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探究
2024-05-29王一杰
作者简介:王一杰(1981~),女,壮族,广西崇左人,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字词量积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作文还离不开写作技巧的运用。目前不少学生因为基础能力弱、未掌握系统的写作方法,遇到写作任务时会显得紧张和慌乱。而思维导图是写作的有效工具,对梳理写作思路、整合写作素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思维导图的特点以及主要的应用原则,解读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文章写作;思维导图;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55-04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从中央图形向外发散,既能突出主题,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思维导图还具有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写作思路、搭建作文结构;在思维导图上,学生还能构思细节,让思维导图的内容更加具体。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还能链接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思路,对学生发展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他根据人们大脑的放射性思考特點发明了这种将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通过图像可以将思维逻辑呈现出来,清晰地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思维导图的特点:其一,思维导图将知识点集中呈现,用中央图形说明主题,由中央图形向四周发散实现对某个模块知识的全方面覆盖;其二,思维导图延伸出多个分支,不断向四周发散,引导作图者发散思维;其三,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各节点相互联系,整个图形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呈现明显的树状结构。
(二)思维导图与小学作文教学的联系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程度更高,抽象思维发展比较弱,因此思维导图工具与小学生学习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作文能反映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语文要素积累、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每一种能力指向写作中不同的任务,语文要素积累指向字词句的应用能力、篇章整理;语言理解能力指向对写作主题的分析与理解,这一点在材料作文中最为明显;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指向语句的表达、语言的流畅性、文章的可读性等,恰当的辞藻和流畅的表达是决定一篇文章是否优质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逻辑思维能力指向文章的整体布局、逻辑线索等。这几项能力在写作任务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但又服务于文章整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这种关系与思维导图的基本特性相契合,思维导图能够对核心概念进行拆分,并将子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晰的思维指导图。因此,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具有较高的匹配度,能够满足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中应用思维导图,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立足教材。思维导图的主体结构、主要内容应当反映教材内容,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学会表达,结合不同年级段对语文要素的要求,设计思维导图的主体结构。第二,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是思维导图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小学生做出作文整体架构,使整个图形主次分明,突出作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全面理解。第三,有效概括。概括性是思维导图呈现逻辑的基本方式,图形中的每一项内容都需要用简短的语言或者几个关键词表示出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应当基于上述三项原则,准确把握文章写作方法的核心和精简度。
二、 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文章的立意不够准确
立意是写作的核心,写作之前需要挖掘写作主题中隐含的信息。全命题作文的立意最容易把握,写作要求、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跑题问题概率比较小;半命题作文需要学生补全题目,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相较于全命题作文而言难度有所增加,但是整体的难度仍然比较小;材料作文非常容易产生立意跑偏情形,学生需要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从中找到几个写作角度。
(二)文章的整体布局不够合理
谋篇布局是文章写作的重要环节,在下笔之前应对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构思,结合认知规律,升华写作主题,在思考中领悟,做到胸有成竹。目前学生写作谋篇布局环节产生问题,导致想到哪就写到哪,整个文章没有逻辑性,段落前后联系不够紧密,进而也无法有效突出作文的中心思想,作文质量较低。
(三)文章观点或内容没有特色
别出心裁是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在立意鲜明、准确,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的基础上,做到别出心裁,使得评阅老师眼前一亮。但是当前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不少学生习惯于直接套用背诵的语段,这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长远发展。
三、 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选材和立意两方面,其能够增强作文立意准确度、逻辑清晰度和选材新颖度。
(一)思维导图指导作文立意选材
作文能够反映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锻炼其思维品质。而思维导图能够反映普遍思维过程,其中央图形反映核心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给文章立意,其发散性特点帮助学生整理素材,梳理写作逻辑。思维导图在作文立意选材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调动学生主体性,挖掘主题。首先审题,提炼整个材料的关键词,并将其作为整个思维导图的核心词。之后,围绕核心词展开联想,可以联想自己的某一段经历、印象深刻的某个画面、某个人物等,确定文章立意,并明确主要写作内容,形成基本的逻辑架构。然后基于上一层分支再次提炼有关这一级分支的关键词。例如,某篇作文要求学生围绕“我喜欢的**”展开写作,学生提取了核心词“喜欢”,并根据这一核心词联想自己生活中喜欢的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层层提取,将分支逐步扩展,最终形成整个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二,凸显主题,深化中心思想。优秀作文一定有思想深度,因此,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写作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体现思想深度。构思的过程一般从一级关键词入手,也就是从思维导图的中央入手分析。例如,在上文以“我最喜欢的**”为主题的文章构思阶段,主题是“喜欢”,联想人物和事件都是为了突出“喜欢”这个主题,而要阐述“喜欢”的理由时,就可以对这个主题进行展开。例如,“我喜欢某位教师,是因为这位教师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某种点拨,让我获益匪浅”,这种联想既符合“喜欢”这一文章主题,又对主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将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的喜欢之情表现了出来。
(二)思维导图指导作文谋篇布局
一篇优秀作文整体布局合理,上下文之间内容安排合理有序,衔接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流畅自然。思维导图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在谋篇布局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思维导图整理文章写作逻辑,能够写出更有条理、更严密的文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构思“面”,也就是确定整体写作思路。基于思维导图,先从作文题目的中心词出发,将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的喜欢之情表现出来,整理出大致的写作思路。之后,再确定写作方法,理出一份写作提纲。在梳理逻辑线索时,关键词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要学会使用关键词梳理逻辑线索,关键词应当简明、扼要,既能够准确表达核心意思,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上下文的逻辑串联起来。让整个作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在此期间,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在反复多次的指导中帮助学生找到作文思路的整理方法。
