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实施策略举隅
2024-05-29陈芳
陈芳
摘要: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以吟诵之法教学古诗文,不仅能让学生拥有旋律式乐感记忆,感受汉语言音律之美,传承古诗文诗言志、歌咏言、文载道的优秀文化传统;还有开发性灵、涵养诚意、健康身心的独特功效。初中阶段,古诗文吟诵教学的实施策略有:1.积极调动策略:用多样化学习任务引发吟诵学习内在动机;依序安排各类诗文吟诵教学;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吟诵兴趣。2.传输加工策略:嵌入视音频资料,运用媒体技术创设吟诵情境;提炼“五遍学吟法”,精准传授吟诵方法;培养学生领诵员,并用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吟诵学习。3.有效认知指导策略:用“吟诵指法”指导学生运指寻音,领会“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通过各类变式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吟诵;提炼“吟诵16字心决”,让学生在吟诵中沉潜涵咏古诗文,受益终身。
关键词:吟诵教学;实施策略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1]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对古诗文学习的相关要求为:背诵优秀诗文,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学习,体味古诗文的内容与情感。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则进一步指出:诵读古诗文时,要注重古诗文的积累、感悟与运用,不断提高欣赏古诗文的品位。同时,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特别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关注和掌握古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2.怎样“读”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增强积累、加深感悟、灵活运用、提升鉴赏品位?3.古诗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是什么?
其实,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有一个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吟诵。
吟诵,是汉诗文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是中国古人学习诗词文赋的一种传统读书方法。吟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开始,到“五四”之前,吟诵是中国文人读书的基本功,也是私塾的必修课。无论是诗文启蒙,还是诗文交流都需借助吟诵。吟诗是唐代人的普遍爱好,更成为时代风尚。吟诵之风,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诗乐分离,以及西方教育制度的涌入,私塾不再开设,吟诵之风渐衰,而由西方戏剧引入的朗诵则渐盛。1919年至今,百余年来,中国人与吟诵诗文的读书传统渐行渐远。
然而,从春秋时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汉语的诗词文赋大多是通过吟诵创作并口传心授的。所以,只有回归吟诵诗文的传统读书方法,我们才能找到学习古诗文的回家之路,万千华夏子孙才能真正体悟中华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密码、健朗民族精神、悠远审美韵味。
那么,该如何吟诵呢?徐健顺老师通过收集大量有私塾经历的各地老先生的吟诵调,在《吟诵概论》中归纳出吟诵遵循的共同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2]书中还总结了吟诵时标注诗文的不同符号,如用“—”标注平声字,“|”标注仄声字,“!”标注入声字等。吟诵时,不同体裁诗文有着以声传情的不同特点:四言诗吟诵时节奏均匀、铿锵有力;楚辞体吟诵时,则需拖长虚字,曼声长吟;古体五言诗吟诵时沉稳质朴;歌行体吟诵起来,语速轻快而流畅……
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吟诵时,发现吟诵学习进阶有三境:第一境,学习标注吟诵符号,辨析平仄音、诗文节奏等,掌握吟诵基本规则;第二境,学习运气发声,练习腔音唱法,习练他人吟诵调;第三境,情通古人,深入体悟诗文,能自己度曲,最终实现陶冶性情、涵养品格、修身立德的自我教化功效。
目前,国内个别小学偶有开设吟诵课。初中学段实施古诗文吟诵教学的并不多。这是因为儿童接受吟诵学习相对容易,初中生读书方式基本定型,想以新的方法学习古诗文会较难启动。但只要运用有效策略,初中语文课堂引入吟诵实施教学依然能让古诗文学习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产生让学生跃跃欲试、沉醉其中的优良教学效果。
现结合笔者在实际吟诵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来阐述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吟诵教学的积极调动策略
积极调动策略,是指在吟诵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引发学生学习吟诵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吟诵的深层“动机”和维持吟诵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策略。
