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艺论述的精神资源与价值引领

2024-05-29聂茂徐语鸿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

聂茂 徐语鸿

摘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艺论述博大精深,与时俱进。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文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紧紧抓住“矛盾与问题”,根植深厚精神资源,从文艺的本质观、功能观、价值观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实践的现实诉求和理论需要。同时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呈现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论述;精神资源;价值引领

习近平文艺论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守正创新强大的力量,深刻影响并引领新时代文学艺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不断从马克思主义、毛澤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中国古代文论等优秀社会主义精神资源中汲取力量,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他力求拓宽视野、整合资源、呼应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新时代文艺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好“中国经验”,发扬好“中国精神”,弘扬新时代文艺的“中国气派”,展现出独特的指导力、影响力和规范力。我们要从精神高度、思想内涵、文化价值出发,充分挖掘与厘清习近平文艺论述的重要论述,不断完善对其精神资源、理论体系和价值引领的深度研究,切实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与艺术创作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与实践指南。1

一、继往开来:习近平文艺论述的

精神资源与思想传承

任何伟大思想的诞生都有其得天独厚的理论源头和发展环境。习近平文艺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经验,吸收中国古代文论的创作精华,在批评继承中实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理论性。

(一)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继承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习近平文艺论述的理论源头,也是习近平文艺论述本质观形成的精神资源。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全部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文艺作为人类的精神性生产劳动,既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即文艺创作要以“人”为中心,关照现实,反映社会百态,“表现出一定的人民精神”。并定义“人民”为“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1,突出人民的阶级性和力量性,强调书写具有“政治性”“党性”的人民生活,为习近平“人民本位”的文艺本质观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文艺思想全面继承了马克思文艺观所提出的“人民性思想”,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明确表示,文艺问题归根到底是“为群众的问题”2。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浸润下,涌现了赵树理、周立波、丁玲等一大批书写解放区人民文艺的优秀作家,创作出《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吕梁英雄传》等围绕群众生活、表达时代风云的优秀文艺作品,奠定了习近平文艺论述中为人民群众创作的精神底色与情感基调。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列宁“党性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政治第一性,艺术第二性”的文艺批评标准,将提高全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文艺的时代主旨,毛泽东也同样明确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3,这种文艺批评标准,深刻影响了习近平文艺论述中对现实主义艺术性的审美界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4,认为文艺创作思想发展的根本核心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5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时代发展和文艺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为习近平文艺论述的价值论和民族世界论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支持。

邓小平在对文艺“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继续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艺,强调回到“人民性”这一根本立足点。江泽民提出“创新的前提是继承”6,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艺,为新时代文艺民族性与世界性、创新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价值参考。胡锦涛坚持要“不断培育和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力”,“扎根社会生活进行文化创造,深入人民群众获取创作灵感”7,为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发展提供了创作方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吸收历届党的文艺思想精华,进一步强调了“人民本位”的文艺本质观,突出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作用,在把握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同时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的新境界。

(二)文化渊源:对中国传统诗教文化底蕴的创作汲取

习近平积极借鉴古人智慧,以传统文化资源为精神宝库,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

首先,习近平文艺本质观是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在习近平文艺论述的理论构建中,“以民为本”牢固占据了中心地位,中国古代对于“民本”思想的书写源远流长。《诗经》中充溢着对人民生活要素的描写,商周等大量古朝器物上也绘有人民劳作的彩图。从《诗经》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不难看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并在个体层面孕育积淀了传统“民本”思想。作为主流文学的诗歌吸收民间文艺精华,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现实生活,为当代文艺思想体系提供了源头活水。

其次,习近平文艺论述在古代诗教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文艺价值观。自古以来,诗歌就是表达社会发展的重要文艺手段,不同时代的诗歌,其内容、情感与风格各具特色,是社会“归之于正”的重要手段。《汉书·艺文志》指出,上古时期的采诗制度有“观风俗、知得失,然后考正之”的作用。曹丕更是在《典论·论文》中以“不朽盛事”“经国大业”称赞文学的社会功用。以杜甫为例,其诗作以“贯穿古今,尽工尽善”的胸襟与气度表现出忧国忧民之心,无愧于“诗史”之号。“归之于正”的文学功能观为习近平文艺论述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资源。

