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2024-05-29杨秀萍

学理论·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杨秀萍

摘 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有其内在的普遍规律,呈现出共同特征:科学技术是第一动力、工业化是核心内容、城镇化是重要引擎、民主化是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生产力和人民生活质量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形成基于自己国情的制度特色、价值特色、发展特色、生态特色和共赢特色。不但在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国特色,又以中国特色丰富发展了现代化普遍规律,具有世界共通性、历史进步性和实践合理性,对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更具示范性、参考性和借鉴性,充分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共同特征;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2-0027-05

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创新成果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使“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成为国内外关注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聚焦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一简洁而精辟的含义阐释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话语表达,“共同特征”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与世界对话的通用概念,“中国特色”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定场域,充分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只有从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高度统一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立足国情,走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同时又面向世界,贡献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提升解释世界的理论话语权。

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呈现“普遍性”

什么是现代化?厘清概念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当然,在这里对“现代化”概念的界定,首先应该是对现代化一般本质的揭示,而不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特殊内涵的阐释。

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化”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成为一个流行术语,70年代后,现代化研究也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层面进行探讨,有多种解释,且呈现多种类型。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工业社会虽然有各种模式,但都呈现出都市化、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化的共同特点。社会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理性世界代替神性世界的“祛魅”“解密”“启蒙”过程,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在内的社会整体适应力提高的过程,经历理性化后的世界,就呈现出了持续的“进步”状态或现代化状态。历史学家则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各个方面急剧变动的世界统一历史进程。

上述表明,“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更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義,但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和人类共同的事业,现代化有其内在的普遍性规律,不同国家现代化都呈现出共同特征。首先,工业化是核心内容。现代化的实质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经济的典型形式是市场化。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从工业化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始终是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其他方面发展进步的核心关键。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动力。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爆炸式增长,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并相继进入现代化高级阶段,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也全力踏上追赶型现代化道路。科学技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性、基础性、根本性支撑作用已被并将继续被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再次,民主化是显著标志。经济结构上的发展进步必然引起上层建筑领域的相应变化,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成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价值标识,不但政治生活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而且公民个人权利也得到更高的保障。最后,城镇化是重要引擎。随着工业化发展,城乡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不但产业结构、地域格局、职业布局发生重大转变,而且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也呈现文明提升,城镇化水平也成为现代化实现程度的衡量标准。上述现代化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注重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必然要以科技创新为其提供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会引发物质主义的膨胀、速度与效率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对抗等问题,因此,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成为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引发农村人口向工业城市的转移浪潮以及第二、三产业向城镇的聚集发展,而这种城镇结构和功能的转变,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进程,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也是现代化一般规律的表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探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必然具有现代化进程的共同特征[2]。在现代化路径上,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四个现代化”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并举”,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核心内涵。在科技创新上,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技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和关键动力。在民主化建设上,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协商民主全面开展,基层民主积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城镇化进程上,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道路再到“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城镇化主体形态,都市圈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增长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同时,又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根本不同。没有遵循西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串联式”发展道路,而是走出一条“新四化并举”的“并联式”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了西方城镇化过程出现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而是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开辟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新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呈现“特殊性”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遵循一般层面的基本规律,但又是在一个个民族国家内实现的,在这一特定载体中,必然呈现出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那么,相对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什么意义上是“中国式”的?有什么独特的规定性?又是何以形成的呢?

1.制度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和方向性。尽管“现代化”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但现代化的“中国式解释”却是清晰的、明确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包含着领导力量和道路选择两个决定性因素,其中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制度优势。作为道路开辟者,中国共产党没有简单延续、套用或照搬现代化的各种“版本”,而是以高度的实践自觉,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版。作为事业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面对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成就,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同时,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不怕邪、不怕鬼、不怕压,时刻防止“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等反动图谋,确保中国现代化不偏离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作为理论创立者,中国共产党概括并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解决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价值旨归、目标任务、实现路径、步骤蓝图,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接力推进,不偏离航向,不丧失灵魂,不犯颠覆性错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人超越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致力于人民幸福和人类进步,以历史主动精神担负起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使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3]。

