏大主题研究语言维的样例。研究一是基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中的汉语乡土语言翻译实践,提出了乡土语言英译应求什么“真”、务什么“实”的问题,深入探讨了“直译”求真与“意译”务实的根本导向。二是通过厘清概念发现,考察语料库得出葛浩文以“直译”为主的翻译实践与葛浩文自称以“意译”为主的翻译主张实际并不矛盾,因为“直译”和“意译”在这里已经被赋予了“葛浩文式直译”和“葛浩文式意译”的新内涵(周领顺等,2022:98)。三是基于“厚译”的研究现状,从策略与方法的角度对“厚译”进行了层次化分析,尤其提出文本之“厚”也是可以层次化的;同时,研究认为“厚译”的“厚”与“厚译”者的身份属性息息相关,所以更要坚持从人本路径阐述和研究问题(周领顺等,2022:221-234)。

微观上,课题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所译《酒国》和英国汉学家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为例,深入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乡土语言翻译策略背后的动因。周领顺针对葛浩文译“狗”、粗俗语、乡土语言中的比喻修辞进行译者行为痕迹的追踪,发现葛浩文的行为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务实高于求真”(周领顺等,2022:117)的一般行为原则,进而总结译者行为规律。

综上所述,“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课题不仅回应了国内外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现状,而且在研究对象和方法层面极具系统性和针对性,既推动了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又反证了译者行为批评诞生的偶然与翻译批评发生人本转向的必然。

4.研究思路确立与研究板块划分

乡土文学是考察当代中国人文图景的棱镜,也是世界理解中国的切口。乡土语言在乡土文学传播过程中承担的中介作用至关重要,乡土语言这一载体或已成为今天东学西渐的桥梁。乡土语言中的人文性是鄉土文学译介的重点与难点。乡土文学中乡土韵味难传达、难翻译的问题可以借译者行为批评这一本土翻译理论尝试解决,因为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中素来有“一把工具”“一块地”的形象说法。“一把工具”是指有待系统建设并持久深挖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本身;“一块地”广义上是指译者行为研究领域,狭义上则指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这块实验田。

针对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现状,周领顺倡导“文本与人本”“译内与译外”“静态与动态”三结合的译者行为批评路径,并以“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课题为实践案例,展示了五个板块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一,“乡土语言译出译入研究”板块讨论了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内容与理论视域及工具之间的关系,明确文本研究属于内部研究而人本研究属于外部研究。基于此,只有内外结合,译出借鉴译入,才能使相关研究和翻译实践尽可能全面、客观和有效。其二,“思想与行为研究”板块突出以人为本的研究思路,重点考证了葛浩文作为一位成功翻译家,其翻译思想和实践上的相互映证,探索其翻译主张与行为相左的根源,总结其翻译行为的深层规律,以证明翻译活动中译者身份及行为的复杂性。其三,“文本与人本研究”板块讨论了具体文本内容和译者行为之间的关系,用大量的文本事实和有侧重的深度分析证明译者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者。只有将文本事实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才能让有关事实得到合理的描写和解释,从而挖掘出文本中的深层规律。其四,“策略与方法研究”板块探讨了葛浩文等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通过不同译者间的对比探究其策略与方法选择差异背后的原因。研究尽量避开传统上仅围绕文本谈翻译的方式,将翻译作为一种活动和过程来看待。其五,“文本人本外研究”板块指明了影响译者行为的诸多外部因素,揭示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翻译活动中人的复杂性。

板块划分体现了译者行为批评的内外两分、互动性强的特性,是译者行为批评人本路径较为立体化的呈现。该研究路径既关注文本也关注人本,既关注翻译内部也关注翻译外部,既关注静态也关注动态,有助于对乡土语言翻译开展有层次的描写和批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课题实践不仅厘清了“乡土语言”术语及其内涵,而且展示了以译者行为批评为主要理论工具的,系统、综合且立体化的翻译批评人本路径,进一步提高了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与批评的针对性。正如刘云虹(2015:70)所言,“借助译者行为批评,译学界可以对目前中国文化、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背景下的译出翻译有更深入的认识,对译出翻译的整个过程和诸多要素以及其中凸显的一些问题和倾向进行系统、全面的检视与批评。”

5.研究结论的系统性

乡土语言翻译本身是一个难题,相关研究也多“停留于现象层”(孙美娟,2022)。做好汉语乡土语言翻译工作,“要有从低到高、从窄到宽的视野意识”,“要从关注语言本身”扩展到“关注乡土中国和作品的世界性,然后反哺并影响微观上的乡土语言翻译”(孙美娟,2022)。

人本路径下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译者行为批评研究既要立足实践,又应能够满足翻译批评理论和译者行为批评发展的诉求,为此《行为批评》做了如下尝试。一是界定“乡土语言”的内涵,并以乡土语言“土”或“俗”的特征为基本原则划定乡土语言研究范围。例如,方言包括在乡土语言中,但只限于地域方言,因为只有地域方言才具有“土”或“俗”的典型特征(周领顺等,2016:24)。二是明确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中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对象不仅包含译者个体也包含译者群体。比如,在关注某个译者的同时也可关注与之有纵向和横向关联的其他译者,在关注某个译者的译作及其原本的同时还可以比较其他相关或可比的作家作品,从而挖掘译者与作者、原作与译作的共时与历时异同。三是明确译者行为批评的外部系统、内部系统和指向系统,对外关注翻译活动的广度,对内求取翻译研究的深度,对于概念工具系统则求取效度,力主科学地解决问题。

