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扶贫国外报道话语研究

2024-05-29张丹田路晗刘立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主题词语料语料库

张丹 田路晗 刘立华

[摘要] 中国脱贫攻坚事业一直受到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NOW(News on the Web)网络新闻语料库中2011年12月至2022年1月共91篇国外有关中国扶贫报道话语的语料,以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详细论述欧美西方国家、非洲国家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相关新闻报道的不同焦点和背后的意识形态呈现模式。研究发现,在有关脱贫攻坚的报道中,西方媒体偏重于中国政治主题,非洲媒体更多赞扬中国扶贫成就、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而东南亚媒体侧重扶贫在农业及经济方面的进展。通过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减贫治理的认知态度,以期为中国扶贫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借鉴,实现对外话语的精准化和差异化传播。

[关键词] 中国扶贫实践;批评话语分析;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NOW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2643(2024)02-0022-13

A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News on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ZHANG Dan1 TIAN Luhan2 LIU Lihua2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1, 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en attract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international media. To investigate their attitudes and explore the current discourse status, this paper collects a total of 91 pieces of international news on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December 2011 to January 2022 from News on the Web (NOW) corpus, and analyzes them based on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xt, discourse practice and sociocultural practice, the study explores different focuses and ideologies of relevant news reports from western, African, and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show that western countries focus on Chinas political coverage; African countries tend to praise Chinas achiev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s well as learn from Chinas experience;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oncentrate on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in poverty reduction. By examining the cognitive attitudes of countries in different areas,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e the targeted and differentiated communication for Chinese media.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NOW corpus

1.引言

消除貧困一直是全球治理的重大关切,也是各种社会经济体不可避免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长期的脱贫斗争,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白皮书①指出,2020年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超过70%。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从扶贫对外宣传和国际扶贫报道两种视角分别进行了研究。中国扶贫的对外宣传多从新闻传播角度进行探究,对扶贫的议题建构与传播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杨凤娇、邱犇,2021),或运用框架理论对扶贫报道中主体形象进行研究(蔡骐、吴梦,2019);也有学者从语言学视角出发,运用评价理论(吴让越、赵小晶,2022)、语用学理论(李雪伟,2020)等对中国官方话语进行分析。整体来看,中国扶贫对外宣传研究因其实用性和价值性,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视角丰富。而在国际扶贫报道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聚焦《纽约时报》等个别媒体,借用新闻框架理论(史安斌、王沛楠,2019)或网络议程设置理论(黄敏,2020)对语料进行历时考察;也有学者对语料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广泛收集数据,从宏观层面对中国扶贫的外媒报道进行整体性评价(郑冬芳、刘春霖,2022),或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趋近化理论切入,探查中西媒体扶贫话语在趋近化策略上的差异(王正、张辉,2022)。但综合来看,较少有研究结合语言和社会层面就不同国家地区的扶贫新闻报道进行对比性分析。

由于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各国媒体对中国扶贫的报道量日益增加,新闻话语以语言形式折射出的媒体视角和态度及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值得深入探讨。在这一视角下,本文试图回答: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扶贫报道中建构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国际形象?语料来源于英文网络新闻语料库NOW(News on the Web),通过收集大量真实报道数据,本文结合微观和宏观层面,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地区有关中国扶贫报道话语建构、情感态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理论方法与语料搜集