《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与培养》中这样解释学习时积极情绪、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时情绪的积极与消极是学习状態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兴趣=积极情绪+丰富的知识。”[3]
初中阶段,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对古诗文吟诵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引发学生对吟诵学习的积极情绪,让学生产生对吟诵学习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在学习吟诵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学有所获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最终形成对吟诵学习的稳定兴趣。
有了较强的吟诵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能够激起学生对吟诵学习的深层动机。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介绍了“动机激发”的策略:“个体内部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影响个体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焦虑水平和能力信念等。”[4]书中的对于一般学习过程的“动机激发”策略主要有:(1)唤醒学生对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2)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某类知识的求知欲;(3)丰富某种学习材料的呈现方法,灵活教法,促进学生对某种知识的学习迁移。
吟诵教学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积极调动策略,收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巧搭支架,激发兴趣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吟诵是一种学习古诗文的陌生方法,教师需要巧搭学习支架,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以七年级古诗文吟诵教学为例,笔者带领学生从短小的五言绝句开始,先标注吟诵符号,掌握吟诵规则;再带领学生吟诵较长的七言绝句,进而七律;再由诗到文,先学较短的韵文;最后,由韵文到散文等。学现代诗时,笔者尝试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现代诗度曲吟诵,也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纷纷表示用吟诵的方法学习诗文,记忆时间缩短,且有助于饶有趣味地反复习练,记诵内容更加牢固。这样,按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教学序列,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笔者带领学生涵咏古诗文、体味古诗文、沉醉古诗文,共同获得吟诵诗文的积极熏陶、声情感发、成长蜕变。
(二)任务驱动,引发动机
在实施吟诵教学的过程中,为激起学生学习吟诵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吟诵的深层学习动机,笔者巧妙设计了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这些与吟诵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可分为单课吟诵学习任务、阶段吟诵展示任务、学年吟诵成果任务。
在单课吟诵教学中,笔者通常设置三个学习任务:标注吟诵符号,揣摩吟诵语音;关注诗文韵脚,感受声韵之美;依据诗文大意,揣摩吟诵声情。三个学习任务,恰如小径寻幽,缓缓将学生引入吟诵的殿堂。
阶段吟诵展示任务,是指笔者发起的“吟诵王者赛”。古诗文吟诵学习之初,笔者即发起“吟诵王者赛”活动。“吟诵王者赛”能以竞赛的方式充分引发学生吟诵学习的深层动机。在这一真实而有激发力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对吟诵的学习更为用心。备赛期间,学生有的独自吟诵,有的组队吟诵,逐渐形成良好的个体吟诵习惯和浓郁的集体吟诵氛围。同时,“吟诵王者赛”可单人参赛,也可双人组合,还能小组齐诵。“吟诵王者赛”选出10名学生做评委,依据以下评分标准为选手(本组选手除外,共计50分)打分:吟诵语调20分;吟诵音量10分;吟诵情感10分;吟诵手势10分。均分前十名者,获得“吟诵王者”称号。这一展示型学习任务,不仅让“吟诵王者”们获得自我实现的肯定和激励,其他同学也会受到班级榜样的影响而努力习练吟诵。
学年吟诵成果任务活动,是指笔者带领学生制作的《归来兮,我中华吟诵》——初中古诗文吟诵卡册。当一学年的古诗文吟诵学习结束后,笔者开始和学生一起制作有着更具推广力和影响力的吟诵卡册。制作要求为:1.选出班级音质好的学生3-5人,录制诗文吟诵音频。可按教师吟诵版录音,也可依所学吟诵规则自己度曲录音。2.选出班级绘画好的学生5-8人,分别依照统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上下册必背古诗文,在A4白纸上用马克笔绘出古诗文原创插图。3.邀请专业人员将吟诵录音谱成简谱。最终,带简谱的古诗文,配上标平仄音的古诗文及相应插图,再附上录音二维码,形成师生合作完成的吟诵学习成果——《归来兮,我中华吟诵》卡册,印制好后全级发放使用。
(三)灵活教法,促进迁移