2.国情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贡献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这是中国面临的特殊国情。一方面,从过程来看,大有大的难处。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规模等量差别之大凸显其艰巨性和复杂性。生产组织、资源配置、市场拓展、利益分配等统筹协调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加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各种矛盾困难凸显,风险挑战加剧,社会治理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时,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中国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除以十四亿多人口,人均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的难度系数之大前所未有。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做决策,又要保持历史耐心稳发展。另一方面,从目标来看,大又有大的好处。十四亿多人口整体参与到现代化进程,凝聚而成的团结伟力将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当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时,其生产力资源、市场资源也将成为其他现代化模式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当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4]因此,实现现代化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的独特性,更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和贡献性。

3.价值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和公平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价值指向的历史过程,即实现现代化为了谁、依靠谁?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鲜明的价值取向与西方现代化进行了本质的区分。什么是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图景中给出了共同的答案。毛泽东同志通俗地将共同富裕表述为“大家都有份”[5],邓小平同志将其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7]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党不但“做大蛋糕”,而且“分好蛋糕”,体现了人民性和公平性,打破了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的现代化宿命,不但擦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底色,更见证了中国发展牢牢占据着人类社会进步的道义制高点。

4.发展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在本质上是能动的而非僵化的、全面的而非“单向度”的、“文化”的而非“物化”的,这就决定了“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丰富的,客观上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目标。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发展的畸轻畸重,表现为只重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只重物质富足、忽视精神富足,导致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出现精神空虚、失德失序等颓废现象,暴露了现代化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注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和思想素养,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道路和要求的现代化。“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现代化的认知,超越了仅仅从物质和技术层面追求现代化的单向思维,形成现代化是综合、多维、立体的全新认知。”[8]

5.生态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谐性和持续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还是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在长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矛盾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以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难以愈合的生态创傷”同时并存的局面。西方现代化以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为代价换来物质财富的巨大聚集,打破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现代化也走过了一段“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曲折历程,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随着对现代化规律的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要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不但要转变发展理念,更要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命共同体论”和“两山论”都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为解决资源有限性和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既不竭泽而渔,也不寅吃卯粮;既满足当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充足生活空间,不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找到了路径,也为共同富裕注入了“代际公平”的内涵。这是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现代化老路的反思与超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谐性和持续性。

6.共赢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性和开放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逻辑,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其最初以海外扩张、殖民掠夺去打开世界市场,当下则用强权政治、霸凌行径来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近代中国就是在遭受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其发轫之初的现实境遇及“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传统民族基因,决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倡导的和平发展,不是低层次的独善其身,而是呼吁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谋和平才能共享和平,这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道德追求,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我们倡导的合作共赢,不是一国一域的安全愿景,而是希望世界各国遵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道”,顺应历史潮流,携手同进,共创未来。我们用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惠及各国人民的机遇和希望,而非引发世界焦虑的威胁与挑战,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而非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这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打破了“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魔咒,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发展格局呈现出宽广的世界开放性。

从上述“中国式”呈现出的“特殊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底色”和“老本”,比如,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美美与共的文明追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标志。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从‘现代化在中国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彰显‘世界有我乃至‘世界向我的存在。”[9]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呈现“示范性”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世界既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不但在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国特色,而且又以中国特色丰富发展了现代化普遍规律,使其具有共通性,因而更具有示范性、参考性和借鉴性。

1.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由于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征程,自觉充当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主导者,他们遵循强盗逻辑和霸权思维,按照自己意愿和样貌来构筑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创造了“东方从属于西方”[10]的现代化版图。同时,他们把非西方国家纳入统一的历史进化路线,试图参照西方的模样建构出一个统一的文明世界[11]。因此,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所有民族国家都要经历的普遍进化过程,非西方国家或后发国家将要走的道路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12]。按照这一逻辑,现代化就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单向传播过程,意味着“西方化”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所要实现的目标、方向,并按照西方现代化历史阶段来规划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亦步亦趋地走完西方走过的所有发展阶段,西方化成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各国的自主探索被打入另类遭到排斥,话语霸权变成了文明霸道。然而,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但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遍”,只能在一个个民族国家内实现,民族国家构成现代化的基本空间载体,而世界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不可能存在唯一模式。“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3]