批评话语分析(CDA)重点考察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抵抗语言形式的统治和压迫(Fairclough,1995),研究社会权力的滥用如何通过语言在社会政治环境中实现,以期揭露并最终消除这种社会不平等现象(van Dijk,2001)。CDA不仅描述和分析话语的语言特征,更将语言同社会文化层面结合起来,从具体社會问题出发,探究统治阶级如何用语言控制大众意识和自己的权力地位。其跨学科性也不可避免产生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派别的多样性,包括Fairclough(1995,2018)三维分析框架及后来发展的辩证推理模式、Wodak(1988)话语-历史分析法、van Dijk(1998)社会认知分析法、Kress & van Leeuwen(2020)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等。其中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是学术界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将一个话语事件看作是一个语言文本、话语实践(文本生产和消费)以及社会实践的实例,任何一个话语实践都应是包含这三方面分析的统一体。基于此,Fairclough(1989: 26)指出批评话语分析应遵循以下三步:描述(Description)、阐释(Interpretation)、解释(Explanation),即描述文本语言特征,阐释文本与话语(生产和解释)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解释话语实践过程和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虽然批评话语研究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但由于多为人工阅读,文本数量过小,缺乏普适性和客观性,结果往往被质疑过度解读、存在偏见(Widdowson,1995)。为加强话语分析的科学性和代表性,Baker et al.(2008)、Salama(2011)等学者将语料库语言学引入CDA,分析具体政治新闻语篇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基于语料库揭示语言和权力的关系。这种在大量语篇中提取有代表性的语言模式的分析方式,利于更加客观地探究语言的现实建构及其背后意识形态(辛斌、高小丽,2013)。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逐渐将语料库技术运用于CDA,借用实例考察文本中的词频、索引行、主题词、搭配网络等,通过语料库手段分析话语的呈现,探索话语的内在意义(钱毓芳,2010),涉及主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梦的解读(邵斌,2014)、中国企业形象和身份建构(孙秀丽,2021)等。

综上,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方兴未艾,但在语料库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语料基本来源于个别媒体,未能充分覆盖全球新闻媒体;从研究主题上看,学者对中国扶贫国外报道的话题关注较少,视角局限。由此可见,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对中国扶贫国外新闻话语的批评分析尚未充分展开,而本文拟借助语料库充分挖掘数据,基于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对国外媒体的中国扶贫报道话语进行全方位描述和阐释。

本文语料借助NOW语料库自提供的“Collocates”(语境搭配查询)功能,以“poverty alleviation”为关键词,搭配“China”查询结果,前后词距设置为最大值5,共获得358条新闻语料索引行。通过人工剔除重复新闻、删除广告等,最终筛选出91条制作小型语料库,共计29,699词。覆盖时间为2011年12月6日(语料库中第一条新闻报道时间)至2022年1月31日,涉及15个国家。为便于发现新闻背后隐藏的话语含义,可将15个国家的新闻索引行根据地理和政治因素划分三个整体:欧美西方国家、非洲国家、亚洲(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具体统计如下表1所示。

3.中国扶贫国外报道的三维框架分析

3.1 文本分析

Fairclough将话语视为由文本、交际和社会语境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其中文本处于最底层,是一切分析的出发点,侧重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语言学层面的具体分析。有关中国扶贫报道的三维框架分析,第一步便可从微观层面入手,关注语言本身,借助语料库工具,从主题词和检索行两方面对语料进行处理和分析。

3.1.1 主题词表

借助AntConc工具的主题词功能可以快速获取有关语料的主题词表,从而揭示报纸媒体的价值观和态度倾向。主题词表是指与参照语料库相比,语篇中具有超高复现频率的词汇列表,通过比较观察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的词频,当参照语料库比观察语料库大5倍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输出主题词(Berber-Sardinha,2000)。与简单的词频统计不同,主题词表可以揭示语篇的文体风格、内容大意、主题词之间的语法和语义联系,发现某一既定文类或主题文本的词语特征(姜峰,2019),识别语篇的主题特征。本研究载入Brown Corpus词频表作为参考语料库,分别考察西方国家、非洲国家和亚洲国家新闻语料,生成三组主题词表,并综合考虑主题性② 、频率等要素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最终提取前30个关键词来对比不同地区新闻话题的异同。

对比三地区的主题词表,可以发现前三位共有核心词是poverty、alleviation和China,而西方媒体在后续词表中更多使用了政治词汇作为主题词(下划线),包括government、CPC、president、central、state等,例如:

(1) The government has helped 252,000 poor laborers land jobs successfully while entitling more than 170,000 registered poor families to subsistence allowance, of which the criteria steadily and dynamically exceed Chinas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criteria. (US 2020-11-03)

(2) After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set out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objective. (US 2021-05-27)

