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剧”适合作为语文学习情境吗?
2024-05-29钟培旭
钟培旭
摘要:情境创设很有必要,但情境创设的质量很难评价。一堂课化身为一台“穿越剧”,成本很大,氛围不错,但教学实效颇有争议。以观察量化来审视,或许可以稍解各执己见的局面。基于此,第一轮观察设计了“情境创设质量观察表”,以审视该课情境的元素和价值;第二轮观察设计了“情境创设有效性观察表”,以审视该课情境的助推与实效。观察表结果成为评判的有力依据。这种量化观察表,或许值得作为新课堂新情境的听课工具,可以倒逼提高情境创设质量,从而生成优质课堂。
关键词:穿越剧;情境;观察表;质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为“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1],“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可见,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不应该脱离具体情境。从课标的设计理念出发,情境应该成为教学设计时不可或缺的要素。
以笔者深耕一线的体会来说,情境创设确实很有必要。不管讲授如何落实,没有学习情境支撑的课堂,课堂的逻辑起点仍旧是老师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学,终点是老师讲得好不好;而创设学习情境的课堂,课堂的逻辑起点则变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有提起学生自驱力的愿景,力图实现从“让学生学”到激发学生“我要学”热情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情境断不可理解为“导入”环节,其不仅要有导引之效,更应该有贯穿学习全过程的驱动之功。好的学习情境要让课堂精彩、让学习有效。
既如此,学习情境的好坏甚至可以决定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好坏。那我们该如何评判一个学习情境的创设质量呢?主观感受当然是一种介入途径,但又如何扭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呢?
一、现实困惑:“穿越剧”的大投入与真尬场
目前情境创设仍是初始状态,一线老师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勇于尝试自然值得鼓励。在创课过程中,笔者自知有诸多未明之处但勉力设情境以趋做中学、先完成再完美;在听评课过程中,笔者对大多数努力创设情境的教师抱有敬意,对这样的课堂秉持爱护和宽容之心。只不过,“穿越剧”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听课“视野”,这种课型听后总觉得不对劲。故而,有讨论一番的必要了。
且举一例,在本市一次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上,一位年轻教师针对统编本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诸子百家的经典选文(《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兼爱》等)指导学生演了一出盛大的“穿越剧”。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202*年的某一天,时光隧道突然打开,孔子、庄子和墨子阴差阳错地一同穿越到了现代社会。接下来,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此时,乌有公司正招聘工作人员,待遇优厚,此次面向全球招聘行政事业部、慈善事业部、文化事业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孔子、庄子和墨子前往应聘。在课堂上,围绕所创设的情境,有三位学生穿上华服(应该是租借的),扮演成孔子、老子、墨子,轮番上台应聘,说自己优势,表工作态度,另外几个学生则相对而坐,一脸严肃地饰演公司负责人,讨论是否应该录用这几位“特殊人士”,录用后应该分配到什么岗位。最后老师亲自上台做点拨,向学生指明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征,进一步延伸,向学生介绍“轴心时代”这一概念。
这样一节创意满满的课,课后评议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些老师说演出精彩,同学们听得认真,能从中有所收获,是一节好课;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情境不合情、不合理,教材没指导没品读,是值得反思的一节课。笔者持后一种观点:从整节课来说,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有“演出”任务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有比较大的收获,但笔者实在难以说这节课好,毕竟笔者听课的全过程对“剧情”很游离,深感尴尬,不能入戏。
无独有偶,在这之前也有一节安排穿越剧情的公开课。那一堂课教学内容为《劝学》与《师说》群文阅读,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记者采访荀子、韩愈,让他们分别分享创作理念。很明显,饰演荀子和韩愈的学生早有准备,念着稿子大谈“自己的”文章写的什么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穿越部分”虽不似前一节课那般戏份重,可单单这一环节已足够引起笔者不安。且不往外拓展,单论荀子和韩愈知道什么是“论证方法”吗?
對这一(类)情境创设的评价,评课者们凭主观感受来议论,分明会出现各执己见、争议不休的情况。为了更科学、更有依据地评判,以观察量表的方式来记录和分析,或许会是一条出路!
