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象能鲜,即洁成辉

2024-05-29刘颖朱茂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4期

刘颖 朱茂林

摘要: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更易于思维的外显,因而在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尝试以此为基础进行例证写作教学,并通过构建和细化写作评价量表来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在进行例证创作时,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通过提炼单元文章事例,连接三篇人物通讯的群文阅读,并提升学生在事例的选择、裁剪、表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例证写作;评价量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设计为单元写作任务,所选篇目主要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也涉及到单元中的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单元写作任务为“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本设计将单元写作任务的指导与议论文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例证写作。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通过合作探究制定合理的例证写作量表体系,并据此开展自评与互评;学会筛选并组织典型事例,确保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2.学情分析

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但现实是写作课程经常以描述性知识为主,缺乏过程指导。这种教学导致教学者依据经验批阅,学习者凭借感觉创作,写作成为师生共同的痛点。

高一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了解有限,对议论文写作也较为陌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设计尝试把《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例证写作作为突破口,基于写作评价量表来设计活动,打通单元学习任务。以一周的授课时间,帮助学生提高对材料的提炼和转化能力,从事例的选择、裁剪、表述等方面对例证法有所掌握,并能够根据文章观点创作合适的例证。好的事例就像白雪一样能够“遇象能鲜,即洁成辉”,让文章的论点更加鲜明、鲜亮、熠熠生辉、无懈可击。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行文脉络,筛选、提炼人物典型事例

2.归纳制定事例写作评价标准,促进自我评估和互相评估

3.建构事例写作思维框架,并在实用性文本写作中迁移应用

【教学任务】

任务一:梳理文章,理清思路(1课时)

活动1:了解新闻评论文体特点,阅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章,完成以下任务:

(1)理清行文思路;(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

(2)析取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其时代价值与意义;(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在原文中标注,梳理内涵之间的层次关系)

(3)小組合作探究,组内分享并完善成果

构建思维导图作用是在于引导写作的基本走向[1],影响事例的选择与安排。本活动旨在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把握,并通过分解文章题目与阅读全文,了解核心概念内涵的几个层次。(了解新闻评论标题具有提示议论范围的作用,不可小觑。)

通过生生互动,必要时由教师补充引导,基本明确以下内容:

活动2:请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评论添加鲜活的事例,你会选择怎样的事例,又如何来裁剪与表述,结合必修上P56“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的启发,将其移用到上述写作任务中去。

(挑选其中两个不同段落各写一则例证,选取典型事例,表现其精神品格,契合文章内在逻辑结构)

该活动学生可以适当查阅资料,课后完成。事例写作可帮助学生根据新闻评论的观点选择合适的事例,初步感知事例服务于评论的立场,以及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任务二:评写一体,以评促改(2课时)

活动1:集思共享,典例相析

(1)头脑风暴。同学共享个人所选事例,根据上述文章结构初步评判事例类型和所在文章段落位置是否得当。

(在头脑风暴环节中,一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所选事例应该更加广泛,涵盖古今中外,但大家所选的事例呈现出的特质多是在当下和中国,因而论证的广泛性不足。此时教师请其他的学生来帮助解疑答惑,有学生提到这是源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时代性,该篇新闻评论出自《人民日报》,直面社会现实,具有舆论引导性。)

(2)典例呈现。通过对典例的共同鉴赏,由学生给出评价,分享个人对事例写作的初步认知,从而明确客观评价标准对写作的指导和修正作用。

呈现某学生为第3段所写事例:

工匠精神的形成,饱含着一个技术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无比热爱与坚定信念。西北的泥哇呜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早已无人问津,愿意传承此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而杨达吾德先生却一辈子扎根于西北那荒凉壮阔的山川原野之中。他放弃了工作,牺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形状、音调的泥哇呜。他用“地里地气”来形容泥哇呜的声音。他说,听到这声音,就如同回到了故乡。正是因为杨先生对此的热爱与坚持,才使这门技艺没有失传,成为西北独树一帜的风景。屋外是贺兰山迅疾的风,而屋内是杨先生苦苦研究泥哇呜音调,制作更多调式泥哇呜的身影。这又何尝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呢?