其次,构思“点”,也就是对行文细节进行构思。课程标准中指出中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应当达到“内容具体”,也就是将人物描述清楚、事件叙述完整。应用思维导图的发散功能对文本细节发散、联想,可以将事件的场景、细节列示清楚,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让作文内容更加具体。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面上铺開,再通过点进行细化和突破,也就是布置好整个思维导图的结构,之后再对分支部分进行发散、细化。
例如,在人物描写的作文中,由中心词“人物”发散出三个分支:性格外貌、人物故事、对“我”的影响,这样就将作文的整体结构分为上述三个部分,然后再对每一个分支进行细化。例如,在作文指导课“我最喜欢的章老师”时,应用上述方法梳理作文的逻辑,从“章老师”的外貌性格、人物故事、对我的影响三个分支展开描述,应用“思维导图”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布局。根据这个思维导图,这篇作文分为三个部分,层层细化,将章老师这个人物刻画清晰、全面,将“我喜欢章老师”的深层次原因阐述清楚,通过描写“我”与章老师之间的故事,来反映章老师为什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
最后,应用色彩、形状、大小明晰思维导图的层级关系。应用思维导图展示作文的逻辑线索,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进行思维发散,而是通过一张张完整的思维图将各分支之间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各相连部分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比较关系等。在绘制作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标注色彩来梳理图形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例如,递进关系用绿色表示,转折关系用红色表示,因果关系用黑色表示。这样,思维导图的逻辑关系将呈现得更加鲜明,更有助于学生梳理写作思路。
(三)链接课文,学习习作方法
有了整篇文章的框架之后,学生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用流畅清晰的语言进行描述。小学生的知识有限,写作需要模仿、积累,尤其是中年级段学生刚刚开始写作,应用好范文非常重要,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参照。而应用思维导图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解析、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写作思路、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质量。
在教学语文作文“我最喜欢的章老师”时,确定作文的结构之后,教师可以把训练点放在“人物描写”上,梳理教材中有关人物刻画的文章《我的母亲》《金色的鱼钩》,学习其描写方法,学习其中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词语、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等。在动笔之前,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写法,因为不同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以思维导图引导思维,将大家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提升写作质量。
(四)思维导图有助于作文内容创新
在语文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通过以读促写等方式帮助学生锻炼写作能力,比如,通过仿写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但是仿写是一种模仿,未能突出学生在写作中的个人特质、创新思维,而应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写作逻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一些创新点,突出写作中的创新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鼓励学生多维度发散,整理多个分支。在梳理文章线索过程中,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展开思考,摆脱线性思维的束缚,创新写作思路。线性思维会束缚一个人思维的发散性,而基于思维导图从多维度寻找线索,有助于学生找到创新的写作逻辑。因此,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思维图的中央图形开始发散,牵引出多条分支,在每一条分支上用关键词将逻辑线索表示清楚,使学生能够找到一条创新性的写作思路和新鲜的写作素材。
另一方面,注重思维导图的优化完善。思维导图可对原有的分支进行修改,也可以对内容进行补充。思维导图可经过多次修改,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完一次后将其暂时搁置,以缓解构建思维导图产生的疲劳感,同时平复情绪,大胆表达,不要害怕写错或写得不通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要相互帮助,也可通过咨询老师、翻阅字典等方法解决写作难题。之后重新审视整个思维导图,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确保整个文章写作流畅顺利。
(五)思维导图指导作文修改评价,检查习作达成情况
作文初稿通常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初学写作,对词语的应用、语句的打磨、逻辑的梳理都可以进一步优化。因此,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个评价、修改环节,让学生对作文进行不断打磨,提升写作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完善,逐步强化其作文自评自改能力。初稿完成后,作文修改可以参考提纲来进行,对各个分支用关键词去补充,将修改要点标注出来,比如,外貌描写标注一些形容词: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等;在修辞方法、词语应用等方面都可以进行优化。
评改作文的标准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年段要求和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拟定。在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当中,只有教师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单一。现代化教育理念倡导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作文评价工作中,教师也可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工作。例如,组建学习小组,组内展开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为每个人的作文提出多角度的意见,针对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作文与组内其他成员作文的对比中借鉴经验、寻找不足。总之,作文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通过多元评价和指导使学生能够学习优秀作文当中的结构、用词以及思路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文评价作用,激励全班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四、 结论
思维导图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有助于学生建立严谨而清晰的文章逻辑、积累丰富而创新的写作素材,最终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语文教师应当研究思维导图的内在规律,将其与作文教学有效整合,通过这种思维工具助力作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哈金桂,李永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7):134-136.
[2]胡楼.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9):79-80.
[3]韦鲜杨.优化小学语文写作效率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8):54.
[4]魏雪峰,杨帆,石轩,等.协作思维导图策略促进小学生习作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6):47-54.
[5]张丽琴.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0):118.
[6]段天喜.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40-42.