最后,习近平文艺论述实现了文艺创作的古今融合,十分重视文艺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辩证理解与时代传承。《说文》曰:“文,错画也。”1“质,以物相赘。”薛富兴将“文”与“质”的关系总结为三种类型:以质胜者、以文胜者与文质均衡者。2习近平文艺论述中的“文質兼美”主要以第三种类型为资源依托。3王船山充分发挥了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把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贯穿于审美活动中,强调“文质兼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并将“养气”视为君子“文质彬彬”4的目的,延伸了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5将中华审美之特殊性放置于更为宽广的文化领域,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扬文艺活动涵养“君子之气”、引领社会风尚的独特精神价值,6是古今融合的生动范例。

二、守正创新:习近平文艺论述的

理论体系与主要内容

习近平文艺论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着力解决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现实关切,立足“人民本位”,从文艺的人民性、民族性、现实性、时代性出发,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对文艺理论的价值,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新境界,为当前我国文艺发展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凭和方法指导。

(一)“人民本位”的文艺本质与审美价值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文艺论述的核心词汇和理论亮点,2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文艺活动的不同阶段,“人”承担着创作、接受、传播等不同层面的人格主体。新时代以来,“人民”这一概念虽然保持着其特定的阶级内容和属性,但往往被视为含有价值意味的集合概念。在我们党的话语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的“人民”,始终被视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绝对力量。3习近平对“人民”的内涵进行了历史性的丰富,更加强调个体意义上的“人民”,认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4,凸显了人的个体价值,深化了“人民”的概念认知,进而引导文艺书写朝向真正“具体的人”。

“为人民”作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习近平文艺论述的全部。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对象和创作导向,从文艺本质、文艺价值、时代精神等诸多方面树立起新时代文艺审美与价值引领的重要导向。同时,习近平“人民本位”思想绝非形式主义,而是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的养分,以人民群众的呼声为表现主体,以人民的意志决定文艺创作的成就高低,在“创作-批评”的理论层面构建起新型文艺体系。5真正使新时代文艺事业和文艺战线落实到党和人民手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保障。

(二)“中国经验”的精神资源与时代底色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艺流变中,文艺创作与审美机制逐渐成熟,散发着生生不息的历史力量,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精神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6习近平文艺论述重点突出了“中国经验”的原生力作用,立足国家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强调在守正创新中塑造新时代文艺的“新风范”“新史诗”。

习近平文艺论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对“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将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努力寻求新时代文艺的自信创作之路。习近平文艺论述所定义的“中国经验”,既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成果,又是包含新时代民族发展的创新创造,从而将“中国故事”讲述得更加面面俱到,全方位展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针对近年来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文艺创作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在创作中“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根源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自信,他重申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是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杜绝生搬西方文艺套路,要以动人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在历史与时代的召唤中彰显“中国气派”。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文艺论述提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要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各有侧重,使传统文化在现实层面上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现实”为尺度,以“服务”为旨归,以“创造性”为特征与新时代相接轨,与人民本位相吻合,从解决时代问题的角度出发,坚持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在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体系中寻求创作平衡,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三)“中国故事”的现实观照与审美取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步从僵化的理论体系中走出,以一种更加健康、乐观的方式建构新时代文艺。习近平文艺理论将文艺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上升到精神层面,在尊重创作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搭建起文艺与生活连接的桥梁,引导新时代文艺作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大众的审美偏好,为当代文艺价值的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1习近平文艺论述明确了“观照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让文艺作品作为时代与生活的“留声机”,成为纪念先辈、惠及后人的重要媒介,既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问题,又描绘未来社会的理想愿景,将历史的转折与时代的风尚融入文艺,真正实现“中国故事”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指出,“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2他正面回应了文艺创作中现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高扬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意味着对浪漫主义情怀的排斥,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內部,不仅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客观实体,也同样充满着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愿景。1986年,《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为了创作这部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路遥仔细研究了近十年的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体验生活,真正实现了与时代和人民的血肉相连。小说充溢着对浪漫爱情的描绘和对执着奋斗精神的歌颂,深深打动着读者,成为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书写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可见,新时代文艺创作不必拘泥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非此即彼的僵硬模式,而是在强调客体与客观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主体与主观性,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呈现出完整的艺术世界。3

