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2024-05-29谭玉龙

学理论·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

谭玉龙

摘 要: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政治原则,才能确保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不断拓展“五个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开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并坚持和平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认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五个文明;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2-0022-05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我们取得了近代以来现代化的最高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时机和最关键的时刻。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根本原因。“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现代化建设过去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已然形成了坚实基础,未来唯有在守正创新中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进一步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2],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对现代化建设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3]必须建立健全党全面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从体制上保障党对现代化发展进行战略谋划、部署和决策,以便通过法定程序实现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人员。其次,要确保党中央所谋划的现代化蓝图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督促各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否则“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随意不执行,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4],必然导致现代化建设事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只有充分呈现出党中央在现代化事业中的权威,全党上下才能团结一致,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也必然面临许多复杂的斗争局面和坚固的利益藩篱。只有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各级得到充分贯彻落实。虽然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具备了近代以来最有优势的战略性条件,但在国内外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未来所要面临的国内外矛盾、挑战和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唯有坚持和加强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努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使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才能增强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成效。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持续的自我革命中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既要对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正确认识,也要掌握科学的斗争方法,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所在。“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5]道路问题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所要坚持的首要前提,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史的重要结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学习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己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最终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度遭遇坎坷和挫折,但中国共产党总能及时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这一过程既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要素之一。

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个国家要保持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并非易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6]从内部发展来看,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坚决不能动摇。从国际环境来看,一些西方势力从未停止诋毁甚至破坏我国现代化建设。当然,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的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肯定、认同和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我们必须坚定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同否定、歪曲中国式现代化的各类杂音做坚决斗争,并以中国特色来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上来捍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一)必须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而且,衡量发展的程度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業。”[8]只有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实践中所表达的意愿、得出的经验、做出的贡献,才能真正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这就必须从制度、渠道、形式、法规等方面积极努力,确保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权力。同时,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兼顾公平,在实践中“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必须与时俱进地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共同富裕的系列指标和实现方式都具有时代性,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把握,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衡量标准。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方面,从宏观上进行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个阶段的安排,实际上也是根据现代化不同的发展水平而采取不同的实现方式。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按计划分配等方式,追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和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针对新时代的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0]更加兼顾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与此同时,共同富裕的指标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早期主要是追求物质文明,其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形成新图景,进一步提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水平和要求。

三、拓展实现五个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体制机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理所当然要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尤其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只有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新型工业化才能有效推进,制造和质量上才能实现优化,也才能不断建强航天、交通、网络、数字等强国要素。

高質量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全面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虽然农村的发展仍然面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但是现代化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10]。只有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必须坚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现代化,分别实现城市群协调、经济带一体化、功能区高标准发展,老少边富裕稳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格局,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有效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11]其中,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的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实践中统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渠道。

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以“共同缔造”的理念不断健全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参与治理的实效,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实现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固有的要求。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通过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既可以实现全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勇毅前行,汇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也可以成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有效途径。此外,要确保民主政治深入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实现,还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坚持统筹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法治本身就是民主的表征,也是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涵特征,客观上要求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深刻影响着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只有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而实现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一步,就是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此外,还需要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价值,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等系列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从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续写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必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需要我们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积极开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努力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逐步培育出新时代的新风新貌。同时,文化事业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效果。此外,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底蕴。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体现为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2],让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13]因此,我们确立了多劳多得、按劳分配、鼓励勤劳致富的政策,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时代主题,为更加兼顾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方面加大调节力度,积极引导和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繁荣发展实现第三次分配等,构建起完善的分配制度体系,以便更好地解决收入差距等问题。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劳动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政府必须从根本上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既要完善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从体制和政策上解决妨碍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难题,以及消除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实现平等就业;也要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带动就业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从而激发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内生动力;还要构建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成为保障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鉴于当前全国人口流动性增强、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必须进一步推动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的落实落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为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能持续有效发挥作用,必须不断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兜底作用;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失衡、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不均衡等问题上实现质的突破。

(五)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现代化建设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先“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14]以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力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为重点突破;通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措施,实现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采取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等措施,构建起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深入打好保护蓝天、碧水、净土的攻坚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方面建立起相适应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并调整优化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的结构,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必须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让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耕地休养生息,以及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绿色生态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必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既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从根本上采取措施优化能源消耗结构;还要不断健全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和市场交易制度,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也能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四、坚持和平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一)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安宁

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内涵特征,要求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称霸、不搞扩张。虽然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但中国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新时代,中国随着综合国力逐渐强盛起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责任和义务发挥大国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在外交上始终“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15]积极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坚持的原则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这一原则决定了中国将继续坚决同各种破坏和平的势力进行斗争,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贡献中国力量。而且,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当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构建国际新秩序,依靠的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强大军事力量。要建成强大的人民军队,首要的是必须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强人民军队党的组织体系,以党建引领军队业务建设。通过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等措施,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其次要适应现代国际战争,既要加强建设重大任务的战建备统筹,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也必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能和国防资源使用效益。现代战争在根本上还是国力的较量,必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尤其要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此外,人民战争历来是我们增强国防力量的重要策略,必须进一步深化全民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等,建立强大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

(二)始终坚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16]不断深化拓展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公约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世界各国虽然有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或源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明,但文明的差异恰恰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多样的文明理应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标志,而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实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呼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并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增加对外开放力度,在中国取得新发展之时也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面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常常出现保护主义、“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反现代化行为,中国必须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和努力建设“亚投行”等国际合作平台,同世界友好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而且,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30%,有实力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还需要积极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医疗等方面的援助,并持续减免这些国家的债务,推动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当然,中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努力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同时,也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在求同存异中构建起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三)始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是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自然也需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方案。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自然也应该承担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责任,推动形成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而且,随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应该是中国参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外,要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必须坚决反对单边主义或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

“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17],更谈不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在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不能缺位,更要在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维护上发挥建设性作用。面对各国间的各种分歧和争端,对话协商等和平方式仍然应是中国提倡的解决方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必须摒弃冷战思维,树立坚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安全新观念,才能真正推动世界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

[3]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1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

[5]杨胜群.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N].人民日报,2013-08-09(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

[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的文件[N].人民日报,2015-10-13(1).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1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8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6.

[1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38.

[16]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73.

[17]习近平.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 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N].人民日报,2017-09-27(2).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