在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促进学生对吟诵诗文的学习迁移能力。笔者运用讲授法,介绍吟诵的前世今生、主要规则及其对于古诗文学习的重大意义,以及对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采用直观演示法,开课时调用相关视音频资料,拉近学生与吟诵学习的距离,引发学生学习吟诵的热情;运用小组讨论法,课上让学生尝试依照吟诵规则为短诗度曲;妙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吟诵王者赛”和制作“归来兮,我中华吟诵”卡册等大型任务活动,不断激发学生个体学习吟诵的信心和热情,不仅形成班集体吟诵学习的群体动力,还让吟诵深入学生生活,变成减压赋能的学习神器。在第二届班级“吟诵王者赛”中,不仅有的学生学会了用传统唐调来吟诵《桃花源记》等篇目,还有的学生则已能自己度曲来吟诵诗词。
二、吟诵教学的传输加工策略
传输加工策略,是指在吟诵教学时,教师需把与吟诵相关的音韵、节奏、规则等陈述性知识准确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吸收并内化为自能运行的吟诵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马立丽老师、金洪源教授在《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与培养》一书中这样解释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某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样的事实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大脑内部的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中的怎么办的知识。”[5]
初教吟诵,如何让与吟诵相关的三类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顺利迁移运用呢?为精准教授吟诵规则、指导学生准确习练吟诵诗文、并教会学生运用吟诵规则自能度曲,笔者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介绍常识
吟诵教学时,需积极运用媒体播放音像资料,以便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吟诵陈述性知识的美好情境。开设吟诵第1课时,笔者播放了陈涌海教授吉他吟唱版《将进酒》视频,立刻引發学生对吟诵古诗的兴趣。
拉近吟诵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后,笔者顺势介绍“吟诵”的相关知识。吟诵是学习古诗文最传统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让人获得超级记忆力,具有陶冶性情、开发大脑潜能的强大功效。在学生感兴趣、能接受的视频辅助下,笔者成功将吟诵基本发声方法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学习《观沧海》时,笔者则引入流行歌手奇然歌曲版《观沧海》,对比唱歌和吟诵发声的不同……
这些课前引入的视音频资料,以媒体嵌入的方式,不断消除学生对吟诵的陌生感,让学生对吟诵产生好奇、生发兴趣、不断被吸引,被带入到吟诵的学习情境中。
(二)五遍学吟,建立程序
为帮助学生精准掌握古诗文吟诵的具体程序,笔者归纳出吟诵要诀,形成教学系列,循环讲授,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归纳出“五遍学吟法”:一遍,手随音动;二遍,想象画面;三遍,声随情转;四遍,难字再现;五遍,脱口而出。
“五步学吟法”不仅能有序再现初学吟诵者在吟诵时需要关注的发声法、生情法、记忆法,还为学生建立了吟诵诗文的正确程序,获得自能吟诵的程序性知识和运用吟诵揣摩诗文情味的策略性知识。同时,笔者告诉学生学习吟诵贵在反复练习。先单曲循环吟诵;一首诗吟诵熟悉后,再习练下一首;之后,将两首串联,依次吟诵。久而久之,就能以音乐旋律带动记忆重现。吟诵不仅能牢固记忆诗歌内容,还能从符合诗心、诗情的声调旋律中获得品析诗歌的审美力和赏鉴力。
短诗吟诵学习时,笔者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帮助学生建立自能度曲的吟诵策略性知识。学生依据吟诵规则先自我揣摩,再小组讨论诗歌度曲,最后全班交流整首诗的度曲。小组合作学习吟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领会古人所说的“涵咏体味”读书法的真正内涵。
(三)培养领诵,强化程序
实施吟诵教学时,笔者还在所任班级每班各选出两组领诵员,每组领诵员均为一男一女。早读和课前一分钟时,由领诵员上台用笔者自创的吟诵指法领诵。同时,新授诗文结束后,领诵员上台领诵,笔者在教室巡场,能更好地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吟诵,增强集体吟诵效果,形成吟诵习练的场效应。
領诵员上台指挥,不仅能为其他学生树立吟诵榜样,巩固吟诵“依字行腔”的正确程序,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群体对吟诵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学生群体吟诵的巨大驱动力。
三、吟诵教学的有效认知指导策略
有效认知指导策略,是指在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在吟诵教学中精细指导学生深入领会吟诵基本规则——依字行腔(指依据字的不同声调形成吟诵腔),依义行调(指依据诗文含义确定吟诵时语调高低)、平低仄高(指吟诵平声字语调稍低,仄声字语调稍高)。这三大规则也是初学吟诵者比较难掌握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学习中,机体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注意刺激;(2)刺激编码;(3)信息的贮存与提取。”[6]依据以上机体在学习中对于信息加工的三个阶段,笔者教会学生吟诵基本规则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运指寻音,编码刺激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长时记忆分为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也称双重编码理论)。教师授课时,如能用肢体动作、图示板书等表象编码呈现教学信息,可极大增强学生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能力。依据双重编码理论,笔者用徐健顺老师在《吟诵概论》中平仄音符号教会学生标注古诗文字音;又用自创的“吟诵指法”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吟诵的“依字行腔”。