(四)“时代新人”的美学特质与风尚引领

在习近平文艺论述的实践路径中,“时代”成为新时代文艺改革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特别指出,要发展“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1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着力塑造新时代文艺“时代新人”的中国形象。

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是新时代文艺所面对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文艺论述从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指出“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2。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必须因时而兴、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发挥其上层精神建筑的指导作用。回顾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激情燃烧的战争岁月,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年代,文艺总是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新时代的中国更加需要文艺的精神引领,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努力成为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创作更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构建新时代文化精神图谱,为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打造牢固基础。3

习近平对近几十年中国文艺发展实践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性的洞察,他深刻意识到时代语境的变化带给文艺领域的“重大变革”,强调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时代文艺世界的变化与发展。4在其文艺论述的理论建构中,中华文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时代文艺要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各个时代都有着独领风骚的优秀文艺,这也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新时代文艺要超越历史和地域隔阂,在文化领域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曹禺的话剧《雷雨》就是将古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易卜生“社会悲剧”和中国封建家庭社会的发展现状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

三、中国气派:习近平文艺的

实践逻辑与价值引领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实现百年奋斗征程中的重要作用,5“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6他从理念路径到规划方案、从顶层设计到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在文化传播、体制机制改革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切实描绘出新时代文艺梦想的宏伟蓝图。

(一)文艺创作开拓新局面

全方面践行习近平文艺论述,就是要在民族发展中寻找素材、积累灵感,在与时代、人民的深度交流中完成最终创作。习近平强调,“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7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表示:“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可以说这是我40年创作的一个信念。”从《蹉跎岁月》《两种生命环》《问世间情》等一系列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他对社会生活中全新篇章的书写,对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精神讴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东西《回响》等作品无一不是如此。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也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扛鼎之作。作者梁晓声坚持“人民本位”的创作原则,嵌入到中国社会近50年来重大变动发展的进程中,既书写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表达为梦想艰苦奋斗的收获与荣光,展现了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近年来,中国电影也逐渐摆脱西方“个人主义”英雄色彩,从《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红海行动》到《中国医生》《中国机长》,以一个个真实的人间奇迹展现出新时代人民踔厉奋发、奉献牺牲的英雄群像。1

面对时代的史诗般变化,习近平指出“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2“新史诗”的创作对象并非个人命运的表达,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世界观的重塑。这就要求文艺作品要深切地表达着从根本上凝聚中华民族、使人们向上、奋进的思想和情感。3在习近平文艺论述“新史诗”的创作指导下,《红船起航》《迟到的勋章》《岁月青铜》《荣光》《奔腾年代—向南向北》《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等一大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精神的文学作品进入大众视线。这些作品以宏大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民族时代发展中的生死传奇,使文艺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扬了文艺铸造灵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伟大职责。4而电视剧《觉醒年代》则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先驱者们的伟大人格和革命情怀揭示了伟大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觉醒中的巨大作用,以更为细致深刻的影响力建设新时代人民的精神世界。5

(二)文化自信步入新阶段

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6余秋雨在其新作《中华文化课》中就以宏大的视野对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识进行了深度挖掘,系统梳理了中国文脉的形成和体系,中国文化的基因印记与传承,以及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商代甲骨文、敦煌藏经洞,中华文化一次又一次振奋人心,呈现出一场浩瀚的文化之旅,生命之旅。民族舞剧《红楼梦》更是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入梦与现实,营造出诗化且真实的世界,让观者感悟中华经典作品的原生魅力,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强调,“在发展‘两创的基础上,做到‘美人之美,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韩少功在《人生忽然》中为读者展开人生与世界的地图,穿越太平洋,在东西文化迭代与碰撞中展开对大地、时代和自己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的记忆中思索着“文化寻根”的意义,彰显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中国风度”。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他的青铜雕塑作品《天人合一——老子》亮相卢浮宫国际美术展;在巴西,他雕塑的4.5米高孔子像矗立其中;在日本,他的《隐元禅师像》在长崎县落成、《鉴真像》在东京落成;他创作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群雕《百年丰碑》立于法国蒙达尔,为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文艺传播迎来新发展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对印刷、电子技术的超越,由文字、线条和声音构成的单一传统媒介已经逐步被综合性的多媒体所取代。习近平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文艺”对中国文艺的深刻影响,他强调指出,“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文艺形态,给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都带来了深刻变化。”1