西方媒体多聚焦中国政府的宏观举措、政治局势、政治人物和政治制度等,观察中国扶贫进程。在西方新闻话语中,中国政府主导整个扶贫行动,一直以中国政府视角为切入点,报道了诸多中国政府救助和补贴贫困地区的事迹(如例1),同时涉及宏观层面的资金拨款。另通过报道和评价领导人物的言行和政治生涯,反映中国的政治面貌,展现中国的扶贫方式。而另一主题词CPC的多次出现,意味着西方媒体关注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政策制定(如例2)。从语境来看,大多数新闻呈现中性或积极倾向,表明总体上西方媒体对中国扶贫的态度较为中立。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媒体报道的前30个主题词中,Xinjiang、village等词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分析发现,虽然西方媒体不否认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但仍试图通过编造负面新闻诋毁民族地区的减贫工作。

而在非洲媒体新闻的主题词表中,development和reduction位居前列,一定程度上说明非洲国家更关注中国在扶贫方面的效果和成就。Experience、measures和cooperation主题词表明非洲各国希望通过中国脱贫,学习借鉴中国经验,开展友好合作;efforts 和 great 两词也出现在前30列表中,突显非洲新闻的积极态度倾向,如例(3):

(3) As a sincere partner and close friend of African countries, China is ready to share its experience in 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Africa without reservation, so as to contribute to Africas greater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Z 2021-05-05)

坦桑尼亚媒体将中国描述为“真诚的伙伴和亲密的朋友”(粗体),展现友好态度,拉近了和中国的关系。同时对中国愿意分享减贫和发展经验的行为表示了感谢和期盼,表明中国对非洲脱贫进程的极大助力。

此外,与西方媒体的主题词列表相比,非洲媒体明显多出含有世界意义的词语,如world、countries、global、international等,在词表中占比较大。非洲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媒体更希望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参与国际事务;这些词语也展现出非洲媒体公正、坦率地认可中国为世界消除贫困做出的巨大贡献。总的来说,非洲国家关于中国扶贫的新闻报道呈现积极和中肯的态度。

对于亚洲媒体来说,NOW語料库主要覆盖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与西方和非洲国家显著不同的是,rural、agricultural、lift、project、economic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主题词,表明其关注点更多集中于农业、经济等方面。

(4) E-commerce solves many pain poin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SG 2020-01-30)

(5)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China lifted 730 million people out of extreme poverty from 1990 to 2015 due to high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cies that favoured the improvements in the livelihoods of the poorest. (MY 2019-06-15)

东南亚作为世界上主要农产品出口地区,更加关注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和投入;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民生活富足成为媒体聚焦内容。例(4)和例(5)反映出东南亚国家对经济领域和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颇为关注。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减贫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电商扶贫,因而相关媒体积极报道中国电商走进农村,认可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经济成就。此外,报道中多见“lift...out of poverty”短语表述,多次提及中国的扶贫项目和计划,充分肯定中国政府在扶贫方面发挥的主力军作用,这也与中国多次在东南亚国家启动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开展技术援助有关。

3.1.2 词语索引分析

词语索引通过语料库索引行(concordance)挖掘节点词上下文信息,发现左右共现的语言形式,提取并分析相关搭配(Baker,2006),能够帮助观察主题词的更多语境信息和语义韵,从而认清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根据前文检索出的高频主题词,本文对poverty和China两个词分别进行索引行分析,围绕共现词以及其积极或消极语义氛围进行分类研究,观察国外新闻报道中国扶贫的具体语言模式和态度。

从表2中我们发现,国外新闻在描述中国脱贫时会采用感情色彩强烈、高级复杂的积极词汇,如victory(第3行),achievements(第8行),endeavors(第10行),spectacular(第11行),strenuous(第12行),表明对中国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中国扶贫行动和成果的支持与肯定,尤其strenuous、endeavors表现出中国脱贫的艰辛不易与坚定决心,进一步表示对中国脱贫成就的赞扬和认可。此外,新闻还使用了大量数据来阐释中国政府为消除贫困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第7、9行),客观中性的数词与poverty共现,显示了中国扶贫的漫长历程、脱贫人数众多,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信息,让读者信服,利于体现中国在扶贫方面的显著成就和模范作用。如例(6):