二、第一轮观察:情境的要素与价值
以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目前对情境创设质量的分析还没有较为成熟的观察量表,只能自行设计,逐步逐轮思考、完善。
笔者想了解的,就是情境设计是否完整,情境设计有何意图。也就是说,有必要考量其构成要素和价值取向。“情境”是当前的一个教研热点,基于此的讨论很多,对其要素的分析也多样。在此,笔者选用西南大学魏小娜教授的研究成果:“语文学习情境包含背景(场景)、问题、目的、任务等四个核心要素。”[3]其要素分析既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吸收,也凸显了语文教学的特质。而关于情境功用,解说更是多元。笔者结合“语文学习情境的建构可以从认知契机情境、自主体验情境和复杂任务情境三个主要方面来实现”[4]的观点来梳理情境价值,熔铸自身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认为情境应凸显“探究契机”“文本浸润”和“语用经验”等三方面功能。结合这些认识,制作了第一轮观察表。
接下来,观看前文提及的“乌有公司招聘记”课堂录像,将相关信息填入,试做分析。第一轮观察表:
有了观察表的基本框架,我们对情境的审视和评价就有了较为清晰的方向。在填入该课相关信息之后,该课情境创设的问题即已逐渐显露:
第一,要素阙如。新课标在提及“情境”时,其前的定语往往带有“真实”二字,情境创设完整的表述应该为“真实情境”创设。以此观之,“穿越剧”字面含义即已不扣题。只不过,“真实情境”确实不可窄化至字面意思,不然,创设都无从谈起。L老师的“穿越课”放入观察量表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乌有公司招聘会”可以作为该情境的“背景”。“是否应该招聘孔子等人,该放入什么岗位”可以视为该情境的“问题”。“目的”虽有,但模糊。该课通过招聘会的演绎传达孔子、孟子和庄子的思想,意图是明确的,但看剧的学生未必对此了然。令人遗憾的是,以剧设课,并没有面向全班学生的“任务”。也就是说,从情境的完整性考虑,“穿越剧”本身或不圆融。
第二,价值微茫。语文课堂必须坚持语文本色,才能有根基,有灵魂。穿越演绎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但综合度高、元素较多,着实容易走向迷离。这堂课,剧演得不错,氛围确实很好。我们据观察表细细考量,其价值导向则显得微茫。以提供“探讨契机”来看,设计情境自然是要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点燃学生探讨的热情,本情境对参与演出的同学理解、排演确有此功。只是,需考虑的是这是“剧本”,还是学生“自编自演”,其探讨度截然不同。课堂表现来看,该剧更可能是老师编,学生演。以提升“语用经验”来看,该情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让学生演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运用经验。当然,受众还是非全部。以引导“文本浸润”来看,这节课实在是深读太少,离教材太远,这也是笔者最存疑的地方。分析至此,我们也逐渐明白,该课以“剧”为主体,背后实际是老师操刀、学生展演,读书、思考和探究都被削弱,很可能被老师替代。而如果情境改为“编剧”,把前期工作还给学生,或许能更显情境驱动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与自助性。
三、第二轮观察:情境的助推与实效
第一轮观察表实施之后,对课堂情境的具象及偏差就有了些许描绘,综合来看,偏重“就情境论情境”。情境创设对整堂课、对全体学生的作用到底如何,还需第二轮观察,以期做到“就情境论课堂”“就情境论实效”。
在设计情境对课堂的综合影响时,必须厘清与情境相关的各种因素。就课堂过程来看,情境关涉教的行为、学的行为以及最后的教学效果。就教学设计来看,情境要服务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并适应具体学情。例如,情境创设首先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否则,一味求趣则容易使设置有偏差,一味求真则容易使设置无意义。
综合以上考量,并以胡卫平教授的“教师课堂行为观察量表”[5]为基础进行改造,笔者设计了第二轮观察量表。
循着质性研究多轮收集资料的思路,笔者对上述的课堂录像再次进行观察与记录,并将相关信息填入。第二轮观察表:
此表满分为50分,笔者对该课情境的赋分结果为31分。此轮观察量表赋分结果显示,L老师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还是有诸多优点,或者说,其着力点得到彰显。首先,他创设的这一情境符合自己设定的目标,即让学生了解诸子思想。其次,他对情境的表述也很清晰。设计了一家叫“乌有公司”的单位,并让孔子、孟子、庄子穿越过来应聘,一一阐明,不留疑义。再则,穿越剧的展演能吸引学生注意,整体效果不错。
在追求“有效教学”之路上,这样的情境创设问题也十分明显。其一,这个情境无法覆盖所有学生。我们谈情境教学,谈挑战性任务,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其二,该情境激发性不强。统编本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其背后相关的语文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由文到质,相对较难。如果将其作为一次招聘的讨论,明显停于浅表,而无深层次的思维激发。其三,该情境矮化学生。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完成了“中华文明之光”单元(统编本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对诸子百家思想一定有些了解。他们有分析文本理解诸子思想的能力,也有結合当下分析诸子思想意义的可能。穿越剧看似贯穿古今,实际上更像是阉割学生读古思今的契机。
四、观察总结:可以情境还原,不要胡乱穿越
就这两轮的观察来看,“穿越剧”演出作为语文学习情境,可以说付出极大,意义不多。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确实很难,演剧难道不可行吗?笔者的回应则是,剧可演,但尽可能做到古代的情境独属古代,当下的情形回归当下。现代情境无法解决古代问题,笔者旗帜鲜明地不支持以“穿越剧”来突破古诗文教学。此外,情境若设为尽可能复原现场的古代戏,编排过程也应该还给学生。因为,编剧本、磨细节本身是语文学习的良机,教师切切不可大包大揽。
观察量表如听课者的第三只眼。有了观察量表的辅助,课堂中的情境显得更立体,也更易评判。关于情境的建构很多,针对情境的评价几无,此文的意义,在于评一课并推此法。观察量表还很不完善,只能算为评情境、议情境找到一点凭仗。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6.
[3]魏小娜.语文学习情境的内涵揭示、要素提取及设计要领[J].江苏教育,2022(65):7-11.
[4]楼宇,徐湘龙.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建构——以《项脊轩志》教学为例[J].语文月刊,2022(05):28-33.
[5]胡卫平.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初探[J].中国考试,2021(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