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在外部制度介入与内部自觉调整的共同发力下,逐渐摆脱商业化习气,其“现实性”“真实性”“知识性”不断加强,逐渐“破圈化”,实现由模仿性书写向现实主义方向深化,在创作中时刻关注现实中“人”的处境、梦想与灵魂,以媒介化语言讲述新时代的伟大变迁。《大国重工》《工业霸主》的作者齐橙表示:“中国的工业发展史上有着无数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是小说创作的丰富源泉。”2而《茶魂》《春满临山》《风华时代》《传世琉璃》《兽医扎次》《熙南里》以及《我的西海雄鹰翱翔》等,无论是讲述脱贫攻坚、非遗故事、自我超越以及讲述“二弹一星”英雄故事,都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何日请长缨》则聚焦国企改革,以新老两代党员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成长经历为榜样,用文学的方式书写了我国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的工业传奇。这些作品真正体现了习近平的文艺论述,即努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3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4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认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重要職责。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主力军,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振奋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大作用。习近平文艺论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改革的历史语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中国古代文论和毛泽东等历代中共最高领导人关于发展文化思想的精神资源,在反思文艺发展的时代问题中展开理论阐述,搭建出逻辑严密、特色鲜明的理论架构。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着力解决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现实关切,立足“人民本位”,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接受出发,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对文艺理论的价值,开拓了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文艺真正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道德环境和提升人民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1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文艺论述中躬身向地,扑进沸腾的生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写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人文学院

1 姜春:《习近平文艺论述的理论贡献》,《文艺论坛》,2023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页。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3页。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6年版,第69页。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6年版,第163页。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279页 。

7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 138 页。

1 许慎:《说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21页。

2 薛富兴:《文与质: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学术研究》,2021年第7期。

3 谷昱晔:《文质兼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生成、本质及运行理路》,《军事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

4 王夫之:《四书训义》第14卷,《船山全书》第7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15页。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6 谷昱晔:《文质兼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生成、本质及运行理路》,《军事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

1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2 姜春:《习近平文艺论述的理论贡献》,《文艺论坛》,2023年第2期。

3 范玉刚:《论新时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之一》,《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4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页。

5 马立新、杨冬妮:《人民中心、全球视野和历史情怀——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三个政治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2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页。

3 李云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从〈平凡的世界〉谈起》,2015年6月5日,http://paper.people.

com.cn/rmrb/html/2015-06/05/nw.D110000renmrb_ 20150605_2-24.htm,2023年10月30日。

1 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19页。

2 習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12页。

3 《南方日报》评论员:《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南方日报》,2017年11月23日,第2版。

4 姜春:《习近平文艺论述的理论贡献》,《文艺论坛》,2023年第2期。

5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6 《文艺报》评论员:《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报》,2016年12月4日,第3版。

7 张金尧:《两次文艺座谈会的“经权”思想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2期。

1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文化自信 追求德艺双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16日,第7版。

2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3 铁凝:《牢记良知和责任》,《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第8版。

4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5 姜洪真:《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5期。

6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知》,2023年第9期。

1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

2 齐橙:《书写大国工业,离不开时代现场与工人内心》,2021年7月3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23年11月15日。

3 习近平:《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信息安全》,2016年第5期。

4 肖惊鸿:《出海,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文艺报》,2019年12月25日,第1版。

1 姜洪真:《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领
如何深入体现历史课的价值引领
突出效益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多元文化中高校团组织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的策略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价值引领让师德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