(6)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Thursday said China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extraordinary policies and measures, blazing a poverty reduction path and forming an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Z 2021-02-27)

Poverty reduction path搭配动词blaze,构成积极的话语韵。Blaze一词本身带有火的隐喻,给读者呈现一副生动而热烈的画面,扶贫工作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时采用extraordinary情感强烈的词汇,将惊叹与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坦桑尼亚媒体对中国扶贫事业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检索行中也出现了大量战争隐喻词汇,如battle against(第1、3、4行), wage a battle(第5行),combat(第6行)。中文新闻也存在类似说法,将脱贫比作“攻坚战”,把贫困描述成国家公敌,使普通民众充分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励人们齐心协力共同脱贫。同时,战争隐喻也强调了与贫困作斗争的艰难困苦,展现中国对脱贫胜利的坚定信念。

尽管中国脱贫成就得到了众多新闻媒体的赞扬,但仍有媒体进行消极解读(见表3),使用如backwardness(第1行)、lacklustre(第3行)、horrific(第4行)、subjugate(第7行)等负面词汇,抹黑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在这些例子当中,西方媒体故意歪曲中国新疆的扶贫政策,无视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无端臆测相关政策另有他图。

而通过观察主题词China词语索引(表4),可以清晰看到外国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一些媒体较多谈及中国的国际合作和贡献,与China共现的词汇包括cooperation(第1、7行),Africa(第2、5、7行),world(第6、8行)和contributor(第9行),将中国脱贫放到国际大背景之下,展现了一个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表明中国不仅致力于国内扶贫事业,还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扶贫经验和援助,如报道中多次涉及的“中非合作项目”。中国扶贫对世界亦具有重大意义,国外媒体认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贫的“主要贡献者”(第9行)。

尽管如此,少数报道也将China和一些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如表5中terror(第1行),forced(第2行),genocide(第4行),state-controlled(第5行),authoritarian(第6行),旨在抹黑中国的政治制度。如例(7)报道暴露了相关媒体对中国扶贫政策的恶意揣测。kick一词抹黑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态度;“achieve”故意使用引号,旨在讽刺中國设定的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紧接“别无选择”和“表面功夫”等消极表述,抹黑中国国家形象。

(7) So its unclear how sustainable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will be. In many ways, the government is simply kicking the problem down the road. But here, once Chinese leaders have set a target to ‘achieve, there is no other option but to make that happen—even if its just on the surface. (US 2021-02-25)

3.2 话语实践分析

基于微观层面对文本语言特征的定量分析,第二阶段将阐释文本生成、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即关注文本和话语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此阶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概念,通过观察其他文本在该文本中的再现,探讨话语的组合和交织,从而探究话语秩序的变化,将其与社会和政治变化的理论相联系,以便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范围内考察话语变化(Fairclough,1992:101-103)。在分析报道时,主要关注报道者如何利用已知信息和话语来创造文本,读者如何利用现有知识系统来接受和处理文本,而新闻来源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指报道者所引述话语的发出者。在引述他人观点或言论时,报道者通常要说明其出处,以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引用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具体来源、半具体来源和不明来源(张健,1994:85)。具体来源指直接点明引语发出者身份姓名;半具体信息不提供精准信息,只是用一些宽泛词语间接暗示;不明来源指因对消息来源不清楚、不重要或故意隐瞒,而完全省略引语发出者。表6对国外媒体在报道中国扶贫工作时出现的不同新闻来源进行了分类统计。

表6显示,具体来源在全部新闻中所占比例最大,符合新闻客观、准确的特点。在正面新闻中,具体来源仍占绝大多数,其客观性和可靠性较高;而在负面新闻中,半具体来源占一半以上,一定程度上因为半具体消息源使得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更加隐蔽,很难确定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如下例:

(8) Zhenying, who is 83, is one of the beneficiaries of Evergrande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in Dafang. She...moved to her new home constructed by Evergrande. “We are very happy here,” she said. (NG 2018-10-02)