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和原则,独立自主,自信自强,摆脱西方“串联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遵循“并联式”现代化路径,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道理:每个国家都有权利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不仅是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突破,更是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超越。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特殊”样本,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现代化,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启迪。

2.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现代化悖论”,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但这条道路不是处处洒满鲜花和阳光,往往会遍布荆棘和阴霾,伴随着社会分化、整合、适应能力的升级,也不断产生动荡、混乱和失序,各种矛盾、风险、陷阱交织出现,被学者称为“现代化悖论”。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发展的五项目标即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之间是存在冲突的,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发展与秩序之间的矛盾,“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4],即追求的目标是稳定繁荣,过程却是混乱贫困。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新的社会群体大量出现,利益冲突、阶层分化、价值观变迁等远远超出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而这些国家的多党制或议会制不但无法使国家现代化的目标达成一致,反而会因为党派争斗加剧这些群体的利益冲突,必然会导致社会系统紊乱乃至社会动荡。后发国家在赶超型现代化战略下,由于对既定秩序的改变更快更猛,对民众心态的冲击更为剧烈,更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普遍出现“现代化衰败”现象。因此,对后发国家来说,特别需要“现代化悖论”的破解之道,帮助它们跳出各种现代化陷阱,顺利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安全过渡。

一个国家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否切实可行,有两个基本的判断标准:第一,能否推动现代化起飞;第二,能否应对“现代化悖论”。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否成功?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给出了明确答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成功?三条经验揭示出成功密码。首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现代化道路方向正确、航道清晰。从执政理念上,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没有任何私利,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它能够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以及各个社会群体凝聚起来,通过对现代化成果的合理化分配,消除各種潜在的社会不满,从根本上杜绝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从权力机制上,既坚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平衡好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利益,确保不出现“分化对立”“颠覆性错误”等问题。其次,坚持人民至上,有效化解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发展与秩序二元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分配不公。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进而引起阶层冲突、社会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就消除了引发利益冲突的源头,同时可以不断释放社会矛盾累积的压力,从而避免造成社会大地震和社会大断层。再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制度从根本上破解“现代化悖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最关键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或体制机制变革,有序地、可控地释放或解决这些紧张和冲突。通过改进政府治理,激发政府效能,释放市场活力,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动态平衡;通过优化社会治理,建立起维护和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系统,化解发展与秩序的张力。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破解“现代化悖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不同的现代性价值和现代化模式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将看似矛盾的观念都合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使物质增长与精神富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市场作用与政府调控、发展速度与公平正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国之大者”与“民生小事”、“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等都做到了兼顾与平衡,在规避西方“现代化之殇”的基础上,实现了更为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破解“现代化悖论”的中国方案,虽然体现了中国制度的“特殊性”,但应对的却是后发国家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具有历史进步性和实践合理性,对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更具有示范性。

3.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了中国贡献。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人类社会面临和平、发展、安全、治理“四大赤字”的严峻挑战。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给世界消除“四大赤字”的最佳方案,站在人类文明真理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上,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其一,以“五大文明”相协调为样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文明,物质膨胀与精神颓废并存,经济增长与生态破坏共生,财富积累与两极分化相伴。这种“单向度”的文明决定了人的“单向度”发展。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成为摆脱现代文明困境的“解局密钥”,这种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文明决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也昭示了中国正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标志的形象崛起。其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倡导各国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体现了人类文明中最深层、最普遍的追求。这是中国为当代世界消除对抗、化解冲突贡献的思想公共品,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超越,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现实样本。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反映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人类“关系性存在”,为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提供了“普遍交往”的全新答案,为重塑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可行方案,为世界各国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56-63.

[3]袁银传.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6):21-28,129.

[4]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5.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8]齐卫平.党的二十大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架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9.

[9]韩庆祥.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J].阅江学刊,2024(1):5-21,17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陈曙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4):32.

[12]唐爱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三重论域[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6):66-74.

[13]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72.

[1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