该环节中,学生或基于感觉或基于经验,多数会给出典例写作较好的判断;个别学生可能会给出相反的判断,但却没有恰当的评判依据:由此自然过渡至活动2。

活动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过“评价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关注到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实现预期结果的策略和方法。

(1)结合新闻评论文体特点、该文文章结构及写法要求等,试着从“选材结撰”和“语言运用”两个维度来建立评价标准,生成本次写作评价量表,并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在课堂呈现。

(解析型量表的制定难度比较高,为方便学生具体操作,可进一步将“选材结撰”细化为事例、分析、剪裁、文章结构几个方面;“语言运用”细化为技术层面(语法/修辞/词汇)和艺术方面(情感/精当)。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例证写作水平,将评价尺度和层级由最初的“优秀、满意、待改进”修正为“优秀、合格、待改进”;评价力度则比较适中,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事例写作存在的问题为主。)

补充内容:例证法的定义以及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法需要注意事项: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必须与论点相统一;

②列举事实之后必须加以分析论证,让它和论点紧密地联系起来;

③论证中必须防止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④注意论据的排列顺序。通常可以按时间(从古到今)、空间(由中到外)以逻辑顺序来安排,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正面论据到反面论据等。

教师预先准备的评价解析:事例是否鲜活、典型,是否契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分析是否恰当,与段落观点是否有逻辑关联,裁剪是否得当,是否结合时代特点,点明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表述是否清晰,是否有真情实感。思维是否有深度,结构是否精巧,是否做到立意准确、语言丰富、语法准确、修辞得当,细节是否贴着人物、真实有效。因“细节”容易让学生误会为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故而删掉,改为“描述的是事例人物独有的而非普遍的,并指向精神内核”。

经过细化,以及学生的小组讨论与展示补充,修改如下:

(2)根据学生在合作探究下生成的事例写作核心任务评价量表,重新评价活动1中呈现的典例。

学生一:语言运用维度上做的不错,难得的是有真情实感;事例也算典型,但与第3段的观点逻辑关联不大;

学生二:事例的篇幅有点太长了,裁剪不当,且分析太少,议论太少。

学生三:文章结构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这个事例属于“匠/技层面”,还可以谈到“职业品质、专业精神”层面,但一定要是简例。

教师:评价的过程是为了修改。综上所述,可以保留原作语言表述的优点,我们提取出该生语言的独到之处,保留“屋外是贺兰山迅疾的风,而屋内是……”这一诗意表达;同时删削冗长表达,将人物的特质与贡献浓缩,在论证中要与第3段的段落观点建立逻辑关系。

教师修改示范:

屋外是贺兰山迅疾的风,屋内是杨达吾德醉心于泥哇呜的身影。一辈子传承,只为热爱;几十年坚守,技艺不绝。方寸之间,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斗室之中,切实改变着世界。

活动3:根据量表自评与互评,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小组讨论,互评互析。依照评价标准,对前置任务中自己创作的事例開展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吕叔湘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3]故而此环节需反复修改,多次实践,构建事例写作的思维路径。围绕着评价量表,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根据原作、修改后的作品,自评、组内评价,教师可进行更细致准确的指导。小组内可挑选出最佳修改成果优秀作品,由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修改思路与结果。)

任务三:一隅三反,写作升格(2课时)

第二单元的新闻作品除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外,还有《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以例证写作的任务为线索,整合单元群文阅读,围绕论点筛选、提炼材料,探求材料的典型意义和深邃内涵。

活动1:自读三篇人物通讯,任选一人,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表格。

信息只有被注意、激发并经过转化、加工处理之后,才能转化为写作内容或材料。相比任务一、二的事例写作,本活动的难度进行了升级,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人物通讯,并在较长的篇幅中提炼典型事例,精要概括人物身上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精神特质。

活动2通过合理裁剪典型事例与细节,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评论创作合适的例证;并根据评价量表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