同时,研究在几乎穷尽了葛浩文汉语乡土语言翻译全部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乡土语言翻译评价的“意义—功能—风格”原则,发现了译者归化行为倾向的深层规律。即针对同样或类似的原文葛浩文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说明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会根据语境做出种种务实之举。例如,译学界此前默认“狗”在西方语境中多用于褒义,在中国语境中多用于贬义,这种差异将影响其译出程度。然而,语料库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土语言中“狗”的出现频率较高,而西方现实语境中“狗”的出现同样可观,其褒贬“源于这种动物本身在现实中西方世界承宠的程度和在语言上的相应投射”(周领顺等,2022)。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中不同语境下出现的“狗”分别进行了归化和异化处理,对现实语境中的“狗”基本都是直接译出,少部分未译出的是因为对原文句段的整体删改,与 “狗”的褒贬色彩没有必然关联(周领顺等,2022)。此外,研究针对乡土语言翻译中土味传译这一难点,提出可以使用对方言土语的土味进行层次性划分的办法来解决,探索出了方言土语翻译和研究的新出路。最后,研究对“忠实”在文本、人本和从文本到人本三个层次的体现做了细致探讨,系统论证了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其“译者行为度”,即“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的针对原文求真度和面对社会务实度的总和”(周领顺等,2022:18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助译者行为批评将文学及文学翻译作为人学来考虑,走人本路径,区别于传统研究仅从翻译技巧角度开展的模式。面对汉语乡土语言翻译,尤其是翻译上的某些中间状态以及其所引出的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等的讨论,我们需要探索兼顾翻译内外、翻译原型和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等的区别性研究新路径。比如在译者身份为汉学家时,不宜草率判定其汉译外行为是译出还是译入,再如对于汉语乡土语言翻译中土味难翻的问题,按照具体语境需求进行细致的层次划分等。

6.结语

译者行为研究“伴随着翻译批评实践并間接指导翻译实践的需求而诞生,也伴随着解释路径和研究范式的开拓创新需求而诞生”(陈静、周领顺,2022:2)。《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的出版标志着译者行为研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批评研究》贯彻人本理念,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语言翻译研究范式,成功连结本土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批评和对外翻译传播三要素,显示出较强的国际视野。专著一方面借鉴社会学方法对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科学而客观的研究,拓宽了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学术路径,开辟了翻译批评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分别针对文本研究、人本研究和应用研究列举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静, 周领顺. 译者行为研究新发展和新思维——周领顺教授访谈录[J]. 山东外语教学, 2022, (1): 1-11.

[2]傅敬民. 译者行为批评的系统逻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12-24+50.

[3]韩斌, 肖维青. “生根的骨头”——乡土语言的翻译再现[J]. 中国翻译, 2019, (2): 183-186.

[4]黄勤. 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

[5]黄勤, 信萧萧. 文化外译中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之关系研究——以沙博理和王际真英译《家》为例[J]. 上海翻译, 2021, (1): 33-38.

[6]黄勤, 李正栓, 刘云虹, 任东升, 邵璐, 孙会军, 吴赟, 徐德荣, 周领顺等《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笔谈[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 (4): 72-76.

[7]李鹏辉, 高明乐.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19世纪英译群体行为研究——以《三国演义》为例[J]. 外语学刊, 2021, (6): 55-60.

[8]刘云虹. 译者行为与翻译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评析[J]. 中国翻译, 2015, (5): 65-70.

[9]梅晓娟.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艾约瑟《辨学启蒙》换例译法研究——兼与严复《名学浅说》对比[J]. 外语研究, 2022, (2): 84-89.

[10]孙美娟. 提升乡土语言翻译研究新境界[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9-28(A01).

[11]汪宝荣. 试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乡土语言英译原则与策略[J]. 山东外语教学, 2016, (5): 106-112.

[12]王峰, 刘伟, 那洪伟.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行为批评:《西游记》蓝诗玲译本中的詈语[J]. 外国语文, 2024, (1): 97-109.

[13]徐德荣, 范雅雯. 乡土语言与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风格再造——以曹文轩作品《青铜葵花》的翻译为例[J]. 外语教学, 2020, (1): 93-98.

[14]许钧. 当下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未来趋势——在曲阜“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上的报告[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4-11.

[15]赵国月, 高晓仙. 抗战背景下《西行漫记》译者社会化行为探析[J]. 外国语文, 2024, (1): 122-130.

[16]周领顺. 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 外语教学, 2010, (1): 93-97.

[17]周领顺.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前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116-122+160.

[18]周领顺. 译者行为研究方法论[J]. 外语教学, 2021, (1): 87-93.

[19]周领顺, 杜玉. 汉语“乡土语言”葛译译者行为度——“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J]. 上海翻译, 2017, (6): 21-26+93.

[20]周领顺, 高晨, 丁雯等. 乡土文学、乡土语言及其翻译研究[J]. 翻译论坛, 2016, (1):23-27.

[21]周领顺等.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22]周怡珂, 周领顺. “滥用成语导致中国小说无法进步”?——葛浩文广义成语译者行为批评分析[J]. 中国外语, 2022, (3): 104-111.

[23]周怡珂, 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机器翻译本质问题反思[J]. 外语电化教学, 2023, (5): 8-12+39+102.

(责任编辑:杨彬)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
基于《苏格兰商务与交流孔子学院2015年度报告》翻译的几点思考
翻译理论的类别与翻译实践相关性研究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葛浩文翻译萧红作品研究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