(9) Rural farmers, relocated from their land to modern housing blocks—a plan meant to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 that has backfired—have told the Telegraph that their only choice is to live off government payments as they arent trained for jobs available in urban areas. (US 2021-02-25)

例(8)新闻中说话人姓名、年龄等身份直接提及,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由普通民众自己讲述扶贫消息,尽量避免主观评价,塑造了媒体自身客观公正的立场,真实再现中国扶贫政策带来的福祉,宣传内容更具人文情怀,更易为读者接受。同时,中国扶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大多具体信息来源于中国民众,也侧面反映出相关媒体在报道中国扶贫工作时或显性或隐性地认可中国政府的正义立场。

而例(9)这则负面新闻引用的消息属于半具体来源,没有明确引语发出者,只是借用一个模糊群体“农民”,看似真实,实际缺乏权威性,可信度不高。报道用语试图借用复数形式塑造负面影响的广泛性,合理化其抹黑行为。因为半具体消息来源很难找到确切的信息源头,能够隐藏关键信息,却又加入真实感,并通过引述信息源将自我对事件的评价融入话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使其内化为自身观点(李庆明、吴华,2019),这使新闻服务于媒体自身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从而操控读者对事实的理解和认知。

3.3 社会实践分析

第三阶段更加关注对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解释。社会现实塑造话语实践,话语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实践;而不同国家媒体在报道中国扶贫工作时呈现不同话语倾向,折射出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政治因素成为差异的深层动因。主要涉及国家间根本战略利益与政治理念冲突,因历史文化不同而长期積累的根本性差异,包括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分歧、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的冲突等(袁鹏,2008)。虽然近些年来中美关系趋向止跌企稳,西方对中国政治体制理解更加理性,但深层次误判仍不胜枚举,造成媒体报道重点关注中国政府行动及政治政策方面时,既有对扶贫成就的肯定,又夹杂对中国的攻击与抹黑。在价值观上,与中国的家本位、集体取向不同,西方推崇个人独立和自由(周怡,2022)。由此可解释语料中大部分负面新闻来自西方媒体的现象,他们刻意捏造民族地区人权问题,抹黑中国扶贫政策。

而非洲国家始终同中国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中非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就希望同非洲国家发展事务性关系,增进了解(刘鸿武、林晨,2019)。中非政治互信六十多年来,中非合作关系从互援互助到相互合作,从单方面强调非洲民族独立与政治解放到中非双方共同发展,对非援助从无偿援助到多种援助方式并存、不求回报到互利共赢(胡美、刘鸿武,2012),中非合作已实现深度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因此,语料中的非洲新闻均是正面报道,充分肯定中国成就。

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比前两个地区更加中立。形势上看,他们在安全方面依赖美国,经济方面依赖中国,更倾向于与双方保持距离,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而出现东南亚媒体少数报道倾向于贬损,谴责“官僚效率低下”;但大部分偏于积极性言论,鉴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共同减贫理想,就区域扶贫合作达成广泛共识,相关报道重点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期望中国在消减贫困方面的示范性探索与实践能为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有益经验。

4.结语

新闻媒体通常会借用语言这一外壳,将意识形态包裹其中,潜移默化中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外媒对中国扶贫的报道也不可避免暗含一定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认知态度和角度的差异反映各国地缘政治的战略选择,以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唐青叶、史晓云,2018)。本文通过文本实践中主题词表和检索行的描述、话语实践中消息来源的阐释、语篇实践中社会背景的解释三个方面可以发现,各国媒体对中国扶贫事业的报道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各自战略、立场和利益出发进行了不同的话语构建。西方媒体多关注政治方面,部分呈现积极和中性,但涉及民族地区时刻意使用消极词汇进行抹黑。相反,非洲媒体更关注中国的脱贫成就和举措,极大认可中国脱贫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与非洲国家战略不同的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倾向于关注经济和农业方面,包括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与中国和东盟减贫合作的国际背景分不开。然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国与中国关系不尽相同,今后研究可聚焦某一地区的报道,深入探究具体国家对中国扶贫事业的认知态度以及对中国形象的构建,了解外媒对中国扶贫的解读方式,有效应对国外舆情,进而提升中国对外话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注释:

① 引自2021年8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

② 主题性(Keyness)是指某个词通过特定计算方法得到的实际频率与在参照语料库中可能出现频率之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Baker, P. 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Continuum, 2006.