(该活动的设计在于通过单元课文阅读,将之与写作任务相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梳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有意识地根据写作量表,通过例证写作及不断地修改,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课堂总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应该关注时代、立足当下,从典型事例中感受时代脉搏,于评价量表中构建写作范式,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进阶思维,在反复的实践训练中裨补缺漏。行文有道,取则致远:基于量表的例证写作设计,尝试帮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操作方法来提升例证写作能力,并培养其能够在事例论证中联系当代社会的现实和需要展开论证的意识。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但更是一个痛点。日常教学中,除了审题训练、作文点评及范文讲评等方法外,还有费力耗时的作文批阅。一次作文练习,教师需费力评阅,将学生的写作问题用宽泛的语言评论在侧,甚至面批。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教学者尽心竭力,学习者仍如坠云雾。有鉴于此,在进行写作教学设计时,选择以例证写作作为一个突破口,并结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在“大单元视域”下展开单元写作任务教学。

写作活动是将文体、思维、表达等知识通过写作而组织起来的复杂活动。而高中所集中训练的议论文写作,更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某种程度上,写作就是思维的外化。议论文例证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大家怎么样将思维活动变得可视化,量表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工具。一个基于学生借鉴、思考、互助以及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建构的有效量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例证写作表达水平进行层级认定,还能够指导学生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对修正的结果还可以进行二次评价、二次修正……在反复的评价和修正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通过写作”可把握例证写作的规律,进而让自己在单元群文阅读中更有效地提炼信息,筛选事例。并根据习得的经验与量表,使自己诊断出例证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实际问题和障碍,从而对此进行“点穴式”干预。例证写作教学设计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在班级内展开讨论,教师只做必要性的引导和补充。

关于例证写作的教学设计,是一次尝试,当然有它的不足和缺憾。比如,学生的原创及反复修改的作品如何实现在班级内更大范围的交流,例证写作教学与后续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之间又应该如何推进?这些都值得在不断的教学尝试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专家点评】

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实中通常是学生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品鉴佳作,因而作文课结束,学生经常是知道自己写不好又不知究竟在哪些方向努力,进而对写作兴趣缺失。但议论文究竟该怎么教,或许我们还是要在新课程标准中寻找启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业质量表述描述中规定学生“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分析并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在表达时,讲究逻辑”。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论证的文章,而论证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例证法。刘颖老师抓住了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本质上属于议论文这一特质,结合普通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单元写作任务的指导与议论文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观点进行例证写作,并通过这一活动连接单元中三篇人物通讯的群文阅读。不仅打通了单元文本阅读与写作,难得的是,在她的指导下,学生更是通过合作探究制定合理的例证写作量表体系,并据此开展自评与互评,指导例证写作与修改。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开始“隐身”,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阅读等能力。怎样进行议论文教学,我想这次例证写作教学至少算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这个教学设计给我的感觉像顾恺之吃甘蔗,渐入佳境。在开始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章时,思维导图和主要概念的梳理其实就是对议论文的观点和结构层次的把握;接下来通过量表的建构无形中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明确例证写作的评价标准,并根据标准合理评价写作的例证以及反复指导修改;指定三篇人物通讯为阅读材料,又不只是对前面方法的平行移动,而是又增加了学生在长篇叙述事例中撷取材料的难度,指导学生在日常中积累素材的方法。议论文教学如果像这样将微型写作与单元写作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写,改中学,效果将是可观的。

基于量表的写作,在国外写作课堂中已经经过多年探索与试验,渐至成熟。中文写作地区也有应用比较成熟的地方,比如香港。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的差异,造成中文写作在量表应用上的难度更大,量表的制作要求也就更高。刘颖老师的量表最终的呈现结果也并非完美,随着写作的不断升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标准。而在如何引导普通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议论文进而写好议论文的漫漫长路上,這个设计仅仅是个开头,如何实现议论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单元和单元写作教学在逻辑关联上如何推进,从微型写作如何进化到独立完篇写作等等,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尚待解决。

注释:

[1]王荣生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

[3]郑桂华.写作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