“吟诵指法”是启动肢体语这样的表象编码将声音具象化,引导学生练习吟诵时,通过食指变化体味诗歌字音差异;同时,借助手臂高低体会吟诵调位的高低。“吟诵指法”的动作要领为:左手大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接,扬起食指。运指时,只以食指指挥发声。食指平移,发平声;食指打弯,发上声;食指下移,发去声;入声,食指点一点。同时,食指拉长平移,表平声长读;食指下移拉长,表仄声长读。吟诵时,以手臂高低表示调位高低。手臂抬高,调位高;手臂与肩齐平,调位中;手臂低于肩部,调位低。
这样,笔者用肢体语这一表象编码有效指导学生学会用指法控制吟诵的四声和调位。有法可依的指法练习,不仅增强全班学生学习吟诵的趣味,还让领诵员拥有了引领全班吟诵的“指挥棒”。
(二)变式对比,分类存储
学习吟诵时,笔者引入多个视音频资料,便于学生对比区分吟诵与唱歌、朗诵的异同。如:初学吟诵时,笔者让学生先朗读一遍古诗词,然后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再自己现场吟诵古诗,让学生对比朗读、朗诵和吟诵的差别。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虽然吟诵与朗读都是读书方法的一种,但吟诵有旋律,而朗读或朗诵没有旋律。再如教学《蒹葭》时,笔者让学生先观看歌手唱歌版《蒹葭》,再现场吟诵。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吟诵与唱歌的相同点是都有旋律,最大的差别是唱歌会倒字(即发声时未依据字本来的声调发音),而吟诵不能倒字。
同时,在实施吟诵系列教学时,笔者还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吟诵者、不同地域吟诵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吟诵的个性化和地域特征,增强吟诵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依照所学篇目,笔者陆续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版本的吟诵音频,如叶嘉莹先生吟诵《菩萨蛮》,陈琴老师吟诵《木瓜》,钱绍武教授吟诵《短歌行》,魏家瓒老师吟诵《江南逢李龟年》等。
借助大量的视频和音频资料,笔者用丰富的变式学习及训练,不断加深学生对吟诵的领悟和理解,分类存储与吟诵相关的多种信息,有效提升学生对吟诵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依照吟诵规则自度曲的信心。
(三)提炼心决,妙悟吟诵
在熟悉一首诗或一篇文言文的吟诵调后,一些学生会产生懒散松懈的心理。如何能让学生在吟诵时字字走心、遍遍生情?笔者又提炼出能让学生多次吟诵却不走神的“吟诵16字心决”。“吟诵16字心决”运用了心理学元认知策略7强化吟诵学习效果。
“吟诵16字心决”的口诀为“聚意眉心,字现眼前,体情会意,想象画面”。“聚意眉心”,帮助学生在熟悉的吟诵调中收束心神,把注意力聚焦在两眉中间,以便有意识地回顾所吟诵的诗文。“字现眼前”提示学生吟诵时,在眼前自主监察诗文文字的再现。“体情会意”是让学生主动在意念集中的反复吟诵中,通过吟诵时声音的顿挫延展、高低起伏,揣摩诗文的声韵特点,掌握吟诵以声传情的妙门。“想象画面”是指学生通过想象调取诗文意象形成生动画面,以此体味诗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情志、品性、风格与气度等。
总之,初中阶段古诗文吟诵教学的三大实施策略各有妙法。积极调动策略,指导教师依序安排各类诗文吟诵教学;设置多类吟诵学习任务引发学生吟诵学习期待;运用灵活教法激发学生吟诵积极情绪,引发学生吟诵学习内在动机,最终形成吟诵学习兴趣。传输加工策略运用媒体技术嵌入视音频资料,创设出丰富多样的吟诵情境;萃取“五遍学吟法”,精准传授吟诵方法,建立吟诵的正确程序;培养学生领诵员、启用小组合作学习,不断促进学生对吟诵学习的了解和深化。有效认知指导策略则用“吟诵指法”指导学生运指寻音,体会“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通过各类文体的吟诵变式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吟诵要领;提炼“吟诵16字心决”将吟诵学习具象化,让学生在可控可感的心决要领中沉潜涵咏古诗文。让我们一起用吟诵法教学古诗文吧!以吟诵之法教学古诗文,不仅能让吟诵——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读书法得以赓续传递;还能让学生拥有旋律式乐感记忆,沉潜体味汉语言音律之美;并有开发性灵、涵养诚意的独特功效。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15.
[2]徐健顺.吟诵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1.
[3][5]马立丽,金洪源编著.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与培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97,66-73.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1.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57.
[本文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2022年度规划课题“守正语文教学主张及五类课型案例研究”(课题编号:C20220469)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