[2]Baker, P., C. Gabrielatos, M. KhosraviNik, M. Krzyz·anowski, T. McEnery & R. Wodak. A useful methodological synergy? Comb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examine discourse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the UK press[J]. Discourse & Society, 2008, 19(3): 273-306.

[3]Berber-Sardinha, T. Comparing corpora with WordSmith tools: how large must the reference corpus be?[A]. In A. Kilgarriff & T. Berber-Sardinha(eds.). WCC00: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Comparing corpora-Volume 9[C]. PA: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00. 7-13.

[4]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9.

[5]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6]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5.

[7]Fairclough, N. CDA as dialectical reasoning[A]. In J. Flowerdew and J. E. Richardson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C]. London: Routledge, 2018. 13-25.

[8]Kress, G. & 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3rd ed.)[M]. London: Routledge, 2020.

[9]Salama, A. H. Y. Ideological collocation and the recontextualization of Wahhabi-Saudi Islam post-9/11: A synergy of corpus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 Discourse & Society, 2011, 22(3): 315-342.

[10]van Dijk, T. A.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8.

[11]van Dijk. T.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In D. Schiffrin, D. Tannen & H. E. Hamilton (eds.).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C]. Cambridge MA &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352-371.

[12]Widdowson, H. G.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view[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95, 4(3): 157-172.

[13]Wodak, R.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Studi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8.

[14]蔡骐,吴梦. 我国精准扶贫报道中的主体形象与话语框架解析(2013—2018)[J]. 新闻记者, 2019, (6):70-76.

[15]黄敏. 议题关联与关系建构——《纽约时报》有关中国扶贫报道的媒体网络议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0, (3):21-36+126.

[16]胡美, 刘鸿武. 中国援非五十年与中国南南合作理念的成长[J]. 国际问题研究, 2012, (1): 12-28.

[17]姜峰. 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18]李庆明, 吴华. 费氏三维分析模型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关于中国反腐报道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126-132.

[19]李雪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话语研究——基于语用学理论的分析视角[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0, (5): 32-46.

[20]刘鸿武, 林晨. 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J]. 西亚非洲, 2019, (4): 50-72.

[21]钱毓芳. 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198-202+241.

[22]邵斌, 回志明. 西方媒體视野里的“中国梦”——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 2014, (6): 28-33.

[23]史安斌, 王沛楠. 断裂的新闻框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扶贫”与“人权”议题的双重话语[J]. 新闻大学, 2019, (5): 1-12+116.

[24]孙秀丽. 基于语料库的能源企业身份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5): 21-30.

[25]唐青叶, 史晓云. 国外媒体“一带一路”话语表征对比研究——一项基于报刊语料库的话语政治分析[J]. 外语教学, 2018, (5):31-35.

[26]王正, 张辉. 三角互证视域下中西媒体中国扶贫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6): 15-21.

[27]吴让越, 赵小晶. 评价理论视域下的和谐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研究[J].外语学刊, 2022, (2): 36-41.

[28]辛斌, 高小丽. 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4): 1-5+16.

[29]杨凤娇, 邱犇. 全球治理语境下中国日报扶贫减贫议题建构研究——基于推特平台@China Daily的实证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 (3): 62-69.

[30]袁鹏. 战略互信与战略稳定——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主要任务[J].现代国际关系, 2008, (1): 30-38.

[31]张健.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32]郑冬芳,刘春霖. 从外媒对中国扶贫的报道看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 127-135.

[33]周怡. 厚与薄: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J].学术月刊, 2022, (10): 120-133.

(责任编辑:葛云锋)

猜你喜欢

主题词语料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2014年第16卷第1~4期主题词索引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